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9课 对外开放
【学习目标】
1.对比深圳开放前后的变化,知道我国设立经济特区的目的、区域和作用。
2.通过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过程及对外开放的格局。
3.搜集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资料,了解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4.结合对外开放的史实,认识对外开放对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合作探究导学】
知识点一 经济特区的建立
【基础梳理】
1.建立: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 、珠海、汕头、 4个经济特区。
2.特点:实行特殊的 和经济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这一崭新的试验很快取得明显成就。
3.代表: 建设成为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4.作用:对引进外资、 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 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合作探究】
(1)上图呈现的是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的场景。你知道深圳是何时成为经济特区的吗?此后,它得到了怎样的发展?与它同时期成为经济特区的城市有哪些?
(2)结合教材知识,指出我国设立经济特区的目的。据此分析选择深圳等地建立经济特区的原因。
【探究归纳】 经济特区的设立,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知识点二 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
【基础梳理】
1.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中国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等 个沿海城市。
2.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把 、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随后又把经济开放区扩展到辽东半岛、 及其他沿海地区的一些市县。
3.补充拓展:1988年, 建立。1990年,上海 也建立起来。
4.纵深推进:1992年,对外开放的地域又向纵深推进,相继开放了沿江城市、边境城市和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后又陆续开放了一大批内陆市县。
5.形成格局:形成了“ —沿海开放城市— —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合作探究】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交通不便,浦东经济和社会发展远比浦西落后。上海人一般都不愿意到浦东工作和居住,以致流行着“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幢房”的说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浦东发生改变的时间和事件。
(2)结合教材知识,说说我国的对外开放地区是如何扩大的。最后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
【探究归纳】 对外开放地区从沿海地区向内地发展,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知识点三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基础梳理】
1.背景:对外开放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2.概况: 年12月,在经过长达15年艰难曲折的谈判历程后,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3.意义:为我国参与 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合作探究】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把拥有1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带入全球贸易体系,标志着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参与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助于中国商品进入国际市场,但也给中国的经济体制带来挑战。
(1)中国何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结合材料,说说从经济特区建立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对外开放有什么变化。
【探究归纳】 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知能提升练习】
一、选择题
1.中共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突破口是( )
A.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
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开放14个沿海城市
D.开发上海浦东
2.右图是深圳特区成立30周年的纪念图标,与深圳同时期建成经济特区的还有( )
A.上海 B.广州 C.海南岛 D.厦门
3.“经济特区成功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外资企业不单为中国政府提供大量税收,还为中国引入先进生产管理技术……”材料论述了经济特区( )
A.建立的原因 B.建立的目的
C.发展的过程 D.发挥的作用
4.下图是1979—1985年中国吸收和利用外资总额示意图,与之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有( )
①创办经济特区 ②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③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④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基地。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是( )
A.珠海 B.海南岛
C.厦门 D.汕头
6.“开放则国兴!”下列属于对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正确描述的是( )
A.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B.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C.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D.内地—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
7.下图反映了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场景,关于我国加入该组织说法错误的是( )
A.加入的背景是我国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迅速发展
B.图中场景发生在2011年
C.是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措施之一
D.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二、非选择题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的东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海陆交通便利,被称为中国的“南大门”;长江三角洲地区指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两省一市,是对外开放的最大地区,商品经济发达,水陆交通方便,是中国最大的外贸出口基地。
材料二 邓小平视察上海时强调:“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浦东如果像深圳经济特区那样,早几年开发就好了。开发浦东……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1990年中央宣布开发开放浦东以后,在很短的时间内浦东就成为令世人瞩目的国际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之一,并极大地推动了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
材料三 在春意盎然的时节,党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有人评价,雄安新区是点,整个京津冀地区是面,以点带面,可充分发挥京津冀各自的比较优势,形成区域均衡发展、互利共赢的发展新格局,这对于解决我国其他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也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1)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在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根据材料一,二者共同的优势是什么?有人说,珠江三角洲是对外开放的前沿。请结合史实说明这一观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邓小平说“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的历史依据是什么?据材料二、三,中央开放浦东取得了怎样的效果?浦东开发的成功对设立雄安新区有何指导意义?
(3)综上所述,我国的改革开放始终坚持着怎样的方法和原则?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9课 对外开放
【合作探究导学】
[知识点一]
【基础梳理】
1.深圳 厦门
2.经济政策
3.深圳
4.先进技术 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合作探究】
(1)1980年。深圳在短短几年内,建成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珠海、汕头和厦门。
(2)目的:通过国家给予优惠的经济政策,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原因:这些地区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靠近港、澳、台,方便发挥“窗口”的功能,且通过加强经济联系,有助于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广东、福建两省均是我国著名的侨乡,在此处设立经济特区,对华侨有很大的吸引力;这些地区濒海,交通便利,方便对外交流与开放。
[知识点二]
【基础梳理】
1.14
2.长江三角洲 山东半岛
3.海南岛经济特区 浦东开发区
5.经济特区 沿海经济开放区
【合作探究】
(1)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建立起来。
(2)开放了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和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等经济开放区,增设了海南经济特区,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知识点三]
【基础梳理】
2.2001
3.经济全球化
【合作探究】
(1)2001年。
(2)经济特区建立时,主要是引进外资、技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重在输出。
【知能提升练习】
1.A 解析: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突破口是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这是对外开放的第一步。
2.D 解析:我国设立的第一批经济特区有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
3.D 解析:经济特区的建立,吸收了侨资、外资,引进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题干材料论述了经济特区发挥的作用。
4.A 解析:1990年,我国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与题干中时间不符,排除含④的选项,故选A项。
5.B 解析:我国设立的经济特区有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岛等经济特区,其中最大的经济特区是海南岛。
6.B 解析:我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7.B 解析: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时间是在2001年12月,B项说法有误,故选B项。
8.(1)地处沿海地区,交通便利。1980年中国设立的第一批经济特区中的深圳、珠海、汕头,位于珠江三角洲,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2)近代上海是我国近代化起步早、近代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再次实现经济腾飞具有技术、人才等优势。使浦东开发区很快成为国际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并极大地推动了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要以点带面,充分发挥原有优势,形成区域均衡发展、互利共赢的新格局。
(3)先搞试点,并适时调整,总结经验教训,再把成功的经验、模式加以推广。(意思相近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