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0】统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3文言文阅读
1.1 实词虚词 :名题集训 打印版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又何间焉 ②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B.①忠之属也 ②属引凄异
C.①战则请从 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D.①故逐之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肉食者谋之 ②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①可以一战 ②以君之力
C.①战于长勺 ②所患有甚于死者
D.①登轼而望之 ②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即使不能件件都明察,但一定根据诚心处理。
(2)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士气就已经穷尽了。
4.长勺之战最终鲁国大胜,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鲁国取胜的原因。
(1)鲁庄公取信于民(或“有民本意识”),善于听从意见。(2)曹刿敢于担当(或“有家国情怀”),善于谋略。
(二)(2019·四川南充)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1~4题。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节选自《宋濂全集》)
【乙】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识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识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①走。 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其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②。”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注释】①还(xuán):同“旋”,转身。②炯戒:明显的警戒。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媵人持汤沃灌 ________ __
(2)缀公卿之后 ______ __
(3)莫逾自厌 ______ __
(4)迨年事蹉跎 _______ __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当余之从师也 乃记之而去
B.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其翼若垂天之云
C.王生好学而不得其法 濯清涟而不妖
D.以昭炯戒 可以为师矣
3.翻译下列句子。
(1)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寄居在旅店,店主人每天供给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菜肴可供享用。
(2)凡师之所言,吾悉能识之,是不亦善学乎?
凡是老师所说的,我全都能记下来,这难道不是善于学习吗
4.结合甲、乙两段文字,谈谈你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1)在学习中,不怕困难,敢于吃苦,勤奋努力,不自我满足。
(2)在学习中,勤思好问,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意近即可)
(三)(2019·湖北鄂州)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问题。
【甲】出师表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郑苏仙梦冥府
北村郑苏仙,一日梦至冥府,见阎罗王方录囚①。有一官公服昂然入自称所至但饮一杯水今无愧鬼神。王讥曰:“设官以治民,下至驿丞闸官,皆有利弊之当理,但不要钱即为好官,植②木偶于堂,并水不饮,不更胜公乎?”官又辩曰:“某虽无功亦无罪。”王曰:“公一身处处求自全,某狱某狱避嫌疑而不言,非负民乎?某事某事畏烦重而不举③,非负国乎?三载考绩之谓何,无功即有罪矣。”官大狼狈,锋棱顿减。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
【注释】①囚:指去世的人。②植:树立。③举:上报(朝廷)。
1.用“/”给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有一官公服昂然入自称所至但饮一杯水今无愧鬼神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 _______ __
(2)咨诹善道 ______ __
(3)但不要钱即为好官 _____ __
(4)锋棱顿减 ______________ 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如果)没有效果,那就治我的罪,来祭告先帝的在天之灵。
(2)植木偶于堂,并水不饮,不更胜公乎?
立个木偶在公堂上,它连水都不喝一口,不比你更廉洁吗(不更胜过你吗)?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寄臣以大事 设官司以治民
B.陛下亦宜自谋 无功亦无罪
C.攸之、祎、允之任 三载考绩之谓何
D.察纳雅言 避嫌疑而不言
5.甲乙两文都谈到了如何做官的问题,请概括它们所倡导的观点。
为官不但要廉洁,更要勤政,要做实事,敢于担责。不能空占其位,不谋其政,整天无所事事混日子。
(四)(2019·湖南岳阳)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1~5题。
凡草木之生石上者,必须微土以附其根。如石韦、石斛之类,虽不待土,然去其本处,辄槁死。惟石菖蒲并石取之,濯去泥土,渍以清水,置盆中,可数十年不枯。虽不甚茂,而节叶坚瘦,根须连络,苍然于几案间,久而益可喜也。其轻身延年之功,既非昌阳之所能及。至于忍寒苦,安澹泊,与清泉白石为伍,不待泥土而生者,亦岂昌阳之所能仿佛哉?余游慈湖山中,得数本,以石盆养之,置舟中。间以文石,石英,璀璨芬郁,意甚爱焉。顾恐陆行不能致也,乃以遗九江道士胡洞微,使善视之。余复过此,将问其安否。
(节选自苏轼 《石菖蒲赞》一文)
【注释】昌阳,《名医别录》认为昌阳和菖蒲是两种不同的植物。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濯去泥土 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
B.乃以遗九江道士胡洞微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C.既非昌阳之所能及 及郡下(《桃花源记》)
D.置盆中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下列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以石盆养之
A.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B.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
C.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答谢中书书》)
D.公与之乘(《曹刿论战》)
3.用“/”标出下面句子中的一处朗读停顿。
余 游 慈 湖 山 中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苍然于几案间。
在室内的桌案之间显示着自己的苍翠颜色。
5.请简要概括石菖蒲的特点,并揣摩作者对石菖蒲的情感。
生命力强,忍寒苦,安澹泊;生长条件简单,易养且能入药等等。__作者对石菖蒲充满怜爱赞美之情。
(五)(2019·江苏泰州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4题。
任元受①事②母尽孝,母老多疾病,未尝离左右。元受自言:“老母有疾,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或以燥湿,或以语话稍多,或以忧喜稍过。尽言皆朝暮候之,无毫发不尽,五脏六腑中事皆洞见曲折,不待切脉而后知,故用药必效,虽名医不迨③也。”张魏公作都督,欲辟④之入幕。元受力辞⑤曰:“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况能舍母而与公军事耶?”魏公太息而许之。
(节选自宋·陆游《老学庵笔记》)
【注释】①任元受:名尽言。②事:侍奉。③迨(dài):及。④辟:征召。⑤辞:推辞。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未尝离左右 _____ __
(2)或以语话稍多 ______ __
(3)尽言方养亲 _____ __
(4)必持以遗老母 _____ __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况能舍母而与公军事耶
A.蹴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
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湖心亭看雪》)
C.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D.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
3.翻译下列句子。
(1)魏公太息而许之。
张魏公感动不已答应了他。
(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所以能够兴盛的原因。
4.《老学庵笔记》是宋人笔记中的佼佼者。选文对任元受这一形象的刻画很出色,请简要分析。
文章运用多种方法刻画了任元受至孝的形象。
动作描写:未尝离左右、皆朝暮候之。
语言描写: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
侧面烘托:魏公太息而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