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11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句子中只含有一个通假字的一项是( )
A.①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②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B.①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②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C.①请奉盆缶秦王 ②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D.①固请,召有司案图 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答案】B
【解析】A.“奉”通“捧”,“庭”通“廷”,“孰”通“熟”。B.“质”通“锧”。C.无通假字。D.“案”通“按”,“缪”通“穆”。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A.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B.璧有瑕,请指示王
C.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D.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答案】D
【解析】A.“侍从”。B.“指给……看”。C.“遵守约定”。
3.下列各项中,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②乃使其从者衣褐
③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④且庸人尚羞之
⑤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⑥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⑦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
⑧毕礼而归之
⑨卒廷见相如
⑩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A.①②④/⑤⑦⑨/⑥⑧/③⑩
B.①⑧/②③⑦/④⑩/⑤⑥⑨
C.①④⑨/②⑥⑦/③⑩/⑤⑧
D.①⑧/②⑥⑦/③⑤⑨/④⑩
【答案】B
【解析】①⑧使动用法;②③⑦名词作动词;④⑩意动用法;⑤⑥⑨名词作状语。
4.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B.使不辱于诸侯
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
【答案】D
【解析】D.是定语后置句,其他三句是被动句。
5.下列对文章中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廉颇蔺相如列传》,主要是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叙述,歌颂了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维护团结的精神,以及廉颇勇于改过的可贵品质。
B.司马迁,西汉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不仅具有史学价值,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鲁迅评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完璧归赵”一节,在写蔺相如出使前,先借缪贤之口对其作了介绍,这不仅从侧面表现出蔺相如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也为下文写蔺相如做了铺垫。
D.“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表明秦赵两国化干戈为玉帛。
【答案】D
【解析】D.“表明秦赵两国化干戈为玉帛”错误。
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6~9题。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6.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后秦伐赵,拔石城 拔:攻下
B.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窃:私下
C.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靡:退却
D.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竟:最终
【答案】D
【解析】“竟”应为“结束”“完毕”。
7.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
②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B.①度道里会遇之礼毕
②相如张目叱之
C.①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②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D.①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
②终不能加胜于赵
【答案】C
【解析】A.“为”:①动词,演奏;②介词,给。B.“之”:①助词,的;②代词,他们。C.“以”:都是连词,表目的。D.“于”:①介词,表处所;②介词,表对象。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秦王提出秦赵两国修好后,赵王慑于秦王的威势,不敢前往。此时,廉颇和蔺相如建议赵王赴会,是为了维护赵国的尊严。
B.廉颇的保驾护行使秦王想在渑池会上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阴谋没有得逞,蔺相如的胆识和勇敢又展示了赵国不甘臣服的精神。
C.在渑池会上,秦御史书曰“令赵王鼓瑟”的“令”字别有深意,这个“令”字,充分显示了秦王的威势和秦国的强大,以及赵王的胆怯和赵国的弱小。
D.蔺相如在渑池会上的胆识慑服了秦王,他表现得不卑不亢,反击得有理有节;他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背后有赵国的“盛兵”和廉颇的支持。
【答案】B
【解析】廉颇没有亲自到渑池,故“保驾”一说不正确。
9.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大王这一去,估计路上行程以及会见的礼节完毕,回来,不会超过三十天。
(2)赵王私下里听说秦王擅长演奏秦地乐曲,请(允许我)献盆缶(给)秦王,(请秦王敲一敲)来互相娱乐。
三、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3题。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进士。除鄢陵知县,征授御史。出按辽东,疏陈安攘十策,又请速首功之赏。改巡山西。还朝,会廷臣方争建储。登云谓议不早决,由贵妃家阴沮之。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不但惠安遭其虐焰,即中宫与太后家亦谨避其锋矣。陛下享国久长,自由敬德所致,而承宪每对人言,以为不立东宫之效。干挠盛典,蓄隐邪谋,他日何所不至?”疏入,贵妃、承宪皆怒,同列亦为登云危,帝竟留中不下。久之,疏论吏部尚书陆光祖,又论贬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论罢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又论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右皆惮之。时方考选科道,登云因疏言:“近岁言官,壬午以前怵于威,则摧刚为柔;壬午以后昵于情,则化直为佞。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二十年来,以刚直擢京卿者百止一二耳。背公植党,遂嗜乞怜,如所谓‘七豺’‘八狗’者,言路顾居其半。夫台谏为天下持是非,而使人贱辱至此,安望其抗颜直绳,为国家锄大奸、歼巨蠹哉!与其误用而斥之,不若慎于始进。”因条数事以献。出按河南。岁大饥,人相食。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帝立遣寺丞钟化民赍帑金振之。登云巡方者三,风裁峻厉。以久之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寻卒。
(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B.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C.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D.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答案】C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答案】D
【解析】移疾是旧时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婉辞。官员是自愿请辞,并非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登云不畏权贵,弹劾贵妃之父。他出于对朝廷的忠心,即便对郑承宪这样的国戚,也大胆揭发对方为非作歹,包藏祸心,幸而皇上并未因此发怒。
B.陈登云敢于直言,检举多名重臣。他在朝既久,发现诸多问题,于是奏告一干大臣,其中有些人因此遭到贬职或罢免,以至朝廷大官们都很畏惧他。
C.陈登云上疏指出,选才慎于始进。他认为二十年来,刚直者很少被提拔进京,在朝者却背公结党,谄媚权贵,与其误用后罢免,不如进用时慎重。
D.陈登云关心百姓,奏请救助灾区。在他巡视河南期间,当地年成歉收,百姓相食,他向朝廷呈告灾情,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钟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
【答案】D
【解析】“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钟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错误,选项对应的文字在文中是说“帝立遣寺丞钟化民赍帑金振之”,“赍”是拿东西给人,“帑金”是国库里的钱,因此不是“筹措钱款”。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其中难道没有刚正的人,但禁不住抵触排挤,大多无法安身。
(2)副使崔应麟见到百姓吃湖泽中的雁粪,便装入袋中给陈登云看,登云随即送至朝廷。
参考译文: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1577年)进士。授职鄢陵知县。政绩最好,升为御史。出按辽东,上疏陈明安定边境的十条对策,又请求加速建立首功的赏赐制度。后改为山西巡抚。
回到京城,恰好朝廷大臣正在争论立储君的事。陈登云认为朝议迟迟不能决定,是贵妃家人暗中捣鬼。万历十六年(1588年)六月因发生灾害上疏弹劾贵妃父亲郑承宪,说:“郑承宪包藏祸心,觊觎储君。天天与宦官往来,商量对策,而且广泛交结山人、术士、道士、和尚之流。当初陛下重惩科场冒名顶替之人,郑承宪的妻子每每扬言事情是自己揭发的,用来恐吓勋贵,以巧言惑动朝廷人士。不但惠安遭到他们算计,即使中宫与太后家也谨慎避开他们的锋芒。陛下统治国家已很久了,这是惠政的结果,而郑承宪每次对人说,认为是不立太子的结果。干扰盛典,蓄谋已久,以后有什么事他干不出来呢?”疏上,贵妃、郑承宪都发了脾气,同仁也以为陈登云危险,但皇上把奏疏留下了。
很久以后,他又上疏弹劾吏部尚书陆光祖、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廷的大官都很怕他。当时,正好考选科道,陈登云因而上疏说:“近来御史官,壬午以前害怕淫威,刚正的变温柔了;壬午以后拘于情面,正直的变为谄媚。其中难道没有刚正的人,但禁不住抵触排挤,大多无法安身。二十年来,以正直提升为京官的只有一两个人。背着皇上,培植党羽,摇尾乞怜,像所谓‘七豺’‘八狗’,御史占了一半。台谏是为天下主持是非的,而使人践踏到这种地步,怎能希望他不顾情面,正直地处理事情,为国除掉奸人、消灭败类呢!与其因误用而贬退,不如谨慎地考察人选。”因而条陈数件事献给皇上。
出任河南巡按。那年发生大饥荒,人相互吞食。副使崔应麟见到百姓吃湖泽中的雁粪,便装入袋中给陈登云看,登云随即送至朝廷。皇上立即派遣寺丞钟化民分发库银赈恤百姓。陈登云三次巡视地方,执政严厉,按规定应当提升为京官,屡次被宫中扣住不下发,于是他称病归家。不久之后就死了。
四、语言运用
14.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对“二十四史”作解说。(可适当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①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历史借鉴是二十四史的编撰目的。
②封建统治者称二十四史为“正史”。
③纪传体是二十四史采用的体例。
④对中国四千多年来的历史,二十四史所作的记录是比较系统的。
二十四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历史借鉴而编撰的,对中国四千多年来的历史作了比较系统的记录,被封建统治者称为“正史”的纪传体史书。
15.仿照下面的颁奖词,分别为蔺相如、廉颇两个人各写一段颁奖词。
(示例)感动中国人物——钱学森: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这位科技界巨擘,历经艰难于1955年回到祖国后,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他为组织领导中华人民共国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的研究发展工作发挥了巨大作用,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颁奖词】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答案】(1)蔺相如:保利益,争国颜,秦王面前有礼有节,不卑不亢;让位次,避锋芒,廉颇面前有忍有谅,不争不辩。没有刀光剑影的战场,唇枪舌剑,胜于百万雄师,大智大勇护一国尊严;不乏名利之争的朝廷,雍容大度,容他排挤争夺,大人大量思社稷安危。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赵国危亡始见相如肝胆。
(2)廉颇:晓战催金鼓,梦伴兵车行。攻城拔寨,威震朝野,你是战功赫赫的真英豪;负荆请罪,知错能改,你是深谋远虑的伟丈夫。从名利之争到幡然醒悟,你超越了自我走向了博大,将真诚和坦荡用斑斓青史传向无限久远的未来!一段将相和的美谈,一曲荡气回肠的绝唱,驰誉九州,烛照千古。
课件103张PPT。第11课 廉颇蔺相如列传清朝时,在安徽桐城有一个著名的家族,父子两代为相,权势显赫,这就是张家张英、张廷玉父子。清康熙年间,张英在朝廷当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老家桐城的老宅与吴家为邻,两家府邸之间有个空地,供双方来往交通使用。后来邻居吴家建房,要占用这个通道。张家不同意,双方将官司打到县衙门。县官考虑纠纷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作者介绍战国是一个兼并剧烈的历史时期。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公元前283年至公元前279年之间,正值战国中期之末。在此之前,秦早已占领了巴蜀,并夺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败楚军,初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在此期间,秦以主力图楚,公元前280年秦取楚上庸(今湖北房县、均县等地)及汉水北岸,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逼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尽管如此,秦仍未停止对赵的进攻,所以如何对付秦的挑战已成为赵国安危之所系的大问题。背景解读《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称《太史公书》,三国后通称为《史记》。全书记载了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帝这三千年间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情况。它不但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史学,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其创作手法、文章风格对后代文学,尤其是对散文、小说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鲁迅称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知识链接
《史记》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其中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表10篇。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表即大事年表。
1.本文的叙述模式可以归纳为“三二二”,即以三个小故事来描写两个人物,其中贯穿两种矛盾。作者选取了哪三个故事?贯穿了哪两种矛盾?表现了蔺相如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答案】三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好。
两种矛盾:秦赵之间的矛盾( 外部矛盾 ),廉颇、蔺相如两人之间的矛盾( 内部矛盾 )。
人物形象:①完璧归赵。作者花了大量笔墨描述了蔺相如与秦王斗争的过程,不仅体现出相如的敢于斗争,更突出了他的善于斗争。在“完璧归赵”的欺诈和反欺诈斗争中,突出了蔺相如的足智多谋、勇敢及不畏强暴。
②渑池之会。渑池会上,主要在秦王和蔺相如之间,展开了一场侮辱与反侮辱的斗争。渑池之会的斗争以秦王的阴谋彻底落空告终,蔺相如反应机敏,蔑视强权、置生死于度外的形象也在斗争中凸显了出来。
③廉蔺交好。在对待与廉颇之间的内部矛盾时,蔺相如表现出隐忍退让、宽宏大度、心胸开阔和“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一面。在廉颇居功自傲,并扬言“我见相如,必辱之”的时候,相如采取的是退让回避的态度,或称病不朝,或引车避匿,表现了他明大义、识大体、顾大局和不计私怨、以国家前途为重的品质。
2.文章对主要人物蔺相如的出场做了哪些铺垫?
【答案】①设伏:开头对蔺相如身份的介绍为其被推荐埋下了伏笔。
②陪衬:秦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易璧,赵王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这衬托了蔺相如的与众不同。
③虚写:缪贤讲述蔺相如曾助自己脱罪,虚写其勇敢和智慧。
④出场(不同凡响):面对现实,从容坚定,成竹在胸。
3.本文通过三件事表现了蔺相如的英勇无畏,但在历史上对完璧归赵的事件有着不同的评价,如王世贞就认为,赵国因一璧之故,加重了秦王对它的仇恨,也加速了祸患的到来,蔺相如应负重要责任。你是怎样看待蔺相如其人的?
【答案】(观点一)王世贞评价确实有独到的批判成分,但“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其中的无畏与胆识,以及“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大公无私的胸怀是不能抹杀的。
(观点二)在对待廉颇的态度和做法上,蔺相如确实有投机取巧的嫌疑。蔺相如首先是一位谋士,面对强悍的廉颇的巨大挑衅,他唯一的选择只能是智取,而非武斗。这正如兵书上所说:“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廉颇最后是“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这说明蔺相如的策略是成功的。
(观点三)蔺相如说:“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以此避让廉颇,理由冠冕堂皇,既挽回了面子,又表明了自己大公无私的伟大胸怀;同时,“徒以吾两人在”之说,过分夸大了个人力量,有些居功自傲的成分。结构图表本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个故事,描绘了蔺相如智勇双全、能言善辩、顾全大局、维护团结的思想性格,以及廉颇粗豪坦荡、知错能改的可贵品质,歌颂了文臣武将竭尽忠智,国难当头时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爱国精神。主旨探微问题1.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是揭示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请从《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的语言中分析廉、蔺二人的性格特征。
【对应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提示】分析人物形象要牢牢抓住人物的各种描写,如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本题要求抓住廉颇与蔺相如各自的语言描写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表现他们的内心世界,突出其性格特征。【答案】本文的语言极富个性化。“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这一番话写出了廉颇的盛气凌人。他首先夸耀自己攻城拔寨的巨大功劳,接着又贬低蔺相如的出身,愤愤不平之气毕现。接着他又说:“我见相如,必辱之。”更见其心胸狭窄,没有容人之量。而蔺相如说:“夫以秦王之威,而蔺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蔺相如把秦王与廉颇做了比较,指出即使面对凶狠残暴的秦王,他也毫不畏惧,更何况廉颇呢!这说明他并不是怕事,畏惧廉颇,而是为了江山社稷而顾全大局,忍辱负重。廉颇听到了这些话,一句“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说明他承认了自己的不识大体。他既羞愧,又对蔺相如心悦诚服,于是“负荆请罪”,真诚道歉。正是本文个性化的语言,生动贴切地塑造了蔺相如顾全大局、心胸博大和廉颇勇于改过的性格特征。
问题2.鲁迅说:“传神的写意画,并不细画须眉,并不写上名字,不过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结合课文,具体分析司马迁是怎样通过代表性的细节,来传神达意的。
【对应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提示】细节描写就是把细小事物,如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句话等,用特写镜头放大,通过准确、生动、细致的描绘,使读者“如见其人”“如睹其物”。
【答案】以富有代表性的细节来刻画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生动逼真。蔺相如于章台见秦王时,“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一个“视”字,活画出蔺相如察言观色的情态、从容应对的神色。“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先写其动作,“持”“却”“倚”,显示了他运筹于胸,表露于形,动作迅速,快而不慌,退而有意;“怒发上冲冠”的表现,更是使其怒不可遏的神态跃然纸上。“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睨”不但说明了相如是“倚柱”而立的位置,而且透露出“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的决心,显示了以死相拼的勇武之气。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前”这一极为普通的动作,却表现出蔺相如极不平常的机智,唯其“前”,才构成秦王“五步之内”的距离;“跪”,貌似恭敬,实则为其“以颈血溅大王”蓄势,可以一跃而起。再如左右欲刃相如时的“相如张目叱之”,均神形兼备,如闻其声,如见其状。蔺相如迫使秦王击缶后,“顾召赵御史书”,他要回过头来召唤,说明他已“前”,而御史还伫立在原处,他不回过身来,仍据守威胁秦王的位置,可见他是处处谨慎,一着不让,决不授敌以可乘之机。这些细节描写,作者只在行文之中随加点染,并不加以工笔细描或重彩涂抹,可是由于其精练和准确,却极为俭省地勾画出蔺相如的外形和内心,显示了他的智和勇。问题3.蔺相如两次外交都取得了巨大成功,由一个舍人平步青云,竟位居有“攻城野战之大功”的廉颇之右,他取得成功的因素有哪些?文中说:“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对应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提示】“筛选”就是通过淘汰的方法挑选,它要求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能够从全文的角度对有关信息材料进行辨别、筛选并提取组合,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从而体现出对文章的理解程度。本题要从蔺相如个人的内在与外在两个因素去筛选文章相关内容,然后概括归纳。【答案】首先,是个人内在的因素。蔺相如比别人更机智,有胆识,有勇气。在无人可使的情况下勇于承担重任。
其次,是外在的因素。一是缪贤的推荐,这是一个机遇。二是赵王的赏识,在赵王无人出使报秦的情况下,蔺相如的一番谦虚而又自信的表白(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无疑让赵王吃了颗定心丸。三是赵国当时还比较强大,又有廉颇的军事外援,再加上当时秦国正在跟楚国交战,还来不及全力以赴地对付赵国。
由此看来,一个人的成功,并非纯靠自己的力量,文中的说法有些夸大了个人力量,有个人英雄主义之嫌。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描写,对于重大事件来说,犹如人体的血肉之于骨骼,能使人物形象显得更加丰满。如“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的“视”,虽是细节,却写出了蔺相如善于观察情势、分析情况的才能。“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也突出了蔺相如临危不惧的“勇”。这些细节描写,能使读者对于蔺相如的“智”“勇”认识得更具体更深刻。
技法镜鉴
【即时小练】
请选取生活中的一件事,运用细节描写,写一篇短文。300字左右。
【答案】 杀鱼记
午餐前,我激昂地宣布:“今天那条鱼我来杀!”父亲一惊,又一笑:“好!看你的。”
这是我独自杀鱼的理想时机——没有他们唠叨。我取了菜刀,到厕所看那盆里的鱼,倒还文静,鳃不时地一张一合,尾也偶尔摆一摆。我挽了衣袖,左手慢慢伸进盆里,悄然接近它。它机敏得很,总是在我快要触到它时,尾一摆就往前冲。我耐不住性子,看准了,手猛地抓下去,又猛地把它提出水面,没想到它竟然凶悍得很:尾巴用力左右拍打,水珠横飞。我撇了菜刀,腾出手来揩飞进眼中的水,这时鱼尾巴死力地一拍,身子左右一扭,竟从我手中挣脱,腾空而起,撞在壁上,又重重地摔在地上,没了动静。我大喜,洋洋得意道:“自作孽,不可活。”遂操刀准备动手。天哪!谁知这鱼气数未尽,一个鲤鱼打挺,凌空一翻,直插便池弯管。惨!我慌忙丢刀,用手去接——迟了!我呆望着下水管口,半晌做声不得。【考点解读】
高考文言文中“信息”的筛选,主要是在遵循原文内容事实的基础上对相关内容指向的理解和把握。近年来,由于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内容取材主要是人物传记文学,因此,筛选的“信息”主要是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成就等),事件(前因、后果、始末、经过、影响等)。
对接高考文言文阅读之筛选文中的信息
【考查动态】
高考对筛选信息的考查一般采取客观题的形式,命题形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在题干中直接给出一个问题或观点,然后罗列具体材料,要求学生从中筛选。另一种是在题干中给出两个问题或观点,选项则为编组的形式,每组为两句,要求学生对应题干选择。
【解题技巧】
(1)通读原文,找准信息。读懂原文,扫清文字障碍,捕捉重要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2)审清题干,明确方向。题干是筛选信息的“纲”,明确题干要求是解题的前提。这里说的“审清题干”,就是要明确题干提出的问题:“谁”“什么”“怎么样”等,明白了这些问题,就有了明确的筛选方向。
(3)辨明性质,识别错项。题干的要求往往是用抽象概念表述出来,而命题者所列选项,则又多为对具体事实的叙述,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准确地判断“事实”的内涵、性质,由此判断是否符合题干要求。
(4)微观研析,逐项突破。做题时,要对所给信息逐条辨析,对无把握的选项可先放下,最后再通过排除法判断。【真题典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昔者楚欲攻宋,墨子闻而悼之。自鲁趍(同“趋”)而十日十夜,足重茧而不休息,裂衣裳裹足,至于郢。见楚王,曰:“臣闻大王举兵将攻宋,计必得宋而后攻之乎?亡其苦众劳民,顿兵挫锐,负天下以不义之名,而不得咫尺之地,犹且攻之乎?”王曰:“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墨子曰:“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宋。”王曰:“公输,天下之巧士,作云梯之械,设以攻宋,曷为弗取?”墨子曰:“令公输设攻,臣请守之。”于是公输般设攻宋之械,墨子设守宋之备。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于是乃偃兵,辍不攻宋。
《淮南子·修务训》儒书称:“鲁般、墨子之巧,刻木为鸢,飞之三日而不集。”夫言其以木为鸢飞之,可也;言其三日不集,增之也。夫刻木为鸢,以象鸢形,安能飞而不集乎?既能飞翔,安能至于三日?如审有机关,一飞遂翔,不可复下,则当言遂飞,不当言三日。犹世传言曰:“鲁般巧,亡其母也。”言巧工为母作木车马、木人御者,机关备具,载母其上,一驱不还,遂失其母。如木鸢机关备具,与木车马等,则遂飞不集。机关为须臾间,不能远过三日,则木车等亦宜三日止于道路,无为径去以失其母,二者必失实者矣!
《论衡·儒增》鲁般者,肃州燉煌人,莫详年代,巧侔造化。于凉州造浮图,作木鸢,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无何,其妻有妊,父母诘之,妻具说其故。父后伺得鸢,击楔十余下,乘之遂至吴会。吴人以为妖,遂杀之。般又为木鸢乘之,遂获父尸。怨吴人杀其父,于肃州城南作一木仙人,举手指东南,吴地大旱三年。卜曰:“般所为也。”赍物具千数谢之,般为断一手,其日吴中大雨。国初,土人尚祈祷其木仙。
《酉阳杂俎·贬误》
[注]鲁般,姓公输,名般,又作“班”,今常称其鲁班。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能够体现鲁般技艺高超的一组是( )
①公输,天下之巧士,作云梯之械,设以攻宋,曷为弗取
②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
③刻木为鸢,飞之三日而不集
④巧工为母作木车马、木人御者,机关备具
⑤机关为须臾间,不能远过三日
⑥作木鸢,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③④⑤
【答案】B
【解析】第①句说的是鲁般制造云梯这种器械来进攻宋,从侧面表现其技艺高超。第②句说的是墨子的守城阵式和装备很成功。第③句说鲁般雕刻的木鸢可以飞三天,也体现了他技艺高超。第④句说鲁般为他母亲做木车马、木车夫,机关完全齐备,体现了他技艺高超。第⑤句说机关只能在很短时间内起作用,不能够超过三天,不能体现他技艺高超。第⑥句是说鲁般造了一只木鸢,敲击机关三下,木鸢就可以飞,能体现其技艺高超。参考译文:
过去楚国要攻打宋国,墨子听说以后很哀伤。就从鲁国出发赶路十天十夜,脚上打起一层层的老茧也不肯休息,撕下衣衫布包裹一下又向前赶路,到达楚都郢城。拜会楚王,说:“我听说大王您要兴兵攻打宋国,您是估计一定能攻占宋国后才决定攻打的呢,还是要使民众劳苦、损兵折将、蒙受被天下指责为不义的名声、却得不到尺寸之地,仍还进攻的呢?”楚王说:“如果必定占领不了宋国,又要蒙受不义之名声,我为什么还要进攻呢?”
墨子说:“我看大王您一定是既得不到宋国又必定是名誉受损的。”楚王又说:“公输现在是天下有名的工匠,由他来制造云梯这种器械来攻宋城,为什么不能取胜?”墨子回答说:“请让公输假设来攻城,我来防守,演习一下。”于是公输般摆开器械来攻城,墨子也摆出守城的阵式和装备,公输般连攻九次城,被墨子打退九次,始终攻不进城内。这样楚王只得息兵,停止进攻宋的计划。
儒者的书上称赞:“鲁般和墨子技艺高超,用木头雕刻成老鹰,飞了三天不会落下来。”说他们用木头做成老鹰会飞,是可能的;说它飞了三天不下来,就是夸大。用木头雕刻成老鹰,就因为仅仅像老鹰的样子,怎么能飞上天就不下来了呢?既然会飞翔,怎么能达到三天之久呢?如果真有机关,飞上天就一直翱翔,不会再落下来,那么该说终于能一直翱翔,不该说三天不落下来。像社会上流传的话说:“鲁般技艺高超,丢失了他的母亲。”
这是说巧工鲁般为他母亲做木车马、木车夫,机关完全齐备,那上面坐着他母亲,车一跑就不回来了,鲁般终于失去了他母亲。如果木老鹰机关完备,跟木车马一样,那么就会飞上天不下来。实际上,机关只能在很短时间内起作用,不会超过三天,那么木车马一样也该三天内在路上停下来,不会一去不回而丢失鲁般的母亲。看来这两件事一定都不符合真实情况。
鲁般,是肃州燉煌人,具体的生卒年代不清楚,他的手艺巧夺天工。在凉州修造佛塔,制作了木鹰,只要敲击三下(木鹰上面的)木楔子,(木鹰就飞起来了)鲁般就坐上它飞回家。不久之后,他的妻子就怀孕了,(鲁般的)父母就盘问媳妇(是怎么回事),妻子就原原本本地诉说了原因。这之后(有一次)鲁般的父亲乘机拿到了木鹰,敲击了楔子十几下,就坐着木鹰来到了吴国的都城。当地的人以为是妖怪,就(把鲁般的父亲)杀掉了。
鲁般又制作了一只木鹰乘坐(飞到了吴国都城),于是才找到父亲的尸体。(他)怨恨吴国人杀了自己的父亲,就在肃州城南制作了一个木头仙人,(这个仙人)手指着东南方向,(于是)吴国大旱三年。算卦的人说:“(这大旱)是鲁般造成的。”(吴国人)就拿了几千礼物去跟鲁般谢罪,于是鲁般就为他们砍掉了(木仙人)的一只手臂,当天吴国就下起大雨。大唐初年,当地人还祈祷过这个木仙人。让人,乃众妙之门
赵亚兴
沈从文先生的墓碑后面有张允和(沈从文夫人张兆和的二姐)撰写的碑文:“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简短的十六个字,概括了这位著名作家、学者一生的为人。每句后一字组成的“从文让人”,也可以说是他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让人,忍让,让他享年八十有六的高寿,让他由作家转为学者,成就大事业,而享誉中外。美文赏析忍让,让人,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涵养,一种大度,一种胆识,一种能力。“让人非我弱,弱者不让人”。《说文解字》解释“忍”字,直截了当地说:“忍,能也”。历史上成就大事业的人,哪个不具备这样的品格?《将相和》的故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蔺相如“不欲与廉颇争列”,路上遇到廉老将军一而再,再而三地“引车避匿”。这种豁达大度的忍让,不正是体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不计个人荣辱的广阔胸襟吗?因他的这种美德,这种能力,才有后来廉颇老将军的“负荆请罪”。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爱人之心,有容人之量,才能包容,才能让人,才有和谐,才有和睦。当今著名词作家乔羽,偕夫人佟琦做客央视《夫妻剧场》,主持人问:“二老相濡以沫,白头偕老,有什么秘诀吗?”乔老答:“一个字,忍。”夫人佟琦抢答:“我是四个字,一忍再忍。”
人的一生,大概有许多的窗子,可以接受阳光,照亮心灵,发展自己,成就事业。而忍让,让人,就常常为自己打开另一扇窗。沈从文先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能再继续写他钟爱的小说散文,淡出文坛,几被世人遗忘。“从文让人”的沈从文,却以大度的襟怀,超人的毅力,忍了,让了,却并不消沉,也不悲观,而是为自己打开另一扇窗,将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才华,用到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默默无闻,潜心学术,写出皇皇巨著《中国服饰史》,又一次让世人刮目相看。
忍让,让人,乃众妙之门。生活中多一些忍让,多一些让人,我们的心灵会多一些阳光,社会也会多一些和谐。
赏析:本文以沈从文先生的墓文写起,点出文章主旨“忍让”,然后以《将相和》中蔺相如与廉颇的美谈证明“忍让,让人,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涵养,一种大度,一种胆识,一种能力”,又用《夫妻剧场》中著名词作家乔羽与夫人佟琦的家庭之道说明“有爱人之心,有容人之量,才能包容,才能让人,才有和谐,才有和睦”的道理,有力地证明了“忍”“让”的重要意义。(1)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2)庞进《天地苍茫一根骨》好书(文)推荐文白对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