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课 《古诗三首——从军行》第一课时 同步练习
一、比一比,组词语。
遥( ) 楼( ) 孤( ) 龄( )
摇( ) 搂( ) 狐( ) 齿( )
二、根据对课文的理解选择正确的答案。
1、《从军行》一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
A、清新明丽 B、风光旖旎 C、蔚为壮观 D、壮阔苍凉
2、《从军行》前两句( ),突出了戍边士卒的( );后两句( ),抒发了戍边士卒的( )。
A、抒情 B、写景 C、生活艰苦 D、雄心壮志
三、将诗句补充完整,并完成后面练习。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 。
1、一、二句中的“暗”、“孤”二字,形象地展现了边塞__________的景象,突出了将士们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
2、最后一句写出了将士们的心声,表现了他们_______________的意志和豪情。
四、课外诗词赏析。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1、下列四项是对该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采用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的跳跃式结构,写出了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
B、首联中的照字意在表现烽火很大很亮,在远远的西京都能看见;自不平中的自字,表现了书生从军的愿望和卫国的坚强决心。
C、颔联由辞到绕写出了行军的迅速和军队凌厉、逼人的气势。
D、颈联以北国的雪(暗)风(多)烘托战斗的激烈悲壮。
2、“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从 、 两个方面描绘了激烈悲壮的战争场面。
4、最后两句采用的是 的抒情方式,既表现了作者 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唐王朝强盛国势下的 的民族心态,读来令人豪情满怀。牙璋凤阙铁骑龙城采用的都是 的修辞方法。
5、全诗采用的是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其中,首联采用 的写法,先
交代 ;中间两联采用 的写法,描
写 ;尾联采用 的写法,表达 。
全诗富有 主义色彩。
第09课 《古诗三首——从军行》第一课时 同步练习答案
一、比一比,组词语。
遥望 楼兰 孤独 年龄
摇摆 搂抱 狐狸 牙齿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形近字的组词区别情况。
二、根据对课文的理解选择正确的答案。
1、D
2、B C A 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课内古诗的理解情况。
三、将诗句补充完整,并完成后面练习。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1、荒凉、严寒、空旷、阴沉
2、立誓破敌,决战决胜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课内古诗的背诵及理解情况。
四、课外诗词赏析。
1、B
2、表达了诗人投笔从戎、卫国立功的豪情壮志。
3、视觉、听觉
4、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 忠君报国和建功立业 举国上下尚武好战的一往无前、战无不胜 借代
5、实写 赴边缘由及心中所感 虚写 想象之境,反映军威战况 实写 从军赴边的强烈愿望 浪漫
解析:【译文】报警的烽火已经传到了长安,军情危急。壮士的心里难以平静。带着用兵的符信离开了都城,精锐的军队开赴敌人的巢穴。战斗正是激烈的时候,大雪纷飞,军旗上的彩画都凋残了,急风杂着鼓声呼啸着。宁愿作一名普通的百夫长浴血杀敌,也胜过作一个百无用处的书生啊?
【赏析】这首诗主要抒发了诗人保边卫国、欲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首联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而是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由烽火自然引发诗人心中不平之志和保家卫国之情。尾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 生。直接抒发为国献身的愿望。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第09课《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从军行》
单元
第四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五年级
学习
目标
一、知识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中的重难点字词,学会串联整首诗的意思。
3、体会远征将士的爱国之心、破敌之志。
二、过程与方法
1、极力营造诗意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品悟字词,联系所学诗歌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展开小组讨论,对古诗中的词、句、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分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远征将士的爱国之心、破敌之志。
重点
1、理解词、句的意思。
2、体会远征将士的爱国之心、破敌之志。
难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品悟字词,联系所学诗歌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谈话:我们之前已经学过王昌龄的塞外诗了,谁来背诵一下?
2、出示: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王昌龄的边塞诗。
4、板书课题:从军行
生回答
齐背
齐读课题
本节课通过复习四年级所学的王昌龄的边塞诗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初读古诗,学习字词
(一)自学古诗
1、学生自读古诗。课件出示要求:
(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
(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4)通读古诗,给诗文划分小节,注意句子的停顿。
2、出示课件: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二)交流汇报
1、出示古诗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介绍诗人:
王昌龄,字少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擅长七言绝句,尤其是边塞诗最为出名,被誉为“七绝圣手”。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3、写作背景:
《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情景;第二首诗描写征戍者在军中听乐观舞所引起的边愁;第三首诗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写将军上表请求归葬战死将士骸骨,表现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第四首诗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第五首诗描写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部队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反映了唐军强大的战斗力;第六首诗描写将军欲奔赴边关杀敌立功的急切心情;第七首诗主要描写山峦叠嶂、烽火遍布的边塞景观。全组诗意境苍凉,慷慨激昂,充分显示出盛唐气象。本首为第四首。
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古诗细细地品读。
二、理解古诗大意
1、《从军行》这题目是什么意思?
乐府旧题,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生活。
2、试读全诗,理解词语的意思,根据词义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1)出示:
青海长云暗雪山,
词意:
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
长云:层层浓云。
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
句意: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2)出示:
孤城遥望玉门关。?
词意:
孤城:即玉门关。
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
句意: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3)出示: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词意:
穿:刺破。
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楼兰:西域古国名,这里泛指西域地区的各部族政权。
终不还:一作“竟不还”。
句意: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三、再读古诗,感受韵律
(一)整体感知
《从军行》一诗讲述了戍边战士征战于荒漠孤城,环境之恶劣,生活之艰苦,表现了将士们不畏艰险,依旧满怀报国御敌的壮志豪情。
(二)学习第一、二句
1、出示第一、二句诗: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2、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青海、雪山、玉门关
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
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
青海、雪山在前,玉门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
(出示地图了解)
3、读了前两句,你能想象到怎样的画面?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4、你从“暗”这个字中读出了什么?
暗,荒凉,阴沉。
5、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
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 “青海”地区,正是唐军与敌人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敌人的势力范围。
6、出示玉门关图片
看了图片,你觉得玉门关处在一个怎样的地方?
玉门关在茫茫戈壁滩上,显得那么荒凉、孤寂、冷清。
7、你觉得“孤城遥望玉门关”一句中哪个字让你感受最深?(孤)为什么?
(1)“孤城遥望”让人感受的城“孤”,已有萧索感、荒凉感。而背景的辽阔,更反衬出它的萧索;背景的雄奇,更反衬出它的荒凉。这样一座孤城,在万丈高山的衬托下,就更显得孤单和渺小。
(2)“孤城遥望”让人感受到“孤城”中的人“孤”,这“孤城” 不是居民点,而是驻防地。将士们久住“孤城”,举目无亲,孤苦伶仃,思家怀乡。
8、小结:
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9、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环境的荒凉、孤寂、冷清,表达出戍边将士孤独和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第三、四句
1、出示第三、四句: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作者在这两句诗里概括交代了什么?
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
3、“黄沙”二字既是实景,渲染出了边塞战场的典型环境,又道出了边庭之荒凉萧瑟;
“百战”二字,不是指一百次战斗,是指战斗的次数多。形象地说明了将士戍边的时间之漫长、边塞战斗之频繁;
而“穿金甲”三字,则渲染了战斗之艰苦、激烈,也说明将士为保家卫国曾付出了多么惨重的代价,乃至牺牲。但是,金甲易损,生命可抛,戍边壮士报国的意志却不会减。
4、从“百战”和“黄沙”中可以感受到战争的惨烈。
5、从“百战”而至“穿金甲”中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
6、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7、这里化用了楼兰的典故。
汉代楼兰国王与匈奴勾结,屡次拦截杀害汉朝出使西域的使臣。公元前77年,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智取楼兰国王之首级胜利归来,扫除了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障碍。这里借指吐蕃和突厥贵族的当权者。诗中所写的将士,并无久战思归的厌战情绪,为了捍卫家国的安全,他们置个人利益于不顾,毅然地表示在大敌当前要继续奋战到底。
8、小结:“黄沙百战穿金甲”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不破楼兰终不还”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9、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四)总结延伸
1、结合诗句,你能体会到戍边将士们怎样的情感?
诗歌通过描写在阴云密布、满眼黄沙的瀚海“孤城”中担任戍守任务的将士的宽广胸襟,表现了他们立誓破敌、决战决胜的顽强斗志和爱国主义的豪迈气概。
2、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境界阔大,含蕴丰富,展现了西北边陲的辽阔与萧条。后两句叙事兼抒情,情调悲壮。第三句叙事,既写了环境之恶劣,战事之频繁,又体现了战争的激烈和残酷。第四句点明了全诗的主旨,表现了将士的壮志雄心和英雄气概。
(五)梳理知识结构
从军行
景 青海 暗雪山
孤城 玉门关
情 百战 穿金甲
不破 终不还
(辽阔萧条 豪情壮志)
四、拓展阅读
从军行
【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译文】
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
辞别皇宫,将军手执兵符而去;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
大雪纷飞,军旗黯然失色;狂风怒吼,夹杂咚咚战鼓。
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
【赏析】
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五、课堂练习
1、《从军行》一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D)
A、清新明丽 B、风光旖旎
C、蔚为壮观 D、壮阔苍凉
2、《从军行》前两句( B ),突出了戍边士卒的( C );后两句( A ),抒发了戍边士卒的( D )。
A、抒情 B、写景
C、生活艰苦 D、雄心壮志
自读古诗
指名读要求
根据停顿读古诗
指名认读
开火车读
齐读
学生了解诗人
学生了解写作背景
学生理解题目
指名读
理解词意
理解句意
指名读
理解词意
理解句意
指名读
理解词意
理解句意
整体感知本首诗的内容
自由读
指名读
指名回答
生了解
指名想象回答
交流
小组讨论交流
集体交流
借助图片了解
指名回答
集体交流
总结
有感情地朗读
自由读
指名读
交流
小组交流
集体交流
交流
交流
交流
生了解相关资料
总结
有感情地朗读
集体交流
总结全诗
梳理本首诗的结构
自由读
读后交流赏析
学生自主练习
小组互评
本环节共分六个模块展开,第一环节初读古诗,让学生自读古诗,注意故事朗读的停顿,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第二环节是理解古诗大意,通过理解题目及字词,进而根据词义理解每句诗的意思;第三个环节是再读古诗,感受韵律,通过把古诗进行解剖,一一展开,借助图片理解古诗,感悟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本课的理解;第四个环节是课外阅读学习了杨炯的《从军行》,感受不同角度的壮志情怀;第五个环节是课堂练习,通过练习进行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整首古诗。
2、搜集其他的边塞诗,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课堂小结
现在,我们拥有和平快乐的生活,但是,这种生活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需要有人为守护它。让我们珍惜和平的生活,感谢守护我们的战士们。
对本诗主要内容进行一个全面的总结,加深学生对本诗的理解。
板书
从军行
景 青海 暗雪山
孤城 玉门关
情 百战 穿金甲
不破 终不还
(辽阔萧条 豪情壮志)
课件36张PPT。古诗三首
——从军行人教统编版 五年级下新知导入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新知导入从军行自读课文要求:
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
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4、通读古诗,给诗文划分小节,注意句子的停顿。新知讲解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走近作者 王昌龄,字少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擅长七言绝句,尤其是边塞诗最为出名,被誉为“七绝圣手”。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相关资料 《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
第一首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情景;第二首诗描写征戍者在军中听乐观舞所引起的边愁;第三首诗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写将军上表请求归葬战死将士骸骨,表现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第四首诗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第五首诗描写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部队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反映了唐军强大的战斗力;第六首诗描写将军欲奔赴边关杀敌立功的急切心情;第七首诗主要描写山峦叠嶂、烽火遍布的边塞景观。
全组诗意境苍凉,慷慨激昂,充分显示出盛唐气象。本首为第四首。新知讲解《从军行》题目是什么意思?乐府旧题,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生活。新知讲解青海长云暗雪山,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
长云:层层浓云。
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新知讲解句意: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青海长云暗雪山,新知讲解孤城遥望玉门关。?孤城:即玉门关。
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新知讲解句意: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孤城遥望玉门关。?新知讲解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穿:刺破。
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楼兰:西域古国名,这里泛指西域地区的各部族政权。
终不还:一作“竟不还”。新知讲解句意: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新知讲解 《从军行》一诗讲述了戍边战士征战于荒漠孤城,环境之恶劣,生活之艰苦,表现了将士们不畏艰险,依旧满怀报国御敌的壮志豪情。新知讲解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雪山在前,玉门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新知讲解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读了前两句,你能想象到怎样的画面?新知讲解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 “青海”地区,正是唐军与敌人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敌人的势力范围。暗,荒凉,阴沉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 新知讲解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玉门关在茫茫戈壁滩上,显得那么荒凉、孤寂、冷清。新知讲解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孤城遥望”让人感受到城“孤”,已有萧索感、荒凉感。而背景的辽阔,更反衬出它的萧索;背景的雄奇,更反衬出它的荒凉。这样一座孤城,在万丈高山的衬托下,就更显得孤单和渺小。 “孤城遥望”让人感受到“孤城”中的人“孤”,这“孤城” 不是居民点,而是驻防地。将士们久住“孤城”,举目无亲,孤苦伶仃,思家怀乡。新知讲解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新知讲解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作者在这两句诗里概括交代了什么?新知讲解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穿金甲”三字,则渲染了战斗之艰苦、激烈,也说明将士为保家卫国曾付出了多么惨重的代价,乃至牺牲。但是,金甲易损,生命可抛,戍边壮士报国的意志却不会减。 “黄沙”二字既是实景,渲染出了边塞战场的典型环境,又道出了边庭之荒凉萧瑟。“百战”二字,不是指一百次战斗,是指战斗的次数多。形象地说明了将士戍边的时间之漫长、边塞战斗之频繁;新知讲解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百战”而至“穿金甲”中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从“百战”和“黄沙”中可以感受到战争的惨烈。新知讲解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相关链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里化用了楼兰的典故。
汉代楼兰国王与匈奴勾结,屡次拦截杀害汉朝出使西域的使臣。公元前77年,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智取楼兰国王之首级胜利归来,扫除了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障碍。这里借指吐蕃和突厥贵族的当权者。诗中所写的将士,并无久战思归的厌战情绪,为了捍卫家国的安全,他们置个人利益于不顾,毅然地表示在大敌当前要继续奋战到底。新知讲解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黄沙百战穿金甲”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不破楼兰终不还”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新知讲解结合诗句,你能体会到戍边将士们怎样的情感? 诗歌通过描写在阴云密布、满眼黄沙的瀚海“孤城”中担任戍守任务的将士的宽广胸襟,表现了他们立誓破敌、决战决胜的顽强斗志和爱国主义的豪迈气概。新知讲解 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境界阔大,含蕴丰富,展现了西北边陲的辽阔与萧条。后两句叙事兼抒情,情调悲壮。第三句叙事,既写了环境之恶劣,战事之频繁,又体现了战争的激烈和残酷。第四句点明了全诗的主旨,表现了将士的壮志雄心和英雄气概。梳理结构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辽阔萧条
豪情壮志景情拓展提高从军行
【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课堂练习1、《从军行》一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
A、清新明丽 B、风光旖旎 C、蔚为壮观 D、壮阔苍凉
2、《从军行》前两句( ),突出了戍边士卒的( );后两句( ),抒发了戍边士卒的( )。
A、抒情 B、写景 C、生活艰苦 D、雄心壮志DB C A D 现在,我们拥有和平快乐的生活,但是,这种生活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需要有人为守护它。让我们珍惜和平的生活,感谢守护我们的战士们。课堂总结板书设计从军行
景 青海 暗雪山
孤城 玉门关
情 百战 穿金甲
不破 终不还辽阔萧条
豪情壮志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整首古诗。
2、搜集其他的边塞诗,与同学们交流分享。作业布置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