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二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20 21:32: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味悲凉美景,感悟沧桑生命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感知作家独特的视角,领悟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2.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内心的忧思及深沉的爱国之情。
2.品味语言,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本文作者“主观色彩”的情与“客观色彩”的景的自然融合。
2.学习以景显情、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方法
散文教学既要教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在教学中应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1.移情法。列举描写秋天的古典诗句,营造浓浓的秋意、秋的文化,将学生引入一个欣赏秋景,感受秋文化的情境中去。
2.诵读法。“书读千遍,其意自见”,朗读在散文的教学中则尤为突出。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反复诵读可使学生感受到文章感情之浓厚,意味之隽永,文辞之优美。
3.设疑讨论法。抒情散文重在抒写作者的情志与意趣,但这种抒写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精巧的构思,富有情感与哲理的语言,在写景、状物、叙事中实现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设疑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合作探究。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一文的结尾写道:"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一个地地道道的南方人,怎么会对北方故都的秋产生如此浓厚的情感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人文本,走进作家,品味这篇写于80多年前的着名散文,解读作家为何愿意折去生命的三分之二,来留住北国的秋天.
(屏幕展示课题:故都的秋——品味悲凉美景,感悟沧桑生命.配乐《秋日私语》,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
关于散文,郁达夫有这样一段论述:"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我们只消把现代作家的散文集翻一翻,则这作家的世系,性格,嗜好.思想,信仰以及生活习惯,等等.无不活泼地显现在我们的眼前."(黑体字屏幕显示)请一位同学读一遍.(生朗读)
二、整体感知:
1读了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之后,你初步读出了郁达夫对秋怎样的感受.?读出了作者什么样的个性特质和情感世界?
预设:喜爱。
2追问:具体的段落或语句是?
文章第一段,还有最后一段。
预设:我读出了作者喜欢安静.第二段.
预设:我读出了作者喜好清闲,从"都市闲人"那一段看出来的.
预设:我读出了作者很会享受生活(大家笑).
3追问:你是从哪些地方读出来的?
"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多会享受啊!
预设:我读出的是孤独,寂寞,悲凉.整个文章都给人这样的感觉.
小结:言为心声,文字是心灵的外化,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从作家生命里流淌出来的,都是作家生命的体验.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的独特色彩,音响,风姿……无一不是作者丰富细腻,富有个人特质的情感世界的折射,大家从朗读中已经零星地感受到了作家的一些个性和情感,有的还不完全准确,要获得全面准确的理解,还是让我们细细品味文章吧!
三课堂赏析探究:
既然是悲凉,那为什么还要折去自己生命的三分之二去留住它呢?
1请看课文.作者在南方的时候,最怀念故都的什么?
"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2郁达夫最欣赏北京的什么景色?
碧绿的天色,牵牛花的蓝朵,秋草,槐树的落蕊,秋蝉,秋雨,秋果.(屏幕显示)
3:作者是以什么样的心境来欣赏的呢?
凄凉的心情,怀念的心情.
4请每位同学选取其中一个点来品读,作者为什么用饱蘸深情的笔极力颂赞故都秋天的悲凉之美?这表现了他怎样的生命感悟?要求:品味语言,揣摩感悟;先独立品味,而后同桌交流。
追问:芦花,柳影,虫唱,夜月,钟声,不只是故都有,我们这儿也有,作者为什么怀念它们呢?
先看看前面的定语"陶然亭,钓鱼台,西山,玉泉,潭柘寺",这有什么特点?
这些特定地点的风景非常优美,很有情调.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
5:那么,作者怀念这些地方,实际上是怀念什么?
怀念它的悠久、厚重、深沉。
师:芦花是什么样的花?
不仅小,从形状到色彩几乎没有什么花的特点,非常朴素。那柳影有什么特点?
普通,平凡,很常见.
师:虫唱给人一种什么感受?
一般只有野外才有,给人一种野趣.
师:钟声呢?
给人悠远,古老,宁静之感.
师:月夜?
给人浪漫,宁静之感.
师小结:从作者怀念的内容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所营造的故都之美在于超越了大都市的喧嚣,更具乡野的宁静和自然的境界.作者怀念这些就是怀念故都秋的深沉,宁静,厚重,悠远.而且,这"深沉的地方"并不仅限于名胜古迹,而是普遍到几乎无处不在——存在于自然界里、不为人所关注的普通的生命里。
秋花图的赏析
1追问:再看第二个方面,作者从故都秋的普通生命里感悟到了什么?看看作者是如何写牵牛花的.
:侧重写颜色,他喜欢白色和蓝色.
2师:这些颜色给人什么样的感受?
清新,素净,淡雅.
3追问:一个人喜欢什么颜色,是与他的个性相关联的.郁达夫逃避鲜艳:"牵牛花,而以蓝色或者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显然是在追求色彩的"淡雅".
4师:牵牛花的色调已经是十雅淡了,他还要再强调一下什么?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师:是啊!青草显示生命的蓬勃,引起生命蓬勃之感的,能激起内心欢愉的体验,这是一种美的感受,秋草让人想到枯黄,枯萎,那么,秋草一长出来就是枯草吗?
不是,它是青草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变化才变成枯草的.
师:枯草虽然表现出生命的衰败,但同样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学们,思考一下,郁达夫喜欢秋草是不是因为心情悲凉?
因为喜欢经历了风雨沧桑的生命.
落蕊轻扫图赏析
1师:这就是郁达夫从普通生命中读出的深沉!作者喜欢落蕊,又是为什么?
落蕊经历了风雨,经历了沧桑,这样的生命也是深沉,厚重的.
2师:写北平秋天的树和花,可供选择的不计其数.但是,郁达夫却只选中了并不艳丽的槐树的花.郁达夫所欣赏的,还不是长在树上的生气勃勃的花,而是掉在地上,快要消失了生命的"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作者"脚踩上去",感觉到"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作者直面生命的衰败,产生出一种沧桑的生命感受.
秋虫图的赏析
1作者为什么还要写秋蝉?
这和前面写秋草和落蕊是一样的,是在肯定历经沧桑的生命的价值.
师小结:理解得非常准确.植物如此,动物也是一样的,秋天一来,蝉的生命就渐近终点,这与秋天一来草木便要凋零是一致的.秋蝉留下的悲怆的曲谱,它把春的约会,夏的传说,写在生命的回忆里,告诉人们雪中的孕育,风中的成长,雨中的茁壮,欢唱的潇洒.
2面对即将终结的生命,作者的心情是悲戚吗?
不是,是赞赏,是肯定.因为,生命虽然即将结束,但它历经风雨,深沉而厚重.
师:面对动植物这种"生命悲剧",作者感悟到的不是悲戚,而是一种生命的价值!故都的秋天,深沉而静谧,散发出一种阅尽人间沧桑的厚重.
3作者知道把秋的悲凉当做美来欣赏是有难度的,这一点郁达夫意识到了,所以他认为什么?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师:是的,他告诉读者:秋的美,不是观名花,赏美酒那样随便就能体验得到的,以"半开,半醉的"心境,是欣赏不了秋天的悲凉的美的,
追问:那故都的秋要如何赏呢?
要饱尝一尝.
4你是怎样理解"饱""尝"这两个字的含义的呢?
故都的秋的内蕴,要投入全部精力,全部情感去感受,所以叫"饱".但它包含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内涵,如此厚重的内涵又是无法全部领会的,所以只能"尝一尝".
5师:普通的字,被赋予了丰富而深刻的含义,承载了作者深厚而真挚的情感.那作者为什么偏要租人家一椽破屋呢?
表现了作者的悠闲,闲适. 破屋有沧桑感.
这是北平的破屋.北平是作者心目中的故都.
6文章的标题为什么不叫"北平的秋",或者"古都的秋",而要叫做"故都的秋"呢?
北平不仅指一个客观的地点,古都强调历史悠久和古老,故都表明曾经的辉煌,有作者的主观感情在内.
作者对拥有上千年历史的旧都,不叫北平而称"故都",这本身就有着浓浓的历史感,让人联想到北平悠远的历史陈迹,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这一切,都囊括在这个"故"字里了.
7还有,作者不喝咖啡,不喝白开水,而是要泡壶浓茶,这又该如何理解?
浓茶人口的时候是苦的,但慢慢品味,就让人回味无穷。
师:这正像作者欣赏衰败的生命,欣赏故去的旧都,虽有悲凉,却又意味无穷.通过以上品读,我们还能认为作者欣赏故都的秋是为了表达悲凉的感情吗?
生:不是的.是对深沉厚重的文化的喜爱,是喜欢历经沧桑的生命.
追问:所以,那种认为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或者认为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与悲凉,其实都只是一种直性思维,并没有深入到作者心灵的深处,文本的深处去了解他的个性特质和情感世界.
追问:现在,同学们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你对本文作者的个性和情感的理解与领悟?
预设:
生:闲适、历经沧桑生命的肯定.
生:喜欢深沉,厚重的文化,偏爱衰败的生命.
生:喜欢淡雅的色彩,喜欢宁静,心灵细致.
师小结: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郁达夫的个性特质:追求深沉,宁静和自然.赞赏生命的沧桑和凝重.
历代文人,都是把秋愁当做一种人生的悲苦来抒写的.而在郁达夫《故都的秋》中,传统的悲秋主题有了变,,那就是秋天的悲凉,秋天的衰败本身就是美好的。诗人沉浸在清,静,悲凉的秋色之中,却并不感觉到什么悲苦,反而是一种人生的享受,是在赞美沧桑的生命,拥抱沧桑的生命。
这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一位南方人,倾情北方故都的秋,并且倾情故都秋的清、静、悲凉,是由于他感悟到人生的真况就在故都的秋季里,是由于他感受到历经沧桑的生命所具有的静美厚重,韵味悠远。因此,故都的秋色,在作者心目当中是任何美景都无可替代的.作者对故都的秋,爱得深切,爱得真挚,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 秋天,这北国的秋,.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景物的美就是心灵与自然的融合."
四、作业布置:
散文的生命就是审美的,而审美的特点就是表达出作者特有的,与众不同的感情.这一点,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给了我们生动而深刻的启示.希望同学们平时多一点观察,多一点积累,能够从独特的角度去"欣赏自然""感悟自然…'思考自然,,丰富自己的审美情趣,感受属于自己的春,夏,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