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 下册 第一单元 4 灯笼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 下册 第一单元 4 灯笼 教案(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20 23:28: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 时 计 划


课题 4 灯笼 课时 1
班别 教具
时间
教学目标 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散文优美的意境。 品味文章线索的贯穿,语言精当的作用,体会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3.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品味传统文化中寄寓的爱国之情。
重点 1.理解“形散神聚”的特点。2.品味丰富有味的语言。
难点 体会作者思乡爱国的情怀
关键 品味传统文化中寄寓的爱国之情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明确目标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3、出示目标 我国传统的节日元宵节,是哪一天?那天最多的是什么?请大家描述一下,你喜欢的灯笼。 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灯笼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是生活和情感的纽带,记录着亲情,抒写着繁华,以及对往昔岁月的怀念……让我们走进吴伯箫散文名篇《灯笼》,感受一下那个特殊时期的作者情怀。 学生准备好教材等学习用品 同学们积极发言,分享自己所见所有的可爱的灯笼…… 倾听教师讲述,思考分析,感悟理解 齐读学习目标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实施目标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作者作品简介 预习检测,夯实字词 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作者与灯笼结缘的几件往事探究 文章以《灯笼》为题的原因探究 课前请同学们搜集了作者作品的相关信息,请大家展示一下: 教师讲解:他的作品主要收集在《羽书》《黑红点》《北极星》《忘年》《吴伯箫散文集》中。散文《南泥湾》《一坛血》《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我没见过长城》等,作为范文收入在中学语文教材中 重点字词①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争讼(sòng) 斡旋(wò) 静穆(mù) 怅惘(chàng wǎng)锵然(qiāng) 褪色(tuì) 燎原(liáo) 熙熙然(xī)②解释下面词语。焚身:焚烧身体。争讼:因争论而诉讼。恐吓:威胁人,使害怕;吓唬。斡旋:调解周旋。 组织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思考,用笔画出重要信息及困惑之处,同时思考以下问题:讲一讲作者与灯笼结缘的往事教师点评学生所找事件,进行总结归纳 文章为什么以《灯笼》为题?教师讲解:“灯笼”是文本的线索,作者正是通过描写有关灯笼的事情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学生举手发言,展示收集的资料,预期:吴伯箫(1906—1982),山东省莱芜市吴花园村人。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中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 小组间互读互评,借助字词典,读准字音,理解词义,积累 根据教师要求,大声朗读课文,思考领悟。学生在教材中找到,预期引导:①挑着灯笼,接祖父回家。②挑着灯笼,在村里上下灯学。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④跟着龙灯跑半夜。⑤灯笼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⑥灯笼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情景。 7’ 8’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目标导学二:赏析文章,品味情感 文章围绕灯笼,写了哪些乡间习俗 灯笼引起作者小时候哪些回忆,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作者喜欢灯笼的原因 本文“形散神不散”的体现 文章结尾一个自然段的意义分析 总结升华 请同学们精读课文,从赏析的角度,分析讨论以下问题:(1)文中围绕灯笼写了哪些乡间习俗?(2)灯笼引起了作者小时候对家乡的哪些回忆?表达了什么情感?(3)作者为什么喜欢灯笼?教师讲解: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4)结合本文,说说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教师总结:本文的“形散”,体现在所选材料较为广泛。但全文都表现了明确而集中的中心 (5)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来表达灯笼对自己乃至民族的意义,但第⑩段却跳出回忆,而去写了想象虚构的事情,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意义?“唉,壮……”作者为何发出这样的感慨,文本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义是什么?请结合材料链接作简要分析。教师点拨: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表达出热爱祖国的情怀 总结:本文写出了对生活的热爱,对亲人的怀恋,对国家的热爱。我们要学习作者“形散神不散”的写作手法。 学生边读边思考,在文中标注有关信息。预期: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大人们在神龛里点起烛;村边社戏还愿,唱戏,挂神袍,村头挑红灯;女子出嫁打灯笼等。 学生纷纷回答: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喜欢的原因很多,例如: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 小组讨论后,尝试回答,教师引导:几句皆借灯笼表达自己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此时的情感早已不再沉浸于回忆,而超脱出来,表达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表现出自己要同时代共呼吸的担当精神。 8’ 7’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检测目标 习题检测 总结本课 3、作业 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分析开头两段和结尾一段的作用。2、灯笼,这个在贫穷年代用以照明的工具,随着时代的发展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伴随着社会的进步,愈来愈被现代化的照明设施所取代:夜晚,开车有车灯,散步有路灯,航海有指明灯……这些“灯”,为我们带来了方便,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离不开“灯”的指引。写一段话,谈谈你对灯的认识。 学生朗读课文前后两自然后,小组讨论分析 预期引导:文本前两段与结尾联想的两段紧密联系,中间诸段落俱为回忆,不可不谓作者之为文独具匠心,巧设结构。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10’
板书设计
领导评课意见 学校检查记实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