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粤教版选修3-5 4.2放射性元素的衰变 达标作业(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2020学年粤教版选修3-5 4.2放射性元素的衰变 达标作业(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02-20 06:24: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2放射性元素的衰变
达标作业(解析版)
1.如图,匀强磁场中有一个静止的氡原子核(),衰变过程中放出一个粒子,此粒子的径迹与反冲核的径迹是两个外切的圆,大圆与小圆的半径之比为42:1,则氡核的衰变方程是
A.
B.
C.
D.
2.近年来科学家在超重元素的探测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科学家们在观察某两个重离子结合成超重元素的反应时,发现所生成的超重元素的核经过次衰变后成为,由此可以判定该超重元素的原子序数和质量数依次是
A. B. C. D.
3.具有放射性,经以下连续衰变过程:,最后生成稳定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和中子数相同,质子数不同
B.整个衰变过程共发生6次α衰变和4次β衰变
C.发生β衰变后变为,说明原子核内有β粒子
D.的半衰期为6.7年,取40个该种原子核,经过13.4年剩下10个该种原子核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光电效应说明光具有粒子性的,它是爱因斯坦首先发现并加以理论解释的
B.235U的半衰期约为7亿年,随着地球环境的变化,半衰期可能变短
C.卢瑟福通过对α粒子散射实验的研究,揭示了原子核的结构
D.据波尔理论可知,氢原子辐射出一个光子后,氢原子的电势能减小,核外电子的动能增大
5.下列四幅图涉及不同的物理知识,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用紫外线照射到金属锌板表面时会发生光电效应,当增大紫外线的照射强度时,从锌板表面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也随之增大
B.图(乙):卢瑟福通过分析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C.图(丙):氢原子由较高能级跃迁到较低能级时,会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
D.图(丁):原有50个氡核,经过一个半衰期的时间,一定还剩余25个
6. C发生放射性衰变成为N,半衰期为5700年。已知植物存活期间,其体内C与C的比例不变;生命活动结束后, C的比例持续减少。现通过测量得知,某古木样品中C的比例正好是现代植物所制样品的二分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古木采伐的年代距今约2850年
B. C衰变为N的过程中放出射线
C. C、C具有相同的中子数
D.增加样品测量环境的压强将加速C的衰变
7.下列实验或发现中能提示原子具有核式结构的是
A.粒子散射实验
B.光电效应实验
C.中子的发现
D.氢原子光谱的发现
8.由于地震、山洪等原因将大量的金丝楠及其他树种深埋,经千万年碳化、氧化、冲刷形成似石非石、似木非木的植物“木乃伊”,又叫碳化木,俗称乌木,已知植物存活期间,其体内14C与12C的比例与大气中相同,生命活动结束后,14C衰变为14N,14C的比例持续减少,其半衰期约为5700年,现通过测量得知,某乌木样品中14C的比例恰好是现代植物所制样品的二分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乌木的形成年代距今约为11400年
B.该乌木的形成年代距今约为5700年
C.12C、13C、14C具有相同的中子数
D.增加样品测量环境的压强将加速14C的衰变
9.关于天然放射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所有元素都可能发生衰变
B.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与外界的温度有关
C.放射性元素与别的元素形成化合物时仍具有放射性
D.α、β和γ三种射线中,γ射线的穿透能力最弱
1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根据爱因斯坦的“光子说”可知,光的波长越大,光子的能量越小
B.氢原子的核外电子,在由离核较远的轨道自发跃迁到离核较近的轨道的过程中,放出光子,电子绕核运动的动能减小,原子的电势能减小
C.一个基态的氢原子吸收光子跃迁到n=3激发态后,能发射出3种频率的光子
D.原子核能发生β衰变说明原子核内存在电子
11.氡( )是一种天然放射性气体,被人吸入后,会对人的呼吸系统造成辐射损伤,它是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主要环境致癌物质之一,已知氡()衰变后产生两种物质,其中一种产生为钋()。
(1)试写出氡()的衰变方程;
(2)已知氡()的半衰期为3.8天,则经过多少天,16g的氡()衰变后还剩下1g。
12.原来静止的原子核,经过一次α衰变后生成新原子核Th,并放出一个动能为E0的α粒子,求:
(1)写出α衰变的反应方程式
(2)生成的新原子核Th的动能是多少?用E0来表示
(3)若α粒子与新原子核间相互作用不计,已知α粒子速度方向与磁场方向垂直,则二者在磁场中运动的周期Tα:TTh是多少?
13.某放射性原子核A经过一系列α衰变和β衰变后变为原子核B.若B核内质量数比A核内少8个,中子数比A核少7个.则发生了____________次α衰变和_________次β衰变.
14.花岗岩、大理石等装修材料,都不同程度地含有放射性元素,比如含有铀、钍的花岗岩等岩石会释放出放射性气体氡,而氡会发生放射性衰变,放出α、β、γ射线,这些射线会导致细胞发生癌变及呼吸道等方面的疾病。在这三种射线中,_____射线的穿透能力最强;α衰变时,生成核与原来的原子核相比,中子数减少了_____个;β衰变所释放的电子是由原子核中的_____转化而来.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详解】
粒子在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故;粒子衰变过程中不受外力,系统动量守恒,故生成的两个粒子的动量mv等大、反向,故:;大圆与小圆的直径之比为42:1,故生成的两个粒子的电荷量之比为1:42;根据电荷数守恒守恒,生成物是α粒子;则衰变方程应该是; A.A方程与结论不相符,选项A错误;
B. B方程与结论相符,选项B正确;
C. C方程与结论不相符,选项C错误;
D. D方程与结论不相符,选项D错误;
2.D
【解析】
每经过一次衰变质量数少,质子数少,经过次衰变质量数减少,质子数减少,超重元素的原子序数和质量数分别,,,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点睛:根据衰变的特点:质子数、中子数和质量数之间关系;正确利用衰变过程中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解决有关问题.
3.B
【解析】
【详解】
A. 和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属于放射性同位素,其原子核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故A项不符合题意;
B. β衰变质量数不变,故
232-208=4x

x=6
发生6次α衰变,根据电荷数守恒可知:
90-82=2x-y
得到:
y=4
发生4次β衰变,故B项符合题意;
C. 发生β衰变后变为,是原子核内一个中子转化为一个质子并放出电子,并非原子核内有电子,故C项不符合题意;
D. 半衰期对个别的放射性原子没有意义,故D项不符合题意.
4.D
【解析】
【详解】
A、光电效应说明光具有粒子性,不是波动性的,光电效应是由赫兹发现的,不是爱因斯坦首先发现,故选项A错误;
B、半衰期不会随地球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故选项B错误;
C、卢瑟福通过对粒子散射实验的研究,揭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故选项C错误;
D、据波尔理论可知,氢原子辐射出一个光子后,原子能量减小,轨道半径减小,根据知,核外电子的动能增大,原子能量等于动能和电势能之和,则电势能减小,故选项D正确;
5.B
【解析】
【详解】
A.根据光电效应方程,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A错误;
B.卢瑟福通过分析粒子散射实验结果,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B正确;
C.氢原子由较高能级跃迁到较低能级时,能量减小,向外辐射一定频率的光子,C错误;
D.半衰期具有统计规律,对大量的原子核适用,对少数的原子核不适用,D错误。
6.B
【解析】
【详解】
A. ,某古木样品中C的比例正好是现代植物所制样品的二分之一,可知刚好经历了一个半衰期,也就是5700年,故A错误;
B. C衰变为N的过程是:,发生了β衰变,放出射线,故B正确;
C. C有6个质子、6个中子, C有6个质子、8个中子,它们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故C错误;
D.放射性元素的衰变的快慢是由核内部自身因素决定的,与环境的压强无关,所以增加样品测量环境的压强不能加速C的衰变,故D错误。
7.A
【解析】
【详解】
在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中,少数α粒子能发生大角度偏转,说明原子中绝大部分质量和全部正电荷都集中在原子核上,卢瑟福就此提出了原子具有核式结构学说。
A.α粒子散射实验,与结论相符,选项A正确;
B. 光电效应实验,与结论不相符,选项B错误;
C. 中子的发现,与结论不相符,选项C错误;
D. 氢原子光谱的发现,与结论不相符,选项D错误;
8.B
【解析】
【详解】
AB.设原来的质量为,衰变后剩余质量为M则有:,其中n为发生半衰期的次数,由题意可知剩余质量为原来的,故n=1,所以死亡时间为5700年,A错误B正确;
C.12C、13C、14C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和不同的中子数,C错误;
D.放射元素的半衰期与物理环境以及化学环境无关,D错误。
9.C
【解析】
【详解】
A.原子核可以自发地衰变,但不是所有元素都可以发生衰变,故A错误。
B.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由原子核本身决定的,与外界的温度无关,故B错误。
C.放射性元素的放射性与核外电子无关,故放射性元素与别的元素形成化合物时仍具有放射性,故C正确。
D.α、β和γ三种射线,γ射线的穿透力最强,电离能力最弱,故D错误。
10.A
【解析】
【详解】
A.根据爱因斯坦的“光子说”可知,光的波长越短能量越大,光的波长越大,光子的能量越小;故A正确.
B.氢原子的核外电子,在由离核较远的轨道自发跃迁到离核较近的轨道的过程中,放出光子,原子的电势能减小,根据库仑力提供向心力可知:,则电子绕核运动的动能增大;故B错误.
C.一群基态的氢原子吸收光子跃迁到n=3激发态后,最多发射出三种频率的光子,一个基态的氢原子吸收光子跃迁到n=3激发态后,最多发射出两种频率的光子;故C错误.
D.β衰变的实质是原子核内的中子转化为质子而同时释放出电子,该电子并不是原子核中的电子;故D错误.
11.(1) (2) 15.2天
【解析】
【详解】
(1)根据电荷数守恒、质量数守恒知,未知粒子的电荷数为2,质量数为4,为α粒子(
)。其衰变方程为:

(2)根据m=m0()n得:
解得:
n=4
则t=4T=4×3.8天=15.2天。
12.(1);(2);(3)10:13
【解析】
【详解】
(1)该衰变的反应方程式为:

(2)系统动量守恒,钍核和α粒子的动量大小相等,即
又由动量与动能的关系:
故二者的动能之比为:
联立解得钍核获得的动能:
?;
(3)二者在磁场中,由洛伦兹力提供向心力,由周期公式
得:?
13.2次 3次
【解析】
设原子核A变为原子核B需要经过x次α衰变和y次β衰变,根据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则有:4x=8,2x-y=1,
所以解得:x=2,y=3.
点晴:解决本题关键理解电荷数、质子数以及质量数之间的关系;能正确根据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判断发生α和β衰变的次数.
14.γ 2 中子
【解析】
【详解】
第一空.γ射线一般伴随着α或β射线产生,在这三种射线中,γ射线的穿透能力最强;
第二空.发生α衰变时,电荷数少2,质量数少4,则中子数少2;
第三空.β衰变所释放的电子来自原子核,是原子核中的一个中子转变为一个电子和一个质子,电子释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