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学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2-20 20:57: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太原六十一中七年级历史学科“五环节自主学习”学案


编制人:王健峰 审核: 李梅梅 编号:17
课题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学习 目标 【学习重点】西晋的建立与八王之乱【学习难点】西晋灭亡与北民南迁
环节一:自主预习西晋建立时间266年建立者司马炎都城洛阳 统一时间280年衰落事件八王之乱灭亡316年 八王之乱原因:根本原因:西晋统治者昏庸腐败 其他原因:分封制威胁中央集权 影响:西晋从此衰落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徒高潮 北方游牧民族内迁时间:东汉、魏、晋时期内迁民族匈奴 鲜卑 羯 氐 羌 前秦统治民族氐族统治成就统一黄河流域;胡汉矛盾缓和
环节二:精讲点拨 环节三:合作探究阅读以下关于八王之乱的历史评价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西晋人鲁褒作《钱神论》讥讽道:钱被奉为神物,“……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凡今之人,惟钱而已!”还说钱“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材料二: 由于给予诸侯的权力过大,中央无力制衡诸侯的军队,尤其是晋惠帝即位后,皇帝昏庸白痴,导致朝廷内派系倾轧。材料三: 西晋初,有塞外匈奴数十万人陆续来归,西晋把他们内迁到并州各郡,西晋末年,匈奴人在其酋长刘渊的率领下,起兵反晋。材料四:据西晋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族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根据材料一二三,归纳西晋统治短暂的原因有哪些?统治集团昏庸腐败 “八王之乱”使西晋走向衰落。   民族矛盾激化在西晋以前,还有哪些朝代实行过分封诸王?想一想,分封诸王对中央政权的统治会造成什么危害? 西周、东周、西汉 地方独立性强,威胁中央集权统治。此时内迁的少数民族除了匈奴,还有哪些?少数民族认为自己与汉族同祖同宗说明了什么? 为了证明统治地位的合法性与正统性,便于加强对中原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想一想,这一时期民族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 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交融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环节四:巩固训练 导致西晋是一个短命王朝的根本原因是( )   A. 封王各自为政,社会上层非常腐败 B. 封王争权夺利,连年混战   C. 统治者不重视发展生产,经济衰退 D.匈奴入侵,攻灭西晋东汉、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内迁最突出的历史作用是(   )A.促进了我国民族的大融合 B.使我国古代人口分布更趋合理C.促进迁入地的生产方式更新 D.帮助内地人民进行反压迫斗争
环节五:测试评价西晋结束分裂完成统一的标志是(  )A.西晋灭蜀 B.西晋灭吴 C.西晋代魏 D.少数民族的内迁下列哪一项不是西晋的主要特点(   )A.是篡权建立的封建王朝 B.是短期统一的朝代C.其存在期间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稳定 D.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使晋朝国力大大衰弱的事件是( ) A.七国之乱 B.八王之乱 C.安史之乱 D.靖难之役人口迁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普遍现象,我国古代人口大量南迁开始于( ) A.秦朝末年 B.西汉末年 C.东汉末年 D.西晋末年我国古代北方农民南迁,其主要原因是( ) A.南方气候优于北方 B.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C.北方统治者实行移民政策 D.南方经济发展需要北方的劳动力 东汉至西晋,我国居民迁移的基本特点是(   )①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②南部沿海居民大量迁往南洋③西晋末年,形成南迁的浪潮 ④黄河流域人口大量南迁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部和西北部少数民族不断内迁,这些少数民族主要是( )A.匈奴、羯、氐、羌、鲜卑 B.匈奴、蒙古、氐、羌、鲜卑 C.匈奴、羯、氐、羌、蒙古 D.匈奴、羯、氐、满、鲜卑 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经济得以迅速开发的主要原因是( ) A、南方生产工具先进 B、南方自然条件好 C、北方农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 D、南方社会相对安定、统治者重视洛阳是中国的六大古都之一,所给选项中曾经在此建都的是(  )①秦朝  ②西汉  ③东汉  ④西晋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东汉、魏、晋时期,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哪两个民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  )A.氐族和羌族 B.鲜卑族和匈奴族 C.匈奴族和羯族 D.羌族和鲜卑族西晋王朝存在时间非常短暂。导致西晋是一个短命王朝的原因有(  )①统治集团迅速腐朽 ②北方人大量迁往江南地区③皇族之间连年混战 ④内迁少数民族反抗西晋的压迫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列哪些王朝因为大肆分封同姓王而导致战乱( )①秦朝 ②西汉 ③东汉 ④西晋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