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年级(下)语文第三单元检测题
(本试卷共19题,总分12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题号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得分
一
二
三
第一部分
得
分
评卷人
(1-8题
31分)
1.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疮疤(chuāng) 书斋(zhāi)
镶嵌(qiàn)
肿胀(zhàng)
B.愧怍(zuò)
门框(kuāng)
惶恐(huáng)
哀悼(diào)
C.憎恶(zēng)
诘问(jié)
取缔(dì)
滞笨(zhì)
D.门槛(kǎn)
晌午(shǎng)
膝盖(xī)
塌败(tā)
2.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这一别具匠心的设计,赢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
B.面对越来越高的求职门槛,许多大学生叹为观止。
C.在晚会上,同学们看到精彩的表演,忍俊不禁地大笑起来。
D.为了让学生中考能取得更好的成绩,老师们处心积虑为他们辅导。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近年来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憎水玻璃,为戴眼镜的人解除了苦恼。
B.校长、副校长和其他学校领导出席了这届毕业典礼。
C.只有对老师所提的问题理解到位,就能回答得清楚明了。
D.目前,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已经启动长征九号的关键技术研制。
4.依次填入下列词段横线上最恰当的两句是:(
)
(3分)
风原是看不见的,又无所不在的。江南的春抚摸大地,_______;体贴万物_________。
A.像柳丝的飘忽
像细雨的滋润
B.像细雨的滋润
像柳丝的飘忽
C.像飘忽的柳丝
像滋润的细雨
D.像滋润的细雨
像飘忽的柳丝
5.下列有关课文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课文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思念和哀悼之情。
B.《老王》的作者是杨绛,本文回忆了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断,表达了作者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的关心、同情和尊重。
C.《台阶》一文中,父亲为建造高台阶的新屋而拼命苦干一生,表现了他爱慕虚荣的性格特点。
D.《卖油翁》选自《归田录》,作者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
6.下面关于《骆驼祥子》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作品围绕着祥子的最大梦想,写他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突出当时社会人民的苦难生活。
B.祥子第一次拉包月的主人是曹先生,他和他的家人对祥子很不好。
C.小福子是祥子最后的精神寄托,但当小福子上吊自杀后,祥子开始变得麻木、自私,逐渐成为一个无恶不作的人。
D.虎妞是老舍精心设计的一个人物,作者对她的态度既同情又批判。
7.请在下面的空缺处填写名句、作者或作品题目。
(7分)
(1)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乡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写诗人由于行色匆匆,只好用捎口信方式表达怀亲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卖油翁》一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语句表现了陈尧咨的傲慢无理。
8.综合性学习(6分)
请给下面的新闻材料拟写标题,并简述理由。
继8月14日至24日“圆梦中国人”百姓宣讲活动全国巡回宣讲团宣讲结束之后,连日来,江西、福建、云南、贵州、海南、湖北、河北等省分别结合当地情况,举办数场宣讲活动,并通过网络视频直播、图文直播等形式吸引网友关注。
宣讲活动旨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
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通过在全国城乡广泛开展百姓宣讲活动,以真人、真事和真实情感,讲述党的十八大以来自觉把个人的梦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梦想之中的追梦圆梦的故事,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万众一心,砥砺奋进,圖梦中华,以良好的精神风貌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
得
分
评卷人
(9-18题
39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6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逢入京使
(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9.请赏析“双袖龙钟泪不干”这句诗。
10.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7分)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日:“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节选自《资治通鉴》)
元镇读书
元镇,长安人也。家贫,不能从师,彼时无书,尝取旁舍儿书,避人窃诵。从外兄①所获《书经》,四角已漫灭,且无句读,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十岁,于邻家药笼中见《诗经》,取而疾走。父见之,怒而叱之,责往田,则携至田畦,踞高阜②而诵,但闻书声不绝,遂毕身不忘。久之,反长安,与诸儒以时文名天下。镇自小至老手不释书,出则以骡马捆书自随;入则秉烛达旦。其精勤若此,人皆叹之。
(有删改)
(注)①外兄:表兄。②阜:土山。
1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卿今当涂掌事_____________(2)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____
(3)尝取旁舍儿书_____________(4)久之,反长安________________
12.下列加点字与“出则以骡马捆书自随”句中“以”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蒙辞以军中多务
B.公亦以此自矜
C.徐以杓酌油沥之
D.投以骨
13.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十岁,于邻家药笼中见《诗经》,取而疾走。
14.读过这两个故事后,说说你从吕蒙或元镇身上获得的启示。(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16分)
胡老师的木箱
陆天明
①当听到小雨滴答到院子里那棵海棠树上,客居北京已数十载的我总想在窗前呆站那么一会儿。这不仅是因为较为干旱的北京很少下这种充满诗情画意的小雨,也不仅是因为它总让我怀念起青涩岁月,更多是因为它的恬静、谦和、持久的含蓄、不露声色的执着……总让我感到它冥冥中演示的是一种人生态度。
②它总能让我想起十四五岁在乡中心小学任教时,跟我同宿舍的一位胡老师。胡老师大约三十出头,中等身材还偏矮偏瘦了一些,厚嘴唇,大脑袋,背略有些罗锅。一直单过着。学校里有一些同事不怎么瞧得起他,經常拿他的一些生活琐事上的“陋习”开玩笑。他从不“反击”,甚至都不会立即转身离去。大概是因为我和他都教低年级,校领导把我俩分到一个宿舍里,方便我俩“切磋教艺”。
③只要有一点儿空闲时间,他就在一盏油灯下写着什么,写在各种各样的纸片上,然后锁进一个木箱里,不许我们碰他这个箱子。时不时能看到他把一卷这样的纸片放进一个土布做的袋子里,带到镇街上的邮局去。过上一段时间,又能“感觉”到他从邮局把这些纸片又带回来,放进木箱里。应该是被人退了回来。
④一次寒假后,他没能及时返回学校销假。随后便传来消息,他得了肺结核,咯血,肺上出现空洞,不止一个。那时候,虽然已经有了治疗肺结核的特效药,但在这样贫困落后的地方,几乎还是没有治愈的可能。人们开始淡忘他,学校甚至都准备收拾他的“遗物”了,他却突然出现在了我俩的宿舍里。说话都带喘,瘦得没个人样。他嘶哑地告诉我,他活不到年底了,他是来料理自己的后事的。
⑤他从床底下拽出那个木箱,请我帮他搬到后山上去。我在小雨中,替他把木箱扛上了后山。他点着了箱子里的那些纸片。我以为他是彻底自暴自弃了,开始怜悯他,想劝慰他几句,却看到他眼睛发亮了。在火光的映照下,他脸上呈现出一种少见的欣慰。然后他就跪在泥泞中,默默祈祷。在我的帮扶下,他踉踉跄跄地站起,说了声:“谢谢你,小陆,帮了我最后一把。我希望可以带着这些底稿,到那边去,继续写完它。”“写完它?带到那边去?”我瞪大了眼睛问。“当然。我教了这么些年的低年级,还是有一点儿体会和想法的。我一直想把它整理出来。现在只能希望真的能够带到那边去完成它了。”他自嘲般地微笑了一下,又长长地叹了口气。然后我俩都不再作声,看着小雨把纸片里最后一点火星淹灭。他才说了句:“现在可以了,可以了……”
⑥后来他再也没回过乡中心小学。
⑦那天给少年时期的我的震惊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它突然在我眼前推开了一扇窗。这是通向无数极平凡极普通的人的心灵的窗。我愧疚自己也跟那些曾经瞧不起他的同事一样,瞧不起过他。那些灰暗的水泥和砖块虽无法让一座大厦呈现出金碧辉煌的效果,但正是这一块块灰暗的水泥和粗陋的砖块以它们的坚韧和执着,甚至是“牺牲",构筑起了金碧辉煌的底架。
⑧我们看到“普通"的伟大了吗?
⑨我们真心承认“普通”之不可或缺了吗?
⑩我们愿意为无数个“普通"做出的牺牲、付出的代价做一点儿实实在在的弥补吗?
⑾我问小雨。它依然悄悄地渐沥着。不声不响地滴答着……
(有删改)
15.第⑦段开头写道:“那天给少年时期的我的震惊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请结合上下文说说“我”为何“震惊”。(4分)
16.文章主要写胡老师,为什么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小雨”?(4分)
17.品析文章⑧——⑩段,说说这几段文字在表达上的妙处。(4分)
18.任选以下一则链接材料,联系本文,谈谈你对“普通人”的理解和感受。(4分)
材料一
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胡同口蹬三轮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一节选自杨绛《老王》
材料二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一袁枚《苔》
第三部分
得
分
评卷人
(19题,50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不管时光如何变迁,都会有一些人、一些事长存我们的心底。当我们走过熟悉的小路,看见熟悉的物件,听到熟悉的歌曲,那些过往会一点点被触及,那些回忆会一点点泛起....
请以“有那么一个人”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2)不要套作,不得抄袭;(3)不得透露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相关信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年级(下)语文第三单元检测题
答案及解析
1.B
【解析】
B.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有误。改为:门框(kuàng);哀悼(dào)故选B。
2.A
【解析】B中“叹为观止”指赞叹到了极点,这里不合语境;C中“忍俊不禁”本身就有发笑的意思,这里不合语境;D中“处心积虑”贬义词,一般不能用于褒义环境。
3.D
【解析】
A.偷换主语,后一句的主语应为“憎水玻璃”,在“为”前面加上“这种玻璃”;
B.表意不明,“其他学校领导”是“学校的其他领导”还是
“其他学校的领导”不清楚;
C.关联词错误,“只有…才”或“只要…就”,将“就”改为“才”。
4.A
【解析】
本题考查句子的连贯。解答此题要看前一句,春天来临,“体贴万物”的是春雨,第二空选“像细雨的滋润”排除B、D两项,“像滋润的细雨”说法不通顺,故确定答案为A。
5.C
【解析】试题分析:《台阶》一文中,表现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所以C项“表现了他爱慕虚荣的性格特点”错。
6.B
【解析】
试题分析:小说的第七章中主要写祥子在曹家拉包月,曹先生一家对他很好,很尊重他。一天夜里,祥子拉曹先生回家,不小心撞到石头上,他和曹先生都摔伤了,祥子很难受,但曹先生丝毫也没有责备他。
7.
(1)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2)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3)“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尔安敢轻吾射?”
8.示例:“圆梦中国人”百姓宣讲在各地广泛开展
理由:因为它抓住新闻的主要对象、地点、结果,精练地概括了主要事件。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新闻标题的拟写。新闻标题的要求:1.
题文一致;2.一语破的;3.简洁明快;4.生动活泼。要概括出新闻的主要内容,一定要找出文段中的时间、地点、人物,还要把发生的事情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来,概括方法是:时间+人物(事物)+地点+事件。根据要求,标题可拟写为:“圆梦中国人”百姓宣讲在各地广泛开展。
9.两只袖子都沾湿了,诗人的眼泪还没有擦干。这句诗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也为下文捎口信回家报平安做了铺垫。
10.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时的思乡怀亲之情。
【解析】
9.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赏析。“双袖龙钟泪不干”的意思“思乡之泪沾湿双袖难擦干”。擦眼泪已经擦湿了双袖,可是脸上的泪水仍旧不干。这种写法虽有夸张,却极朴素、真切地再现了一个普通人想家想到极点的情态。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10.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情感。全诗的意思是“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之泪沾湿双袖难擦干。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和笔,只有托你捎个口信,给家人报平安。”据此可得出: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时的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情感。
11.(1)当道,当权
(2)到,等到
(3)曾经
(4)同“返”,返回
12.B
13.(1)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2)(元镇)十岁时,在邻居家的药笼中看到了《诗经》,拿起它就快速跑了。
14.示例一:开卷有益,读书不仅能增长才华学识,丰厚一个人的底蕴,还改变一一个人的气质。
示例二:专心与勤奋是读书有成的必要条件。
示例三:要养成随时随地读书的好习惯,做到书不离身。
【解析】
1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关键在掌握文言字词的常用意义,再结合语境灵活运用。
(1)“当涂”重点实词,理解为“当道,当权”;
(2)“及”重点实词,理解为“到,等到”;
(3)“尝”古今异义,理解为“曾经”;
(4)“反”通假字,同“返”,理解为“返回”。
1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出则以骡马捆书自随”的“以”,介词,用。
A.介词,用;
B.连词,因为;
C.介词,用;
D.介词,用。
故选B。
1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解答此类题首先要紧抓关键词,文言文句子翻译给分点往往是翻译句中的关键字词,关键字词如果没有准确翻译出来,就会失分;其次要注意文言特殊句式。
(1)注意“治经”“博士”“但”“涉猎”“见”“往事”的翻译,注意反问句的翻译。
(2)注意“疾走”的翻译,注意省略句的翻译。
14.本题考查阅读启示。解答此类题既要发掘出文章所蕴含的意义,又要结合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实际来谈。答题要求:①紧扣问题,寻找依据;尊重原文,深入发掘。②依据原文,了解情感;熟悉作者的情感态度,解剖分析。③注意答题层次。“蒙乃始就学”可见吕蒙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见吕蒙通过读书,变化巨大,开卷有益;“尝取旁舍儿书,避人窃诵”“则携至田畦,踞高阜而诵,但闻书声不绝,遂毕身不忘”“镇自小至老手不释书,出则以骡马捆书自随;入则秉烛达旦”“其精勤若此”可见元镇读书勤奋,随时随地读书。根据对文章人物精神的理解,结合自己的实际作答,做到语言简洁,层次清晰。
【参考译文】
孙权劝学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元镇读书
元镇是长安人,家里贫穷,不能够拜师读书,又没有书籍,有时拿邻居家孩子的书,躲着人偷偷地诵读。从表兄那里得到了一本《书经》,书的四角已经磨灭变得模模糊糊了,而且也没有划分句读,自己根据文意去判断区分(哪个地方该有停顿),于是就通晓了《书经》的大意。十岁,在邻居家药笼中见到《诗经》,拿着就快速地跑了。父亲看见了,很生气,督促他到田地里去,他就把《诗经》带到了田地里,蹲在高的土山上吟咏《诗经》,于是终身都没有忘记。很久以后,返回长安,凭借八股文而闻名天下。他从小手不释卷,出门就用骡马驮着书跟随自己,回家就秉烛夜读一直到天亮。他的勤奋让人赞叹。
15.胡老师非常普通,甚至让“我”和其他一些同事有些瞧不起。但“我”没想到他的木箱子中保存的是他一直以来教学的心得,他在临死前还惦记着要完成自己未竟的整理工作。他对教育的执着和热爱令“我”深感意外和震惊,使“我”内心产生了深深的愧疚。
16.胡老师虽然平凡普通,但在被人轻视和遭受病痛折磨的情况下,依然坚定而执着地热爱着教育事业,这和“小雨”恬静、谦和持久的含蓄、不露声色的执着的特点极为相似。文中描写“小雨”,烘托和赞美了胡老师平凡中的不凡。
17.文章⑧一⑩段都是独句成段,又都采用了疑问句的形式。作者通过步步追向,催人思考对待“普通”应有的态度,强调人们应该看到“普通”的伟大,真心承认“普通”之不可或缺,并为其做一点实实在在的弥补。
18.示例:在我身边,有许多像胡老师和老王这样的普通人,他们或许贫困,或许卑微,但依然恪尽职守,从不自暴自弃,正是他们构筑了社会的根基,他们值得我们尊重和赞美。
【解析】
15.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结合上文“学校里有一些同事不怎么瞧得起他,经常拿他的一些生活琐事上的‘陋习’开玩笑。他从不‘反击’,甚至都不会立即转身离去。”分析写出了胡老师低调、普通。结合“谢谢你,小陆,帮了我最后一把。我希望可以带着这些底稿,到那边去,继续写完它。”“当然。我教了这么些年的低年级,还是有一点儿体会和想法的。我一直想把它整理出来。现在只能希望真的能够带到那边去完成它了。”得出:他在临死前还惦记着要完成自己未竟的整理工作。通过对比得出震惊的原因:他对教育的执着和热爱令“我”深感意外和震惊,使“我”内心产生了深深的愧疚。
16.要求学生结合景物描写的角度分析。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一般有: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作品主题。结合本文具体分析。开头“每当听到小雨滴答到院子里那棵山楂和海棠树上”,渲染迷蒙的静谧氛围,引发了我对过去的怀念;结尾“我问小雨。它依然悄悄地淅沥着。不声不响地滴答着”与开头相呼应;“小雨”反映出胡老师谦虚、默默奉献的品质;深化作品主题:象征着普通人身上所具备的坚韧执着、默默奉献的精神。
17.要求学生仔细阅读⑧——⑩段,分析共同特征。都是疑问句,都是一句话独立成段。然后结合疑问句的作用(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和“那些灰暗的水泥和砖块虽无法让一座大厦呈现出金碧辉煌的效果,但正是这一块块灰暗的水泥和粗陋的砖块以它们的坚韧和执着,甚至是‘牺牲’,构筑起了金碧辉煌的底架。”分析即可。
18.任选一则材料。要求学生联系文本和材料,在把握文本主旨的基础上结合材料分析“苔、胡老师、老王”精神的可贵之处,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即可。如:对待人生我们应该像胡老师一样,虽然平凡,但是有自己的追求和理想;像苔花一样,虽然渺小但是从不自卑,依然尽情绽放。我们要在平凡的人生中活出不平凡的色彩。
19.【解析】
此作文是命题作文。解答此类题关键在审题、立意、选材。题目“有那么一个人”点明写作的对象这个人,可能是父母,可能是同学,也可能是一个并不在意的人;题前导语“当我们走过熟悉的小路,看见熟悉的物件,听到熟悉的歌曲,那些过往会一点点被触及,那些回忆会一点点泛起....”引导写作者关注生活细节,唤醒对岁月的回忆;“那么”表示程度,可见这个人对写作者影响深远,印象深刻,要突出表现这个人高尚的精神,立意更要力求新颖、深刻、有创意;选材要真实、典型、新颖、自己最熟悉,虽然文体自选,但适合写成一篇写人或记事的文章,切忌空谈。
【点拨】
命题作文审题具体方法:
1、重点分析“题眼”。
2、注意副词隐含的信息与要求。
3、明确写作对象和范围。
4、要完全理解比喻意义。
5、把握文字较长或句式复杂的题目的内在关系。
6、从题目中审出详略安排的要求。
7、审清具体的写作要求。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