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六下语文 第8课《匆匆》 第一课时 课件+教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统编版六下语文 第8课《匆匆》 第一课时 课件+教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21 10:51:14

文档简介

《匆匆》 同步练习
一、基础题伶俐
1.给加点选出正确的读音。
línɡ lì pái huái chì luǒ nuódòng
( )( ) ( )( )
2指出句子中的错别字。
(1)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反呢?( )
(2)在掏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什么呢?( )
3.比一比,组一组。
凝( ) 芒( ) 伶( )
疑( ) 茫( ) 邻( )
4.选词填空
爱护 爱惜 珍惜
(1)他从小就养成了一种( )书籍的习惯。
(2)他十分( )时间,一分钟也不让它白白浪费掉。
(3)粮食是宝中宝,人人都要( )。
5.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时候??? (? ??)的日子
(????)的影子 (????)的叹息
6.仿写句子。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二、课内阅读。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1.第1自然段写了哪些自然现象?请加以概括。
2.从第二段看,“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的原因是什么?


3.按照例子仿写词语 。
例子:泪潸潸
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三、课外阅读
时间去哪儿了
①“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这首歌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是啊,时间到底去哪儿了?
②幼年的时光去哪儿了?我们为何很难记起3岁以前的事情?研究表明,对时间的感知需要儿童的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能力的完全形成,这需要大脑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较成熟后才能具备。这两个区域的成熟速度较慢,往往到了童年后期才能渐渐完善。而且孩子们的遗忘速度远比成年人要快,所以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这意味着留下幼时记忆的可能性并不大。
③幼时记忆究竟从何时开始模糊,直到被永久遗忘?研究发现,早期记忆往往从7岁开始丢失。虽然不少3岁孩子能够记得前一年发生的事,但这些记忆也只能持续到五六岁。在7岁时,童年记忆迅速衰退,到了八九岁,大部分孩子只能回想起幼年生活35%的内容。这是因为在7岁时,人们形成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在那之前,儿童缺少时间和地点的观念,而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中,回忆早期记忆的内容和形式趋向于成年人。
④如果你到了一定的年纪,可能有这样的感觉:小时候总希望快快长大,但似乎过了很久才长了一岁,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感觉时间过得越来越快。这是为什么呢?
⑤首先,人体内的生物钟在逐渐变慢。实验表明,让年轻人和老年人估测1分钟有多长,结果年轻人通常还没到1分钟时就认为已经到时间了,而老年人则往往过了1分钟才觉得这才是1分钟的时长。在生命的进程中,人体内的某种节律在变慢,而客观的时间没有变慢,老年人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快了。
⑥其次,与新鲜感能刺激大脑记忆有关。比如我们新去一个地方,去时路总是显得很长,回来时却似乎要短得多。因为去时的路上你所看到的景色都是新鲜的,你的大脑需要对这些新鲜事物进行处理记忆,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路似乎很长。而回来时,这些景象不再是第一次体验,一切变得熟悉,大脑需要处理的事物也就少了,感觉时间过得就快了,路也似乎短了许多。人生也是一样,小时候看世界却是新鲜的,外界充满了各种新刺激,这样就显得每一天都很漫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外界的事物已经失去了新鲜感,更多的是单调的重复刺激。丰富的经验使神经对生活中的信息处理极为快速,渐渐进入了“适应性”状态,不但削弱了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同时保留的记忆也信息不全,这样,一天在不经意间就过去了。
⑦第三,可以用“相对论”来解释。一个5岁的儿童会感觉过去的一年很长很长,这是因为过去的一年占他生命总过程的20%;一个20岁的青年,过去的一年只是他生命总过程的5%;而对于一个50岁的中年人,过去的一年仅仅是他生命总过程的2%。人越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光阴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同漫漫人生相比,就会觉得这些微不足道的时间过起来很快。
(选自《百科知识》2014年第4期B,有删改)
1.文章第①小节引用歌词有什么作用?

2.阅读选文,说说幼时记忆遗忘的原因有哪些?

3.仔细阅读文章第⑥小节,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第⑥段加横线的“渐渐”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5.比较链接材料与选文第⑤段画线句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及其效果的不同。
【链接材料】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柴米油盐半辈子/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选自《时间都去哪儿了》歌词)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1. 伶俐 徘徊 赤裸 挪动
2.(1) 反——返
(2) 掏——逃
3. 凝(凝结) 芒( 芒果) 伶(伶俐)
疑(疑问) 茫( 茫然) 邻(邻居)
4.(1)爱惜 (2)珍惜 (3)爱护
5. (高兴)的时候??? (幸福?)的日子
(嘿嘿)的影子 (无声)的叹息
6. 大雁去了,有再来的时候;小草枯了,有再绿的时候;月亮缺了,有再圆的时候。
二、课内阅读
1.燕子去了又来,杨柳枯了又青,桃花谢了又开。
2.时间在无声无息中流逝;而自己虚度时日,内心感到不安。
3.亮晶晶 黑黝黝 红彤彤
三、课外阅读
1.巧用歌词,设置疑问,引起读者的思考,引出说明内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1)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尚未发育成熟,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能力也未完全形成。
(2)孩子们的遗忘速度比成年人要快得多,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
(3)7岁时儿童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由不成熟变得更趋向于成年人。
3.运用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直观地说明了人越老,度过的光阴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就会感到时间过得越快。
4.“渐渐”一词不能去掉,“渐渐”是“逐渐”的意思,说明人进入适应性的状态有一个过程,不是一下子就进入。去掉则变成丰富的经验使神经很快就进入了“适应性”状态,与事实不符。“渐渐”体现语言的准确性。
5.【链接材料】主要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抒发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更能引起读者共鸣,更具感染力,使人深思。选文运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清楚明白地说明老年人觉得时间过得快的原因(为什么年龄越大感觉时间过得越快)。


课件31张PPT。 匆匆 人教统编版 六年级激趣导入播放歌曲《时间都去哪了》。激趣导入 歌中唱到“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是啊,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小学六年了,这匆匆流失的时间里,我们都做了些什么?自读课文识字解词我会读(1)根据拼音读一读(2)开火车认读生字藏 挪 徘 徊 蒸 裸

Cáng nuó pái huái zhēng luǒ识字解词认读生字识字解词藏 挪 徘徊 蒸 裸我 来 组 词西藏 藏羚羊挪用 挪动徘徊 徘优徘徊不定蒸发 蒸馏裸体 裸露理解词语伶伶俐俐:聪明,灵活。 徘徊:来回地走。
匆匆:急急忙忙的样子。 遮挽:遮挡,挽留。 蒸融:蒸发,融解。 凝然:精神凝聚。 叹息:因忧闷悲痛而呼出长气。 茫茫然:对事理全无所知。
头涔涔:形容汗、泪、水等不断地流下。 走进作者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我国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他的著作是十分有特色的,影响很大。著名的文章有《荷塘月色》、《背影》等,散文集《踪迹》。《匆匆》选自他的散文集《踪迹》。
这篇散文写于1922年3月,当时作者已经24岁。五四运动时,朱自清为光明和新时代的到来欢呼。五四高潮过后,由于旧的东西没有摧垮、新的社会蓝图又不清晰,朱自清陷入了思想苦闷中,徘徊于人生的十字路口。在犹豫、徘徊中,眼看宝贵的时光从身边白白地流逝,于是作者写下了这首感人的散文诗。 写作背景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提出问题。
第二部分:(2—4自然段)具体地写日子的匆匆流逝及作者的反思。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反问第一段提出的问题。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划分几部分?整体感知 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想一想,作者在文中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先写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再写自己的八千多个日子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作者思绪万千,由景及人,叹息不已。最后,作者发出内心的感叹。
整体感知 白驹过隙 日月如梭 光阴似箭
岁月如梭 沧海桑田 似水流年 看到题目“匆匆”,你想到描写时间流逝的成语有哪些?生字书写藏、挪、徘、徊、蒸、裸生字书写游戏:送字宝宝回家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藏徘挪徊 蒸裸生字书写扌+那=挪
非=徘
彳+
回=徊
衤+果=裸 徘-彳+扌=排
徊-彳+艹=茴
挪-扌+口=哪 生字书写藏藏 书写指导:注意“臣”的写法,笔画较多,要写得紧凑而清楚。
Cáng生字书写挪挪 书写指导: “扌”要写的小,“那”要写舒展。 nuó生字书写徘徘 书写指导: “彳”要写的小,“非”注意笔画的穿插。
pái生字书写徊徊 书写指导: “彳”要写的小,“回”注意紧凑。huái生字书写蒸 蒸 书写指导:注意第四笔是“乛”。zhēng生字书写裸裸 书写指导:注意 “果”要舒展、大方。
luǒ生字书写 一、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遮挽(wǎn miǎn)   徘徊(huí huái)  
头涔涔(sén cén) 泪潸潸(shān shēn) √√√√随堂练习二、填一填。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
( )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 )样的痕迹呢? 蒸融游丝随堂练习主题小标 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读熟了课文,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理解了词语含义,并掌握了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另外,我们懂得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和自己的八千多个日子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作者思绪万千,由景及人,叹息不已 。
?
板书设计 匆匆
提出问题:聪明的,你告诉我,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作业布置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部编版语文6年级上第8课《匆匆》教学设计
第1课时
课题
匆匆
单元
3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6年级
学习
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认识并会 “藏、挪”等6个字,会写“空虚、叹息”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主要内容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整体感知课文。
重点
认识和会写课文中的字、词。
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时间都去哪了》。
歌中唱到“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是啊,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小学六年了,这匆匆流失的时间里,我们都做了些什么?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关于时间的散文——《匆匆》,他告诉了我们什么。
出示课题:匆匆
思考、讨论问题。
通过歌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本课学习。
讲授新课
一、识字解词
1.学生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
(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4)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要求认读的生字:
Cáng nuó pái huái zhēng luǒ
藏 挪 徘 徊 蒸 裸
指名认读,相机正音。
(2)课件出示生字组词。
(3)开展读字游戏:开火车读
3.词语释义(可以多种形式,借助语境,引导学生理解词意)
伶伶俐俐:聪明,灵活。 徘徊:来回地走。
匆匆:急急忙忙的样子。 遮挽:遮挡,挽留。 蒸融:蒸发,融解。 凝然:精神凝聚。 叹息:因忧闷悲痛而呼出长气。 茫茫然:对事理全无所知。
头涔涔:形容汗、泪、水等不断地流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让我们把这些字带到课文中,一起来读好课文。
1.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我国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他的著作是十分有特色的,影响很大。著名的文章有《荷塘月色》、《背影》等,散文集《踪迹》。《匆匆》选自他的散文集《踪迹》。
2.写作背景
这篇散文写于1922年3月,当时作者已经24岁。五四运动时,朱自清为光明和新时代的到来欢呼。五四高潮过后,由于旧的东西没有摧垮、新的社会蓝图又不清晰,朱自清陷入了思想苦闷中,徘徊于人生的十字路口。在犹豫、徘徊中,眼看宝贵的时光从身边白白地流逝,于是作者写下了这首感人的散文诗。
3.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读音是否正确。
4.开火车读,看谁读得好。组织互相评价读书。
5.带着问题读课文:说说文中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
(1) 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划分几部分?
第一段:(第1自然段)提出问题。
第二段:(2—4自然段)具体地写日子的匆匆流逝及作者的反思。
第三段:(第5自然段)反问第一段提出的问题。
(2)想想作者在文中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先写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再写自己的八千多个日子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作者思绪万千,由景及人,叹息不已。最后,作者发出内心的感叹。
(4)看到题目“匆匆”,你想到描写时间流逝的成语有哪些?
白驹过隙 日月如梭 光阴似箭
岁月如梭 沧海桑田 似水流年
三、生字书写
出示生字:
藏、挪、徘、徊、蒸、裸
1、记生字:开动脑筋记生字。学生各抒己见,然后教师总结:
(1)生字归类
游戏:送字宝宝回家
左右结构:挪、徘、徊、裸
上下结构:藏、蒸
(2)加一加:熟字加偏旁
扌+那=挪
非=徘
彳+
回=徊
衤+果=裸
(3)换一换:熟字换偏旁
徘-彳+扌=排 徊-彳+艹=茴
挪-扌+口=哪
2、指导写字:
(1)师范写,重点指导“藏、挪、徘、徊、蒸、裸”并讲述,组词、造句、指导:
出示生字:藏:注意“臣”的写法,笔画较多,要写得紧凑而清楚。
组词、造句
出示生字:挪:“扌”要写的小,“那”要写舒展。
组词、造句
出示生字:徘:“彳”要写的小,“非”注意笔画的穿插。
组词、造句
出示生字:徊:“彳”要写的小,“回”注意紧凑。
组词、造句
出示生字:蒸:注意第四笔是“乛”。
组词、造句
出示生字:裸:注意 “果”要舒展、大方。
组词、造句
(2)老师范写,学生在习字本上描红、临写生字。(提醒写字姿势。)
(3)指名说说这些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书写要点。
(4)教师巡视指导,强调写字姿势,(课件出示)提出要求。
看准每个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看清每个字的结构,放慢速度。
严格按笔顺描写。
(5)展示学生写字作品,讲评,适当奖励。


学生自主学习、探究。
感悟、思考、表达。
作探究,披文入思考并回答问题。
活动探究。理解、探究。
思考,回答问题活动探究
组词、掌握紫的结构。
组词、掌握紫的结构。
组词、掌握紫的结构。
让学生了解作者、掌握字词。
让学生理清课文的思路。
通过分析整体感知课文,感受时间匆匆的流逝。
写字,读词,提高书写水平。
课堂练习
一、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遮挽(wǎn miǎn)  徘徊(huí huái)  
头涔涔(sén cén) 泪潸潸(shān shēn)
二、填一填。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 )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巩固学习目标,加深理解。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读熟了课文,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理解了词语含义,并掌握了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另外,我们懂得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和自己的八千多个日子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作者思绪万千,由景及人,叹息不已
总结全文,整体掌握。
布置作业
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
帮助理解课文,巩固课文。
板书设计

匆匆
提出问题: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突出课文重点,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掌握课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