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件(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件(共3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2-21 08:12: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3张PPT。复习回顾(1分钟)1、唐玄宗统治后期,贪图享乐,不理政事,最终导致边将叛乱,唐朝从此日趋衰落,历史上把这一叛乱称为
A、大泽乡起义 B、隋末农民大起义
C、安史之乱 D、唐末农民大起义3、下列关于“五代十国”这一时期的叙述,错误的是
A、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B、北方政权更迭,政局动荡不安
C、南方政局相对稳定,经济有一定的发展
D、后唐是这一时期最后一个灭亡的政权2、下列历史事件中,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唐朝灭亡 ②唐朝打败叛军 ③黄巢建立政权 ④安史之乱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 D、④②③①CDD学习目标 (1分钟)1.掌握北宋建立的基本史实3.理解宋太祖重文轻武的政策2.掌握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
(中考考点) 自学指导1(2分钟)
阅读课本28页,思考问题1、宋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和建立事件?2、北宋的统一方针、结果1、建立时间:
2、建立事件:
3、建立者:
4、都城:
5、局部统一:方针:
结果:960年赵匡胤(宋太祖)开封(东京)(一)北宋的建立自学检测1(1分钟)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一、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先南后北 赵匡胤是后周禁军的统帅,负责防守京师。960年初,朝廷派他北上抵抗辽军。军队行至开封以北的陈桥驿时,谋士和诸将拿出预备好的黄龙袍披到赵匡胤身上,叩头便拜,口称“万岁”,赵匡胤就这样当了皇帝。相关史事教师点拨1(2分钟)北宋的局部统一
方针:先南后北
结果:
统一了南方和中原地区自学指导2(3分钟)
阅读课本29-30页,思考问题1、宋太祖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2、阅读相关史事,思考宋太祖为什么要实行这些措施?yìn(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③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措施:(1)军事方面:(2)政治方面:中央:
①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地方:
②地方官一律使用文官(知州),实施三年一换制度;
③设通判,分化知州的权力;
④地方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重点目的:为了防止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再现自学检测2(3分钟)1、北宋的建立者是( )
A 、杨坚 B、朱温 C、赵匡胤 D、赵构练一练2、为防止知州权力过大难以控制,采取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
A、废除知州设置,直属中央
B、实行三年一换的制度
C、在各知州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D、地方设置转运使3、北宋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设置( )
A、知州 B、通判 C、转运使 D、宰相CAC杯酒释兵权教师点拨2(4分钟)(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③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措施:(1)军事方面:(2)政治方面:中央:
①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地方:
②地方官一律使用文官(知州),实施三年一换制度;
③设通判,分化知州的权力;
④地方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重点我真心不愿意!副宰相们我们一起帮你分担哦!某知州 某通判 某转运使你来监督我,他来收财赋,我能干点啥呢?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3分钟) 积极影响:地方的行政权、财权和军权都收归了中央,官员的权力比以往受到制衡和约束,武人干政的风险降低,士人受到普遍尊重。中央集权大大加强。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有何影响难点消极影响:削弱了军队战斗力,这是宋代形成“积弱”局面的原因之一。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官俸和军费开支庞大。冗官、冗兵和冗费导致北宋形成“积贫”的局面。重文轻武的政策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神童诗》——汪洙
……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
自学指导3(2分钟)
阅读课本30至31页,思考下列问题:
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其目的何在?
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有什么影响?二、重文轻武的政策1、目的: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表现1:文臣统兵格局形成文官担任要职,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武将受牵制,统军的指挥权被严重束缚2、表现自学检测3(3分钟)表现2.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1)概况: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2)影响:①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②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③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
的文治局面范仲淹包拯欧阳修宋朝名臣①积极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3、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弊端: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败的原因;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人浮于事,既导致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②消极影响: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1、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体现了宋朝的政策是( )
A、休养生息政策 B、重文轻武政策
C、重武轻文政策 D、对外开放政策
2、北宋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 )
A、三省六部制 B、科举制 C、武将专权制 D、宰相制度3、下列不属于宋朝科举制发展的影响的是( )
A、在宋朝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B、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C、造就了宋朝的文治局面
D、促使文人投入诗词创作之中BBD欧阳修
欧阳修,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天圣八年进士。以翰林学士修《新唐书》。
宋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兵权文臣掌握军政权
文臣统兵行政权教师点拨3(3分钟)宋朝科举考试图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宋代科举考试非常发达,教育在民间较大发展,为多姿多彩的文人世界的形成提供了根本条件。宋代科举考试图宋代村童闹学图重文轻武的弊端北宋年间政府的收入和支出表格见P32知识拓展①积极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3、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弊端: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败的原因;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人浮于事,既导致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②消极影响: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课堂小结(7分钟)宋朝的建立建立: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登基称帝,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1)军事: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③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2)政治:①分化事权,削弱相权②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知州),
实施三年一换制度;③设置通判④设置转运使(3)重文轻武政策:②消极影响: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①积极影响: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当堂训练(5分钟)1.“陈桥兵变”讲的是下列哪一个人的历史故事 ( )
A.宋太祖 B.宋太宗
C.宋真宗 D.宋神宗2.“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之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南宋诗人陆游这段话中的“故都”是指(  )
A.长安 B.临安 C.建康 D.东京AD3.下列与科举有关的措施,出现在宋朝
的是( )
A.创立考试办法选拔官员
B.开创进士科
C.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D.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C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材料中提到的“唐宗”、“宋祖”两位帝王的名字分别叫什么?
?

(2)唐宗宋祖两位帝王相同的历史贡献是什么?
?李世民; 赵匡胤 维护国家统一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