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科版必修3)生物:第5章《群落》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浙科版必修3)生物:第5章《群落》测试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5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0-09-03 19:2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章 群落
一、选择题:
1.CCTV“人与自然”节目报道,1998年8月湖北省麋鹿自然保护区将一只雄麋鹿和七只雌麋鹿放生保护区,回归大自然,经过一年来的追踪观察,这些麋鹿已经适应野生生活。根据以上材料,请分析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若无意外灾害,这些麋鹿将发展成为一个自然种群
B.这些麋鹿表现出对环境的适应性特征,显然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可以预见,该麋鹿种群发展过程中种群密度将增大
D.该种群发展过程中,要受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2. 右图中A表示的是一种鹰在一个群落中的情况,那么B可能代表的是( )
A.是该种鹰的天敌种群
B.是与鹰有互利关系的一个种群
C.群落中生产者数量变化的情况
D.是被鹰捕食的一个种群
3.下列实例中属于竞争的是( )
A 在蝌蚪密度大的池塘里,蝌蚪肠道内分泌出毒物,使幼小蝌蚪的死亡率增加
B 极度饥渴情况下,分娩母猪吞噬刚出生的仔猪
C 噬菌体侵入细菌体内进行繁殖
D 培养在一起的大、小两种草履虫经过一段时间后,一种死亡而另一种正常生长
4.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被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 )
A.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B.种群增长量最大
C.种群数量最大 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
5.右图为三种蜂的生存曲线。叶蜂产卵于叶上;泥蜂贮存其他昆虫的幼虫为子代的食物;蜜蜂的幼虫由工蜂直接喂养。这三种蜂的生存曲线依次是(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乙、甲、丙 D.甲、丙、乙
6.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B.种群中的全部个体的基因组成了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C.种群中各年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定时间内会明显变大
D.种群增长率在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的各阶段是不同的
7.为了降低一种真菌对果树的毒害,园艺家引入一种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原真菌相似,但毒性较低的真菌,从而使果树增产,园艺家利用的原理是   A.寄生  B.竞争  C.捕食   D.共生
8.下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下列对此现象的分析和解释中不正确的是21世纪教育网
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
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
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
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
9.下图表示在某生态系统中,a、b、c三个种群数量变化相互关系,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a肯定是生产者,b肯定是初级消费者 B.a→b→c构成一条食物链
C.a与b、b与c为捕食关系 D.a与c为竞争关系
10.据农业部最新统计,目前入侵我国的外来物种已达400多种,全球100种最有威胁的外来生物
中,我国已有50余种,成为遭受外来入侵生物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下列关于入侵的叙述中,
不正确的是( )
①生物入侵使我国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②生物入侵使生态系统成分和营养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③生物入侵会打破生态系统生物间的制约关系,破坏生态系统的稳态 ④生物入侵加剧了生存斗争,有利于生物进化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1.下图表示3个共存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图a和图b 中3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下面是对图a中3个物种与图b中3个物种相比较的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 )
A.图a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21世纪教育网
B.图a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
C.如果资源有限,图a中物种2有被排除的危险,图b中物种3有被排除的危险
D.两图中的物种间的种间斗争激烈程度相等
12.潮间带满潮池中常见的滨螺是捕食者,吃很多藻类,尤其喜食小型绿藻(浒苔)。下图为藻类种数与滨螺密度的关系,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各种藻类存在竞争关系
B.滨螺密度越大,藻类种类数越多
C.若没有滨螺,藻类多样性会降低
D.滨螺在中等密度时,藻类多样性程度最高
13.一个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内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甲、乙、丙、丁)有机物的总量如图所示。如果乙的种群数量突然大幅增加则在短期内,其它种群数量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
A.甲下降,丙、丁增加 B.甲、丁下降,丙增加
C.甲、丁增加,丙下降 D.甲、丙、丁均增加
14.在决定鲸的捕捞量时.需研究下图。该图表示了生殖数量、死亡数量与种群大小的关系。图中哪条线表示生殖的数量,P点代表什么 ( )
A.曲线1表示生殖数量,P代表各种群的最大数量
B.曲线2表示生殖数量,P代表各种群的最大数量
C.曲线1表示生殖数量,P代表环境的负载能力
D.曲线2表示生殖数量,P代表环境的负载能力 :
15.下图代表生活在同一生态系统中两种群在夏季和秋季的食区范围。两种群均以橡树为食,图中
X所指部分最可能表明( )
A.这两种群在秋季竞争食物,但在夏季不发生竞争
B.两种群在秋季产生地理隔离
C.夏季氧气供应充分,但在秋季供应不充分
D.两种群在夏季发生随机交配
16.将两种十分相似的动物放人一个容器中,除了供应有限食物之外,其他条件都保持恒定。两种动物间没有直接的相互作用。就平衡状态来看,正确的结论是( )21世纪教育网
A.不管初始数量如何,两种动物数量都保持不变
B.两种动物的数量都将在一定的范围同波动
C.受初始数量影响,数量多的保存下来
D.只有一种动物保存下来
17.下列有关几个生态学概念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
B.群落是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C.生态系统是由种群和无机环境组成的有机统一体
D.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成分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8.在阳光明媚、水草丰茂的鄂尔多斯草原上,生活着牛、羊、鹿、狼、兔、鼠,还有秃鹫、苍鹰、蜣螂、细菌、真菌等,关于它们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它们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②它们中的牛、羊、鹿分别组成了3个种群 ③它们中的动物是一个生物群落 ④它们中的蜣螂、腐生菌是分解者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9.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为2hm2的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则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最接近( )
A.50只 B.42只 C.92只 D.160只
20.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
C.“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时间的关系
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
21.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A.温度、食物 B.温度、光照 C.湿度、温度 D.光照、食物
22.按一对夫妇一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番大约20—40年,美国需要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主要决定于 ( )
A.种群数量和密度 B.种群年龄结构
C.种群性别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
23.下面的实例中,不能构成群落的是 A.亚马逊河谷的热带雨林 B.大兴安岭的红松林 C.无菌培养基污染后长出的共生菌落 D.无菌培养基上接种后长出的大肠杆菌菌落
24.下图表示的是鹞鹰对不同的鸽群进行攻击时的成功概率,并以此表示鸽群的功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单独的鸽子被抓住的概率比在鸽群中的鸽子小②鹞鹰攻击较大群体的鸽群时不大容易成功③鹞鹰只攻击单独的鸽子④攻击成功的比例与鸽群的数量成反比。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5.对于一只生活在田野的蝗虫来说,它的环境是指 A.田野中的植物和蛇、蛙等动物 B.阳光、空气、水分、温度、土壤等非生物 C.除蝗虫外的其他生物和非生物 D.除这只蝗虫外的其他蝗虫、其他生物和非生物
26.下列实例中属于种内斗争的是 A.培养液中生活着两种草履虫 B.人工密植的乔木树林长得细高,利于夺光 C.噬菌体侵入细菌体内 D.鲈鱼的成鱼以鲈鱼的幼鱼为食
27、弗莱明发现,在细菌培养基中偶然出现的青霉菌周围,没有细菌生长,经持续的研究,他分离出了青霉素.右图中能正确表示青霉菌与其他细菌(以金色葡萄球菌为例)之间关系的是
A、①图,b表示青霉菌 B、②图,a表示青霉菌
C、③图,a表示青霉菌 D、④图,b表示青霉菌
28.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的过程是
①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均匀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画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为1m2的样方
②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密集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画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不同的样方
③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最大值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④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二、多选题:
29.针、阔叶林混交,对马尾松和山毛榉的存有量逐年统计,并把马尾松存有量与山毛榉存有量的比值记作Y值,作曲线如右图,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马尾松与山毛榉存在竞争关系
B.a、d年份的优势种分别是山毛榉和马尾松
C.根据曲线能推论出:混交林中的山毛榉比马尾松更适应当地的环境,
D.混交后的混交林要比人工单纯林更能抵抗虫害
30.下图表示不同种群间的寄生关系:图中a~b之间的曲线表示
A.宿主种群急剧增长
B.寄生物种群急剧增长
C.A为寄生物,B为宿主
D.寄生物与宿主种群达到平衡状态
31.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等
B.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是由迁入、迁出、出生和死亡引起的
C.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呈“J”型型曲线
D.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呈“S”型曲线
32.下面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请分析下列对“环境容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A.环境容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B.随着生产的发展,环境容量在不断加大
C.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从而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量
D.生物圈的稳态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
三、非选择题:
33.下面为4组生物:A(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B(大小两种草履虫)、C(狐与兔)、D(细菌与噬菌体)的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请据图回答:[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判断A~D四组生物分别对应①~④曲线图:A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
(2)造成②现象是由于____ __。
(3)④与②相比,结果不同是因为___ ___。
(4)若4个图所示种间关系中的b均死亡,对a不利的是___ ___。
(5)若狐死亡,则兔的发展趋势是___ ___。
34.如图为一定时间内森林生态系统中几个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
(1)请分析图中甲、乙、丙的关系,在图中合适的位置画出植物的数量变化曲线。[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根据曲线写出各种群构成的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
(3)如果该生态系统中有两种昆虫,则植食性昆虫可能是____,肉食性昆虫可能是_______,食虫鸟类可能是_________。
(4)种群丙繁殖速度最快是图中哪一点?___。繁殖速度在AB段受限的原因是:___________。
(5)种群丙在A、B、C、D四个时期中种内斗争最激烈的是_______期。
(6)在时间T点时,人为将甲全部迁出该生态系统,并对该森林施放了一种邻近林区曾多次使用的化学杀虫剂,结果乙种群数量增多,丙种群的数量减少。乙种群密度增加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丙种群密度减小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选择题
1.B 2.D 3.A 4.B 5.A 6.C 7.B 8.C 9.C
10.B 11.A 12.B 13.A 14.C 15.A 16.D 17.C 18.D 19.D 20.C 21.D 22.B 23.D 24.D 25.C 26.D 27.C 28.B
二、多项选择题
29.ACD 30.BC 31.ABD 32.BC
三、简答题
33.(1) ③ ② ① ④ (2)种间斗争 (3)寄生生物和寄主之间在开始的一段时间里,寄生生物依赖于寄主而生活 (4) ③ (5)先增加后减少
34.(1)
(2)植物→乙→丙→甲 (3)乙 丙 甲 (4)D 丙捕食的乙的数量下降,食物不足;丙的天敌甲的数量上升,被捕食量增加。 (5)A (6)对该杀虫剂的抗性强
丙的抗性弱且丙的营养级较乙高,由于食物链的富集作用,化学杀虫剂在丙的体内含量高,毒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