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学期第一单元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件+导学案+知识点总结(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学期第一单元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件+导学案+知识点总结(共2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2-20 21:02:09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年级:七年级
学科:历 史
课题: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四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件
了解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的史实
掌握唐朝与日本和天竺交往的影响(重点)
理解唐朝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原因(重点)
学习目标
日本与中国是一衣带水的国家。大化改新后,日本更加积极地向唐朝学习,前后十多次派遣使节来到中国,这些人被称为“遣唐使”。同来的还有留学生、留学僧等。
日本派遣到中国的使节,称为遣唐使
一、遣唐使


日本为什么要派遣唐使呢?
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从唐朝回日本的僧人说:
“大唐国者,法式定备之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











请依据下列材料归纳遣唐使来华的特点
贞观五年(631年),日本派出了由留学生和学问僧组成的第一次“遣唐使”,到开成三年(838年)止,共派出遣唐使12次。起初,遣唐使团的规模一般不超过200人,从8世纪初起,人数倍增,开元五年(717年)、二十一年(733年)和开成三年(838年)派出的三次遣唐使团,人数均在550人以上。遣唐大使、副使都挑选了解唐朝情况和博通经史、娴习文艺的人担任。

①持续时间长

②来华次数多

③遣唐规模大

④人员素质高
——以上材料引自《百年留学》


材料: “日本中古之制度,人皆以为多系日本自创,然一检唐史,则知多模仿唐制。”
——木宫泰彦《中日交通史》







遣唐使从唐朝都将哪些技术带回了日本?
制度


日本和同开珎——日本奈良朝初始元明天皇和铜元年(708年,唐景龙二年)铸,为日本最早铸行的官钱,由此改变了历来谷帛交易的状况。形制仿唐开元通宝。



日本奈良的平城京仿隋唐长安城建造而成。东西约4.2km,南北约4.7km,面积大约相当于长安城的四分之一。


日本从公元8世纪起,留学生吉备真备和学问僧空海,在参照中国汉字草书和楷书偏旁的基础上,创造了日本自己的文字。

文化
此外:还有节日、茶道、花道、书法、中草药等等
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遣唐使给日本社会带来什么影响?
二、鉴真东渡
时间:
唐玄宗时期
经过:
受日本僧人邀请,鉴真前后五次率众渡海去日本,均告失败。后来,鉴真双目失明,但他矢志不渝,第六次东渡成功,受到日本天皇的隆重欢迎。

贡献: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影响: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


二、鉴真东渡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义,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

唐招提寺
鉴真坐像

日本一级国宝








鉴真具有不畏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



他为传播唐朝文化,促进中日交流做出了贡献,值得我们学习。
A
B
想一想,鉴真六次东渡,不远万里传播文化,对今天的我们有什么启示?
天竺


三、玄奘西行
《西游记》唐僧
唐僧原型:
唐朝的玄奘和尚
玄 奘,唐代高僧。13岁出家,对佛学如痴如醉。曾游历各地,拜访名师。因感到佛教宗派众多,对佛经的翻译不统一,决心到天竺学习佛法。
三、玄奘西行










玄奘在西行路上会遇到哪些困难?
“向西北行三百余里,此则葱岭北原,山谷积雪,春夏合冻,经途险阻,寒风惨烈,暴风奋发,飞沙雨石,遇者丧没,难以全生。”
——摘自《大唐西域记》
玄奘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品质?
不畏艰险、坚持不懈、勇于开拓


















天竺那烂陀寺







 645年,玄奘携600多部梵文佛经回到长安,受到盛大欢迎。
《玄奘取经回长安》
“如果没有玄奘的著作,重建印度历史是完全不可能的。”
——印度史学家阿里
《大唐西域记》
唐太宗时期
1、时间:
2、成果
带回大量佛经
《大唐西域记》

3、意义:
为中印文化交流和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玄奘西行
?
?
阅读教材合作探究,比较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异同,探究他们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贡献,谈谈他们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事件内容 身份 时间 出发地——目的地 途中遭遇 是否结伴 贡献
鉴真东渡
玄奘西行












扬州—日本
长安—天竺




弘扬佛法,传播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卓越的贡献
流传《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重要文献
六次航行,五次失败,历尽磨难
千难万险,九死一生
顽强的毅力
百折不挠的精神

唐朝时期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对各国有着强大的吸引力;
01

实行开明开放的政策;
02

唐朝时期海陆交通发达。
03

杰出人物的重大贡献
04






唐朝对外文化交流发展的原因
中外文化交流
日本
印度



双向
交流

兼容
并蓄


日本遣唐使来华
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
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
本课小结
1.下列国家中,受唐朝文化影响很大,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的是 A.印度 B.阿拉伯 C.朝鲜 D.日本 2.“传法为重,舍身为轻,六度出海,终抵东瀛。”上述对联高度赞扬了唐朝时一位高僧不畏艰难、执着追求的精神。那么这位高僧是 A.玄奘 B.鉴真 C.阿倍仲麻吕 D.马可?波罗
3.某历史兴趣小组想了解唐朝时印度的一些文化情况,你会向他们推荐
A.《史记》 B.《大唐西域记》 C.《水经注》 D.《齐民要术》
4.下列人物中,对中外文化交流作出杰出贡献的 ①李冰 ②李春 ③玄奘 ④鉴真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谢谢!
初一历史下册第4课——导学案
课题: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学习目标:1、了解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的史实
2、掌握唐朝与日本和天竺交往的影响
教学重点:唐朝与日本和天竺的交往
教学难点:唐朝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原因及启示
教学过程:
导学(3):
回顾盛唐气象的内容,导入本课
自学与展学(18):
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完成以下题目。
(一)遣唐使
1.唐朝时期,中国和_______的交流非常频繁。为了学习中国的____________,日本派遣使节来到中国,当时称为“ ”。
2.把唐朝先进的________、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 等传回日本,对日本________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鉴真东渡
1.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______。他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经过 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
2.鉴真在日本传授________,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玄奘西行
1._______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 取经。
2.玄奘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为中国______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根据玄奘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 》,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________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三、对学或群学与展学(7):
想一想,唐朝对外交往为什么会出现盛况空前的局面?
四、梳理与检学(5):
1.日本派到唐朝学习的使团称为(  )
A.遣隋使 B.遣唐使 C.节度使 D.市舶司
2.下图是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它见证了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下列与之相关的人物是

A.张骞 B.玄奘
C.鉴真 D.班超
3.“东瀛有多远,芒履难丈量。袈裟作舟帆,风雨莫阻挡”,诗句描述人物是(  )
A.霍去病 B.张骞 C.玄奘 D.鉴真
4.鉴真虽双目失明,但矢志不渝。历史上,他曾(  )
A.西游天竺 B.东渡日本 C.七下西洋 D.出使西域
5.观察图,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巨大贡献的唐朝高僧是(  )

A.阿倍仲麻吕 B.吉倍真备 C.玄奘 D.鉴真
6.成书于唐朝前期的《大唐西域记》,主要记载了(  )
A.日本派遣使节到访中国的活动
B.新罗留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过程
C.鉴真大师六次东渡日本的事迹
D.玄奘西游取经游历中的所见所闻
7.他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十余年,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他”是指(  )
A.张骞 B.玄奘 C.鉴真 D.达赖喇嘛
8.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为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它不仅有开明的民族政策,还有开放的对外政策。下列历史事件体现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的是(  )
A.日本遣唐使来华
B.吐蕃与唐“和同为一家”
C.文成公主入藏
D.粟末靺鞨与唐“车书本一家”
9.归纳如图四幅图片的主题,最准确的是(  )
A.唐朝的大一统局面 B.唐朝的商业繁荣
C.唐朝的科技发明 D.唐朝的对外交流
10.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是唐朝超越前朝的重要原因之一。以下能体现唐朝“有容乃大”这一特有文化气派的史实有(  )
①鉴真东渡日本
②唐朝与吐蕃“和同为一家”
③玄奘到天竺学习佛法
④日本遣唐使多次来华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④ D.①②③
11.马克思曾说:“印度过去的全部历史,如果还算得上历史的话,就是一次次被异族征服的历史。印度的社会根本没有历史,至少是没有为人所知的历史。”而这部巨著则在重建印度史学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它是(  )
A.《史记》 B.《大唐西域记》
C.《梦溪笔谈》 D.《西游记》
12.贞观元年,他从长安出发,杂于返西域的客商中,出玉门关独自西行。经过八百里流沙(即玉门关外的莫贺延碛),由天山南路横穿新疆,越过葱岭,通过中亚,于贞观二年(628年)到达了天竺西北部。然后沿一条由西向东的路线,访问了恒河流域著名的佛教圣地,拜访了许多高僧。“他”是(  )
A.张骞 B.鉴真 C.玄奘 D.郑和
13.文化的渗透和影响是在不知不觉中实现的,正像春雨润物细无声。说到唐朝外交,我们不自觉地就会跳出一个词:开放。对于开放,人们的印象往往是文化的输入,可是对唐代而言就是凭着开放,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唐文化圈。下列与唐文化圈形成无关的是(  )
A.册封少数民族首领 B.玄奘西行
C.遣唐使、鉴真东渡 D.新罗留学生涌往长安
14.如图中的路线示意的是(  )

A.张骞通西域 B.文成公主入藏 C.玄奘西行 D.郑和下西洋
15.唐开成三年(838年),日本僧人圆仁来到今南通如东的国清寺。此后他走遍半个中国,研学佛法,受到朝廷及地方州县的热情接待。这说明了唐朝(  )
A.重视中外文化交流 B.中外贸易往来频繁
C.实行开明民族政策 D.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16. 认真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图一中的人物是谁?有什么突出的历史贡献?
(2)图二这尊坐像中的人物是唐朝时期的哪位高僧?他为什么至今一直受到日本人的尊敬?
(3)上述图片中的两位历史人物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品质?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一)遣唐使
1.含义:唐朝时,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
2.概况: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达到500多人,同行的还有许多留学生和留学僧。
3.贡献: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 、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鉴真东渡
1.原因: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
2.过程:754年,鉴真第六次东渡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3.意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唐与新罗的关系
1.概况:新罗即朝鲜半岛上的国家。新罗强盛后,派遣使节和留学生来唐学习;许多新罗商人来唐经商。
2.作用及影响 :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员,引进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三、玄奘西行
1.时间:贞观初年。
2.过程:玄奘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他遍访名寺,研习佛法,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
3.贡献: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由其口述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思考: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带给我们的启示?★★★★★
特点:①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乃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
②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
③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地都有频繁的外贸活动。
④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原因:①国家安定统一;
②经济文化繁荣;
③对外开放政策;
④对外交通发达。
启示:第一,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局面,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
第二,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发展经济文化。
第三,学习唐朝海博大的胸怀,在传播先进文化的同时,善于吸取其精华,为己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