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预防教育

文档属性

名称 艾滋病预防教育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0-09-11 13:3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遏制艾滋,珍爱生命
广西南宁市武鸣县实验学校 危 艾
教学背景分析:本节课是我校艾滋病预防教育课程的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学生已经了解艾滋病的现状、危害、致病机理等基本知识后,本节继续引导学生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明白切断传播途径就可以达到预防的目的,从而让学生自己概括出预防艾滋病的措施。同时在课堂活动中,通过让学生参与情景假设和讨论等环节,逐步探究如何做到反对歧视、 关爱艾滋病人和家属,增强学生对艾滋病人和家属的关爱程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
2、了解日常生活中哪些行为不会传播艾滋病。
3、了解艾滋病的自我防护的知识。
(二) 能力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动手、分析、归纳等各方面的能力。
2、增强预防艾滋病的意识,加强自我保护的能力。
3、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 情感目标
消除学生对艾滋病的恐惧心理,培养学生对待艾滋病人的正确态度,学会关爱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和艾滋病病人,帮助他们的生活,关怀他们的情感,消除歧视。
教学重点:
1、 了解艾滋病病毒的传播途径和传播条件。
2、 了解艾滋病的危险行为和安全行为。
教学难点:
1、了解艾滋病的性传播途径。
2、修正社会舆论对学生的错误导向及学生了解的错误信息。
课前准备:
1、 学生准备:
1 部分学生在课前做一份调查“你认为什么行为会感染艾滋病”,第三组在校园内调查,调查对象为各年级的同学;第五组在校外调查,调查对象为社区里的人,鼓励他们调查不熟悉的人。
2 学生准备一个小品。(见附一)
2、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见附二)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思路
一、导入讲述:我们上节课学习了艾滋病的基本知识,第三组的同学想用小品来表现,请大家观看小品。教师引导:大家看完小品后有什么看法或想法?二、探究过程教师引导:刚才有同学认为握手不会传播艾滋病。为什么?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上节课学到的知识分析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两点:1、艾滋病的藏匿地点,2、艾滋病感染的两个先决条件。 [师生共同总结]
HIV的三种传播途径(课件展示)
板书:1.血液传播:接受艾滋病病人的血,或感染到带HIV的血。2.性传播:不安全的性行为,有体液、精液的交换。3.母婴传播:怀孕期间母亲把病毒感染给胎儿,或婴儿接触带HIV的血或乳汁。教师讲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兴许会接触到艾滋病病人,握手这种行为是不会感染艾滋病,其他行为呢?会不会在这三个传播途径之内呢?在课前,我们有两个组的同学在校里校外进行了一次调查活动---“你认为什么行为会感染艾滋病”, 我们请他们的发言人介绍一下情况。教师提问:同学们调查回来的这些行为都会感染艾滋病吗?教师将学生制作的卡片发下去,组织学生进行站队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其中比较有争议的行为,在分析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日常行为和接触不会感染艾滋病病毒。 教师展示课件:不会感染艾滋病的安全行为 教师提问:只要做好预防措施,保护自己,就不会被感染艾滋病。我们可以采取哪些预防措施呢?(课件展示:艾滋病的自我防护措施。 ) 三、课堂拓展教师用课件展示广西、武鸣的艾滋病传播现状及感染情况。教师讲述:艾滋病的传播已经从特殊人群向普通人群扩展,如果我们不积极采取措施,遏止艾滋病的蔓延,感染艾滋病的人将会越来越多。下面的一幕兴许就会发生在你的身边。教师播放自制视频:《我该怎么办》(见附三)角色代入:1、如果你是小红的同学,或是她村里的某人,你会怎么做?2、如果你是小红,你会有哪些期望?教师展示课件:总理、社会各界人士关爱艾滋病病人,宣传预防艾滋病的图片。教师播放2008预防艾滋病宣传歌曲。[集体活动]:制作红丝带。
红丝带象征着我们对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的关心与支持;象征着我们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和平的渴望;象征着我们要用"心"来参与预防艾滋病的工作,现在请同学们把红丝带佩带在胸前。也请大家在课后多想想,抵御艾滋病只是医生的事情吗?我们作为社会中的一份子,该如何尽自己的一份力,用行动抵御艾滋病?四、课后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将本节学到的知识印成传单,在放学时到校园门口发放红丝带和传单,鼓励其他同学参与艾滋病的宣传工作。 六位学生表演小品《我的身体》(附一)其他同学观看 学生看完小品后,对小品的内容提出质疑。 学生根据上节课学到的艾滋病基本知识,分小组讨论后回答。 学生派代表汇报调查情况,并把调查到的行为制作成卡片,向同学展示制作的卡片。 学生进行站队活动:学生把调查活动制成的卡片发给班里的同学,各同学判断手里的卡片,按照“高危行为”、“低危行为”、“安全行为”来进行站队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归纳出日常生活中可以采取的预防措施。 学生看课件 学生观看视频 学生进行角色互换,从另一角度来考虑如何关爱艾滋病家属。 学生自己制作红丝带,并佩带在胸前。 以小品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小品中的不科学之处,引出本节的知识目标。通过学生自己讨论分析,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以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由于学生是未成年人,对艾滋病的性传播途径并不清楚,甚至比较难了解,所以把这一知识点定为教学难点,教师用课件中的图片、文字来进行引导教学。 教师安排学生课前的调查活动,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下社会上的普遍说法。 通过站队活动,让学生能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判断社会上的说法是否正确,培养学生勇于挑战舆论,维护真理的勇气。也借此机会,纠正学生受社会舆论影响形成的错误观点。 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增强预防艾滋病的意识,加强自我保护的能力。并且能让学生学以致用,了解日常生活中的自我防护知识,让学生更加珍爱生命。 培养学生对待艾滋病人的正确态度,学会关爱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和艾滋病病人,帮助他们的生活,关怀他们的情感,消除歧视。 通过多个图片,让学生认识到社会各界已经积极行动起来,以此激励学生参与预防艾滋病的宣传工作。通过制作红丝带的行动,让学生树立应有的社会责任感,明白青少年是社会和国家的未来,是全社会预防艾滋病的主力军。 同时也激发学生思考如何真正做到爱心呵护生命,行动抵御艾滋病。
附一:小品《我的身体》
学生A扮演人体,学生B扮演免疫细胞,学生C扮演HIV,学生D扮演病原体,学生E、F扮演路人。情节:
A:我是强壮的人体,我有个好保镖——免疫细胞。
D上前欲伤害A,B与D搏斗,获胜。
A:大家看,他可以保护我不受到病原体的伤害。
C出场与B搏斗,获胜。C紧靠A。
A:啊,我的保镖没了,我受到HIV的侵害了!这下什么病原体都可以伤害到我了。
学生E、F出场,A与他们交谈,握手。C抱住两同学。
A:这下HIV也到他们身上了。
附二:多媒体课件
包括有相关图片、背景音乐、HIV的三种传播途径、不会感染艾滋病的安全行为、艾滋病的预防措施、自制视频《我该怎么办》、2008预防艾滋病宣传歌曲等。
附三:自制视频《我该怎么办》内容:
我叫小红。曾经,我有一个温馨的家,爸爸妈妈和我,一起幸福的生活。可是有一年,爸爸去外地打工,得了一种怪病回来,我们的日子越来越艰难了。后来,爸爸离我们而去,妈妈也生病了,我才知道那种可恨的病叫艾滋病。村里的人一直在议论纷纷,有人还说要把我们赶出村子。在学校里,同学们也不和我玩,有的同学还威胁我,说我再去上课就打我。现在妈妈也走了,我该怎么办?谁来帮帮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