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作业课件(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作业课件(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2-19 17:05:28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
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第4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
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A基础达标/分点训练+基础过关
1.毛泽东曾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 能造桌
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
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
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的这番感慨从一个侧
面说明当时的中国
A.农业发展缓慢
B.工业基础薄弱
C.教育水平低下
D.人民生活困难
2.下面为我国在“一五”计划时期各部门的投资比例
表,由此可见,我国当时
(B)
部门工业农林交通文化教
其他
水利运输育卫生
投资比例58.2%7.6%19.2%7.2%7.8%
注: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之间的投资比例约
为1:7.9。
A.农轻重三业均衡发展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
D.已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毛泽东发表于1957年的词作《水调歌头·游泳》中
写道: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
堑变通途。”这里的“一桥”建设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A.三大改造时期
B.抗美援朝时期
C.“一五”计划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4.到1957年底,中国过去没有的一些工业,包括飞
机、汽车、发电设备、重型机器、新式机床、精密仪
表、电解铝等,从无到有地建设起来。这说明“
五”计划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
A.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B.农业生产增长有限
C.增强了工业基础和实力
D.轻工业生产高增长
5.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提出“人民来制定宪法”的
思想:劳动人民参与立宪,把他们认为应该如何管
理国家的意见集中起来,上升为国家意志。下列选
项中,实践这一思想的会议是
A.中共一大
B.中共七大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6.“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
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行使
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
人民代表大会。”以上内容出自
(B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点拔】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大会
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颁布前广泛地征求了
人民群众的意见,充分表达了人民的意志。故选B。(共30张PPT)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第5课三大改造
A基础达标/分点训练+基础过关
1.1954年毛泽东指出,孤立的、分散的、守旧的、落后
的个体经济限制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它与社会主
义工业化之间日益暴露出很大的矛盾。这说明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
改造的重要原因是
(C
A.人民没有土地
B.人们思想守旧
C.农业的分散经营很难满足工业化的需要
D.顺应当时我国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趋势
2.右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
孙志刚的故事,图中的“社”指
的是
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老孫歸社杜
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
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
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
1953年4月出版
D.农民的个体经济组织
【点拨】由图片中的时间“1953年4月”可知,这一时期正
处于三大改造时期,其中对农业的改造采用的是建立农业
生产合作社的方式,故图中农民孙志刚加入的“社”是指农
业生产的合作组织。A符合题意。故选A。
3.1954年起宜兴县将散落各地的紫砂手工业者组织
起来,建立了具有合作性质的蜀山紫砂厂,在汤渡
陶业社的支持下恢复生产,紫砂艺人们从私有的个
体作坊开始走向集体化,促进了宜兴紫砂行业的发
展。对于这一历史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A.带动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适应了土地改革的发展
C.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主要形式是公私合营
D.手工业生产从私有制过渡到公有制
【点拔】根据材料“1954年”“具有合作性质”“从私有的个
体作坊开始走向集体化”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判断,材料
反映的历史现象是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手工业生产从
私有制过渡到公有制,故D说法正确;B不符题意;根据所
学知识可知,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
造,A错误;公私合营是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
主义改造的主要形式,C错误。故选D
4.同仁堂是我国著名的中药品牌,该品牌企业创办于
1669年。1954年,经营该品牌老店的经理乐松生
响应号召,把店交给了国家。乐松生这一行为的时
代背景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
C.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1945年王氏夫妇创办面包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后生意兴旺。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王
氏夫妇将
A.继续拥有面包厂,并开始把利润的大部分上缴
国家
B.继续拥有面包厂,并开始把利润的小部分上缴
国家
C.不能继续拥有面包厂,面包厂最终被国家没收
D.不能继续拥有面包厂,但可以获得一定的补偿(共24张PPT)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A基础达标/分点训练+基础过关
1.三大改造完成以后,为解决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政
治和文化应该怎样建设和发展的重大问题,中国共
产党召开了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2.下图是盐城市某县的水稻亩产量数据图,其中
1958年的亩产量远远高于其他年份。你认为其主
要原因是
(市斤)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1949年1952年195年1958年1960年(年份)
A.该县风调雨顺喜获丰收
B.该县使用最新的水稻技术进行生产
C.“大跃进”运动中浮夸风盛行
D.该县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
3.1962年1月27日,刘少奇在《在扩大的中央工作
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过去我们经常把缺点、错误
和成绩比之于一个指头和九个指头的关系……我
到湖南的一个地方,农民说是“三分天灾,七分人
祸”。其中“七分人祸”是指
A.农业合作化运动
B.土地改革的开展
C.“文化大革命”
D.20世纪50年代末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失误
4.莫言小说《蛙》中描写道:“1962年秋季,高密东北
三万亩地瓜获得了空前的大丰收。跟我们闹了三
年别扭、几乎是颗粒无收的土地,又恢复了它宽厚
仁慈、慷慨奉献的本性。那年的地瓜,平均亩产超
过了万斤。”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是
(C
A.土地改革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B.“大跃进”运动使粮食产量得到极大提高
C.党和政府全面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
D.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点拨】题干材料描述了1962年秋季高密东北在经历了三
年荒芜之后重获丰收的情景。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党和政
府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之后,全面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
展生产的原因,C符合题意;A、D与题干时间不符,B与史
实不符,均排除。故选C。
5.口号是历史的浓缩,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一个真实的历
史。口号“打倒一切”“停产闹革命”出现在(A
A.“文化大革命”时期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C.土地改革运动时期
D.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6.“文化大革命”中,身为国家主席的刘少奇惨遭批
斗,失去人身自由。这突出表明“文化大革命”期间
A
A.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
B.国民经济发展缓慢
C.各级政府机构瘫痪
D.科学文化教育事业遭到摧残(共26张PPT)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第二单元检测
(时间:45分钟满分:70分)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中国近代民族工业
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实行的第一个五年计
划从行业上相比,最大的区别是
A.前者集中在轻工业,后者集中在重工业
B.前者总体比较落后,后者取得了巨大成就
C.前者受到列强挤压,后者得到苏联帮助
D.前者多在沿海沿江,后者形成东北工业基地
2.1953年,周恩来在谈到大规模经济建设问题时说
“所谓集中主要力量,不是集中一切力量,不是要冒
进;不是搞重工业,其他问题都不搞了。”周恩来讲
话的主旨是
A.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B.剖析社会主义改造的得失
C.强调国民经济稳步协调发展
D.反思“大跃进”中出现的问题
3.下面是来自不同地区的四个人的对话,下列对话中
正确的是
A.西藏人说:“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我们那里
才有了通向外地的公路”
B.武汉人说:“我第一次走在武汉长江大桥是在
1951年”
C.长春人说:“我爸爸目睹了我国第一辆‘解放牌
汽车的下线过程”
D.鞍山人说:“我为我的家乡出现了第一个制造机
床的工厂而骄傲”
4.促使下图中我国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发生变化的因
素是
C


电力
石油
项目
(万吨)(亿吨)(千瓦时)(万吨)
1952年135
0.66
73
44
1957年535
1.3
193
146
①“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②工业生产“以钢为
纲”③人民建设新中国的热情④苏联对我国工
业项目的援建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5.1953年下半年起,中国掀起了历史上第一次规模空
前的选举热潮,对长期饱受封建专制压迫、从未真正
行使过选举权的老百姓来说,这是破天荒的事。这
场“热潮”选举的应是
B
A.政协代表
B.人大代表
C.村委干部
D.优秀党员
6.《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中说:“在中国经济史上,私
营企业在1956年的集体消亡是独一无二的事
件……在百年现代化历程中,这是第五次,也是
最彻底的国进民退。”下列关于这段材料理解错
误的是
误的是
A.材料叙述的史实与历史上的三大改造有关
B.导致私营企业“集体消亡”的事件是对资本主义
工商业的改造
C.私营企业的“集体消亡”是通过走合作化道路实
现的
D.1956年的“国进民退”实质就是把生产资料私有
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