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 下册 第一单元 1 社戏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 下册 第一单元 1 社戏 教案(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19 20:37: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 时 计 划


课题 社戏 课时 1
班别 教 具
时间
教 学 目 标 1.掌握相关文学、文化常识,概括主要事件,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2.体会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 3.通过揣摩语句的含义,分析人物形象,感受童真童趣以及劳动人民的纯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 4.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念之情,理解传统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重点 体会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
难点 通过揣摩语句的含义,分析人物形象,感受童真童趣
关键 理解传统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明确目标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3、出示目标 问:上学期,我们学过鲁迅哪篇文章?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什么内容? t] 教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回忆童年时代生活的文章,内容基本上是真人真事。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文章,虽然也是写童年生活的,不过这是一篇小说,是在真人真事基础上的艺术概括,它的题目叫“社戏”。 学生准备好教材等学习用品 答:上学期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写了百草园中生活的趣味、欢乐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枯燥。通过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对大自然,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对束缚儿童思想的封建教育的批判。[来齐读学习目标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实施目标 目标导学一:介绍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 作者作者简介 预习检测,夯实基础 目标导学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师生共同给课文划分段落,归纳段意。 课前请同学们搜集了关于作者作品的相关信息,下面我们展示一下吧! 教师讲解: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 教师出示:要求同学读准,理解词义。 (归)省:xǐng 行辈:háng 惮:dàn 絮叨: xùdāo 怠(慢):dài 撺掇:cuānduō 凫(水):fú 潺潺:chán (歌)吹:chūi 蕴藻:yùnzǎo (家)眷:juòn 皎(洁):jiǒo 漂渺:piāomiǎo 纠葛:jiūgé[ 组织学生朗读课文。 要求学生注意字的准确读音,并考虑课文大意,给课文切划段落。 学生归纳,教师提示、补充 学生举手发言,分享搜集的有关资料。 预期:“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简单地说,凡一村或几村合伙出钱,为祭神而演,大家可看的戏便是“社戏”。 同学以组为单位,互读互听,或借助字典等工具,弄准字音、词义,夯实基础。 之后在全班朗读。 学生朗读课文,尝试分段。 预期引导:第一部分“我”的乐土平桥村。 “我”在乐土中也有不乐的时候。 第三部分,“我”与农民孩子们到赵庄去看戏的情景。 第四部分,“我”对吃豆和看戏的怀念。 7’ 8’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目标导学三:再读课文,理清线索 文章的写作线索的探究 事件详写与略写探究 文章写的波折与转机的作用 平桥村情况探究 教师组织学生速读课文,进一步提出问题: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个线索课文写了哪几件事?仿照“夏夜行船”这样的四字短语概括。 教师总结:写作线索:看社戏 (2)上述哪些事是详写?哪些事是略写?为什么这样写? 讲解:因为文章主要内容是看社戏,所以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去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等详写;其他情节略写。 (3)本文写看戏并不是平匍直叙,而是波澜起伏。写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教师总结好处:①笔法曲折,文气摇曳,为看社戏做好充分的铺垫;②初步表现小伙伴的热情、能干等特点,尤其是双喜。 (4)本文看似普通叙事,作者却写得非常精彩,例如写平桥村,课文写乐土平桥村,只用一句话,却表达了多方面的内容。想一想,是哪句话?表达了哪些内容? 教师讲解:虽然只有一句话,但表达内容很丰富。第一,写清了位置,第二,交代了环境;第三,指出人口;第四,点明了平桥村人民的生活情况。这样,以极少的文字,表现丰富的内容,文章就精炼了。 学生速读课文,讨论后尝试回答 预期引导:七件事:①随母归省;②钓虾放牛;③戏前波折;④夏夜行船;⑤船头看戏;⑥月夜归航;⑦六一送豆。 学生对照课文,指明详写与略写事件, 预期引导:详写的是③④⑤⑥,略写的是①②⑦。 学生拿笔,在教材中勾画标记,然后归纳回答。 预期引导:三次波折:①叫不到船;②不准和别人去;③外祖母要担心。 三次转机:①八叔的船回来了;②小伙伴们与“我”同去;③双喜写包票。 学生在文中找出,朗读:“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 8’ 7’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检测目标 习题检测 总结本课 3、作业 (一)辨别字音: 行()辈、银行、()、行()走、归省()、省()略 省()悟 (二)辨别字形并组词: 倘若、淌汗;抵挡、底细;同伴、搅拌;鱼钩、钓竿;挖掘、倔强;豆浆、木桨;竭力、揭示;陪伴、赔偿 (三)作业:朗读课文,进一步加深理解 以组为单位,进行辨音组词 在全班内交流展示 小组之间互评互议,加深理解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10’
板 书 设 计
领 导 评 课 意 见 学校检查记实

教学后记



课 时 计 划


课题 社戏 课时 2
班别 教 具
时间
教 学 目 标 1.掌握相关文学、文化常识,概括主要事件,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2.体会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 3.通过揣摩语句的含义,分析人物形象,感受童真童趣以及劳动人民的纯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 4.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念之情,理解传统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重点 体会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
难点 通过揣摩语句的含义,分析人物形象,感受童真童趣
关键 理解传统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一、明确目标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3、出示目标 问:上节课,我们初读了《社戏》谁来给大家复述一下文章所讲述的故事情节? 今天,我们继续深入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写作手法。 学生准备好教材等学习用品 举手复述课文故事情节 同学们补充,完善 齐读学习目标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目标导学一:精读课文,品味多种写作手法 文章多种写作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 探究作者的心情描写 目标导学二:分析人物,揣摩语句 文章中的人物及主要人物清理 分析双喜的性格特点 组织学生精读课文,思考: 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运用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例如本文的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都非常有特色,请分别找出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教师总结: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往往是综合运用,穿插使用的。描写可以使文章更生动饱满,议论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文章的中心更加突出。 (2)平桥村既然是乐土,便我也有不“乐”,课文表达“我”的不乐心情,用词十分确切,请大家找出来,好好地体会。 教师总结:鲁迅用词是准确、鲜明、生动。 写“我”的不乐,实际上是欲扬先抑,为烘托下文看戏之乐作了铺垫 提出问题,请大家分析: (1)这篇小说人物众多,谁是贯穿始终的人物?谁是本文的主要人物? 强调:双喜是本文的主要人物,下面我们分析一下他的性质特点。 结合双喜的言行分析其性格特点。 教师总结:双喜聪明、能干、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而且反应灵敏,充满自信,有组织能力和号召力,是孩子们的领头人。 边读边勾画,归纳。预期引导:景物描写:①“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人物描写:①“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 同学们在教材中找出,预期引导:“我”的不乐,课文抓住心情急剧变化来写。先是“盼”,接着是“急”,“急得要哭”。 同学们列举本文中的人物,如:贯穿始终的人物:“我”;主要人物:双喜。 同学根据自己理解回答,例如:(1)当“我”看社戏受到波折时,双喜提议——表现聪明。(2)当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时,双喜大声打包票——表现反应灵敏,善解人意,办事果断…… 7’ 8’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举例分析文章语言生动、简练、幽默的特点 目标导学三:探究思想,感悟升华 “我”急切要看的戏到底好不好 为什么作者把明明不好看的称赞? 文章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总结升华 本文的语言生动、简练、幽默,处处蕴含着童真童趣,仔细揣摩文中相关语句段落,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3)“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找出这一节用了哪些动词,然后讨论: “大家跳下船”,这里为什么用“跳”而不用“走”呢?“双喜拔前篙”,这里为什么用“拔”而不用“拿”呢? 教师总结:“轻松”“舒展”与上文的沮丧、失望形成鲜明对比,从而突出了“我”欢喜轻快的心情。 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 在作者笔下,“我”急切要看到的戏好看吗?为什么? (2)为什么作者还要在结尾称赞“那夜”的“好戏”,“那夜”的“好豆”呢? 教师点拨:可以从以下角度分析: “那夜”自然景色之美…… “那夜”人情之美…… (3)对比《社戏》原文开头部分对作者成年后在剧场看中国戏的两段经历,体会作者通过写不同的看戏经历,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思? 教师总结:通过前后鲜明的对比,表达了对故乡的风景、人情美的怀念,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学生结合教材,分析与回答。 预期引导:因为要表现孩子们的高兴和看戏的急切心情。 因为篙是插在河底泥中的,所以用“拔”,而拿不能表示这个动作。再说这个“拔”字,充分反映了农民孩子驾船技艺的熟练。 学生尝试回答:不好看。 (1)正面描写:①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却没翻。②想看“蛇精”和“跳老虎”,但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③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了台”不停地唱着。 (2)侧面描写:孩子们“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等。这些孩子的神态、动作描写,从侧面表现了戏不好看。 学生参照前后对比,回答:地点不同:都市和乡村;心情不同:沉重压抑与轻松自在…… 8’ 7’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检测目标 习题检测 总结本课 3、作业 1.模仿月夜行船一段(11段)的景物描写,分别从色彩、声音、视觉、听觉、嗅觉各个侧面着笔,描写一处景物。150字左右。 2.介绍你所知道的某一剧种(最好是你的家乡戏)的历史发展状况和基本特点,要做到条理清楚,言简意明。 学生思考,尝试写作 在全班内交流展示 小组之间互评互议,加深理解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10’
板 书 设 计
领 导 评 课 意 见 学校检查记实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