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24 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教案(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20 19:18:1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课 时 计 划


课题 24 唐诗三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课时 1
班别 教 具
时间
教 学 目 标 诵读并默写本诗,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 3.品味文章语言,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
重点 l.理清诗歌思路,读懂诗歌内容。 2.把握人物形象,学习对比写法。
难点 把握人物形象,学习对比写法
关键 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明确目标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3、出示目标 唐代诗歌谱写了中国古典文学的辉煌。唐代的诗人灿若繁星。今天大家就一起来学习其中最负盛名的大诗人之一——杜甫的诗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非常舒适。但事实远非如此,他不仅没有过上安稳的生活,甚至于饱受战乱带来的饥寒之苦,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篇文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他在这种情景下的真实写照 学生准备好教材等学习用品 倾听教师讲述,思考分析,感悟理解 齐读学习目标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实施目标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作者及作品简介 预习检测,夯实字词 播放配乐朗读录音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加深理解 诗歌形式上的特点的探究 各种形式,复述诗歌故事情节 本文的作者是谁?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 教师讲解: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安史之乱。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上元二年(761)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 读准字音 挂罥(juàn) 塘(táng)坳(ào) 俄顷(qǐng) 布衾(qīn) 丧(sāng)乱 踏(tà)里(lǐ)裂(liè) 庇(bì) 突兀(wù) 教师播放准备好的配乐朗读录音,要求:听准读音,听清节奏 组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品味文章的情感。思考以下问题: (1)说说这首诗歌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从字数、音韵、句式等方面回答) 教师介绍歌行体。 (2)请同学以组为单位,复述故事情节,形式不限。 同学举手,分享关于杜甫的信息: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杜甫历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他被称为“诗圣”,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诗作被称为“诗史” 学生小组内互读互听,借助字典等工具,识记理解。 学生认真听配乐朗读,把握文章的节奏 自由朗读,互读互听,在读中感悟。 学生分析回答:全诗篇幅较长,诗歌竟然长达二十四句;以七言为主,也夹杂九言;押韵,但是并不是一韵到底,韵脚换了很多个。 各小组讨论确定复述形式并复述。 7’ 8’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目标导学二:赏析诗文,体验情感 诗歌怎样描写秋风,写出了秋风的哪些特点 探究诗人的“叹息”的深意 通过对文章结尾一句的分析,领悟诗人的伟大形象 链接生活,感悟升华 (3)细读课文,初步感知诗歌的大意,并给每段拟写八字小标题,体会作者当时的复杂心情。 教师总结: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完美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下面,我们运用诵读法,逐节探究诗歌的内容和表达的感情。思考: 在本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秋风的?写出了秋风的哪些特点? (2)“归来倚仗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点拨:一叹自己之苦,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这就是被尊为“诗圣”的杜甫,在自己颠沛流离的时候,还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命运,忧心忡忡的惦念着苍生的疾苦。为了百姓、为了天下和他一样贫寒的世人,他宁愿丢舍下自己的温暖、幸福乃至生命。 (3) 这究竟是一颗怎样的心灵啊?齐读诗歌最后一句,理解分析。 (4)诗人博大胸怀,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教师总结:伟大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这种传统,使我们看到人性的闪光,看到了民族的未来,看到了人类的希望! 学生讨论后尝试回答,共同完善 狂风屋破,茅草乱飞。 群童抱茅,倚杖自叹。 屋漏衾裂,彻夜难眠。 (4)愿现广厦,大庇寒士。 学生朗读,尝试回答:明确:作者用“怒号”一词描写秋风,将秋风拟人化,富有强烈的感彩,其后又用一“卷”字,更突出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 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分析归纳“叹息”的原因 学生齐读,尝试分析,预期引导:诗人从个人“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一跃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落的穷苦百姓,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8’ 7’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检测目标 习题检测 总结本课 3、作业 1、读诗,就是读作者的人,读作者的心。读作者的思想,读作者的人格。同学们,假如我们能够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站在诗人杜甫的面前。你想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些什么? 2、背诵并默写古诗 以组为单位,分析讨论,用语言表达对作者的情感 全班交流,互相学习与借鉴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10’
板 书 设 计
领 导 评 课 意 见 学校检查记实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