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13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
B.合盖隆起,形似酒尊
C.一时收禽,上下肃然
D.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
【答案】D
【解析】A.“员”通“圆”。B.“尊”通“樽”。C.“禽”通“擒”。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
B.公车特征拜郎中
C.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D.衡下车,治威严
【答案】A
【解析】A.以为:认为。B.特征:古义,特地征召;今义,事物的特点、征象、标志等。C.从容:古义,言语举止适度得体;今义,不慌不忙,沉着镇定。D.下车:古义,官吏初到任;今义,从车上下来。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A.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
B.日薄西山
C.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D.时天下承平日久
【答案】B
【解析】B.与例句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A.名词用作动词,递眼色。C.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D.名词作状语,当时。
4.从句式结构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B.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C.未之有也
D.果地震陇西
【答案】C
【解析】C.宾语前置,而其他三项均为状语后置。
5.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三辅:汉朝称京兆尹、左冯翎、右扶风所管辖的长安附近的三个地区。
B.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之人称为“孝廉”。
C.班固《两都赋》中“两都”指长安和洛阳,而张衡的《二京赋》中的“二京”则不然。
D.乞骸骨: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答案】C
【解析】C.张衡的《二京赋》中的“二京”也指长安和洛阳。
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6~9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6.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游:游历,游学
B.连辟公府不就 就:就职,赴任
C.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徙:迁徙
D.覆盖周密无际 际:缝隙
【答案】C
【解析】徙:提升。
7.下列各组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精铜铸成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B.游于三辅 虽才高于世
C.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D.乃知震之所在 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答案】D
【解析】A.介词,用;连词,因为。B.介词,在;介词,比。C.助词,的;代词,它(指丸)。D.副词,于是,就。
8.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张衡学识广博,自然科学知识超越前人,这正是他发明创造的重要前提。他的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B.张衡创作《二京赋》“因以讽谏”,可见他具有忧国忧民之心,“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可见他严谨的创作态度。
C.张衡在科技上的才能和成就,来源于他对理论的精心研究,对科学实验的重视,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对科学事业的坚定决心和毅力。
D.张衡为人“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不仅影响了他在仕途上的发展,也影响了他的事业和科学研究。
【答案】D
【解析】张衡的“为人”对仕途有影响,但不能说对学业和科学研究有影响。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中间有根粗大的铜柱,周围有八条槽道,设置关键用来拨动机件。
(2)自从有书籍记载以来,从来没有记载过这种事。
(3)京城有学问的人都埋怨它不灵验。
三、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3题。
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也。祖父良,习《孟氏易》,平帝时举明经,为太子舍人;建武初,至成武令。安少传良学。为人严重有威,见敬于州里。初为县功曹,奉檄诣从事,从事因安致书于令。安曰:“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持。”辞不肯受,从事惧然而止。
时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身出案行,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问:“何以不出?”安曰:“大雪,人比饿,不宜干人。”令以为贤,举为孝廉。
永平十三年,楚王英谋为逆,事下郡复考。明年,三府举安能理剧,拜楚郡太守。是时英辞所连及系者数千人,显宗怒甚,吏案之急,迫痛自诬,死者甚众。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案狱,理其无明验者,条上出之。府丞掾史皆叩头争,以为阿附反虏,法与同罪,不可。安曰:“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遂分别具奏。帝感悟,即报许,得出者四百余家。
岁余,征为河南尹。政号严明,然未曾以臧罪鞠人。常称曰:“凡学仕者,高则望宰相,下则希牧守。锢人于圣世,尹所不忍为也。”闻之者皆感激自励。在职十年,京师肃然,名重朝廷。建初八年,迁太仆。
元和二年,武威太守孟云上书北虏既已和亲而南部复往抄掠北单于谓汉欺之谋欲犯边宜还其生口以安慰之诏百官议朝堂公卿皆言夷狄谲诈,求欲无厌,既得生口,当复妄自夸大,不可开许。安独曰:“北虏遣使奉献和亲,有得边生口者,辄以归汉,此明其畏威,而非先违约也。云以大臣典边,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司徒桓虞改议从安。太尉郑弘、司空第五伦皆恨之,弘因大言激励虞曰:“诸言当还生口者,皆为不忠。”虞廷叱之,伦及大鸿胪韦彪各作色变容,司隶校尉举奏,安等皆上印绶谢。肃宗诏报曰:“久议沉滞,各有所志。盖事以议从,策由众定,得礼之容,寝嘿抑心,更非朝廷之福。君何尤而深谢?”帝竟从安议。
明年,代第五伦为司空。章和元年,代桓虞为司徒。
(选自《后汉书·袁安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武威太守孟云/上书北虏/既已和亲/而南部复往抄掠/北单于谓汉/欺之谋欲犯边/宜还其生口/以安慰之/诏百官议朝堂/
B.武威太守孟云上书/北虏既已和亲/而南部复往抄掠北单于/谓汉欺之/谋欲犯边/宜还其生口/以安慰之诏/百官议朝堂/
C.武威太守孟云/上书北虏/既已和亲/而南部复往/抄掠北单于/谓汉欺之/谋欲犯边/宜还其生口/以安慰之/诏百官议朝堂/
D.武威太守孟云上书/北虏既已和亲/而南部复往抄掠/北单于谓汉欺之/谋欲犯边/宜还其生口/以安慰之/诏百官议朝堂/
【答案】D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邮驿”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通信和交通形式,通常由政府管理,主要为政治、军事服务,承担传递文书、接待使客以及转运物资的任务。
B.“孝廉”是“孝顺亲长、办事廉正”的意思,汉武帝时将它设立为察举考试科目,以后“举孝廉”就成为朝廷任用官员的重要来源。
C.“典边”在文中的意思是册封、奖励边防将士,甲骨文中的“典”字上边是“册”,下边是“手”,作动词意为“以圣贤古籍为据主持事务”。
D.《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长于细节描写,所写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答案】C
【解析】典边:“典”有主持镇守之意,“典边”在此文中意为“镇守边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袁安甘于清贫,严于自律。有一年大雪成灾,大家都在扫雪开路,有人出门寻食,袁安却僵卧在床,他不愿在大雪天人人挨饿时影响别人。
B.袁安执法严明,宽厚仁慈。在做楚郡太守处理楚王英阴谋叛乱的案件时,他把那些没有明确证据的犯人,逐一上奏,救出了四百多家人。
C.袁安清正廉明,爱惜名声。袁安任河南尹,政策号令严明却没有因窝藏贿赂罪审讯过人,他的言行感动激励了很多人,在朝廷上下很有名气。
D.袁安不畏权势,敢于直言。孟云上书请求将俘虏发还北匈奴,而公卿们不同意,只有袁安胸有大局,力排众议,最终皇帝也听从了袁安的建议。
【答案】C
【解析】“没有因窝藏贿赂罪审讯过人”错,原文“然未曾以臧罪鞠人”中的“臧罪”是“贪污受贿之罪”。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曰:“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遂分别具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卿皆言夷狄谲诈,求欲无厌,既得生口,当复妄自夸大,不可开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袁安说:“如果有不符合实情的,我自当承担罪责,不会因此连累你们。”于是分条详细上奏。
(2)公卿都说夷狄狡诈,贪心从不满足,得到我们归还的俘虏之后,就会狂妄自大,因而不能同意。
参考译文:
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祖父袁良,学习《孟氏易》,汉平帝时,因明经而被举荐,做了太子舍人。建武初年(25年)做了成武县令。袁安年轻时继承祖父袁良的学问。袁安为人严肃庄重有威望,受到当地人尊敬。起初任县功曹,携带着檄文见从事,从事通过袁安送信给县令。袁安说:“公事有邮驿办理,私下请求则不是功曹所应做的。”推辞而没有接受,从事因害怕而没再请托。
当时天降大雪,积雪很厚。洛阳令外出巡视,看到百姓都清扫积雪出来,还有讨饭的人。走到袁安的屋前,见没有(可以)行走的路,以为袁安已经冻死了,便派人清扫积雪,进门却看见袁安冻僵躺在床上。洛阳令疑惑不解地问他:“为什么不出去呢?”他答道:“天下大雪,人们都少食缺吃,所以不应该去求别人。”洛阳令认为袁安贤达,于是就推荐他做孝廉。
永平十三年(71年),楚王刘英阴谋叛乱,此事交由郡审理。第二年(72年),三府推举袁安能处理复杂的案件,任命他为楚郡太守。此时刘英供词所牵连并被逮捕的有数千人,显宗十分愤怒,官吏追查十分急迫,被捕的人因痛苦不堪而屈招,惨死的人很多。袁安到郡后,不进官府,先去审查案件,查出那些没有明确证据的犯人,列条上奏要求放他们出狱。府丞、掾史都叩头力争,认为这是偏袒附和反叛之人,在法律上是同罪,不同意他的做法。袁安说:“如果有不符合实情的,我自当承担罪责,不会因此连累你们。”于是分条详细上奏。皇帝醒悟了,立即批复同意,因此有四百多家得以出狱。
一年多以后,袁安被征为河南尹。政令非常严明,但从来没有因贿赂罪来审讯人。他常常说:“凡做官的人,高则望当宰相,下则希冀当州牧太守,在圣明之世禁锢人才,这是我不忍心去做的事。”听到这话的人,都很感动,并勉励自己要廉洁奉公。袁安在职十年,京师的政纪很整饬,他的名声深得朝廷看重。建初八年,升任太仆。
元和二年(85年),武威太守孟云上奏:“北虏既然已经和亲,而我们又前往掠夺他们(的土地),北方的单于认为我们欺负他们,谋划着侵犯我们的边境。我们应该将俘虏归还他们,来安抚他们。”皇帝召集百官在朝堂上商议。公卿都说夷狄狡诈,贪心从不满足,得到我们归还的俘虏之后,就会狂妄自大,因而不能同意。唯独袁安说:“北虏遣使奉献贡礼和亲,在边境捕获到人口时,便把他们交还我方,这是表明他们畏惧威严,而不是首先违背誓约。孟云作为大臣镇守边疆,不应该对戎狄失信,放俘虏回去足以显示我们中原的优待和宽容,又使边境百姓得到安定,确实是有利的。”司徒桓虞改变看法而依从袁安。太尉郑弘、司空第五伦都不满,说:“各位说应当归还俘虏的,都是不忠之人。”桓虞当场斥责他,第五伦和大鸿胪韦彪都恼怒得脸上变了神色,司隶校尉也上奏,袁安等人都上交印绶谢罪。肃宗下诏回复说:“议而不决,各持己见。凡事议论,凡政策都由众人决定,表面上和气从容,遇事不置可否,这不是朝廷的福气。你有什么过错而深深谢罪?”皇帝最终听从了袁安的建议。
第二年,袁安代替第五伦做了司空。章和元年他又代替桓虞做了司徒。
四、语言运用
14.本文以翔实的文笔写出了一位真实可感、形神丰满的廉吏。请根据文章内容和你对张衡的了解,为张衡拟写一副对联。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精仪揭天地 科圣著千秋
(示例二)刻苦求学术器双工科学结硕果
谦虚励志德才兼备美名传千秋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目前,中国在科学仪器的研究和制造方面与发达国家差距甚大,对外依赖过高,应对遏制能力脆弱,失去了科技发展的优先权,为此中国科学院呼吁国家启动实施“张衡工程”,尽快掌握科学仪器的核心技术,促进中国科技自主创新。
(1)概括上面材料的主要信息,不超过2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上面材料,并根据最后的总结句,写两个句式一致的句子,为“张衡工程”写一段宣传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科学院呼吁启动“张衡工程”,振兴科学仪器事业。
(2)独智,就是要有自己的“不长在别人的肩膀上”的头脑;独行,就是要有“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的风骨。
课件70张PPT。第13课 张衡传有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最令人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的星空;一是人们高尚的心灵。显然,这两样你已然具备。
当所有人都唯唯诺诺地匍匐于地跪祈天恩浩荡时,你已挺直腰板,昂然而立观察着万点星光的细微变化;当那些整日埋首于故纸堆的穷酸腐儒用“怪力乱神”来回应人们对于自然的恐惧时,你更希冀于用“浑天”“地动”来把握天地跳动的脉搏;当人们死守着眼前近在咫尺的黄土故宅不放时,你却登风雷之台,摘星指月。立于天地之前,你以赋凭吊,感受着自我的渺小。你将仰望星空所看到的一切记进泛黄的纸页,洞悉着天地的变化。
你的一部《二京赋》几乎令整座洛阳城墨砚金贵,纸笔难求。当天地万物浩荡荡、沛然然浸润于你的每个毛孔每根须发时,你便将其倾注于那时常用来经天纬地的笔端,笔起笔落之间,隐隐然有山岳雄立,江河直下。墨深墨浅之处,恍恍乎若鸟鸣兽走,日升月落……
——《千古奇人——张衡》作者介绍东汉政权为了加强统治,把谶纬迷信思想与封建经典结合起来,制定了一整套庸俗经学与宗教神学结合的统治理论,目的是麻痹人民。针对这种谶纬风行于世的现实,张衡不仅大力进行科学探索,而且勇敢地给皇帝上书,认为“图纬虚妄,非圣人之法”、并说:“……此皆欺世罔俗……宜收藏图谶,一禁绝之。”背景解读《后汉书》
《后汉书》是一部由我国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知识链接
《后汉书》纪十卷和列传八十卷的作者是范晔,章怀太子李贤注,此书综合当时流传的七部后汉史料,并参考袁宏所著的《后汉纪》,简明周详,叙事生动,故取代以前各家的后汉史。北宋时,有人把晋朝司马彪《续汉书》志三十卷,刘昭注,与之合刊,成今天的《后汉书》。1.本文介绍了张衡在多个领域的诸多才能,其间贯穿了作者对张衡品德的由衷敬仰之情。请说说张衡的高尚品德和杰出才能表现在什么地方?
【答案】张衡的高尚品德表现在:①“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②“从容淡静”,不慕世俗的虚荣,“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大将军“累召不应”,“不慕当世”。③品行端正,忧国忧民,作《二京赋》讽谏王侯,整治法度收拿奸党。
张衡的杰出才能表现在:①“善属文”,写成著名的《二京赋》。②“善机巧”,作浑天仪,造候风地动仪。③“善术学”,著有《灵宪》《算罔论》。④“善政事”,为政机智果断,不畏权贵,“称为政理”。2.张衡在天文、数学、地理、气象、机械制造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在文学、诗赋、绘画方面也成绩斐然。范晔为之作传时,既要顾及全面,又要突出重点,请就文中“叙术业”方面的剪裁安排说说作者行文的巧妙之处。
【答案】文中以“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概括了他多方面的贡献,而重点写候风地动仪。作者从地动仪的质地、尺寸、规模、形体、文饰以至整个结构的“巧制”、测定时的效验,作了井然有序的详细介绍。“验之以事,合契若神”着一“神”字,尽显仪器功效。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表明此乃史无前例的独创。更用京师学者最初“咸怪其无征”,后来“皆服其妙”的典型细节,充分证明了张衡“妙尽璇机之正”的“妙”,“善机巧”的“善”,使文章于平实中透出情致。文章这样处理材料,就使得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3.本文写了张衡的品格、文学才能、科学成就和政治才干四个方面的内容,它们之间有何联系?这对我们有何启示?
【答案】联系:首先,谦虚的品格和卓越的才能是其成功的基础。因“才高于世”方能“举孝廉”“连辟公府”“作《二京赋》”;才能出现“邓骘奇其才,累召”“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这样的被举荐、重用。也是因为其才能,方能“作浑天仪”“造候风地动仪”,其特长与其官职二者互为因果。其次,其科学发明、理论著作也与其“无骄尚之情”“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的性情密不可分,这种性情利于潜心科研。
启示:张衡不慕名利的高尚品德,刻苦钻研的精神,谦虚谨慎、勤学不倦、不畏强权、勇于进取的品格值得我们学习。
结构图表本文记叙了我国东汉著名文学家、科学家张衡的高尚品德和出色的文学、政治才能以及杰出科学成就,表现了作者对张衡的由衷敬仰。主旨探微问题1.1959年党和政府重修张衡墓时,郭沫若在墓碑上题词道:“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学习了本文,结合张衡的成就谈谈你对语文学习与“全面发展”的理解。
【对应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提示】这一考点要求学生立足自我,充分调动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感悟、体验文本,独立思考,获得自己的见解并发表看法,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面对这种类型的考题,要凸显个性化体验,形成自己的观点。同时,见解应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普遍性,能给读者以启发。
【答案】①张衡作为一个伟大的学者,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作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突出的。他不仅在政治、文学、科学等诸方面有重大贡献,在书法、绘画上也颇有成就。他尤其注重实验科学的研究和发明创造,其发明的候风地动仪比欧洲第一次制出地震仪要早1700多年。他的这一伟大成就,至今为世界所公认。
②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问题2.本文中运用了很多关于古代官职升迁、贬谪之类的词语,如“拜”“迁”“举”等,你能以此拓展,整理汇总古代有关官职任用的基本用语吗?
【对应考点】识记与理解文化常识。
【提示】古代官员官职任免升迁都有专业术语,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记忆背诵文化常识系列术语。
【答案】古代官职变动用词
①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②擢:即由选拔而提升。如《谭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同参预新政。”
③迁:改官。用法较复杂,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一是升迁,如《海瑞传》:“迁淳安知县。”二是改任,相当于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如《张衡传》:“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三是降职,即“左迁”。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④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即说张衡所居官职一直未得到改任。
⑤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⑥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
⑦出:指出京受任。《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中的“出”,就是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
⑧去:卸职。《张衡传》:“自去史职,五载复还。”这里的“去”,就是卸职之意。
⑨黜:废免,革职免官。《屈原列传》:“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⑩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如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陟”即指提升和进用。
?复:恢复旧职。《张衡传》中“再转复为太史令”。
本文在介绍张衡文学、科学、政治三方面的才能和成就时,详略得当。其中,把科学方面的才能和成就作为重点进行详写。在介绍科学方面的才能和成就时,又突出了候风地动仪的研究制造,介绍特别详尽,对其他创造的介绍则较简略。这样详略得当的安排,使文章重点突出,人物特征鲜明。
技法镜鉴
【即时小练】
请通过几件事,运用详略得当的手法,描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物。(500字左右)
【答案】(示例)母亲血压居高不下,我怀疑是故乡的寒冷气候使然,劝她来哈尔滨住上一段时间,换换水土,她来了。说也怪,她到后的第二天,血压就降了下来,恢复正常。她在春光中恢复了健康,心境自然好了起来。每天她跟我出去散步,看每一株花的眼神都是怜惜的。我想让母亲在哈尔滨过得丰富些,除了带她到商场购物,去饭店享受美食,去植物园看牡丹和郁金香外,还带她进剧场,到电影院。“刘老根大舞台”在哈尔滨每晚都有演出,场面很火爆。我约母亲一同去看,她说:“那东西有什么看头?就是耍嘛!”她说她受不了这个。不过她没有拗过我,有一天,我还是把她拉到剧场。虽然不是周末,但上座率还是很高。母亲说得没错,演出一开始,演员就朝观众要掌声,有的还蹦下台,在观众席中怂恿观众鼓掌。
高分贝的音乐震耳欲聋,母亲再次堵起了耳朵,一副痛苦状。演出只到半程,当又一位演员出场后耸着肩膀嬉皮笑脸地要掌声时,母亲终于忍不住了,她几乎是用命令的口气大声对我说:“咱走吧!”我也没有料到演出是这样,赶紧跟着她出来了。出了剧场,她长吁了一口气,对我说:“怎么样?我说就是个‘耍’嘛。再坐下去,我都要犯心脏病了!”(《母亲的文化》)
【考点解读】
古代文化常识的内容极其广泛,大致说来它包括天文地理、目录辞书、科举职官、礼仪习俗、姓名称谓、衣食住行、器物用具、史传典籍、古代纪时、音乐娱乐、学校设置,等等。
对接高考文言文阅读之识记与理解文学常识
【考查动态】
2017年高考考纲明确规定古诗文阅读补充考查文化常识。文化常识囊括的范围非常广泛,它反映了一篇文言文背后的整体文化背景,包含了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文化精髓,文学常识客观选择题从2014年大纲卷一出现后就受到大家的赞扬,2015年、2016年新课标卷则延续了这一出题方式,也深受好评。文化常识的考查角度一般是要求选择“解释不正确的一项”,考查能力基本在识记层面。【解题技巧】
(1)明确范围,重视文本。只有明确了范围,复习时才有针对性。
(2)精心梳理,构建网络。比如,可按上述天文地理、目录辞书、科举职官等的分类对课文进行梳理,建构常识网络。有了这一知识网络,识记就有了依托,理解也能有参照系。
(3)比较异同,加强理解。如对古代科举名称、官职变动等,要注意结合具体例子加以理解、区分,强化记忆。
【真题典例】
(原文见第65页)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答案】C
【解析】“朝廷中的各级官员”错,“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也泛指官吏,不是单指“朝廷中的”。坚硬的科学与柔软的人文
上海一考生
人们总以为,科学的目的是追求真理。科学家们、各专业研究者们孜孜不倦所追求的,仅是板上钉钉的律条、坚硬如石的真理。殊不知,世间除了坚硬的科学理性,还有一些东西不可缺失。老子所说的人生“大成”与“大盈”,还有些“缺”和“冲”需要填补。美文赏析
爱因斯坦曾说:“仅凭知识和技巧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尊严与幸福。”鲁迅亦称:“若举世唯科学是从,则人生将归于枯寂。”仅仅追求科学、追求知识、追求理性,人类社会终将如同冬日树木,仅剩枯槁的枝条;人生的滋味也将苍白如纸,无甚色彩。那么,究竟添些什么能使世间枯木再逢春、纸上空白再生色呢?
就像一具刚强的躯壳,科学将人们引入真理与思辨的殿堂后,就正襟危坐,雍容宏大却又冰冷艰涩。而人文情感,则是一股股暖流,穿透了寒冷彻骨的深潭,到达尘世抚慰人心;又是一枝枝藤蔓,萦绕着科学殿堂的冰冷墙板,生出绿色的希望之花。它使人生瞬息间活色生香,也给人们带来暖意。人终其一生不懈地追求的,应是坚硬的知识理性与柔软的人文情感之兼容并济,达到人生的“大成”与“大盈”。所以哲学家罗素会说,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深情,是支配他一生单纯而强烈的情感。人生中,既应追求坚硬的知识理性,亦不可放弃柔软的人文情感。古今中外之大成者,概莫能外。假若张衡一生专注地震仪而无暇他顾,那么《二京赋》的华篇便永寂太古;假若钱钟书仅埋首浩瀚书堆专研学问,那么《围城》之嬉笑怒骂趣味横生便不为我辈所识。达·芬奇的奇妙画笔下,除了精细的人体解剖图,还有神秘的蒙娜丽莎;爱因斯坦的超人大脑中,除了枯燥的物理公式,还有美妙的乐谱。在他们的眼中,世界不只是单调无味的科学知识拼凑体,而是充满了丰富多姿的色彩与情感。
我们夜观天象,看到的不应只是五行北斗等天体的运转,还可体会老杜发自肺腑的“每依北斗望京华”的感喟。我们仰望星空,除了探索霍金“多重宇宙”的可能性,仍可想象缪塞眼中的星星是如何为夜的外套悬上“一滴银色的伤心泪珠”。
身披科学理性的坚锐,心持人文情感的柔软,人生之路,既漫且长。
赏析:精神培育这个话题,具有时代特征。本文以“人终其一生不懈地追求的,应是坚硬的知识理性与柔软的人文情感之兼容并济,达到人生的‘大成’与‘大盈’”为观点,引用张衡、钱钟书、达·芬奇、爱因斯坦等人的相关事例为论据,内容翔实,论证有力,语言严谨而不失文采。(1)张衡《思玄赋》
(2)张衡《二京赋》好书(文)推荐文白对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