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学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2-20 20:34: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学习目标】
1.结合毛泽东、邓小平等伟人的论断,认识我国研制“两弹一星”的必要性、成就及意义。
2.结合最近我国在航空航天方面取得的成就,了解我国航空航天的发展历程。
3.结合籼型杂交水稻普及带来的效益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了解屠呦呦在医学方面的杰出贡献。
5.了解中国文化事业发展的时代特点及主要成就。 
【合作探究导学】

知识点一 从“两弹一星”到太空漫步
【基础梳理】
1.“两弹一星”
(1)成果
① 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1966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试验取得成功。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 。
③ 1967年,我国第一颗 爆炸成功。④ 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2)原因:在党和国家领导下,以 、邓稼先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科学家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
(3)意义
①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
了 的精神。
②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 ,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2. 漫步太空
(1)背景: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实施 工程。
(2)成果
①1999年11月, 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
②2003年10月, 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③2008年9月, 载人飞船升入太空,翟志刚实现了太空行走。
【合作探究】
材料一 这次成功的试验,标志着我国国防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对美帝国主义核垄断、核讹诈的政策是一个有力的打击,对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1)材料一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向一次成功的试验现场发的贺电,这次“成功的试验”是指什么?这次“成功的试验”后,外国有人嘲笑我们“有弹无枪”(即没有运载工具),我国的哪次试验实现了“弹枪”结合?结合教材知识,谈谈我国研制核武器的意义。




材料二

(2)请为材料二中两幅图片添加图注。



(3)伟大的事业产生伟大的精神。在我国“两弹一星”事业的奋斗历程中,广大科研工作者培育和发扬了一种崇高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请谈谈“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涵。                        
   

 
                      

知识点二 杂交水稻和青蒿素
【基础梳理】
1. 杂交水稻
(1)成果:20世纪70年代,袁隆平成功培育出 ,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
(2)推广
①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战略措施。
②推广到印度、越南、菲律宾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增产效果十分明显。
(3)影响
①为解决我国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 ,作出了巨大贡献。
②对解决世界性 也有重要贡献。
(4)袁隆平
①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的第一人,而且始终走在杂交水稻技术的发展前沿。
②荣获我国首届 和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
③荣获多项国际大奖,被称为“ ”。
2.青蒿素
(1)发现:20世纪70 年代初, 的科研团队,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2)贡献:青蒿素类药物对疟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广,使全球数亿人受益。
(3)屠呦呦:由于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获得2015年 。
【合作探究】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2004年)
(1)袁隆平的主要贡献是什么?为此,国际农学界给予他的美誉是什么?


(2)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袁隆平的这一主要贡献有何重大意义。



(3)在被评为“200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前,袁隆平还曾在哪年被江泽民授予哪项国家荣誉?



(4)根据材料,分析袁隆平有哪些优秀品质或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知识点三 文化事业的发展
【基础梳理】
1.1956年的文化繁荣
(1)背景:1956年,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即艺术问题上“ ”,学术问题上“ ”。
(2)时代特征:描绘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风貌。
(3)主要成就:长篇小说《红岩》《青春之歌》、话剧《茶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等。
2.改革开放后的文化发展
(1)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2)时代特征:反映了 的时代风貌。
(3)主要表现
①中国与国外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文艺工作者、作品屡获国际奖项。2012年,中国作家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②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
【合作探究】
1956年,(我国)文学艺术创作出现了崭新的局面。许多反映革命年代和现实生活、题材新颖、风格各异的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文化大革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文艺工作者迎来又一个创作的春天。
(1)结合教材知识,指出1956年后我国文学艺术创作出现崭新局面得益于什么方针。说说“文化大革命”后,我国文学作品反映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根据材料,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文学创作出现的两个“春天”。结合教材知识,分析第二个“春天”出现的原因。




(3)文学作品是现实生活的艺术的反映。你认为如果要反映当今中国的社会面貌,可选取的主题有哪些?
                        
   
                        




【知能提升练习】



一、选择题
1.处在网络时代的我们都很关注头条。如果时间穿越到1964年10月16日,那么这一天的头条应该是( )
A.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
B.我国第一艘无人飞船试验成功
C.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
D.我国第一颗地地导弹试验成功
2.中国“氢弹之父”于敏荣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共和国历史上,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是在( )
A.1964年 B.1965年 C.1966年 D.1967年
3.他为了我国的核武器研制事业,呕心沥血、孜孜不倦地奋斗了28年。“他”是( )
A.邓稼先 B.雷锋
C.焦裕禄 D.袁隆平
4.2017年4月22日,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顺利完成自动交会对接,这是我国在空间技术领域取得的又一重要成就。中国人民最早掌握的空间技术是( )
A.原子弹 B.导弹
C.氢弹 D.人造地球卫星
5.钱学森被称为“中国的航天之父”,他对中国航天军事科技最主要的贡献就是“两弹一星”。“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对当时中国最主要的现实意义是( )
A.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B.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实力
C.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D.证明了中国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6.中国人实现了漫步太空的梦想,宇航员的一小步,却是中华文明的一大步。我国实现太空行走的第一人是( )

A.杨利伟 B.翟志刚
C.钱学森 D.景海鹏
7.2013年12月14日,身披五星红旗的“嫦娥三号”登上月球驾临广寒宫。中国成为第三个实现月面软着陆的国家。看似遥远的航天事业,其实与普通百姓有着紧密的联系。比如,一些航天技术已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如“尿不湿”、压缩饼干、浓缩果汁等,都是为解决航天员的生活问题而开发的。这说明( )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科技改变人们的生活
C.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满足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
D.科技的发展,关键在教育
8.一位美国学者在《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一书中写道:“他使饥饿的威胁在退却,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营养充足的世界。”这位美国学者评价的是我国著名科学家( )
A.邓稼先 B.华罗庚 C.袁隆平 D.钱学森
9.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生物工程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农业、医药卫生和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创造出许多惊人的奇迹。率领团队发现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新方法的是( )
A.邓稼先 B.屠呦呦 C.袁隆平 D.莫言
10.下列作品中,不是与其他三个作品同时代创作的是( )
A.《红岩》 B.《青春之歌》
C.《茶馆》 D.《平凡的世界》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是邓小平,二是袁隆平。”

材料二 安徽凤阳县粮食产量连续三年增产表

材料三 籼型杂交水稻自1976年开始推广,至2000年底,已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50%,累计增产稻谷3 500亿千克。这项领先世界的科技成果,不仅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惠及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引种了这种水稻。
(1)材料二中现象的出现与材料一中的哪一人物有关?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三中的籼型杂交水稻与材料一中的哪一人物有关?依据材料三概括籼型杂交水稻发明的意义。






(3)联系材料,你认为发展农业生产关键的条件是什么?








答案及解析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合作探究导学】
[知识点一]
【基础梳理】
1.(1)①1964 ②导弹 ③氢弹 ④1970
(2)钱学森 (3)①中华民族 ②核垄断
2.(1)载人航天 ①神舟一号 ②杨利伟 ③神舟七号
【合作探究】
(1)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试验取得成功。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2)图一:邓稼先;图二:东方红一号。
(3)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精神。
[知识点二]
【基础梳理】
1.(1)籼型杂交水稻 (3)①粮食安全 ②饥饿问题 (4)②最高科学技术奖 ③杂交水稻之父
2.(1)屠呦呦 (3)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合作探究】
(1)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并在实践中提出了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杂交水稻之父”。
(2)袁隆平所培育的籼型杂交水稻和提出的水稻杂交新理论,将水稻产量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对粮食大面积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解决中国的温饱问题做出了卓越贡献,而且惠及世界,在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上也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3)200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4)刻苦钻研、奋发图强、淡泊名利、乐于奉献的优秀品质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等。(意思相近即可)
[知识点三]
【基础梳理】
1.(1)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2.(2)改革开放 (3)①莫言
【合作探究】
(1)“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反思“文化大革命”的,反映改革开放内容的,还有弘扬民族道德精神的。
(2)两个“春天”: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56年“双百”方针提出后;“文化大革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原因:“文化大革命”以后的拨乱反正,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社会的变化,给文学的创作带来了和谐宽松的创作氛围及丰富多彩的创作内容,从而迎来了文学创作的春天。
(3)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国梦的实现等。(只要能反映当今社会主题的均可)
【知能提升练习】
1.C 解析: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2.D 解析: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3.A 解析:邓稼先从1958年接受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任务,直到1986年逝世一直从事原子弹研究。A项符合题意。
4.D 解析:题中的关键信息是“空间技术”,辨析备选项,只有D项符合题意。
5.B 解析:“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6.B 解析: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7.B 解析:由题中“一些航天技术已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说明科技改变人们的生活。
8.C 解析: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有重要贡献。故选C项。
9.B 解析:屠呦呦和她的科研团队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由于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0.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B、C三项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创作的,D项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创作的。故选D项。
11.(1)邓小平。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袁隆平。不仅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惠及世界。
(3)国家政策的支持,科学技术的发展。

【探究归纳】
伴随新中国的诞生,文学艺术也步入新的时期。文学作品源于社会又反映社会,取之于民又奉献于民的特点,造就了其与现实社会的紧密相连。艺术作品风格各异,形式多样,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精神生活,更体现了新中国的现代文明。

【探究归纳】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经过多次试验,于1973年成功育成籼型杂交水稻,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解决中国及世界的粮食问题做出了卓越贡献。


【探究归纳】
新中国成立后,在人民政府的支持下,经过科技工作者的努力,顺利完成“两弹一星”研制任务。从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到中近程地地导弹的试飞成功,从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成功发射到将航天员送上太空,中国在世界科技领域的成就令人瞩目,这些成就也成为中国综合国力增强的有力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