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世界中 教案
【教学重点】
1.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理解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意义。
2.了解经济全球化及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发展与合作的关系。
【课前准备】
教师:列出表格,要求学生填写四大地理区域的特征。
地形 气候特点 农业特点 我国主要工业基地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西北地区
青藏地区
学生:
1、将学生分为《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三组查找资料、图片,并制成课件向全班同学介绍。
2、查找资料,了解什么是WTO及我国加入WTO的艰难历程。
【教学过程设计】
1、 通过复习四大区域的地理特征,明确我国土地辽阔、区域差异大的国情。在学生活动和讨论中理解因地制宜互相协作的意义。
2、 了解WTO,理解加入WTO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及承担的相应责任。
3、 通过讨论,理解发展与合作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了大小不等的地理区域,特别是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特点的不同,将我国划分为哪四大地理区域?
学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教师:指导学生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地理区域的分布,并把表格列出,学生讨论并填表。学生:填表复习
地形 气候特点 农业特点 我国主要工业基地
北方地区 平原、高原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旱作农业区小麦、玉米等 辽中南工业基地、京津塘工业基地
南方地区 平原、盆地、丘陵、高原 夏季炎热、冬季温和、降水丰富 水田农业区水稻、油菜、甘蔗等 沪宁杭工业基地、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西北地区 高原、盆地 干旱 草原、山地牧区
青藏地区 高原 高寒 高寒牧区
教师总结:通过填表,我们复习了我国不同地理区域的特点,看来由于我国的国土辽阔,不同区域的地理差异很大,这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
教师:各地的经济发展条件不同,发展情况也不同。请同学看教材提供的图“东北平原”,东北平原成为重要商品粮基地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学生:回答
1、面积广阔,地势平坦,土地肥沃。
2、夏季高温多雨,有利耕种。
3、人口密度的,适合机械化生产。
4、工业基础雄厚,有力支持农业生产。
教师:看来不同的区域,要依据各自的优势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我们同学所在地区发展经济的优势条件是那些?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各地区在经济发展中,还要相互协作共同进步。现在请同学介绍我国的三大重点工程,它们输送资源的源地和目的地各在哪里?
学生:依据资料、地图、图片制作演示文稿,分小组介绍三大重点工程的源地和目的地。
教师:通过各组的介绍,我们知道了三大重点工程主要解决的问题是:把丰富的资源引向资源缺乏地区,促进两地及沿线经济的发展。
教师小结:
在各地区的发展中,一方面要发挥自身优势,因地制宜的发展经济;另一方面要加强区域间的联系合作,互相促进,共同进步。
教师: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形式迅速发展,工农业产值不断达到新的水平。(课件展示资料: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国内生产总值等)。国家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逐渐上升,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一点从我们每个家庭就可以清楚地看到。
学生:小品《改革开放后我家的变化》
学生通过家庭调查,把家里的变化编成小品演给同学看。
教师:虽然经济不断发展,但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较低,所以发展仍是我们的主题,这又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要想发展经济,就要融入到经济全球化之中,目前我国正在努力加强与世界的合作。特别是加入WTO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学生:介绍为什么要加入WTO,以及我国入世的艰难历程。
教师:看来,加入WTO可以提高管理水平、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更可以在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和竞争中提高产品质量,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我们还要承担起全人类的责任,为保护自然环境及世界和平做出贡献。
教师: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了解了我国的基本国情,知道了发展经济和相互合作是我国的重要任务。那么发展与合作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如何很好地把握发展与合作的关系?
学生:以图“某型飞机生产网络”为例,学生讨论《发展与合作的辩证关系》。
教师小结:通过同学们的讨论,我们知道现代的产品、特别是高精尖产品,需要多个国家的共同合作;另一方面,这种合作多是与发达国家和经济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国家。因此,要发展就要重视合作,同时通过合作促进本国的经济发展,合作与发展是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
新课结束,复习反馈。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初中地理的结束课,应该更多地以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以学生活动为主进行教学,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学习地理对今后的学习、生活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