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共2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2-22 07:55:26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27张PPT)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一、春秋战国大变革
春秋战国的历史分期:
公元前770年
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475年
春秋
战国
东周

西周
公元前221年
春秋战国时代特征:
大变革:
大动荡:
大发展: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战争频繁,诸侯争霸
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
如何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
经济:
生产力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表 现
影 响
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
①农业生产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兴修水利……
②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③商业日趋活跃
①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削弱人身依附关系
②新的阶级力量产生:新兴地主、自耕农


封建经济基础
生产关系
生产力
?
铁器、牛耕的
出现与推广
私田增多
井田制瓦解
封建土地
私有制确立


如何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
政治:
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奴隶制度
经济:
生产力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世卿世禄→选贤任能、奖励军功
封邑制→俸禄制
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中央集权制
(2)目的:
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1)原因:
经济基础的变化对上层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何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
政治:
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奴隶制度
经济:
生产力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诸侯兼并,战争频繁
军事:
(1)春秋:
争霸战争
(2)战国:
兼并战争
富国强兵成为改革的动力
如何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
政治:
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奴隶制度
经济:
生产力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诸侯兼并,战争频繁
军事:
思想:
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
(其中,法家学说成为诸侯国变法的思想武器)
如何革?
——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变法
一、春秋时期
承认土地私有
1.齐国管仲改革
2.鲁国改革
改革赋税制度“相地而衰征”
“初税亩” “履亩而税”
经济上:发展农工商业;
军事上:整顿和发展军备
初税亩
  春秋时期鲁国在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实行的按亩征税的田赋制度。是承认私有土地合法化的开始。春秋时期,由于牛耕和铁农具的普及和应用,农业生产力提高,大量的荒地被开垦后,隐瞒在私人手中,成为私有财产;同时贵族之间通过转让、互相劫夺、赏赐等途径转化的私有土地也急剧增加。实行“初税亩”田赋制度之前,鲁国实行按井田征收田赋的制度,私田不向国家纳税,因此国家财政收入占全部农业产量的比重不断下降。鲁国实行初税亩,即履亩而税,按田亩征税,不分公田、私田,凡占有土地者均按土地面积纳税,税率为产量的10%。初税亩的实行增加了财政收入,适应和促进了新生的封建土地占有关系。
一、战国时期
经济上:“尽地力之教”;“平籴法”
政治上:《法经》
4.楚国吴起改革
3.魏国李悝改革
政治上:限制贵族权力;
免余官,减俸禄,禁私托;
经济上:变相没收旧贵族土地;
军事上:养兵,奖励军功。
小结:各国的改革,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地主阶级的改革
【递进探究】
比较春秋改革和战国变法的不同,并分析其不同的根本原因。
(1)不同:
春秋改革 目的 是富国强兵,为争霸奠定基础
特点 是在维护旧制度前提下进行
实质 是奴隶主性质的改革
战国变法 目的 是建立、巩固地主阶级的专政
特点 是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
实质 是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2)原因:生产力水平不同。春秋时期,奴隶制仅仅开始瓦解;战国时,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已经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阶级力量增强。
◆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
二、商鞅变法
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
1.改革的迫切性(必要性)
①改革是当时的大势所趋:
②秦国的落后:地处西陲,经济、政治、文化落后
2.主观因素:(可能性)
前代改革的基础;
君权较集中,旧势力相对薄弱;
比较认同注重实用、讲求功利的法家学说;
当地民风质朴,具有尚武精神;
秦孝公奋发图强并受到商鞅的辅佐。
3.客观因素(历史机遇)
前4C长期扼制秦国的晋国分三家,力量大大削弱;
中原士人追求建功立业为秦国变法提供可能性。
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为什么历史选择了商鞅?
旧贵族:
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
商 鞅:三代不同礼而王, 五伯不同法而霸。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徙木取信
取信于民,令行禁止
商鞅其人
卫国
魏国
秦国
(一)经济改革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
“按周制,步百为亩,亩百给一夫。商鞅佐秦,以一夫余力,地利不尽,于是改制二百四十步为亩,百亩给以一夫。”——《通典·州郡典·雍州风俗》
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
“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孥。”——《史记·商君列传》
促进经济的发展,增强国家经济实力
方便赋税征收;有利于商品交换
(二)军事改革
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打击、削弱贵族的势力
便于新兴地主阶层掌握政权
(三)政治改革
加强对基层人民的人身控制
增加政府赋税收入
加强中央集权
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四)社会习俗改革
为加强集权,培植小民社会
形式
内容
实质
法家思想指导下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
以鼓励“农战”,实行“法治”为核心
废除旧贵族特权,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统治
三、商鞅变法评价
一、商鞅变法成功原因
③秦孝公支持;
④改革反映地主阶级的愿望,
⑤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根本);
① 变法符合多数人的利益,深入民心;
②变法彻底
总之:秦国已经沿着变法的轨道向前发 展而无法逆转。
根本原因
二、商鞅变法作用和影响
2、经济:
废除 确立 激发 封建经济发展,增强国力。
3、军事:
提高军队战斗力,为秦统一中国奠基。
富国强兵
奠定统一基础
开始中央集权制度
1、政治:
打击 ,健全,开始
三、变法历史局限
1、轻视教化,轻罪重罚。如:刑法严酷
2、加重剥削压迫 如:连坐法
3、改革不完全彻底 如:按爵位等级占有田宅和奴隶、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
4、文化高压 压制思想,摧残文化,开文化思想专制之先河,导致民族创新意识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