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课件(4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课件(4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2-20 11:48: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9张PPT)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949-1955)
外交部长王毅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2018年3月8日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新华社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你如何展望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王毅: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我们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之路,为维护国家主权和人民利益,为服务国内改革发展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要同各国一道,共同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就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目标。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外交宗旨



外交出发点
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
国家利益
高于一切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01
外交理论与实践
国家利益实现的重要途径
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金冲及《周恩来传》
以上材料反映出近代中国的外交具有怎样的特征?




材料解读:旧中国的外交形象





不平等

不独立

不自主




近代中国外交的基本特征




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新中国如何建立自己的外交关系?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内容 含义 意义



三大外交方针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
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
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
旗帜鲜明地站在
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在保障革命成果,保卫和平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一边倒”外交政策:
一边倒,是孙中山的40年经验和共产党的28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积40年和28年的经验,中国人民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我们反对倒向帝国主义一边的蒋介石反动派,我们坚决反对第三条道路的幻想。
——毛泽东

两大阵营对立和斗争;美帝敌视、封锁、包围中国;苏联愿意跟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捍卫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
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敌人,苏联曾经
帮助中国革命。
从当时的国际形势看:
从目的看:
是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经验的总结:
从国家性质看: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国家利益上有更
多共同之处
不矛盾:
一边倒”以“独立自主”为前提,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捍卫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只是因为新中国受到美国等资本主义阵营的打压,并不意味着中国就盲目的、无原则地顺从苏联,而不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一边倒”实质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严正立场。
新中国实行“一边倒”方针的影响?
有利:
(1)有社会主义阵营作后盾,使新中国在经济上、外交上 不处于孤立的地位;
(2)有助于巩固革命成果,维护国家的主权和独立。
不利:
(1)倒向社会主义阵营,隔断了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联系,不利于中国的发展;
(2)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和后来的霸权主义政策,给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际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独立

和平

自主




新中国外交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阵营
资本主义阵营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国际形势
新兴民族独立国家
1949年底,毛泽东访问苏联。
1950年,周恩来代表中国与苏联
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中国的应对:中苏结盟
中苏结成同盟关系首先是出于对各自政权的安全和稳定的考虑。但国家利益还涉及主权、尊严、经济等各方面的问题,而在这些问题上,由于历史的原因,双方将要面临的分歧和冲突是十分明显的。
——沈志华:《从西柏坡到莫斯科: 毛泽东宣布向苏联一边倒(关于中苏同盟建立之背景和基础的再讨论)》
过程
内容
影响
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1954年,在中印、中缅联合声明中确立;
外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开拓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内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自主学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政治关系
经济、贸易关系

前提

目标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





核心 基础
保证
条件
归宿
【问题探究】为什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能够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1.
2.
3.
尊重
平等
和平
中国积极主动走向世界




包容性:它适用于相同或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
适用于发展中或发达国家;
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或经济关系。
开放性:在不同历史时期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
其内涵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充实和丰富。
特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
——杨奎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2》
“一边倒”方针,使中国在开展外交时,受制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则超越了这一差异,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因此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也能为国际社会所公认。
探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一边倒”方针的差异何在?
印度支那:
即法国殖民地在东南亚的一部分,其组成包括今越南、老挝和柬埔寨三国
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 位参加的会议,新中国为什么能够参加这个会 议呢?
①朝鲜战争,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中国的国际声
誉大大提高,并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③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都涉及到新中国;
④苏联的支持。
日内瓦会议——崭露头角

时  间:
参加国家:
特 点:
会议主题:
中国作用:

会议成果:


意  义:





1954年
中美苏英法五大国
这是新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
周恩来提出六点建设性建议,最终达成
《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
议》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长达八年
的殖民战争。
进一步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
时间
性质
意义
1955年,周恩来
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的联系




自主学习:万隆会议
周恩来亲自登门拜访锡兰总理阐明中国对台湾问题的立场。






求同
存异
求同存异
提出原因: 面对①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②与会国家间的矛盾和分歧,③尤其是一些国家对新中国的误解和疑惧。
他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美国记者
半个世纪的中国外交始终没放弃对国家利益和国际主义的一致性的考虑,正因为如此,新中国外交……才寓含着丰富而深远的启示。
——孙津:《新中国外交启示录》

“万隆精神”
亚非国家和地区团结合作、友好相处,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的精神,被称为“万隆精神”
习近平就弘扬万隆精神提出三点倡议
第一,深化亚非合作。
第二,拓展南南合作。
第三,推进南北合作。

02
综合国力
国家利益实现的根本保证
2018年4月,美英法对叙利亚发动袭击,叙利亚驻联合国代表贾法里在联合国大会上据理力争,怒斥美国以谎言为由发动侵略战争,劣迹斑斑。但他发言一开始,美英代表就已经离席。他最终无力挽救国家被袭击的局面。
历史在重演,世界需要什么?
“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通过下面两幅外交图的对比,你得到什么启示?
1901年中国同美德英法等11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2018年习近平与亚洲各国领导人共同探讨世界和平与经济发展




活动探究
思考:根据材料及所学,谈谈外交部在处理中美贸易战时,应该体现怎样的立场和观点?
2018年3月23日凌晨,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总统备忘录,宣布将采取措施对中国产品加征关税,限制中国投资,并将相关问题诉诸WTO争端解决机制。据外电报道,波及的中国产品价值高达600亿美元。




学以致用
中方不想跟任何人打贸易战,但如果有人非逼迫我们打,我们一不会怕,二不会躲。如果美方采取损害中方利益的行动,中方必将采取坚决和必要的应对措施,维护好自身的正当权益。
初步解决方案:




课堂小结



































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面对世界
以积极主
动的态度
走向世界
以和平共处
五项原则
赢得世界
以“求同存
异”的智慧
感动世界
学有所悟:学史给我们的力量和智慧!


国际关系是放大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缩小的国际关系,国际关系中的许多原则,其实同样适用于人际关系。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有人说:“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你能说说五十年代中国外交取得成就的原因有哪些么?
民族的独立
国力的增强
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
外交家的智慧
……

世界和平与国家实力是分不开的。不运用国家实力,任何外交政策目标……都无法实现。——美 尼克松:《1999年,不战而胜》

名副其实的国家是没有朋友的,有的只是利益。
——法 戴高乐:《纽约时报杂志》

外交政策必须以一个国家的历史和地理背景为基础。换句话说,我们是从自己所居住的地方去观察世界的。 ——印·甘地:《自述》

在考虑国际问题的时候,不陷于眼前或过去的仇怨,思索即将到来的新世界的性质,这是一个真正伟大的标志。 ——美 尼克松:《领导人》



从名言看影响外交政策因素
综合国力
国家利益
国际环境
国家性质
结合学案探究活动一,探究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形势和政策。
材料一:2018年4月,美英法对叙利亚发动袭击,叙利亚驻联合国代表贾法里在联合国大会上据理力争,但最终无力挽救国家被袭击的局面。他在联合国外黯然神伤的图片引爆网络,引起了网民的极大同情。
材料二: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中国代表王正廷和顾维钧据理力争,要求归还山东,但美英法最终同意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材料三:周恩来说:“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我们不要被动、怯懦,而是要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要有独立的精神,要争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
问题一: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问题二:联系材料一、二,说说材料三中周恩来说这一番话的“底气”是什么?

弱国无外交,国家实力是外交活动的坚强后盾。
新中国成立,是一个独自自主的国家;
得到苏联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支持。
何为“求同存异”
万隆精神

合作与探究1:
阅读史料: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推行的对华不承认政策和在台湾问题上的敌对姿态,是其从全球遏制共产主义的战略出发,对新中国的极端孤立与排斥,这种孤立与排斥导致美中多年的并且冷战局面,同时也严重影响了美国政策的灵活性,并最终导致了中苏结盟,使这一时期美国对华政策宣告失败。”——《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对华政策》





国际形势:战后两大阵营对峙;帝国主义孤立、封锁、包围新中国。 (严峻形势 )
请回答: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为什么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国内: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国际: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
本准则
包容性:它适用于相同或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
适用于发展中或发达国家;
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或经济关系。
开放性:在不同历史时期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
其内涵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充实和丰富。
意义:
特点
内因:
①吸取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教训;
②人民政府的正确方针的指导;
③新中国各个方面建设的成就,综合
国力的提高;
④周恩来等新中国领导人的雄才大略;
外因:
①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力量的支持;
②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响应;
外交成就的原因:
3、(2008年测试9)“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死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这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被称为( )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另起炉灶”
C.“一边倒”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
2、下列哪些外交方针或活动与周恩来有关?
①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②另起炉灶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④一边倒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⑥参加日内瓦会议⑦“求同存异”方针
A ④⑤⑥⑦ B ①⑤⑥⑦ C ②⑤⑥⑦ D ⑤⑥⑦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