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上海版语文课本二年级上册
《神秘的恐龙》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分析:
为何选择此文作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课例呢?
《神秘的恐龙》是一篇科普性文章。“恐龙”是全世界小孩子的兴趣所在,但这个统治地球长达一亿七千万年之久的霸主却在六千万年前神秘地消失了,如何了解恐龙的世界,如何探知恐龙的灭绝原因,如何透过“恐龙世界”这一窗口,点燃学生对科学世界探索的热情?其于以上思考,本课制作“神秘的恐龙主题学习网站”,引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学习。
同时,在大量信息的引入下,如何体现语文课的“原汁原味”——它非科学课、非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就要紧扣字词教学,以“神秘”、“推测”二词为突破口,以学习网站中的“学习园地”板块为载体,实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对“恐龙”非常感兴趣,有学习和探究的愿望,有主动学习的心理基础。同时,我所面对的二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主识字的能力及熟练使用计算机、浏览网页的能力。所以,本课将教材内容与主题学习网站内容有机结合,为学生自主、深入、高效地学习提供广阔的平台。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学习字词,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2. 了解恐龙的“神秘”之处及科学家推测恐龙灭绝原因的几种说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创设情境、提供学习网站、凸显游戏中识字、巧设表格、图片、影像资料辅助理解词义等方法激发学习兴趣,提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空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与愿望。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 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自主学习字词;
2. 了解科学家推测恐龙灭绝原因的几种说法。
教学难点:
了解科学家对恐龙灭亡原因的种种推测的依据。
四、教学过程
播放视频资料,激趣导入新课
↓
紧扣“神秘”一词,学习第一段内容
↓
紧扣“推测”一词,读懂灭绝的原因
↓
畅游网络世界,了解推测的依据
(一)播放视频资料,激趣导入新课。
1.播放关于恐龙的短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交流对恐龙的了解。
2.解题质疑:为什么说恐龙是神秘的?引导学生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紧扣“神秘”一词,学习第一段内容。
1. 读课文圈画字词——体现以字词教学为重点。
自由读文,提出学习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画不熟悉的字词,利用多种方法展开字词的学习。
2. 网络游戏中识字——增强识字教学的趣味性。
[在学习网站“学习园地”板块中创设了“当小老师教小恐龙识字”、“恐龙蛋下找词语宝宝”、“送小恐龙回家”等游戏,愉快、高效地完成了识字任务。]
(1)借助网络资源中“汉字家园”板块,鼓励学生当老师教小恐龙识字。
(2)利用网络资源中“词语宝库”板块,鼓励学生认读“恐龙蛋”下的词语宝宝。
(3)全班范围内交流对词语的掌握情况,教师相机借助网页提供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庞然大物”、“行星”等词语。
(4)全班范围内交流对生字的掌握情况,教师相机从音、形、义、扩词、说话等方面进行指导。
3.紧扣“神秘”一词,反复诵读,品词析句——凸显语文课的“原汁原味”。
(1)读第一自然段,体会为什么说恐龙是神秘的,画出相关词句,进行交流。
(预设:学生从恐龙生存的年代久远及突然一齐消失等方面谈理解,教师出示课件对比:恐龙与人类在地球上的生活历史,从而进一步理解它们的消失太神秘了。)
(2)指导有感情朗读,进一步体会其“神秘”。
抓住“庞然大物”“一亿七千万年”应怎样读来理解、体会文章内容。
①“庞然大物”一词:看图片,形象感知——理解词义——练习说话——感情朗读。
②“一亿七千万年”一词:出示网络资源——列表感知数字——交流感受——感情朗读。
③“神秘的恐龙”“神秘地消失”两个词组:对比不同——交流原因——理清关系——明确读法。
[这一内容的体会是在理解词语和指导朗读中达成的,这就紧紧把握了低年级语文教学的特点,凸显了语文课的“原汁原味”。]
(三)紧扣“推测”一词,读懂灭绝的原因
1.抓住过渡句,展开下文学习——将语文知识落到实处。
教师引读“它究竟是怎样灭绝的呢?科学家们作了种种推测。”这一处过渡句后,问学生:猜猜下文写的是什么内容?写科学家的推测。那么这种承上启下的句子就叫“过渡句”,它使段落间衔接得多么自然啊!
[将语文知识润物无声地落实下去。]
2.扣住“推测”一词,理解词义——渗透科学研究精神。
理解“推测”词义——观看视频资料(科学家根据骨化石推测原因)——明确科学研究并非凭空猜想,它需要严谨、实事求是的精神。
3.默读三、四段,勾画几种灭绝说——体现以文本为依托。
(四)畅游网络世界,了解推测的依据。
1.读2-3自然段,完成文后思考题:朗读课文,看看恐龙消失的原因有几种说法,用直线划出有关的句子。
2.生画出相关语句并交流。
3.简单交流对几种灭绝说法的理解。
4.落实文后第二道思考题:关于恐龙消失的各种说法中,你同意哪一种?如果都不同意,说说你的看法。
引导学生浏览网络资源,寻找依据,形成自己的观点,进行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5.阅读第四段,了解“恐龙的灭绝”至今仍是个“谜”,鼓励学生进一步去探索恐龙世界,解开未解之谜。
6.提供更多的网站和书籍的名称,为学生指明探索之路。
[这一环节的引入,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激起了学生进一步探究恐龙世界、探索科学世界的愿望,落实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一节课的结束却昭示新的深入学习的开始。而这一效果只有通过“网络环境下学习”才能达成,正是:信息技术“携手”科学世界,上出语文课的“原汁原味”。]
五、教学评价设计
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注意体现学生自我评价、生生互评,而教师评价则注重发挥激励和导向作用,帮助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应该说是师生间“教学相长”的过程,在学生感受恐龙世界的神秘,了解其灭亡原因的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以提升,对科学世界探索的热情高涨;同时,教师在反复研读教材、钻研教法、学法,体会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教学的结合点时,收获颇丰:
1.教应服务于学,“以学定教”。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认知特点,在游戏中识字,在情境中识字,在反复朗读中识字,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找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结合点。作为一节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课例,《神秘的恐龙》一文自身的科普性文章的特点决定其有特殊的优势。“恐龙”是全世界小孩子的兴趣所在,但这个统治地球长达一亿七千万年之久的霸主却在六千万年前神秘地消失了,如何了解恐龙的世界,如何探知恐龙的灭绝原因,如何透过“恐龙世界”这一窗口,点燃学生对科学世界探索的热情,以及考虑到我校二年级学生已具备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和自主识字能力强等特点,我决定建立“神秘的恐龙主题学习网站”,在网络环境下授课。
但在大量信息的引入下,如何体现语文课的“原汁原味”——它非科学课、非信息技术课,我想到了紧扣字词教学,以“神秘”、“推测”二词为突破口,以学习网站中的“学习园地”板块为载体,实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转变。
所以,我将这节整合课的主题定位于“信息技术‘携手’科学世界,上出语文课的‘原汁原味’”,我觉得是比较恰当的。
上一节课,需要的因素很多,但由执教《神秘的恐龙》一课,我已经充分地认识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地整合势必会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给语文教学注入一股新的活力。
七、板书设计:
39.神秘的恐龙
庞然 大物 推测
历 史 久远 神秘地消失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