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件( 共25张PPT+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件( 共25张PPT+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2-20 20:11:16

文档简介

课件25张PPT。唐玄宗统治后期,腐败安史之乱藩镇割据黄巢起义由藩镇割据演变而来,武力夺权北方战乱多南方相对安定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史学家汤因比
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
——余秋雨这2位文人为何向往宋朝?中


史宋 元 史第6课 北宋的政治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
北宋的政治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一、北宋的建立与统一一、北宋的建立与统一陈桥兵变赵匡胤是后周禁军最高将领,当时后周皇帝只有七岁,其手下赵普策划兵变,当大军到达陈桥驿时,赵匡胤佯装醉酒。第二天早上,众多将士喧闹着拥入他的帐中,把一件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向他跪拜,高呼“万岁”!赵匡胤就这样做了皇帝。这就是“黄袍加身”的成语。
1.北宋建立公元960年赵匡胤
(宋太祖)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开 封北 宋 识图辨析:
(1)找一找北宋统一的范围。(2)北宋是不是统一全国的王朝?
局部统一(1)方针:
"先南后北" 2.局部统一(2)意义: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局部统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日,(太祖)召赵普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
1、赵普分析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
2、北宋吸取五代藩镇的教训,怎样“尽夺藩镇之权”的?原因:藩镇太重,君弱臣强(地方权力大,中央势弱)设法收回地方政府的行政权、财政权、兵权,集权于中央。
具体措施有:夺其权、制钱谷、收精兵。夺其权(行政权):
制钱谷(财政权):
收精兵(兵权):1、任用 文官 担任地方长官,三年一换。 设 转运使 ,收缴地方财税归 中央 。P301、“杯酒释兵权”,解除大将的兵权。在地方2、统兵 权与调兵权分离,在中央设 枢密院掌调兵权。3、禁军分 内外 驻屯,将领定期换防。目的:消除武将专权的积弊 P292、设 通判 ,牵制知州。P30“材料研读” 二、宋太祖的统治措施及影响地方:行政权、财权、兵权中央:以 宰相 为首的百官皇 帝中央集权削弱
相权方法:分化事权,削弱相权具体措施:2、由 政事堂 、 枢密院 和 三司使 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政权和财政权。1、设 参政知事 若干人,位同副相,与宰相共执行政权。强化皇权二、宋太祖的统治措施及影响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②控制军队的调动
③经常调动军队将领,定期换防①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②设 参政知事 若干人,位同副相,与宰相共执行政权。
③由 政事堂 、 枢密院 和 三司使 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政权和财政权。①派文臣担任知州,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
②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利
③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利
④在地方设置转运使,将地方赋税收归中央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加强了皇权造成机构的臃肿造成了地方官僚机构的臃肿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二、宋太祖的统治措施及影响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在宋代,普遍受到人们尊重的阶层是 [ ]
A.士人(即 读书人) B.农民
C.武将 D.商人 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三、重文轻武的政策三、重文轻武的政策1.目的:
2.政策(表现):
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1)宋太祖: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2)宋太宗:抑制武将,提升文臣的地位;
(3)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阵图”行军布阵。
(4)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发展科举。欧阳修 欧阳修,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天圣八年进士。以翰林学士修《新唐书》。
宋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兵权行政权宋太宗一朝,文臣成为政事堂和枢密长官的主要人选,先后任命的宰相9人,全部为文官,其中有科举出身的6人。有正副枢密使35人,其中文官21人。两宋共有枢密使、副枢密使724人,其中文臣659人,约占百分之九十一。
——《中国封建王朝兴亡史·两宋卷》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文臣统兵科举制的发展
1、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2、隋炀帝:创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3、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
4、武则天:创立殿试和武举
5、宋朝: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励学篇》
——宋真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材料一
赵宋王朝是被一而再,再而三的外族入侵势力所颠覆,从王朝内部来说,横亘两宋三百多年始终没有一股政治势力膨胀到足以威胁赵宋皇位的稳固。
——《浅析宋代文官制度的得失》
(1)政治方面: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
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转移的情况发生,
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好社会的安定。3、评价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2)科技文化方面:
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造就了宋代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材料二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先生文集》
材料三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到宋朝,已呈现巅峰状态。”3、评价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材料四 本朝鉴于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也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五 (仁宗时蔡襄曾经说)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
——《端明集》(3)军事方面:对武将和军队的发展不利。3、评价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劝学诗》
宋真宗(北宋第3位皇帝)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重文轻武四、北宋政治的特点 如果以树干指中央或皇帝,以树枝指地方。那么根据北宋的统治措施,我们可以把北宋政治的特点概括为:中 央地方地方地方行政权兵 权财权强干弱枝
加强树干,削弱枝叶。比喻削减地方势力,加强中央权力。守内虚外四、北宋政治的特点1、设 参政知事 若干人,与宰相共执行政权。
2、由 政事堂 、 枢密院 和 三司使 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政权和财政权。
3、设 通判 ,牵制知州
4、统兵 权与调兵权分离,禁军分内外驻屯
选一选:以上措施,体现了北宋政治什么样的特点?A、重文轻武、文人治国B、强干弱枝、守内虚外C、崇文尚武、中央集权D、分化事权、内外相制四、北宋政治的特点小 结一、北宋建立:时间、人物、首都
二、宋太祖的统治措施及影响
在中央:
在地方:
重文轻武政策:
三、北宋政治的特点960 赵匡胤 开封(东京) 局部统一 削弱相权 收行政权、财权、兵权 文人统兵,改革科举制 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分化事权、内外相制(最明显)学以致用3、一位学生在其研究性学习论文中出现“守内虚外、强干弱枝、重文轻武、三冗局面”等语句,这典型反映了哪一王朝的统治状况? [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4、北宋初期的政治改革最终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从借鉴的视角,当今政府应 [ ]
A.加强军队建设 B.重视精兵简政
C.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D.大力发展经济教学设计
学校: 姓名:
学科课程标准
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课题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知道北宋的建立,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了解北宋重文轻武的特点,分析政治上的重文轻武给北宋带来的影响。2)通过地图、视频资料、文字资料的观看、分析,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从不同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识读《五代十国形势图》《北宋形势图》和相关文献,提取有效信息;通过阅读课本和相关史料,列举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了解北宋中文轻武的特点,分析政治上的重文轻武给北宋带来的影响;通过历史剧或历史故事再现历史,多渠道感悟历史。?
情感态度价值观:
用唯物史观通过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带来的利与弊,客观认识历史问题,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经验教训。
教学重难点
重点:北宋的建立,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北宋重文轻武的特点
难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一、环节与形式(过程)教师做什么
二、核心问题
(方法1:思维主体)
学生行动
(方法2:行为主体)
核心素养培养点
(方法3:培养主体)
(提炼关键词即可)
导入:
大屏幕展示黄袍加身石碑及陈桥兵变遗址的图片
展示学习目标
分解并阐释学习目标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巡视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
出示地图和图片及史料
了解黄袍加身的故事2、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从军事、行政、财政方面列表概括措施
史料展示五代十国的政权特点——面临问题
宋太祖军权、行政权、财政权的做法
的做法
教师补充、总结概括
中央集权的强化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皇权大大加强。
二、重文轻武政策
从原因、政策、表现影响四个方面分析
史料、设问
原因: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政策:重文轻武
影响:积极
消极
能力提升,北宋前后对文武 的不同态度
展示史料
分析、研讨
强调北宋重文轻武的政策
黄袍加身和“杯酒释兵权”的典故,都与赵匡胤有关。他建立北宋后,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北宋的政治有什么突出的特点?皇帝为什么要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
你能找出目标中的关键词吗?
赵匡胤是怎样做上皇帝的?说说北宋建立的史实。知道结束中原和南方的分裂格局局面
你能列表概括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吗?(比较项目)
材料研读的问题:
根据材料,说说通判的职权和作用?
老师讲解
北宋为什么实行重文轻武政策?表现在哪些方面?
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研读 问题: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
阅读北宋前后不同时期的材料:

说说北宋前后社会风气有什么变化?
如果你是北宋的人,你想做文官还是武官?为什么?
欣赏图片,激发进一步了解赵匡胤和北宋历史的兴趣
阅读并理解学习目标
找出关键词
自主学习并讨论
读图和史料,结合教材
回答问题
画出表格,写出比较项目
学生分析回答
分析史料,回答
看书回答
小组合作 讨论交流
一分为二分析影响
阅读、理解、比较
小组合作完成
回答
识读历史图片的能力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识图读图能力
时空观
史料实证
从史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归纳概括能力
史料实证 从史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史料实证
论从史出
唯物史观,体现核心素养
史料实证
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
9、系统总结
整理归纳
点拨、补充
赵匡胤建立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实现了中原及南方的统一,为了巩固政权,他强化了中央集权,实行了重文轻武的政策,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稳定了政局。
学会从知识、情感方面总结
培养概括概括总结能力
10、强化训练
展示练习题
练习题:能力培养
作业分层次
做练习
改错
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