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4张PPT。北宋的政治第6课奇怪的官帽——宋朝官帽为啥有两根长翅?猜一猜 宋太祖赵匡胤为了防止文武大臣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妄议朝政、无事生非,故将官帽设计成如此造型。宋朝文官服第一篇城头变幻大王旗
五代十国走马灯 议一议五代十国的开国皇帝原有的职位是什么?他们都靠什么称王称霸的?7个月五代政权更迭时间表 从左表数据中你能说出五代时期政权更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什么?说一说 给当时社会带来什么不良的影响?中国古代历史上最短的王朝第二篇枪杆子里出政权
陈桥兵变宋朝立后周大将、殿前都检点(禁军首领)赵匡胤是通过什么方式当上皇帝的?赵匡胤(宋太祖)画像北宋建立结束了自五代十国以来的什么局面?比一比《北宋形势图》阅读课文P28内容并结合地图回答:时间:都城:国号:北宋建立是否完成了全国的统一?960年东京(开封)宋(史称北宋)北宋建立的时间、都城、国号。
(赵)普曰:
“陛下之言及此, … …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节度使的行政权力 节度使的财权
(收取地方赋税的权利)节度使的兵权(宋)太祖既得天下,……召(宰相)赵普问曰: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计,其道何如?”第三篇治国安邦谋良策
席间杯酒释兵权“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六 赵匡胤“你们固然没有异心,但你们的部下贪图富贵,一旦把皇袍加到你们身上,你想不干,可能吗?何况皇帝这个位置独一无二,又在万人之上,谁不想坐?”(宋太祖赵匡胤模式)杯酒释兵权 诛杀功臣
(汉高祖刘邦模式)
建“凌烟阁”敬奉功臣
(唐太宗李世民模式)凌烟阁功臣成为唐代豪杰从军报国功成名就的标志【唐】阎立本宋
太
祖
加
强
中
央
集
权
措
施“有宋尽革其弊,惟宋无女主、外戚、宦官、宗王、强藩之祸”
——民国·柳诒徵《中国文化史》填一填禁军军队将领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分化事权相权副宰相文臣三年一换通判节度使转运使制度建设
是政治稳定的前提收分制(知州)分割相权参知政事军权财权行政权枢密院度支盐铁户部三司
宋朝以前,宰相、大臣可以和皇帝对坐议事。
相传,宋太祖赵匡胤有一次上朝,宰相范质等人仍坐着。宋太祖说:“我眼花,你们把文书拿近来让我看。”范质等人起身呈递文书后,回到原处,发现座位已被撤走。从此,宰相、大臣只能站着应答皇帝。相关史事 从北宋君臣礼仪的变化中,你觉察到了什么?从想一想坐而论道站而论道电视剧剧照图中的树干示意中央,树枝示意地方。由此,我们可以根据北宋的统治措施,把北宋的政治特点概括为:中央地
方地
方地
方地
方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北宋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示意图议一议第四篇造极之世领风尚
书中自有黄金屋“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正〉序》做人莫做军
做铁莫做针
——宋朝民谚 宋朝的人们不以从军为荣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
若个书生万户侯
【唐】李贺《南园十三首》
书中自有颜如玉
书中自有黄金屋
【宋】宋真宗《励学篇》
相比唐朝,宋朝的社会风尚发生了什么变化?重文轻武【唐】杨炯 《从军行》文臣政变夺权成功的
可能性远远不及武将史
料
1史料 2史料 3议一议 唐朝科举制度出现了不少弊病,如:“势门子弟,交相酬酢,寒门俊造,十弃六七”的状况,科场舞弊现象也时有发生。唐朝的科举制度还不完善宋初,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制度成为定制。
实行考官亲友回避制度
采用糊姓名、籍贯和誊录副本等方法,杜绝作弊。
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的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有一年录取进士高达800人,超过唐开元全盛期29年取士的总数。)宋朝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朝科举考试图比一比北宋宰相、副宰相科举出身统计表——整理自《宋史·宰辅表》及相关列传应天书院(河南商丘)书
院
盛
行 宋朝重文轻武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造成整个社会文化素养提高、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岳麓书院(湖南长沙)白鹿洞书院(江西庐山)石鼓书院(湖南衡阳) 书院是我国古代一种比较特殊的教育机构,与现在的大学有些类似,以教育精英和有一定学识的人员为主。
书院最早出现在唐朝,兴盛于宋朝,源远流长,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宋朝文化之昌盛可见一斑。“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正〉序》宋
朝唐宋八大家文天祥范仲淹岳飞今世用人,
大率以文词进。
大臣,文士也;
近侍之臣,文士也;
钱谷之臣,文士也;
边防大帅,文士也;
天下转运使,文士也;
知州郡,文士也;
虽有武臣,盖仅有也。
—【北宋】蔡襄
《端明集》中央和地方官员大都由文人担任,文人位高权重。不熟军务的文人,
统军出战,主持军务,做“监军”,武将受牵制,导致军队战斗力下降。 宋朝重文轻武,主要是为了压抑武将,防止武将跋扈,但不是轻视装备。事实上,宋朝对军队是极为重视的,每年的军费开支约占财政支出的七八成,军队最多时达到120万。 议一议宋朝军队庞大,养兵费用高,加重了财政负担。冗兵冗费 文臣统兵重视军备
宋太宗即位以后,迅速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整个宋朝,每年由科举入仕的平均人数是361人,约为唐朝的5倍,元代的30倍,明代的4倍,清代的3.4倍。宋真宗时文武百官9700人,至宋英宗时达24000人。可以说,宋代科举取士之多,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
—教育网《试论宋朝文官制度的得失》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文人地位。官僚机构臃肿,财政负担沉重。“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人”
—— 宋太祖盟誓宽待文臣冗官冗费文臣有恃无恐、居功自傲。总结大宋王朝以史为鉴知兴替
古今之道亦相通 贤相辈出:却难抑官场的腐败。
名将咸集:却难抵邻国的进犯。
才子云集:却陷入无谓的党争。
经济富裕:却安享砸钱的偷安。
文化昌盛:却难转颓败的国运。
至美时代:却也是至糟的时代。评一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