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1张PPT。部编版
七年级 中国历史 第二册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历史学家陈寅恪
第6课
北宋的政治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一、知识:
知道北宋的建立,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二、能力:
理解重文轻武与中央集权强化的关系。
分析北宋政治上重文轻武给北宋带来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通过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利与弊,客观认识历史问题,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经验教训。
学习目标第
6
课
北宋的政治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一篇章 北宋的建立及统一 赵匡胤(宋太祖)千秋疑案陈桥驿
一著黄袍便罢兵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北宋初建
一件黄袍,人臣变为人君
第一篇章 北宋的建立及统一 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演绎历史,通过历史故事让孩子们热爱历史、了解历史、读懂历史、借鉴历史。统一方针:
意义:宋朝统一中原与南方第一篇章 北宋的建立及统一 先南后北背景: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已出现统一的趋势意义: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第一篇章 北宋的建立及统一 识图辨析:
(1)找一找北宋统一的范围。
(2)北宋是不是统一全国的王朝?北宋认识: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 展的总趋势。局部统一1、北宋的建立第一篇章 北宋的建立及统一 北宋960年赵匡胤(宋太祖)开封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部分统一知识梳理 以史为鉴: 唐朝末年到五代十国时期,武将跋扈、兵变篡权,政局动荡不止,王朝个个短命。第二篇章 北宋强化中央集权 问策 (太祖)召赵普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何故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普曰:“……其故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赵普献策宋太祖的 烦恼1、赵普分析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
2、赵普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
原因:藩镇太重,君弱臣强
(地方权力大,中央势弱)具体措施有:
夺其权、制钱谷、收精兵。第二篇章 北宋强化中央集权 论从
史出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三步走策略:军事上:收精兵在中央:分相权在地方:夺臣权
(行政权、财权)?“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兵权措施目的消除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第二篇章 北宋强化中央集权
影响?控制调兵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杯酒释兵权”
——解除禁军将领兵权一杯清酒,权臣告老还乡 相关史事宋太祖即位后的一天,与石守信等大将饮酒,酒兴正 浓时,宋太祖说:“我当上皇帝全靠你们,可现在我整夜 都睡不安宁。”众将忙问其故,宋太祖答道:“如果有一天, 你们也被部下黄袍加身,你们也会身不由己啊。”众将知 道受到猜疑,便请宋太祖指明一条生路。宋太祖让他们回 家置产,享受清福。第二天,这些大将纷纷称病辞职,交 出兵权。这就是“杯酒释兵权”故事的来历。情景剧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三步走策略:军事上:收精兵在中央:分相权在地方:夺臣权
(行政权、财权)?“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兵权?控制调兵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措施目的消除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削弱相权设立相当于副宰相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目的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措施目的为加强对地方控制措施第二篇章 北宋强化中央集权 “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
《续资治通鉴长编》“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影响“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分别对皇帝直接负责。这样,原来集政权、财权、军权于一身的宰相的权力被一分为三。材料一:“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纵皆贪浊,亦不及武臣一人也。” ______北宋宋太祖
材料一体现了宋太祖的什么措施?材料二:《宋史》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根据材料,说说通判的职权和作用。设置通判。
职权:涉及地方一切行政与司法事务,知州发布的各项官文需要通判署名才能生效。
作用:分知州的权力,并对其进行有效监督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材料三:请回答:该图反映了北宋什么现象?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三步走策略:军事上:收精兵在中央:分相权在地方:夺臣权
(行政权、财权)?“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兵权?控制调兵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措施目的消除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削弱相权设立相当于副宰相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目的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措施目的为加强对地方控制A.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三年一换
B.设置通判。 分知州的权力C.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D.后来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措施第二篇章 北宋强化中央集权
影响第二篇章 北宋强化中央集权 请问:这些措施的实施有何影响? 影响: 通过上述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励学篇》
——宋真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神童诗》
宋代 ——汪洙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第三篇章 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 这两首诗说明了两宋时期,什么风气如此盛行呢?史诗互证,回望宋朝1:原因2:措施 :第三篇章 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3、影响轻武重文相关史事但不是轻视武备乃至军队。 事实上,宋朝对军队是极为重视的,每年的军费开支约占财政支出的七八成,军队人数最多时达到 120 多万。1:原因防止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原因篇第三篇章 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 宋朝重文轻武,主要是为了压抑武将, 防止武将跋扈, 材料研读
材料一: 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为什么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
武将受到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阵图”行军布阵第三篇章 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措施篇 材料二:欧阳修, 文臣统兵的代表,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天圣八年进士,修《新唐书》。宋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兵权)、参知政事(行政权)。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第三篇章 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措施篇 范仲淹是宋代名相,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正是他一生爱国为民的写照。
科举制深远影响:在全国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第三篇章 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有学者统计,两宋三百年间,通过科举录取的进士人数超过10万人,是唐至五代时期的近10倍,元代的近100倍,明代的近4倍,清代的3.8倍。【为政】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解读:
习近平在谈为官之道时多次引用。他指出,为官者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心无百姓莫为“官”。
习近平将范仲淹这句名言赋予新的时代意义,那就是为人民着想,把自己的幸福同人民的幸福紧紧连结在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感悟篇 知识拓展
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对政权的稳固有积极的作用,但也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减弱。文官得到重用,逐渐形成以士大夫为主体的官僚集团,但由于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 官吏冗多,人浮于事,既导致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影响篇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与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①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
②政治机构重叠,官吏冗多,既导致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第三篇章 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北宋的政治北宋的建立:960年,:赵匡胤;开封。在地方:分散、削弱地方官的权力。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重文轻武政策宋太祖
加强中央集权军事方面:控制兵权。在中央:削弱相权。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发展科举制度。宋朝统一中原与南方知识梳理:思维导图1、“无言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诗句中所描述的古代帝王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2、“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出现这种历史现象是由于( )
A.重文轻武 B.独尊儒术
C.创立科举 D.统一文字
3.宋朝统治者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 )
A.避免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B.适应科举制的发展
C.宋朝军队人数过多 D.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D能力训练
一、选择题AA
4.唐朝末年,战乱不止,形成五代十国,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结束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的是( )
A.辽 B.金 C.南宋 D.北宋
5.宋太祖为了将财赋收归中央,在地方设置了( )
A.转运使 B.节度使 C.藩镇 D.通判
6.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措施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 B.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C.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D.军队增多,战斗力提高
DAD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赵匡胤称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节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1)从材料一中找出赵普建议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和措施的语句。
材料二:宋代科举考试图
材料三:宋朝时期,民间流行的俗话是“做人莫做军,做铁莫作针”。
宋朝儿童念的《种童诗》开头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原因:节镇太重,君弱臣强;
措施: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重文轻武的政策;
利:扭转了尚武轻文的风气,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安定;
弊:同时造成了军队战斗力下降、政府行政效率低下,也增加了财政支出,导致人民负担的加重。政策制定要结合国情,科学合理,不能偏颇;政府要精简机构,提高办事效率(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是怎样发展科举制的?
(4)结合北宋的治国策略,谈谈我们制定国家发展战略,应该注意哪些问题?(3)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三中的现象与宋朝实行的哪一政策有关,并分析其利弊。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