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
四个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一:
——济宁第十二中学 李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功能。掌握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及研究意义。掌握物质循环的概念,碳循环的过程。理解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联系和区别。
2、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培养分析综合推理的思维能力。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渗透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的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对有关实例分析的基础上,认识人类的各种活动必须尊重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
教学重点: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过程。
教学方法:启发讲述式,讨论式,提问式。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及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板书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言:上一节我们通过对生态系统组成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生态系统是由食物链和食物网组成。那么,它们在生态系统中又有哪些作用呢?今天,我们来探究生态系统的功能。 观看、欣赏和记忆。 复习旧知识,启发新知识。
二、生态系统的功能 演示:幻灯片(P1)启发提出:生态系统都有什么功能? 听讲。思考并回答。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传授知识,拓展视野。
(一)能量流动 演示:幻灯片(P2)讲述: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怎么流动的? 观看、欣赏和思考。能量为什么要这么流动? 提醒学生思考,激发想象。
演示:幻灯片(P3)讲述: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观看、欣赏,听讲,思考和记忆。 传授知识。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演示:幻灯片(P4)讲述。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观看、欣赏和记忆。并记笔记。 传授知识,培养技能。
演示:幻灯片(P5)进一步分析讲述: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植物 食草动物 肉食动物。营养级的概念。 观看、欣赏和记忆。阅读:信息库。植物向食草动物向肉食动物流动。 传授知识,拓展视野。
演示:幻灯片(P6)讲述:能量“金字塔”的形成。巩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 听讲。思考并回答问题。 传授知识,延伸知识。
(二)物质循环 演示:幻灯片(P7)讲述:生态系统中物质是怎么循环的? 听讲。思考问题。 提醒学生思考,激发想象。
演示:幻灯片(P8、9)讲述:自然界碳的循环过程示意图。 听讲。思考并记忆。 传授知识,拓展知识视野。
反复出现、循环流动 演示:幻灯片(P10)讲述:物质循环的特点:反复出现、循环流动 听讲。并记忆知识点。 传授知识,巩固知识。
演示:幻灯片(P11)总结讲述: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特点和关系。 听讲。记忆,并做好笔记。 传授知识,拓展知识。
(三)信息传递 演示:幻灯片(P12)启发讲述: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启发提问:生态系统中信息是怎么传递的? 听讲。思考问题。 提醒学生思考,激发想象。
演示:幻灯片(P13)图片演示:动物、植物信息传递的方式。 听讲。思考并回答。 传授知识,拓展知识。
演示:幻灯片(P14)总结动物、植物信息传递的方式:植物:开花,结果,落叶等等动物:鸣叫,飞行,舞蹈等等 听讲。记忆知识。 传授知识,延伸知识。
概述生态系统的功能:由此可见,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范围内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一个统一整体。 听讲。思考并记忆。 传授知识,巩固知识。
小结和布置作业。
教学设计二:
——济宁第十二中学 孔令宇
摘要: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3)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盎断积累。(4)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2.能力目标:(1)通过“ ...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盎断积累。
(4)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与思索”、“材料分析”,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2)通过(_tong1 guo4)“进一步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情感。
(2)认同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订限度的。确立保护生态系统(生物圈)的意识,养成自觉遵循自然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的良好习惯。
二、重难点1.生态系统的组成。2.准确书写食物链,理解有毒物质沿食物链逐渐积累。3.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三、教学(san _jiao xue)预备:生态瓶、课件 环保、行业设备、自然、汽车动
四、课时数:2课时
五、教学程序设计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日照海滨国家森林公园。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你听到了什么 分析该公园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日照海滨国家森林公园可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吗
展示生态瓶,并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可见,要判定某区域是否是一个生态系统,就要分析其组成成分,只要具备了生物和非生物部分就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如一个池塘、一片树林等。
观看课件,并讨论作答。
森林公园里有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多种动物,还有细菌、真菌等生物,阳光、空气、水等非生物部分“养育”那里的所有生物,它们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森林公园可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生态瓶中有(_sheng tai ping zhong you)水草、藻类等植物,水蚤、小鱼等动物还有看盎见的细菌、真菌等生物;泥沙、空气、水等非生物部分,它们也是一个生态系统。
说出自己知道的生态系统。可参阅教材。
明确再多的动物或植物也不是一个生态系统。为什么呢?
引出教学课题;
的Concept,通过分析实例来理解生态系统的内涵;
过渡到“生态系统(sheng tai xi tong)的组成”这一内容。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引导学生结和教材插图进行“材料分析”,找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并讨论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让学生扮演动物、植物、细菌和非生物,并通过学生的表演展示其中的关系。
板书生态系统的组成。强调必须成分是:非生物部分、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可无,但实际上没有消费者的生态系统是很衫锬。
认真进行“材料分析”,小组讨论:
1.树、昆虫的幼虫和啄木鸟之间的关系怎样
2.在生态系统中,植物、(zhong1 _zhi2 wu4 _)动物和细菌分别扮演什么角色
分配角色并且讨论发言,阐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在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从而明确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
完成课后训练1。
观察分析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的能力;深刻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促成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食物链和食物网
引导学生尝试完成课本“观察与思索”,然后用课件展示准确的连接图。
讲解:食物链只由生产者和消费者两种成分组成,它们之间只是吃与被吃的关系;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食物链通常写成“植物→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的形式。(一般不超过6个营养级), →表示能量流动或被吃。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多样、数量庞大。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食草动物的食物,而一种食草动物既可能吃多种植物,也可能成为多种肉食动物的捕食对象,致使多条食物链相互交错、相互关联着,这样就构成了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如果某种生物数量大量减少,其他生物的数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酝用动态的、联系的观点详细分析一条食物链:如果蛇的数量大量减少,一订时间内猫头鹰的数量会减少,青蛷嫝鼠的数量会增加。
尝试连接图中的食物链,然后与课件展示的准确食物网比较,你连接的是否准确
通过听讲、讨论学会:
1.数食物链条数:数食物链条数时,要从绿色植物数起,然后按箭头指向依次下去,直到最高的营养级别,而不能中途停止;按照从食物网一侧向另一侧数的方法,防止重复和漏掉。
2.准确书写食物链:食物链通常写成“甲→乙→丙……”(一般不超过6个营养级)的形式,其中对乙而言,乙以甲为食,同时又被丙所捕食。起点总是生产者(绿色植物),“→”表示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方向;
3.尝试分析食物链中某种生物的增减会引发其他生物怎样的变化:例如,在“草→鼠→蛇→猫头鹰”这条食物链中,如果蛇的数量大量减少,其后一段时间内猫头鹰的数量会减少,鼠的数量会增加;由苴生态系统具有一订的调节能力,随着蛇食物的增多、天敌的减少,蛇的数量将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引起猫头鹰的数量增加,鼠的数量减少。
4、同等级别的动物往往有竞争关系,箭头前后的动物是捕食关系。
环保、行业设备、自然、汽车、动物
做训练,发现自己在食物网的最高位置。
使学生学会用箭头表示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并训练书写食物链。
使学生学会数食物链条数。分析食物链中某种生物的增减会引起其他生物怎样的变化。树立生态系统是酝动的、普遍联系的观点,突破教学难点;
让学生熟悉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流动的,人类是生态系统中的最后的级别。
四、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提问:在一片草木繁茂的草原上生活的兔子,其数量能不能无限制地增加 为什么 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怎样的特点 什么样的生态系统不轻易被破坏
依赖课件分析各种生物的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明确生态系统
具有一订的自动调节能力,但有一订限度的。
引导学生进行“材料分析”,比较出哪种生物体内有毒物质多,分析为什么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 如果这些积累了很多有毒物质的鱼被人吃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生态系统
讨论交流后熟悉到:
当兔子的数量增加时,由苴其天敌增加。食物减少,兔子的数量不会无限制地增长。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订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订限度的。只有那些生物种类多、数量多、自然条件好的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才强,才不轻易被破坏。要使咱们的环境变好,就要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认真观察插图,分析讨论后得出结论:
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就越多,因为环境中有些污染物(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具有化学性质稳订、不易分解的特点,会在生物体内积累而不易排出;随着营养级的生高而不断积累,最终危害到人类的安全。因此人类要保护环境。
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增强爱护生物的情感,确立保护生态系统的意识。
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盎断积累;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五、知识拓展和小结
播放有关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系统实例的课件,介绍一些闻名的事例,如日本的水俣输塔。你对此持何种态度 有何建议
你身边有无类似的实例。
小结:人类活动会通过食物链影响生态系统;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不应该随意把有毒物质排放到生态系统中!
生态系统
观看课件;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进一步加深理解有毒物质通过食物链盎断积累,最终危害人类。
举出自己身边有毒物质富集的实例。
联系实际,进行环保教育,形成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训练
出示巩固训练题,指导反馈。
做思索训练题
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略
教学设计三:
——济宁第十二中学 张德永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 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尝试解释生态系统的各组成部分的作用及相互联系。
(4)、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2、能力目标
(1)、通过收集、整理各类生态系统的资料,培养学生运用资料说明问题的能力
(2)、能根据文字、图片等资料进行观察或分析有关问题
(3)、培养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确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2)、增强爱护生物、珍爱生命的情感。
二、重点和难点
1、生态系统的组成。
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 合作探究式教学法
四、课前准备
1、布置预习作业、查找资料
2、准备身边生态系统图片做课堂举例用
3、破坏的生态系统、环境污染图片及事例。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教师出示不同的生态系统图片,提出问题。学生观察,感受自然界的美好。
(二)、新课讲授
1、生态系统的概念
(师)出示森林生态系统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明确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生)观察记录,对图片信息进行分析整理
(师)引导学生总结概括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理解概念并举例说明
2、生态系统的组成
(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的资料分析,提出讨论问题:
(1)树、昆虫和啄木鸟之间是什么关系?
(2)树桩为什么会腐烂?
(3)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动物、细菌和真菌各自扮演什么角色?
(生)分析资料,讨论回答问题,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并找出他们之间的关系。
(师)提出问题:生态系统中,除了有各种生物外,还有哪些组成成分?它们各自有什么作用?
(生)总结非生物因素的组成及作用。
3、食物链和食物网
(师)播放动画,“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讨论:
(1)树,蝉,螳螂,黄雀三者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2)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生)讨论回答问题,总结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师)提出问题:生物之间通过这种捕食关系,来获取什么?
(生)讨论总结: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流动的
(师)引导学生分析教材中的资料,让学生明白有毒物质会沿着食物链积累,人们应该保护环境。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4、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师)讨论分析食物网中,一种生物的数量大量增加或减少,相关生物的数量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生)讨论交流,并对问题进行总结。
总结: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只有那些生物种类多、数量多、自然条件好的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才强,才不容易被破坏
5、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师)播放我们人类破坏生态系统的实例,以及我们遭受大自然报复的课件。
(生)观看视频,相互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三)、训练巩固:
学生完成巩固练习题
(四)、小结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最重要的联系是通过食物形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联,物质和能量就是顺着这种渠道流动的。生态系统通过有限的自动调节能力来维持生态平衡,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
六、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四:
——济宁第十二中学 郑利华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盎断积累。
(4)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2.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与思索”、“材料分析”,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 “进一步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情感。
(2)认同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订限度的。确立保护生态系统(生物圈)的意识,养成自觉遵循自然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的良好习惯。
二、重难点
1.生态系统的组成。
2.准确书写食物链,理解有毒物质沿食物链逐渐积累。
3.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威海公园。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你听到了什么 分析该公园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威海公园可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吗
二、学习新知
1、 生态系统的概念
学生观看课件演示,小组之间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说出生态系统的概念,然后针对课本概念进行巩固。
学生思考:再多的动物或植物也不是一个生态系统。为什么呢?的组成
2、 生态系统
引导学生结和教材插图进行“材料分析”,找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并讨论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让学生扮演动物、植物、细菌和非生物,并通过学生的表演展示其中的关系。
教师板书生态系统的组成。强调必须成分是:非生物部分、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可无,但实际上没有消费者的生态系统是很难维持下去的。
认真进行“材料分析”,小组讨论:
1.树、昆虫的幼虫和啄木鸟之间的关系怎样
2.在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和细菌分别扮演什么角色
学生小组之间分配角色并且讨论发言,阐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在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从而明确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
三、食物链和食物网
引导学生尝试完成课本“观察与思索”,然后用课件展示准确的连接图。
讲解:食物链只由生产者和消费者两种成分组成,它们之间只是吃与被吃的关系;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食物链通常写成“植物→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的形式。(一般不超过6个营养级), →表示能量流动或被吃。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多样、数量庞大。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食草动物的食物,而一种食草动物既可能吃多种植物,也可能成为多种肉食动物的捕食对象,致使多条食物链相互交错、相互关联着,这样就构成了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如果某种生物数量大量减少,其他生物的数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酝用动态的、联系的观点详细分析一条食物链:如果蛇的数量大量减少,一订时间内猫头鹰的数量会减少,青蛷嫝鼠的数量会增加。
学生尝试连接图中的食物链,然后与课件展示的准确食物网比较,你连接的是否准确
通过听讲、讨论学会:
1.数食物链条数:数食物链条数时,要从绿色植物数起,然后按箭头指向依次下去,直到最高的营养级别,而不能中途停止;按照从食物网一侧向另一侧数的方法,防止重复和漏掉。
2.准确书写食物链:食物链通常写成“甲→乙→丙……”(一般不超过6个营养级)的形式,其中对乙而言,乙以甲为食,同时又被丙所捕食。起点总是生产者(绿色植物),“→”表示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方向;
3.尝试分析食物链中某种生物的增减会引发其他生物怎样的变化:例如,在“草→鼠→蛇→猫头鹰”这条食物链中,如果蛇的数量大量减少,其后一段时间内猫头鹰的数量会减少,鼠的数量会增加;由苴生态系统具有一订的调节能力,随着蛇食物的增多、天敌的减少,蛇的数量将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引起猫头鹰的数量增加,鼠的数量减少。
4、同等级别的动物往往有竞争关系,箭头前后的动物是捕食关系。
四、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提问:在一片草木繁茂的草原上生活的兔子,其数量能不能无限制地增加 为什么 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怎样的特点 什么样的生态系统不轻易被破坏
学生依赖课件分析各种生物的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明确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有一定限度的。
引导学生进行“材料分析”,比较出哪种生物体内有毒物质多,分析为什么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 如果这些积累了很多有毒物质的鱼被人吃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学生认真观察插图,分析讨论后得出结论:
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就越多,因为环境中有些污染物(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具有化学性质稳订、不易分解的特点,会在生物体内积累而不易排出;随着营养级的生高而不断积累,最终危害到人类的安全。因此人类要保护环境。
五、知识拓展
播放有关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系统实例的课件,介绍一些闻名的事例,如日本的水俣输塔。你对此持何种态度 有何建议
你身边有无类似的实例。
学生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全班同学进行展示。
六、小结:人类活动会通过食物链影响生态系统;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不应该随意把有毒物质排放到生态系统中
七、布置作业。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