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测试卷
(B卷)
(测试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1、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 明初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财政、司法和军事。这一措施有助于( )
A. 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 增强地方军事实力 D. 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
2. 《明太祖实录》记载:“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勉奏,处以重刑。”材料反映了当时( )
A. 文化的专制 B. 经济的繁荣 C. 君权的强化 D. 外交的活跃
3. 朱元璋“安然家中坐,却知天下事”,明朝专制皇权的可靠支柱是( )
A. 设置厂卫特务机构 B. 设军机处
C. 废除丞相 D. 八股取士
4. “读书人,最不济,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 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以上材料讽刺的是( )
A.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 B. 唐朝的科举制
C. 明朝的八股取士 D. 清朝的文字狱
5. “郑和这次远航共有船只六十二艘……每船可容千余人……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只 要不抢掠宝船的货物,或先向郑和的舰队袭击,郑和是不使用武力的。”材料表明“郑和 这次远航”的特点不包括( )
A. 利润丰厚 B. 规模较大 C. 技术先进 D. 和平交往
6.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几千年的传承中,它常盛常新。在印度尼西亚某市有这样一副对联:“继张班立功异域,开哥麦探险先河”。此联称赞的是( )
A. 张骞通西域 B. 玄奘西行天竺 C. 鉴真东渡日本 D. 郑和下西洋
7. “不愿封侯儒老虎,鸳鸯阵里贼倭惊。横戈马上经年日,常胜军前疆海宁。”这首诗赞颂的是( )
A. 张骞出使西域 B. 郑和下西洋
C. 郑成功收复台湾 D. 戚继光抗倭
8. 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总结明代农业、手工业技术,反映明代手工工场生产面貌的科学著作是( )
A. 《齐民要术》 B. 《农书》 C. 《天工开物》 D. 《农政全书》
9. 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勤劳的象征,据如图判断,修筑该长城主要目的是( )
A. 防御匈奴 B. 游玩 C. 防御蒙古贵族 D. 进行交通连接
10. 明朝时,我国传统科技成果显著,小刚同学学习了《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内容后,概括出的主要特点是( )
A. 注重科技研究与创新 B. 总结传统科技成果
C. 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D. 宣传西方先进科技
11. 明末农民起义把中国农民战争的斗争水平推到了新的高度,是因为( )
A. 李自成起义军推翻了明朝统治 B. 李自成起义军活动范围非常大
C. 李自成起义军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 D. 李自成起义军建立了农民政权
12. 郑成功曾有过这段话: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珍瑶不急之物,悉听而归.这里的“贵国”指的是( )
A. 英国 B. 西班牙 C. 荷兰 D. 日本
13. 清政府一些官员认为台湾土地狭小、人口稀少,设立地方政府要靠朝廷供养,浪费粮饷,主张放弃台湾岛。大臣施琅劝告康熙帝,没有台湾,东南沿海不得安宁,虽然边远,其实是沿海要害所在。于是,康熙帝决定设立台湾府管理台湾。上述材料表明清朝设立台湾府的目的是( )
A. 接受汉族文化 B. 发展海外贸易 C. 巩固东南海防 D. 鼓励官员进谏
14. “一座喇嘛庙,胜抵十万兵”体现了清朝皇帝远见卓识的民族政策。为加强对西藏的管辖,1727年清政府设置的管理机构是( )
A. 盛京将军 B. 伊犁将军 C. 西域都护 D. 驻藏大臣
15. 清朝前期,出现的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吴江盛泽镇、“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城市汉口、以及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的苏州的情况,反映了当时( )
A. 清朝很富有 B. 严重影响了当时农业的发展
C. 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 D. 人口的不断增加
16. 清朝时,我国很多地方的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这主要是因为()
A. 战争破坏 B. 人口快速增长
C. 自然灾害 D. 商业的迅速发展
17. 明清时期,宰相制度的废除、军机处的设立、八股取士,从本质上反映了( )
A. 文化专制的加强 B. 专制集权统治的加强
C. 思想控制的强化 D. 近代化因素的萌发
18. 马克思曾说:“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造成中国“与外界隔绝”的状态,主要是因为清政府实行( )
A. 君主专制制度 B. 闭关锁国政策 C. 重农抑商政策 D. 休养生息政策
19. 民谣是社会现实的反映。“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和砷跌倒,嘉庆吃饱”反映了清朝( )
A. 皇权高度强化,人民怨声载道 B. 开始闭关锁国,导致经济衰退
C. 军队养尊处优,军备废弛 D. 官吏贪污腐败、敲诈民众
20. 下列关于昆曲与京剧艺术说法错误的是( )
A. 明清时期是昆曲和京剧最有影响力的时期
B. 清朝前期,昆曲艺术发展到顶峰
C. 乾隆时期昆曲走向衰落,而后发展为京剧
D. 道光年间形成的“皮黄戏”剧种为京剧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2、非选择题(共60分)
21.明朝建立后,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先后18次修筑长城,形成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总长万余里的明长城。以上表述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10分)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宋太祖曾问赵普:“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如何?”赵普答曰:“……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材料二: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职官志》
材料三:……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大和门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达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1)材料一中宋太祖为节制地方经济权力,“制其钱谷”,他采取了什么措施?请例举一项宋太祖加强权力的其他措施。(4分)
(2)材料二中“帝”是哪位皇帝?“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是什么措施?“帝方自操威柄”是什么意思?(6分)
(3)材料三中“……年间”省略号处应该填什么?(2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发展趋势?(2分)
23.“一带一路”这一战略构想正从历史深处走来,顺应了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从古至今,海陆两条丝绸之路在世界版图上不断延伸,传播着文明和友好。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围绕“丝绸之路”进行了探究,请你根据下面材料和所学知识来参与完成。(22分)
材料一:这条始于公元前 2世纪的古代亚欧长距离贸易与文化交流的“交通大动脉”,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希腊、罗马文化等连接起来,被认为是东西方文明的融合、交流之路。
——摘编自《光明日报》
材料二:我国唐朝时期对外交往活跃,与亚洲经及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材料三:
材料四:郑和下西洋是世界上公认的和平之旅,28年间,郑和船队始终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对外政策,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在中国与亚非国家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进一步树立了中国的和平友好形象。
——《中国水运报》
材料五:清朝……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的限制。(后)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了其他港口。
(1)写出材料一中为开通这条“交通大动脉”做出杰出贡献的冒险家的名字。(2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一位致力于唐朝对外交往的著名人物,并简述其事迹。(4分)
(3)读材料三(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对外贸易的特点。(4分)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的出发地和最远到达的地点。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0分)
(5)通过对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探究,你对当今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有何认识?(2分)
24.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二:他(忽必烈)仿效中原王朝的政治体制,建立行省制度。……进行有效的统治。将西藏、云南、辽阳、岭北等边陲地区都置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
材料三:
(1)材料一表明唐太宗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试举一例说明。(4分)
(2)材料二中元朝管辖西藏的中央行政机构的名称是什么?(2分)
(3)材料三中,图一和图二分别是清朝对西藏加强管辖的哪一措施?结合所学,思考清朝采取这些措施的意义?(6分)
(4)综合上述材料,通过上述问题的探究,谈谈你的认识。(2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测试卷
(B卷)
(测试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 明初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财政、司法和军事。这一措施有助于( )
A. 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 增强地方军事实力 D. 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明初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财政、司法和军事。这一措施有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防止地方权力过大威胁中央,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B正确。AC两项与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截然相反,故AC错误。中央集权的加强统一削弱地方的行政效率,故D错误。故选B。
2. 《明太祖实录》记载:“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勉奏,处以重刑。”材料反映了当时( )
A. 文化的专制 B. 经济的繁荣 C. 君权的强化 D. 外交的活跃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朱元璋加强皇权的相关知识。“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勉奏,处以重刑”材料反映了君权的强化。明太祖为了强化皇权,稳固统治,在中央废丞相,撤销中书省,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故选C。
3. 朱元璋“安然家中坐,却知天下事”,明朝专制皇权的可靠支柱是( )
A. 设置厂卫特务机构 B. 设军机处
C. 废除丞相 D. 八股取士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锦衣卫。1368年初,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的统治,以应天为都城,改称南京,称皇帝,建立明朝,朱元璋就是明太祖,明太祖设立锦衣卫特务机构,专门侦缉官民言行,明朝统治者朱元璋“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依赖于锦衣卫的执行。 故选C。
4. “读书人,最不济,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 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以上材料讽刺的是( )
A.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 B. 唐朝的科举制
C. 明朝的八股取士 D. 清朝的文字狱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以上材料讽刺的是八股取士.为了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的文体必须是“八股文”.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不讲究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故选C.
5. “郑和这次远航共有船只六十二艘……每船可容千余人……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只 要不抢掠宝船的货物,或先向郑和的舰队袭击,郑和是不使用武力的。”材料表明“郑和 这次远航”的特点不包括( )
A. 利润丰厚 B. 规模较大 C. 技术先进 D. 和平交往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共有船只六十二艘,每船可容千余人”说明规模大;“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说明技术先进;“只要不抢掠宝船的货物,或先向郑和的舰队袭击,郑和是不使用武力的。”说明郑和远航是和平交往。材料没涉及郑和远航利润大小问题,故A不是郑和远航特点。故选A。
6.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几千年的传承中,它常盛常新。在印度尼西亚某市有这样一副对联:“继张班立功异域,开哥麦探险先河”。此联称赞的是( )
A. 张骞通西域 B. 玄奘西行天竺 C. 鉴真东渡日本 D. 郑和下西洋
【答案】D
【解析】通过关键词:“印度尼西亚”、“开哥麦探险先河”,我们可判断出这幅对联歌颂的是郑和下西洋,因为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A项张骞通西域是陆路交通,开辟的是陆上丝绸之路;BC两项与材料不符。故选D。
7. “不愿封侯儒老虎,鸳鸯阵里贼倭惊。横戈马上经年日,常胜军前疆海宁。”这首诗赞颂的是( )
A. 张骞出使西域 B. 郑和下西洋
C. 郑成功收复台湾 D. 戚继光抗倭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戚继光抗倭相关知识的掌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期,由于倭寇侵扰,明政府派戚继光到浙东沿海抗倭。戚继光组建“戚家军”,开赴台州,九战九捷,荡平了浙江的倭寇。他又率部进入福建、广东,剿灭那里的倭寇。东南沿海的倭患都被平息了。所以ABC不对,故选D。
8. 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总结明代农业、手工业技术,反映明代手工工场生产面貌的科学著作是( )
A. 《齐民要术》 B. 《农书》 C. 《天工开物》 D. 《农政全书》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天工开物》的相关知识。《齐民要术》是北朝时期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故A错误。《农书》是元代农学家王祯所著,在中国古代农学遗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故B错误。《天工开物》是明代著名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科学巨著,总结了明代农业、手工业技术,反映了明代手工工场生产面貌,涉及农业和手工业等十三个生产部门,作者在书中强调了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被誉为“17世纪中国工艺百科全书”,故C正确。《农政全书》是徐光启所写,是一部农业百科全书,故D错误。故选C。
9. 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勤劳的象征,据如图判断,修筑该长城主要目的是( )
A. 防御匈奴 B. 游玩 C. 防御蒙古贵族 D. 进行交通连接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明长城的相关知识。依据“京师”可知是明长城。为了防御蒙古骑兵南下,明朝先后花了近二百年的时间修筑长城。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全长六千多千米,气势宏伟的长城,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故选C。
10. 明朝时,我国传统科技成果显著,小刚同学学习了《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内容后,概括出的主要特点是( )
A. 注重科技研究与创新 B. 总结传统科技成果
C. 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D. 宣传西方先进科技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明朝时我国传统科技成果的特点。明朝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科学家,积极投入科学技术的研究、试验,总结写出了一批优秀的科技巨著。如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在行医的同时,到各地进行实地考察、搜集民间药方,广泛采集标本,并亲自试验药物性能,写成的总结性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内容丰富,考订详细,附有大量插图。后来陆续被译成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重要文献,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明朝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总结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涉及到农业和手工业等三十多个生产部门,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和自然力相配合。这部书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明朝徐光启的代表作《农政全书》记载了我国古代有关农业生产的理论和科学方法,还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技术,是中国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书籍。明朝时,我国传统科技成果显著,小刚同学学习了《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内容后,概括出的主要特点应该是总结传统科技成果。 故选B。
11. 明末农民起义把中国农民战争的斗争水平推到了新的高度,是因为( )
A. 李自成起义军推翻了明朝统治 B. 李自成起义军活动范围非常大
C. 李自成起义军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 D. 李自成起义军建立了农民政权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李自成的相关知识。根据选项C“均田免粮”这一朴素的口号,得出反映了农民的迫切愿望,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故明末农民起义把中国农民战争的斗争水平推到了新的高度,是因为李自成起义军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 故选C。
12. 郑成功曾有过这段话: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珍瑶不急之物,悉听而归.这里的“贵国”指的是( )
A. 英国 B. 西班牙 C. 荷兰 D. 日本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故选C。
13. 清政府一些官员认为台湾土地狭小、人口稀少,设立地方政府要靠朝廷供养,浪费粮饷,主张放弃台湾岛。大臣施琅劝告康熙帝,没有台湾,东南沿海不得安宁,虽然边远,其实是沿海要害所在。于是,康熙帝决定设立台湾府管理台湾。上述材料表明清朝设立台湾府的目的是( )
A. 接受汉族文化 B. 发展海外贸易 C. 巩固东南海防 D. 鼓励官员进谏
【答案】C
【解析】据“……大臣施琅劝告康熙帝,没有台湾,东南沿海不得安宁,虽然边远,其实是沿海要害所在。于是,康熙帝决定设立台湾府管理台湾。”可知,材料表明清朝设立台湾府的目的是巩固东南海防。1684年,清政府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故选C。
14. “一座喇嘛庙,胜抵十万兵”体现了清朝皇帝远见卓识的民族政策。为加强对西藏的管辖,1727年清政府设置的管理机构是( )
A. 盛京将军 B. 伊犁将军 C. 西域都护 D. 驻藏大臣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朝时中央政府加强对西藏地区管辖的措施。1727年,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后来,清朝颁布法令,明确规定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清朝的这些措施,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故选D。
15. 清朝前期,出现的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吴江盛泽镇、“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城市汉口、以及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的苏州的情况,反映了当时( )
A. 清朝很富有 B. 严重影响了当时农业的发展
C. 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 D. 人口的不断增加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清代经济发展相关知识的掌握。清朝前期的商业特别发达,一些原来的农村地区也发展成为商业市镇,甚至比县城的规模还大,比如吴江县的盛泽镇,湖北的汉口镇,乾隆时期的苏州,据载,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说明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综上所述,故选C。
16. 清朝时,我国很多地方的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这主要是因为()
A. 战争破坏 B. 人口快速增长
C. 自然灾害 D. 商业的迅速发展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由于明末以来的经济衰败和连年战乱,造成人口锐减。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人口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有些地方,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故B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ACD排除。故选B。
17. 明清时期,宰相制度的废除、军机处的设立、八股取士,从本质上反映了( )
A. 文化专制的加强 B. 专制集权统治的加强
C. 思想控制的强化 D. 近代化因素的萌发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中的宰相制度的废除、军机处的设立、八股取士可以看出,明清时期,中国的专制集权统治越来越强化,这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故D项表述错误.AC两项概括不全面,应排除.故选B.
18. 马克思曾说:“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造成中国“与外界隔绝”的状态,主要是因为清政府实行( )
A. 君主专制制度 B. 闭关锁国政策 C. 重农抑商政策 D. 休养生息政策
【答案】B
【解析】据材料造成中国“与外世隔绝”的状态的原因是: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认为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同时担心西方的殖民侵略,防止沿海民众同外国勾结威胁自身统治,决定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故选B。
19. 民谣是社会现实的反映。“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和砷跌倒,嘉庆吃饱”反映了清朝( )
A. 皇权高度强化,人民怨声载道 B. 开始闭关锁国,导致经济衰退
C. 军队养尊处优,军备废弛 D. 官吏贪污腐败、敲诈民众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清朝时期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题干中并未提及清朝加强皇权的措施,故A项不符合题意,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体现闭关锁国政策,故B项不符合题意,B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及军队方面的信息,故C项不符合题意,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在清朝的君主专制统治下,官吏为了求得升迁或自保,贿赂上级,结党营私,清朝的官僚体制从整体结构上呈现出日益腐败的趋势,各级官吏对上蒙骗朝廷,对下敲诈百姓,使清朝的社会矛盾不断加剧,符合题干描述,故D项符合题意,D项正确。故选D。
20. 下列关于昆曲与京剧艺术说法错误的是( )
A. 明清时期是昆曲和京剧最有影响力的时期
B. 清朝前期,昆曲艺术发展到顶峰
C. 乾隆时期昆曲走向衰落,而后发展为京剧
D. 道光年间形成的“皮黄戏”剧种为京剧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昆曲与京剧艺术。明清时期,戏剧表演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动。北京是戏曲荟萃之地。在19世纪中期,以徽剧、汉调为基础,融合吸收其他剧种的曲调和表演方法,形成京剧。京剧集中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是中国文化的“国粹”之一,被誉为“国剧”。昆曲在晚清被京剧取代了主流戏曲的地位,这主要是因为京剧迎合民众文化需求,不是昆曲被京剧取代。“乾隆时期昆曲走向衰落,而后发展为京剧”说法错误。ABD说法均正确。故选C。
二、非选择题(共60分)
21.明朝建立后,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先后18次修筑长城,形成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总长万余里的明长城。以上表述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10分)
【答案】
不正确。理由:明长城是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而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是秦长城
【解析】
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防御北方蒙古骑兵南下侵扰,明朝在历代长城的基础上,先后花了近二百年时间修筑长城.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六千余公里.而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是秦长城.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宋太祖曾问赵普:“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如何?”赵普答曰:“……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材料二: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职官志》
材料三:……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大和门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达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1)材料一中宋太祖为节制地方经济权力,“制其钱谷”,他采取了什么措施?请例举一项宋太祖加强权力的其他措施。(4分)
(2)材料二中“帝”是哪位皇帝?“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是什么措施?“帝方自操威柄”是什么意思?(6分)
(3)材料三中“……年间”省略号处应该填什么?(2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发展趋势?(2分)
【答案】
(1)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力;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派文官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2)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把中书省权力分归六部;皇帝亲自掌握军政大权。
(3)雍正。
(4)君主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解析】
(1)材料一中宋太祖为节制地方经济权力,“制其钱谷”,他采取的措施是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力;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宋太祖加强权力的其他措施有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派文官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2)材料二中“罢丞相不设”的“帝”是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是废除丞相制度,把中书省权力分归六部;“帝方自操威柄”的意思是皇帝亲自掌握军政大权措施。
(3)材料三内容中“……年间”省略号处应该填雍正。
(4)综合上述材料,可知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发展趋势是君主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23.“一带一路”这一战略构想正从历史深处走来,顺应了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从古至今,海陆两条丝绸之路在世界版图上不断延伸,传播着文明和友好。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围绕“丝绸之路”进行了探究,请你根据下面材料和所学知识来参与完成。(22分)
材料一:这条始于公元前 2世纪的古代亚欧长距离贸易与文化交流的“交通大动脉”,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希腊、罗马文化等连接起来,被认为是东西方文明的融合、交流之路。
——摘编自《光明日报》
材料二:我国唐朝时期对外交往活跃,与亚洲经及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材料三:
材料四:郑和下西洋是世界上公认的和平之旅,28年间,郑和船队始终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对外政策,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在中国与亚非国家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进一步树立了中国的和平友好形象。
——《中国水运报》
材料五:清朝……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的限制。(后)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了其他港口。
(1)写出材料一中为开通这条“交通大动脉”做出杰出贡献的冒险家的名字。(2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一位致力于唐朝对外交往的著名人物,并简述其事迹。(4分)
(3)读材料三(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对外贸易的特点。(4分)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的出发地和最远到达的地点。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0分)
(5)通过对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探究,你对当今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有何认识?(2分)
【答案】
(1)张骞;是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的重要通道.
(2)玄奘西游天竺,学习佛法,加强了中印文化交流.唐玄宗时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了唐朝文化.
(3)以海路为主,贸易中心主要在南方.
(4)刘家港;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目的:扩大明朝的政治影响,加强与海外的联系;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推动华侨移居南洋,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5)对外贸易发展是一国国力的体现;开放的对外政策有利于一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发展对外贸易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国际关系.(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地图中路线从长安出发到中亚西业,可知这是丝绸之路.从公元前138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开始发展起来.中国的丝织品,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运到安息,再从安息转运到西亚和欧洲的大秦.这就是有名的“丝绸之路”.
(2)唐太宗时玄奘西游天竺,学习佛法,加强了中印文化交流.唐玄宗时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了唐朝文化.
(3)由宋朝对外贸易路线图可以看出,宋朝对外贸易的特点是以海路为主,贸易中心主要在南方.造成宋朝以海路为主,贸易中心主要在南方特点的原因是经济重心南移,大商港集中在南方,政府鼓励海外贸易.
(4)明朝前期,国力强盛,为了扩大明朝的政治影响,加强与海外的联系,1405-1433年,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他从刘家港出发,经历亚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推动华侨移居南洋,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比欧洲航海家远航美洲和印度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5)对外贸易发展是一国国力的体现;开放的对外政策有利于一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发展对外贸易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国际关系.
24.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二:他(忽必烈)仿效中原王朝的政治体制,建立行省制度。……进行有效的统治。将西藏、云南、辽阳、岭北等边陲地区都置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
材料三:
(1)材料一表明唐太宗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试举一例说明。(4分)
(2)材料二中元朝管辖西藏的中央行政机构的名称是什么?(2分)
(3)材料三中,图一和图二分别是清朝对西藏加强管辖的哪一措施?结合所学,思考清朝采取这些措施的意义?(6分)
(4)综合上述材料,通过上述问题的探究,谈谈你的认识。(2分)
【答案】
(1)开明;文成公主入藏等。
(2)宣政院。
(3)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乾隆制定金瓶掣签制度;清朝稳定了西藏政局,密切西藏与内地的联系,有利于西藏经济的发展。
(4)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汉藏关系源远流长;我们要反对分裂,维护国家统一。
【解析】
(1)材料一表明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时期,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唐中宗时将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
(2)据材料二“他(忽必烈)仿效中原王朝的政治体制,建立行省制度。……进行有效的统治。将西藏、云南、辽阳、岭北等边陲地区都置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可知,元朝管辖西藏的中央行政机构的名称是宣政院,它的设立标志着标志着西藏正式成为归入中国版图。
(3)材料三中,图一和图二分别反映的是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乾隆制定金瓶掣签制度;通过这些措施,清朝稳定了西藏政局,密切西藏与内地的联系,有利于西藏经济的发展。
(4)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汉藏关系源远流长,我们要反对分裂,维护国家统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