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作业课件(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年春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作业课件(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2-19 21:57:36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
第12课民族大团结
A基础达标/分点训练十基础过关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民族工作面临的局面极其
复杂。当时除汉族外,全国55个少数民族形成大
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各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很
不平衡,政治制度和政权形式也很复杂。为解决材
料反映的问题,中国共产党确立了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一国两制”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政治协商制度
2.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
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
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这说
明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首要前提是(C
A.区域内的人口较为集中
B.区域內的面积较为广大
C.国家的统一领导
D.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3.以下有关民族区域自治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D
A.根据我国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
居的格局而实行的
B.对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有重大意义
C.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D.五个省级自治区以外地区未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4.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多年来硕果累累:2016年,内
蒙古自治区的生产总值比成立之初增长642倍;铁
路运营总里程已增加到1.35万公里,居全国首
位……这主要得益于
(B
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
中心③“一国两制”的强大生命力④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点拨】①②④都是内蒙古自治区取得成就的原因,③与题
意不符,“一国两制”构想是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针对台
湾问题提出的。故选B。
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云南地区的佤族、景颇族
等少数民族仍保留着原始时代的生活方式,四川凉
山地区的彝族处在奴隶社会阶段,藏族人民生活在
农奴制的压迫之下。这些状况说明
①当时我国各民族发展很不平衡②地区不同,实
行的社会制度就不同③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生
产力水平十分落后④对这些地区进行民主改革
和社会主义改造很有必要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点拨】材料反映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于历史和
地理的原因,很多少数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说明
当时我国各民族发展很不平衡,对这些地区进行民主改革
和社会主义改造很有必要,①③④符合题意;②说法不符
合史实,排除。故选C。
(共26张PPT)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第13课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A基础达标/分点训练十基础过关
1.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曾指出,要全面准确
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
治的方针。其中,“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提出者是
A.孙中山
B.毛泽东
C.周恩来
D.邓小平
2.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
下对“一国两制”这一历史概念理解正确的是(B
A.“一国”就是一个独立的中国,即中华人民共
和国
B.“一国”就是一个统一的中国,即中华人民共
和国
两制”就是两种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
政治协商制度
D.“两制”就是两种制度,即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
区域自治制度
3.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当时的我国领导人提出
“一国两制”构想的主要出发点是
(A
A.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B.维护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C.港澳台问题都是历史遗留问题,只能用“一国两
制”的方法解决
D.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
4.1982年9月,邓小平在北京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
夫人。请你选择最恰当的语句,为会谈中的邓小平
“配音”
(A)
A.“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C.“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5.它洗刷了中华民族百年耻辱,完成了实现祖国完全
统一的重要一步。它是彪炳中华民族史册的千秋
功业,香港从此走上同祖国共同发展、永不分离的
宽广道路。“它”发生于
(C)
A.1842年
B.1984年
C.1997年
D.1999年
6.“20世纪末,中国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
略造成的残痕。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是(B)
A.香港回归祖国
B.澳门回归祖国
C.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D.抗日战争的胜利
7.1982年,邓小平针对香港问题指出,(现在时机已
经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
港。这里的“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是指
B
A.英国彻底结束在香港的统治是顺应世界潮流之举
B.中国具备了收回香港的实力并提出了适宜的方针
C.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有权收回香港
D.中国在香港问题上没有回旋的余地,必须收回
8.邓小平曾说:“(‘一国两制’之所以能够行得通)
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
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而且是个值得信
任的国家。”可见,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根本原
因是
A.“一国两制”适合国情
B.港澳同胞回归心切
C.改革开放使综合国力增强
D.国际社会的大力支持
(共25张PPT)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A基础达标/分点训练十基础过关
1.读下图,该宣传画最早可能出现在
(B)
团结起来一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
A.抗日战争胜利后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C.中共八大后
D.“文化大革命”期间
【点拔】根据宣传画中文字“团结起来—我们一定要解放
台湾”和画中人物动作,可判断该宣传画反映的是解决台
湾问题。结合所学可知,我国最早眀确提出要解决台湾问
题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B符合题意。故选B。
2.1961年6月,毛泽东在一次会谈时说:“如果台湾
不作为一个国家……那么台湾的社会制度也可以
留待以后谈。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
等台湾人民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据此材料,你能
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B
A.毛泽东当时已经提出了“一国两制”构想
B.毛泽东希望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C.自此,海峡两岸相互隔绝的状态被打破
D.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
【点拨】材料“台湾的社会制度也可以留待以后谈”反映的
是毛泽东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保留台湾现有社会制度的
构想,体现了毛泽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意向和思路,B
符合题意。A不符史实;海峡两岸相互隔绝的状态被打
破、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均在1961年以后,C、D不符题
意,排除。故选B。
3.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先生在《乡愁》中写道:“乡愁是
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目前指导
我国解决这-“乡愁”的对台基本方针是(B)
A.武力解决
B.“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C.民族区域自治
D.“三不政策”
4.1987年,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印发《我们已沉
默了40年》的传单30万份。传单写道:“难道我们
没有父母?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们
只要求‘生’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
们回去献上一炷香。”这一运动直接促成了(A
A.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
B.“九二共识”的达成
C.“和平统一”口号的提出
D.海峡两岸“三通”的开始
5.“两岸之道,唯和与合,势之所趋,事之必至。期我
同胞,终能秉持‘九二共识’与汪辜会谈之谛,续写
协商与对话新页。庶几可告慰先生也。”汪道涵唁
辜振甫逝世电文中提及的“九二共识”是指(B
A.和平统一方针
B.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加强两岸合作交流
D.反对“台独”分子和国际反华势力
(共26张PPT)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第四单元检测
(时间:45分钟满分:70分)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世界这么大,只有广西在放假。”每逢广西“壮族三
月三”放假,都会引起网友热议。广西三月三放假
得益于
B
A.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B.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国家实行西部大开发政策
D.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政策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以来,全国已建立五个省级
少数民族自治区和许多自治州、自治县等。最早将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
来的是
(A
A.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C.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3.为下列一组图片确定主题,最恰当的是
B
图一青藏铁路
图二独龙江畔的独龙族新居
A.西藏的百年变迁
B.各民族共同发展
C.重工业成就显著
).新兴工业的崛起
4.在一本名为《回归路》的书籍中,记录着20世纪8
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实现统一大业所作出
的努力,其中应包括
( B
①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②中葡签
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③提出“一国两制”
的构想④中国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5.在中英就香港问题展开谈判时,撒切尔夫人说:“对
英国来说,这不是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是同
一个不愿妥协和实力上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
这段话主要是指
A.中国处理国际关系不妥协
B.中国享有崇高的国际地位和声誉
C.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越强,在国际关系中主动
权就越大
D.英国霸权地位丧失
6.澳门的人均GDP从回归祖国前的连续4年负增
长,到回归祖国后的连年跨越式增长充分说明了
A.“一国两制”构想的正确性
B.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D.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7.1975年4月7日,《人民日报》第四版的角落里刊
登了一篇短文《蒋介石死了》。1988年1月14日,
《人民日报》在头版要闻版块刊发了《蒋经国昨天病
逝》的报道。引发这种报道态度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B
A.《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B.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
C.“九二共识”的达成
D.两岸“三通”的实现
【点拨】题干反映的态度变化指的是大陆对台湾的态度由
1975年的冷淡转为1988年的热情。结合所学可知,198
年台湾当局开放台湾居民到大陆探亲,两岸隔绝的状态被
打破,两岸关系由紧张走向缓和。所以引发态度变化的直
接原因是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B符合题意。A不属于直
接原因;C、D事件发生在1988年以后,均排除。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