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科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科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2-21 10:48: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表
学校
课题
米饭 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学科(版本)
教科版科学
章节
第二单元第三节
学时
1课时
年级
六年级
教材分析
本课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神秘的信件;会变味的米饭 ;认识淀粉和碘酒,淀粉,米饭和碘酒的反应;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1.由神秘的信件”学生在布上没有看到任何字给学生一种神秘感,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2.会变味的米饭内容,师生共同品尝米饭通过亲身体验来感觉米饭的味道是慢慢变甜的,从味觉上感受化学变化。
3.米饭、淀粉和碘酒,让学生利用感官对淀粉和碘酒进行观察,在淀粉和米饭上先后滴上碘酒进行实验,对其产生的现象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出鉴别其它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的方法。
4.根据学生自己总结出的方法来来检验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学生想出让神秘的信件上面的字显现出来,从来达到了学以致用.
学习者分析
孩子存在好奇心,所以用无字的布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六年级的学生经过几年的科学课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基础和知识基础。对于米饭非常熟悉,有部分的学生还知道咀嚼米饭的时间长了,口腔内的米饭还会出现甜味。有些课外知识丰富的学生知道米饭里有淀粉,淀粉遇到碘酒会变蓝色。学生已经熟悉了充分利用各种感官器官进行细致观察的探究方式。本课的活动内容生动有趣,尤其是寻找淀粉的踪迹的活动,老师提供了很多常吃的食物,学生肯定有很强的探究欲望,教师要合理组织,整堂课学生会在比较轻松的情形之下进行学习。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淀粉与碘酒的实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化学变化的特点。
(2)米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与唾液发生化学变化产生甜味。
(3)碘酒与淀粉混合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新的蓝色物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咀嚼实验明确米饭中含有淀粉,通过米饭和碘酒的实验能猜测发生化学变化的原因,并通过典型的科学探究过程去证明。
(2)利用淀粉与碘酒的实验检验食物是否含有淀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展小组内同学之间分工合作,相互配合的良好素质。
教学重难点
淀粉遇到碘酒变成蓝紫色,米饭遇到碘酒也变成蓝紫色,逻辑推理出米饭中含有淀粉。
根据实验一总结出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的方法并合理设计实验.
教学方法
谈话法 探究实验法 小组讨论法
教学准备
每小组准备:一杯米饭 4个小勺子、装上淀粉的培养皿、碘酒、放上米饭和7种待检测食物的小盘子。
教师准备:无字密信 、一杯米饭 、 1个小勺子。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多媒体使用分析
引入
“无字密信”导入新课
1.听说和六(?)同学们共同上一节课,老师很激动,特地写了几个字要送给同学们。
2.在投影仪上面展示。你看到了吗?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就有办法看到上面的字了。
什么也没看到。
生产生疑问:这是什么原因呢?
1、带给学生一种神秘感,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用投影仪能让所有的同学都看到无字信,能照顾到每一位同学。




巩固和练习
知识运用
品尝米饭
1.现在3点钟了,老师有点饿了,同学们呢?
那老师来请大家来吃米饭。
吃米饭要完成一点任务,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要求。
说一说你吃的米饭的味道。
为什么出现甜味了呢?请在教材30页“米饭是甜的吗”找一下答案。
米饭变甜的过程是什么变化呢?
生回答:也饿了。
生:很高兴。
一个学生读活动要求。
生品尝米饭,讨论并交流。
生汇报。
生:米饭一开始不甜,咀嚼时间长了慢慢出现了甜味。
学生阅读教材。
生汇报
1、复习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并为下面的实验做铺垫。
2、将淀粉生产麦芽糖的过程用箭头表示出来,麦芽糖甜这几个字原来隐藏在气球里面,学生很好奇,很想看到。点破气球字就出现了,学生印象会更加深刻。
认识淀粉和碘酒
我们知道了米饭中含有淀粉,让我们认识一下。
桌子上面的液体你们认识吗?
那你在哪里见过碘酒?
大家观察一下碘酒是什么特点。
生分小组观察,讨论并交流。
生汇报:淀粉白色,摸起来滑滑的,粉末状。没有气味.
生回答:碘酒。
4生:在医院见过给伤口消毒。
生分小组观察,讨论交流汇报。
6.生:棕红色,有气味。
1、通过各种感官了解淀粉和碘酒的特点.淀粉和碘酒的特点学生讨论后说出来。
2、通过点击白板,将它们的特征通过淡出的方式出现,可以加深学生对它们特点的认识。
淀粉,米饭和碘酒的反应
如果在淀粉上面滴一滴碘酒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来试一试。师强调只滴一滴到淀粉上面。滴管口不能碰到被淀粉。
师参与学生的探究。
淀粉遇到碘酒变蓝紫色是淀粉的重要特征。(板书)
我们知道了米饭中含有淀粉,怎样验证呢?
这个方法大家赞成吗?那我们就用这个方法试一试,请看实验要求。参与学生的探究实验。
生猜测并汇报。
学生分组做实验,讨论,交流,汇报。
生思考并汇报:可以在米饭上面滴加碘酒,如果出现蓝紫色说明含有淀粉,没有蓝紫色出现说明没有淀粉。
学生分组做米饭和碘酒的反应的实验。
小组讨论,交流并填写实验记录表(一)
5.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米饭上面滴加碘酒也产生了蓝紫色,能够得出结论米饭中有淀粉。
1、淀粉遇到碘酒变成蓝紫色是淀粉的重要特征,学生再做米饭和碘酒的反应也产生了蓝紫色,引导学生通过逻辑推理就可以得出米饭中也含有淀粉。这样课堂上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智慧,这也是以生为本的体现。
2、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鉴别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的方法
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含有淀粉的食物很多,我们能不能总结出一种方法来检测食物中的淀粉?
大家觉得这个方法怎么样?那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检测。
请看白板对照你的盘子认识一下这7种食物。
请一个同学来读实验要求。
师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
收小组的实验记录单在投影仪下显示。把结果进行分类。
请一个高级裁判来评判一下。
1.生思考汇报:可以像米饭这样在食物上面滴加碘酒根据颜色反应就知道是否含有淀粉。
2.小组观察盘子里的食物认识它们。
3.小组分组实验,讨论,交流并填写实验记录单(二)
4.学生身体坐好看白板上面的投影。
5.三个同学来利用漩涡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
1、学生根据实验一总结出出检测食物中含有淀粉的方法,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方法更能体现以“学生为本”。实验设计由学生设计,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2、学生的记录单用投影仪展示出来,从而将实验结果进行分类,学生能够很清楚的看到.把漩涡当游戏做裁判来进行裁决增加了上课的趣味性.可以让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把淀粉遇碘酒变蓝紫色的这一特性应用到生活上。
让“无字密信”上面的字出现
上课一开始还记得老师的那块布吗?
现在哪位同学能够想到办法让上面的字出现。
你为什么这么想呢?
大家同意他的方法吗?
好的,老师提供的喷雾的碘酒,你来试试看。
今天和同学们共同学习了这一课,这几个字代表了老师的心情,我们六(?)班的同学真的很棒,我提议把掌声送给自己。
生讨论
生:我认为用碘酒滴在布上能让上面的字出现。
生:我猜老师用淀粉在布上面写字了。
生在投影仪下展示。
果然出现了六(?)真棒。
1、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后现在要解决问题,是真正的知识的运用了。这个环节也是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的时候。
2、“无字密信”导入新课,现在又以“无字密信”结尾,前后呼应。体现了课堂的完整性。
3、把布放在投影仪下,通过喷碘酒让布上面的字出现,很神奇,所有的学生都能看到。学生一开始的产生的谜团终于解开。学生看到了这几个字以欢呼生结束本课的学习,可以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小结(知识拓展)
总结
老师写“无字密信”用的布做的,老师为什么没用纸做呢?课后同学们再继续探究。
2、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谈收获
话收获是对本节课的总结,是对学习过程的回顾。学生通过回忆会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加深印象。老师通过学生的回答也能了解到本节课的上课效果怎么样,上完课孩子头脑中留下了什么。
附:第 小组
实验记录表(一)
物质
滴加碘酒后的颜色变化
淀粉
米饭
我们的结论:米饭中含有 理由是
.
实验记录表(二)
含有淀粉的食物
不含淀粉的食物
板书设计: 米饭 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淀粉 + 碘酒 →蓝紫色物质
新物质
化学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