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授课年级 八年级 学科 生物 主题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任课教师
课型 问题综合课 课时 1课时 授课日期 2009年11月1日
教材分析 在丰富多彩的世界中,各种动物的生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这既体现了不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又展现了不同生物类群在遗传进化方面所表现的进化和发展。本节重点介绍以青蛙为代表的两栖动物是从水生到陆生过渡的一个类群,具有初步适应陆生生活的结构特征,但由于受精过程和幼体的生长发育都必须在水中进行,个体发育过程中,幼体经变态发育到成体,既可生活在陆地上,又可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教材通过一幅国画(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一首诗(赵师秀《约客》)、一个故事(《小蝌蚪找妈妈》)和一个过程(《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来反映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特点,着重描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学习过程的不足是受季节的影响,不能看见实物标本,只能通过观察青蛙的生殖和发育的视频剪辑和图片才能让学生获取直观印象。
学生分析 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够充分适应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发挥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昆虫的生殖发育的学习,对于自然界中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帮助学生继续学习生物界中更高等的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加深理解种族延续的意义。学生由于生活在农村,见过部分两栖动物,如青蛙、蟾蜍等,会帮助学生深入透彻的学习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设计理念 本节课采取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中所提倡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结合生物教学中的“五”情“五”动、自主学习,遵循新课程有效教学的“问题呈现--组织对话--情景刺激--有效指导--全面评价”五环节。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利用积极主动的探究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知识,教师做好学习的引导者,通过构建精彩的学习思路和和学生生成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指导学生在讨论中学会思考,学会总结归纳,通过查阅收集资料,获取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的相关知识,在“享受”的学习乐趣中知识和能力得以提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特点(重难点)。2、归纳两栖动物的发育特点。技能目标:通过观察、探究、收集、整理资料等活动,培养学生生成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情感目标: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做好环境的保护和宣传。
关键问题 1、探究重点问题:青蛙的生殖和发育经历了哪些连续的过程?各个过程中出现了哪些结构的变化?其他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与青蛙的生殖和发育有何相同点?归纳总结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特点。2、生活实际问题: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市场上有卖“田鸡”的(青蛙的后肢)。根据所学的青蛙对农田的意义,尝试分析可采取什么措施来减少或避免上述现象的出现?3、课外延伸问题:课后查阅有关方面的资料,完成开放性的作业“保护青蛙,关注环保”的倡议书,向人们宣传青蛙对人类的益处,并宣传如何保护青蛙。
教学过程设计要求 课堂上灵活地处理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关系,根据课堂实际及时调控和改进教学活动,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基础。 教的过程设计要求:(1)首先播放青蛙发育的的视频剪辑,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欲望,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创设问题情景,学生生成问题,大胆对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提出自己的见解,适时引导,启发思维,培养学习问题意识,注意良好思维方式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3)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机制和《问题生成单》,采用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式学习,注重引导学生建构学习,形成结构网络化,逐步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4)创设拓展发现情景,设疑导思,鼓励质疑,教学评价中利用激励性、发展性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成为学生情感、知识、能力的增长点。(5)通过《问题训练单》进行教学反馈,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加以查漏补缺,取得良好效果。学的过程设计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初步获取关于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的知识。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对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有更深的理解,通过问题拓展发现,使本节内容得到情感升华,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合作交流的能力得到提高,并通过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的学习,关注保护环境,认同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方法 1、教法:(1)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开展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共同生成问题,积极参与讨论,解决问题。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交流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又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2)直观教学法:导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挂图和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2、学法:本节课的学习利用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通过设疑引入,观察图片和演示动画,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小组合作生成解决问题,培养问题意识。学生通过科学探究体验、获得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①根据教科书中的知识,写出预习提纲。②制作课件辅助教学,准备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录像。③查询书籍、网站,搜集有关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的资料。2、学生准备:①预习本节内容,完成课前预习提纲;②查询书籍、网站,搜集有关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的资料。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程序(要素) 创设情景 教师行为 期望的学生行为
诗词引入炼就独动 [创设问题情景]诗词:《约客》 1、引导学生齐诵诗词:《约客》。2、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分析在什么环境条件下能听到青蛙的鸣叫?青蛙的鸣叫意味着什么? 1、齐诵诗词:《约客》。2、根据导语问题进行观察和思考,在表述交流过程中,尝试说出从中获取的信息。
合作学习 形成互动 ①[创设小组合作学习情景] 1、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完成课前布置的〈问题导学单〉。2、引导学生展示〈问题导学单〉,指导学生展示分析个人预习和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收获。 1、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完成〈问题导学单〉。2、学生个性展示,根据〈问题导学单〉中的导学过程,展示学习收获。
②[创设问题思考和观察情景]播放青蛙的生殖过程录像。 1、播放青蛙的生殖过程录像,引导学生认真观看。2、教师提出问题:(1)青蛙鸣叫的时候伴随着什么动作?雌雄蛙抱对对生殖有什么意义?(2)雌雄蛙的受精方式是怎样的?卵细胞和精子在哪里结合? 1、学生认真观看。2、小组合作交流,尝试描述青蛙的生殖过程。3、小组合作思考、表达交流回答:只有雄蛙才会鸣叫。雌雄蛙抱对意味着雌蛙要排卵,雄蛙要排出精子。体外受精;在水里结合。
③[创设问题思考和观察情景]青蛙的发育过程的课件和图片 1、引导学生认真观看青蛙的发育过程的课件和图片。2、教师提出问题:(1)水中的受精卵首先发育成了什么?有哪些形态特征?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有什么特点?(2)小蝌蚪在发育过程中发生什么变化?最后变成了什么?(3)青蛙是以何种方式生殖的,对环境有何要求?(4)找出蝌蚪在发育成青蛙后,在形态结构及生活习性有哪些不同? 1、学生认真观看青蛙的发育过程的课件和图片。2、小组合作探究思考讨论,表达交流回答:小蝌蚪。有头、尾,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吃水藻为生。慢慢长出四肢,尾巴逐渐消失,变成了小青蛙。4、小组合作探究思考讨论,完成蝌蚪与成蛙在形态结构及生活习性上的比较。
④[创设小组合作学习情景] 1、引导学生展示各小组的生成问题。2、指导小组合作讨论,分析解决预习过程中的困惑。 1、学生展示各小组的〈问题生成单〉。2、小组合作探究思考讨论,突破解决预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
情景刺激 情感触动 [创设观察情景]两栖动物的生活过程 1、播放两栖动物的生活过程的视频剪辑,引导学生认真观看。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资料,分析思考:环境的变化影响着整个生物圈中生物的生存,我们应该怎样做来保护生物圈中生物的生存? 1、认真观看播放两栖动物的生活过程的视频剪辑。2、小组合作表达交流回答:我们必须从现在起爱护环境,保护动植物的生存环境,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求同去异 构建联动 ①[创设问题情景]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过程 1、小组合作表达交流青蛙的生殖和发育特点。2、引导学生合作讨论,归纳小结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的过程。 1、小组合作交流青蛙的生殖和发育特点。2、合作讨论,归纳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的过程。认识生物发展规律。
②[创设拓展发现情景] 1、引导学生对重难点加深理解记忆。2、引导学生展示小组合作的“我(小组)的拓展发现” 成果。 1、理解记忆重难点。 2、小组合作展示“我(小组)的拓展发现”成果。
全面评价 拓展共动 [创设评价氛围]评价个人和小组学习 1、教师引导学生公正对学习进行总结,评价(注重以激励态度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2、发放《问题训练单》,检查学习情况。 1、公正评价自我和小组学习,提高自我约束和学习兴趣。 2、完成《问题训练单》,反馈矫正学习中不足。
课外拓展 安排学生课后查阅有关方面的资料,完成开放性的作业“保护青蛙,关注环保”的倡议书,向人们宣传青蛙对人类的益处,并宣传如何保护青蛙。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师板书)受精卵青蛙蝌蚪幼蛙体外受精,变态发育
(学生板书) 1组2组3组4组我的收获(见附件三)我的困惑我的拓展发现
教学反思
附件一:预习提纲(学案)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学生问题导读单
1、自学“两栖动物的生殖”部分
①每年的 是青蛙的繁殖季节。雄蛙利用 吸引雌蛙。
②雄蛙和雌蛙经过 ,分别把 和 排放到水中,在水中结合形成 。
③如果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受精卵上面的颜色深一些,有什么意义?
2、自学:“两栖动物的发育”部分
①观察与思考:青蛙的发育过程(参照图4.2-9青蛙的发育过程)
A.在蝌蚪发育成青蛙的过程中,形态上发生了哪些主要变化?
B.在外部形态上,蝌蚪和青蛙有哪些特点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
②在青蛙的发育过程中,其幼体和成体不仅在 上有许多差异,而且其 和 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幼体生活在 ,用 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 ,也能生活在 上,主要用 呼吸。因此,青蛙的发育属于 。
③青蛙的 、 都离不开水。我们要保护青蛙,首先保护好他们的 。
④青蛙、蟾蜍、大鲵等都属于 ,共同的生殖发育特点是 、 。
通过预习过程:
①我的收获:
②我的困惑:
③我的拓展发现:
答案:1、①春末夏初 蛙鸣 ②抱对 精子 卵细胞 受精卵 ③受精卵上面的颜色深一些,这样能够吸收更多的热量,有利于受精卵的发育。
2、①A.在蝌蚪发育成青蛙的过程中,尾逐渐消失,长出四肢;蝌蚪的鳃和侧线消失,青蛙的眼睛大而突出,口腔宽阔。B.蝌蚪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有侧线,用鳃呼吸,靠尾游泳。青蛙适于水陆两栖生活的特点:有四肢,且后肢发达适于跳跃,趾间有蹼适于游泳,感觉器官发达,主要用肺呼吸,体色是保护色 ②外部形态 内部结构 生活习性 水中 鳃 水中 潮湿的陆地 肺 变态发育③生殖 发育 生活环境 ④两栖动物 体外受精 变态发育
附件二: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学生问题生成单
(八年级四班 刘照宇实例)
我的收获:
1、每年的春末夏初是青蛙的繁殖季节。雄蛙利用蛙鸣吸引雌蛙。
2、雄蛙和雌蛙经过抱对,分别把精子和卵细胞排放到水中,在水中结合形成受精卵。
3、青蛙的生殖 、发育都离不开水。
4、青蛙、蟾蜍、大鲵等都属于两栖动物,共同的生殖发育特点是体外受精、变态发育。
5、青蛙的生殖过程包括:求偶、抱对(交配)、产卵等。
6、青蛙的受精卵颜色较深的目的是可以更好的吸收热量,促进受精卵的发育。
我的困惑:
一、概念性问题
1、为什么把青蛙称为两栖动物?。
2、蝌蚪向青蛙的发育过程中发生哪些变化?
二、原理规律性问题
1、归纳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特点。
2、归纳蝌蚪有哪些特点与水中生活环境相适应?青蛙有哪些特点与生活环境相适应?
我的拓展发现问题:
我认真分析观察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过程。
1、卵——胶状透明的水中有深色小点。
A、受精卵是如何形成的?与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受精卵有何区别?
B、受精的方式和环境条件?
2、小蝌蚪
A、讨论它的形态发育,像鱼。
B、讨论它的生态环境,孕育和培养。
3、青蛙成体
A、讨论与蝌蚪的形态发育的比较。
B、讨论它的生活环境和生态意义。
附件三: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问题解决台
小组个性展示:(部分收集)
各小组各自展示“我的收获”(通过〈问题导读单〉而得到的收获)、“我的困惑”(通过预习过程,我未能解决的问题,即〈问题生成单〉)和“我的拓展发现”(通过学习过程,我和小组的合作学习的拓展发现成果,即〈问题拓展单〉)。
一组 二组 三组 四组
我的收获 1、青蛙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既可生活在水中,又可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属于两栖动物。2、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的特点:体外受精,变态发育。3、雄蛙发出悦耳的鸣叫声的目的是:吸引雌蛙,前来交配。4、青蛙的皮肤裸露而湿润的意义是:辅助呼吸。5、青蛙的生殖过程包括:求偶、抱对(交配)、产卵等。6、青蛙的受精卵颜色较深的目的是可以更好的吸收热量,促进受精卵的发育。 1、像青蛙这样,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可生活在水中,又可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主要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的动物是两栖动物。2、蝌蚪向青蛙的发育过程中发生的变化:由有尾到无尾,由无四肢到有四肢。3、青蛙的繁殖季节是每年的春末夏初。雄蛙和雌蛙经过抱对后,精子和卵细胞在水中结合,属于体外受精。4、蝌蚪向青蛙的发育过程中,形体和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属于变态发育。 1、雄蛙排放的精子和雌蛙排放的卵细胞在水中结合,青蛙的生殖发育离不开水。蝌蚪向青蛙的发育过程中,形体和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属于变态发育。总结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的特点:体外受精,变态发育。2、青蛙的幼体用鳃呼吸,成体主要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青蛙的皮肤裸露而湿润的意义就是:辅助呼吸。3、青蛙的受精卵颜色较深的目的是可以更好的吸收热量,有利于受精卵的发育。4、青蛙能捕杀大量农业害虫,被成为“农田卫士”。所以,我们要保护青蛙。 1、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的特点:体外受精,变态发育。而且,青蛙的生殖发育离不开水。因此,它只是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型。2、青蛙的发育过程包括: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四个阶段。3、青蛙的幼体用鳃呼吸,成体主要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4、蝌蚪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用鳃呼吸,用尾游泳。青蛙适于水陆两栖生活的特点:有四肢且后肢发达,善于跳跃;趾间有蹼,适于游泳;主要用肺呼吸。
我的困惑 1、什么样的动物是两栖动物?2、两栖动物的生活环境具备什么条件?3、凡是水陆两栖生活的动物都是两栖动物吗? 1、“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到底应怎样理解“稻花香里”与“听取蛙声一片”的关系 2、青蛙的变态发育与不完全变态、完全变态有什么区别? 1、乌龟是两栖动物吗?2、为什么两栖动物只是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型?3、青蛙的变态发育与不完全变态、完全变态有什么区别? 1、水陆两栖生活的动物都是两栖动物吗?2、鳄鱼是两栖动物吗?3、变态发育与不完全变态、完全变态有什么区别?
我的拓展发现 欣赏诗词,融入春意,在乐趣中获得真知。1、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2、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等来引导学生分析咏诗时的心情,分析在什么环境下听到蛙叫,鸣叫意义是什么?雄雌蛙在开会,打招呼或者怎么啦? 学生创设课本剧:表演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先播放小蝌蚪找妈妈的语音图片,后让合作小组中的四位学生分别代表小蝌蚪、鲤鱼妈妈、乌龟、青蛙来表演。学生创设情景展开:A、“我从哪里来”——B、“谁是我妈妈”——C、“我怎么变成妈妈的模样” 观察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过程图片。图1:卵——胶状透明的水中有深色小点。A、强调体外受精。联系上述鸣叫、抱对、对把高受精率的意义进行讨论分析。B、描述受精的方式和环境条件,水质良好,水源充沛,温暖等适宜条件,为课程展开打下伏笔。图2:小蝌蚪——A、讨论它的形态发育,像鱼。B、讨论它的生态环境,孕育和培养。图3:青蛙成体——A、讨论与蝌蚪的形态发育的比较。B、讨论它的生活环境和生态意义。 展示两栖动物的发展史图片,分析两栖动物的发展史。介绍了环境的变迁破坏了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环境,也影响两栖动物正常的发育,导致两栖动物的数量和种类减少;其中水污染、大气干燥致使畸形蛙的出现,两栖动物逐渐走向衰退。号召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等。
附件四: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问题训练单
1.下列动物不属于两栖动物的是?( )。?
A.蟾蜍 B.蝾螈 C.龟 D.大鲵
2.蝌蚪发育的先后顺序是?( )。?①受精卵②有内鳃的蝌蚪③有后肢的蝌蚪④有前肢的蝌蚪⑤有外鳃的蝌蚪⑥幼蛙⑦成蛙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⑤②③④⑥⑦ C.①③②④⑤⑥⑦ D.①④③②⑤⑥⑦
3.下列哪项不是两栖动物分布范围小、种类少的原因?( )。?
A.生殖发育在水中完成B.用肺呼吸C.体温不恒定D.皮肤裸露能辅助呼吸
4.两栖动物不能成为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的原因是( )。?
A.体温不恒定 B.肺不发达 C.皮肤呼吸 D.生殖离不开水
5.蝌蚪在发育成幼蛙之前是用( )呼吸
A.内鳃 B.先外鳃后内鳃 C.外鳃 D.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6.青蛙中能叫的是雄蛙,它长有一对鸣囊,青蛙“呱、呱、呱”的叫声是( )
A.唱歌 B.吸引人们的注意 C.向雌蛙示爱 D.玩耍
7.青蛙生殖和发育的特点是?( )。?
A.雌雄同体、体外受精、变态发育 B.雌雄同体、体内受精、变态发育
C.雌雄异体、体外受精、变态发育 D.雌雄异体、体内受精、变态发育
8.青蛙个体发育的起点是?( )。?
A.蝌蚪 B.卵 C.幼蛙 D.受精卵
9.青蛙的生殖和发育是在?( )。
A.水中和陆地进行 B.水中进行 C.陆地进行 D.母体中进行
10.青蛙皮肤裸露而湿润的意义是?( )。?
A.保护体内水分不散失 B.有利于体表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C.减少游泳时的阻力 D.适应水中生活,运动灵活
11. 思考与练习:
①在保护青蛙方面,除了保护其生活环境外,你还有哪些更好的建议?
②有人说“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就是两栖动物。”该观点是否符合科学道理?谈谈你的见解。
答案:1-5 CBBDB;6-10CCDBB;11. ①主要从禁止捕杀青蛙,保护蛙卵,禁止滥用农药、化肥等方面回答,学生回答合理即可。②该观点没有科学道理。两栖动物是从水生向陆生过渡的一个类群,它的幼体只能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则生活在陆地上,也可以生活在水中。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
附件五: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知识链接
教师收集信息:
什么是两栖动物
两栖动物也是人们熟知的一类动物,是脊椎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动物进化史上由水生向陆生的过渡类型,成体可适应陆地生活,但繁殖和幼体发育还离不开水。主要的特征是:体温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不恒定;卵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幼体在水中生活,经变态后成体可适应陆地生活,用肺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呼吸,皮肤裸露而湿润,无鳞片,毛发等皮肤衍生物,粘液腺丰富,具有辅助呼吸功能。两栖类起源于距今约三亿多年前的泥盆纪。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鱼类从水到陆逐渐自我完善达到了质变并适应陆地新环境,因而形成了两栖动物,它们是最早的登陆四足动物。
世界上最大的两栖动物
在我国长江、黄河及珠江中、下游的山川溪流中,生活着世界上最大的两栖动物——大鲵。它的长相猛然一看有点象个小孩,它的叫声酷似小孩的啼哭,所以一般又称它为娃娃鱼。它是我国特有的珍贵动物。早在2000年前已有不少书籍提到“鲵鱼有四足,如鳖而行疾、有鱼之体、而似足行、声如小儿啼”。由此可见,大鲵早已为人们所熟知。娃娃鱼可不是鱼类,它属于两栖类。身体扁平而壮实,头宽而圆扁,口很大,眼极小。四肢短小,尤其前肢很象小孩的一对小胳膊,尾部侧扁,背部棕褐色还缀有大小不等的云斑。在湖南曾捕到一条体长2.1 米、65公斤重的个体。娃娃鱼一般生活在海拔100-2000米的水流湍急、水质清凉、石缝和岩洞甚多的山区溪、河中。白天常潜居于有洄流水的洞穴内,一穴一尾。它们捕食主要在夜间,常常守候在滩口乱石间,发现食物经过,即张开大口,囫囵吞食。娃娃鱼主要以蛙、鱼、蛇、虾以及水生昆虫为食,它的耐饥力很强,饲养在清凉的水中二三年不进食也不会饿死。雌鲵产卵于岩石洞内,一次产卵300 多枚,产下卵后就自由自在地游玩去了,剩下的抚育第2 代的任务就交给了雄鲵。雄鲵把身体曲成半围状,将卵围住,以免被流水冲走或遭受敌害,直到孵化出幼鲵,雄鲵才肯离去。
大鲵的寿命在两栖动物中也是最长的,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能活130 年之久。大鲵的肉白而嫩,味道鲜美,被列为珍肴。由于过去不懂得保护野生动物的人较多,对它进行了无情地滥捕,致使许多地区的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有的地区濒于绝迹。现在,我国已规定对娃娃鱼必须加以保护。
两栖动物的祖先
最早的两栖动物是出现于古生代泥盆纪晚期的鱼石螈和棘鱼石螈,它们拥有较多鱼类的特征,如尚保留有尾鳍,并且未能很好的适应陆地的生活。鱼石螈和棘鱼石螈代表鱼类和两栖动物之间的过渡类型,但是新近的研究表明它们只是两栖动物早期进化的一个旁支,不是其他两栖动物的祖先类型,真正最原始的两栖动物尚待发现。进入石炭纪后,两栖动物迅速分化,并在古生代的最后两个纪石炭纪和二叠纪达到极盛,这个时代也因此称为两栖动物时代。这个时期的两栖动物多种多样,适应不同的生存环境,有些相当适应陆地生活,有些则又回到了水中,有些大型的种类如石炭纪的Eogyrinus可以长到4~8米长,习性颇似现代的鳄鱼,还有不少相貌奇特的种类。与现在的两栖动物不同,这些早期的两栖动物身上多具有鳞甲。在古生代结束后,大多数原始两栖动物灭绝,只有少数延续了下来,而新型的两栖动物则开始出现。
两栖动物最初出现于古生代的泥盆纪晚期,最早的两栖动物牙齿有迷路,被称为迷齿类,在石炭纪还出现了牙齿没有迷路的壳椎类,这两类两栖动物在石炭纪和二叠纪非常繁盛,这个时代也被称为两栖动物时代。在二叠纪结束时,壳椎类全部灭绝,迷齿类也只有少数在中生代继续存活了一段时间。进入中生代以后,出现了现代类型的两栖动物,其皮肤裸露而光滑,被称为滑体两栖类。
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青蛙的生殖期是在每年的4—5月间。 蛙类行体外受精,具有“抱对”现象。雌蛙在抱对的刺激下,随即排出成熟卵子,雄蛙也将精液排出,在水中完成受精作用。受精后约3—4小时,受精卵即开始分裂,颜色较深,对于吸收日光热力,促进卵的发育是有益的。
蛙卵从受精到发育成幼体——蝌蚪约经过4—5天。刚孵出的蝌蚪能在水中自由游泳。蝌蚪有一条侧扁的长尾作为运动器官,也有与鱼类相似的侧线器官。头的两侧最初具有3对羽状外鳃。以后,外鳃消失,在外鳃的前方产生具有内鳃的鳃裂,作为呼吸器官。蝌蚪从外形到内部结构都和鱼近似:没有四肢,用尾游泳,有侧线,用鳃呼吸。蝌蚪生长到了一定程度,尾部逐渐萎缩,最后趋于消失,成对的附肢代替了鳍。随着尾部的消失,蝌蚪的体长大为缩短,此时,幼蛙就能到陆地上生活了。由孵化出蝌蚪到变态完成,大的需时3个月左右。由幼蛙到性成熟大约需时3年。由蛙的个体发育过程反映了脊椎动物在系统发育过程中由水栖到陆栖类型的过渡。
归纳起来青蛙的发育过程可分为:受精卵→初孵出的蝌蚪→幼蛙→成蛙四个阶段。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