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9张PPT。—探源赵匡胤“平治”天下及其治国理念北宋的政治—探源赵匡胤“平治”天下及其治国理念北宋的政治北宋的政治—探源赵匡胤“平治”天下及其治国理念建国篇960年赵匡胤(宋太祖)东京(开封)宋北宋兵变、黄袍加身先南后北结束了中原和南方
的分裂割据局面。赵匡胤与赵普议事图君臣密谈、谋划天下 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 此非他故,方镇(藩镇)太重,君弱臣(节度使)强而已。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善。根据材料归纳,赵匡胤强化中央集权的原因有哪些??治国篇(一)原 因:1、汲取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导致国家分裂的历史教训
(防止武将篡权的历史重演);2、采纳赵普的建议。(二)措 施:(二)措 施:2、控制对军队的调动1、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3、定期调换禁军将领,定期换防分化事权,削弱相权1、文臣做知州,三年一换; 设置通判。3、将地方精装士兵收入中央军队。2、取消地方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在各地设置转运使。军事上材料一:由皇帝直接统辖禁军,“杯酒释兵权”,收回兵权。设立枢密院,使“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负责训练和管理军队),而不得专其制”。二者互相牵制,皇帝直接掌握了兵权。利用更戍(shù)法,使“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以此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即兵将分离局面。
——摘编自施建中《中国古代史(下册)》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教材知识,概括宋太祖集中军权的措施。有何影响?措施:1、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2、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影响:1、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避免了武将专权。
2、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在中央材料二:在中央,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宋朝的宰相往往不止一人,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中国古代史》教材
根据材料二,指出宋太祖削弱相权的方法。其具体举措有哪些?方法:分化事权具体举措:1、设置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2、设立多重机构。宋以后宋以前明清在地方材料三:在地方,主要是派文臣担任知州,以防武人干政,并设通判与之相互牵制,从而削减地方权力。……(另)主要是将各路所属州县财赋,“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辇送京师(除地方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收归中央)”,以消除地方对抗中央的物质基础;同时规定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把司法权也收归了中央。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古代史》
根据材料三,概括宋太祖削弱地方权力的举措,结果如何?举措:1、文臣做知州,设置通判。2、设置转运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3、司法权收归中央。结果: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二)措 施(三)作用: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地方:行政权、财权、兵权中央:以 宰相 为首的百官皇 帝中央集权强化君权中 央地方地方地方行政权兵 权财权强干弱枝理念篇(一)重文轻武的表现:1、文臣掌握国家的军事大权,逐渐形成文臣统兵的格局。
2、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3、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4、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找一找 北宋公开科举考试81榜,期间所取文士60,035人,平均每年360人。北宋平均每年录取文士的人数是唐代的5倍多、元代的30倍、明代的4倍、清代的3.5倍。
——张希清:《论宋代科举取士之多与冗官问题》轻武就是不重视军事吗?赵匡胤为什么轻武? 材料一:宋朝重文轻武,主要是为了压抑武将,防止武将跋扈,但不是轻视武备乃至军队。事实上,宋朝对军队是极为重视的,每年的军费开支约占财政支出的七八成,军队最多时达到120万。
——部编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P31相关史事 不是。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材料一:“将不得专其兵”。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尽削方镇兵权,只用文吏守土,及将天下营兵,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所以坏(破坏)其凶谋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重文轻武的政策給宋朝带来怎样的影响?材料二:宋将官、职分离,官成为一种待遇。到北宋中期,各级官僚达到17000多人。这比实际所需人数多出两倍。庞大的官僚机构中,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项官职,互相推卸责任,不干实事,行政效率很低。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积极作用:1、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2、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 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局 限 性: 1、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
2、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何启示?1、重视文化教育,科教兴国。2、政策的改革要讲求平衡。3、一张一弛,文武之道,适度的强军政策是绝对必需的。4、政策的制定要综合国情,实事求是,应随着时代变化而做出调整。
?费正清(美国):“最伟大的时代”
汤因比(英国):“如果可以选择,我愿意生活在中国的宋朝”
严复:“中国所以成为今日现象者,为宋人所造就十八九”
余秋雨说:“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北宋的政治建国篇:北宋的建立与统一
治国篇:强化中央集权
理念篇:重文轻武的政策原因:
措施:军事、中央、地方
作用:表现:
影响:课堂小结1、下列朝代中实现大一统的有( )
①秦朝 ② 西汉 ③唐朝 ④东晋 ⑤北宋
A.①② ③ ④ B.②③④⑤ C.① ② ③ D.③ ④ ⑤
2、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但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的实质是( )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
C.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
D.中央对于地方政府的控制日益严密
CA课堂检测3、“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出现这种历史现象是由于(? ??)
A.统一文字?????????????????? ?B.重文轻武
C.创立科举???? D.独尊儒术
4、宋代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通判还有一个职责:“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剌举以闻。”由此可见,通判(? ??)
A.单独掌握地方行政权
B.掌握地方军政财权
C.行使对地方的监察权
D.兼有监察和行政权
?BD课堂检测谢观看!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