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第1课
一、基础知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高考过后,考生和家长又围绕着志愿填报忙碌起来。面对那么多学校和专业该如何选择,让一些考生和家长犯难,这也让帮助考生填报志愿的辅导市场( ——“大数据预测录取概率”“专家一对一咨询”等填报服务 ,要价数千到数万。天价志愿咨询的最大卖点,就是大数据。据调查发现,很多机构商家宣传大数据来自教育部、教育考试院,但被相关部门否认。事实上,全国还没有哪家单位或企业建立起真正的高考志愿“大数据库”。所谓数据,真实的情况是,高校网站、媒体每年都会公布一些录取信息,还有一些其他公开渠道的数据。商业机构把这些数据收集起来,进行整合,冒充来自特殊渠道的大?数据。?
众所周知,高考录取分数线的划定,受到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某一区域内的高校招生计划、当地考生的志愿填报情况、高考试卷的难易程度等都有可能让分数线出现波动。拿往年的“大数据”来套用今年的分数线,无异于 。至于商家倾情推销的“专家”,也未必靠谱,他们的眼里恐怕更多的是利益。
的事情是整顿市场乱象。从媒体调查的情况来看,关于高考志愿填报辅导市场,不是傻子太多、骗子不够用,( )。有关部门应及时出手,不能任由高考志愿填报市场野蛮生长。此外,也应尽力拓展渠道,为考生提供正规、科学的填报志愿辅导服务。
1.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调查发现,很多机构商家宣传大数据来自教育部、教育考试院,但被相关部门否认。
B.据调查,很多机构商家宣传的大数据来自教育部、教育考试院,但被相关部门所否认。
C.据调查发现,很多机构商家宣传大数据来自教育部、教育考试院,但被相关部门所否认。
D.据调查发现,很多机构商家宣传大数据来自教育部、教育考试院,但相关部门予以否认。
【答案】A
【解析】B.句式杂糅,去掉“被……所”中的“所”,另外从语境语意的角度,去掉“很多机构商家宣传的大数据”中的“的”,因为“大数据来自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做“宣传”的宾语。C.句式杂糅,去掉“据”或“发现”,去掉“被……所”中的“所”。D.句式杂糅,去掉“据”或“发现”,末句依陈述角度的一致性,选择被动句表述为佳。
2.下列在文中( )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而且监管部门在这块灰色地带基本处于放任状态
B.而是监管部门在这块灰色地带基本处于放任状态
C.而是考生和家长确实从这块灰色地带获得了一些有益的信息
D.而是监管部门在这块灰色地带管理监督不得力不到位
【答案】B
【解析】A.注意前后语言形式上延展呼应,“不?是……?而是”的句式搭配。C.“获得了一些有益的信息”语意游离中心。D.与后文语意不照应不统一,注意后面语境“出手”“野蛮生长”之意,意味着不是“不得力不到位”。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炙手可热 五花八门 刻舟求剑 当务之急
B.应运而生 五花八门 刻舟求剑 迫在眉睫
C.应运而生 琳琅满目 故步自封 迫在眉睫
D.炙手可热 琳琅满目 故步自封 当务之急
【答案】B
【解析】炙手可热:手一挨近就感觉热,形容气焰很盛,权势很大。应运而生:原指顺应天命而降生,后泛指随着某种形势而产生。五花八门:形容花样繁多或变幻多端。琳琅满目: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刻舟求剑:比喻拘泥成例,不知道跟着情势的变化而改变看法或办法。故步自封:比喻安于现状,不求进步。当务之急:当前急切应办的事。迫在眉睫:形容事情临近眼前,十分紧迫。
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4.这段文字在刻画人物方面,主要采用了哪几种手法?
【答案】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
5.所有的人都“敛声屏气”,唯独王熙凤这样“放诞无礼”,还有“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这里为了突出人物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说明王熙凤在贾府中是个什么样的人?
【答案】对比(衬托)。说明她是一个地位很高,身份特殊,权力炙手的人。
6.当谈到黛玉命苦时,王熙凤“便用手帕拭泪”,不一会又“转悲为喜”,在极短的时间内这种感情的变化,突出表现了她性格中的哪一方面?
【答案】矫揉造作,故作姿态,善于察言观色,迎合贾母。
7.“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王熙凤对黛玉的生活起居十分关心。
B.王熙凤善于卖弄,故意讨好黛玉。
C.王熙凤性格狡黠,故意讲给贾母听,讨好贾母。
D.王熙凤在贾府中恃宠专权。
【答案】D
【解析】要结合人物的典型性格进行分析。
三、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般的一物,却不住的乱晃。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爱物儿?有甚用呢?”正呆时,只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防倒唬的一展眼。接着又是一连八九下。方欲问时,只见小丫头子们一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周瑞家的与平儿忙起身,命刘姥姥:“只管等着,是时候我们来请你”。说着,都迎出去了。刘姥姥屏声侧耳默候。忽见周瑞家的笑嘻嘻走过来,招手儿叫他。
只见门外錾铜钩上悬着大红撒花软帘,南窗下是炕,炕上大红毡条,靠东边板壁立着一个锁子锦靠背与一个引枕,铺着金心绿闪缎大坐褥,旁边有雕漆痰盒。那凤姐儿家常带着秋板貂鼠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小小的一个填漆茶盘,盘内一个小盖钟。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的问道:“怎么还不请进来?”一面说,一面抬身要茶时,只见周瑞家的已带了两个人在地下站着呢。这才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时,满面春风的问好,又嗔着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说。刘姥姥在地下已是拜了数拜,问姑奶奶安。凤姐忙说:“周姐姐,快搀起来,别拜罢,请坐。我年轻,不大认得,可也不知是什么辈数,不敢称呼。”周瑞家的忙回道:“这就是我才回的那姥姥了。”凤姐点头。刘姥姥已在炕沿上坐了。板儿便躲在背后,百般的哄他出来作揖,他死也不肯。
这里凤姐叫人抓些果子与板儿吃,刚问些闲话时,周瑞家的向凤姐回话道:“太太说了,今日不得闲,二奶奶陪着便是一样。多谢费心想着。白来逛逛呢便罢,若有甚说的,只管告诉二奶奶,都是一样。”刘姥姥道:“也没甚说的,不过是来瞧瞧姑太太,姑奶奶,也是亲戚们的情分。”周瑞家的道:“没甚说的便罢,若有话,只管回二奶奶,是和太太一样的。”一面说,一面递眼色与刘姥姥。刘姥姥会意,未语先飞红脸,欲待不说,今日又所为何来?只得忍耻说道:“论理今儿初次见姑奶奶,却不该说,只是大远的奔了你老这里来,也少不的说了……今日我带了你侄儿来,也不为别的,只因他老子娘在家里,连吃的都没有。如今天又冷了,越想没个派头儿,只得带了你侄儿奔了你老来。”说着又推板儿道:“你那爹在家怎么教你来?打发咱们作煞事来?只顾吃果子咧。”凤姐早已明白了,听他不会说话,因笑止道:“不必说了,我知道了。”因问周瑞家的:“这姥姥不知可用了早饭没有?”刘姥姥忙说道:“一早就往这里赶咧,那里还有吃饭的工夫咧。”凤姐听说,忙命快传饭来。一时周瑞家的传了一桌客饭来,摆在东边屋内,过来带了刘姥姥和板儿过去吃饭。
刘姥姥吃毕了饭,拉了板儿过来,舔舌咂嘴的道谢。凤姐笑道:“且请坐下,听我告诉你老人家。方才的意思,我已知道了。若论亲戚之间,原该不等上门来就该有照应才是。但如今家内杂事太烦,太太渐上了年纪,一时想不到也是有的。况是我近来接着管些事,都不知道这些亲戚们。二则外头看着虽是烈烈轰轰的,殊不知大有大的艰难去处,说与人也未必信罢。今儿你既老远的来了,又是头一次见我张口,怎好叫你空回去呢。可巧昨儿太太给我的丫头们做衣裳的二十两银子,我还没动呢,你若不嫌少,就暂且先拿了去罢。”那刘姥姥先听见告艰难,只当是没有,心里便突突的,后来听见给他二十两,喜的又浑身发痒起来,说道:“嗳,我也是知道艰难的。但俗语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凭他怎样,你老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粗呢!”周瑞家的见他说的粗鄙,只管使眼色止他。凤姐看见,笑而不睬,只命平儿把昨儿那包银子拿来,再拿一吊钱来,都送到刘姥姥的跟前。凤姐乃道:“这是二十两银子,暂且给这孩子做件冬衣罢。若不拿着,就真是怪我了。这钱雇车坐罢。改日无事,只管来逛逛,方是亲戚们的意思。天也晚了,也不虚留你们了,到家里该问好的问个好儿罢。”一面说,一面就站了起来。刘姥姥只管千恩万谢的,拿了银子钱,随了周瑞家的来至外面,仍从后门去了。
(选自《红楼梦》第六回,有删节)
8.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刘姥姥通过周瑞家的进了贾府,在等待凤姐的时候,只见小丫头子们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这一描写体现了凤姐在贾家的地位、权势和威严。
B.周瑞家的传达王夫人的意思,要刘姥姥“若有甚说的,只管告诉二奶奶”,并再次暗示和催促她,但刘姥姥却迟疑再三,言非所想,这是她的谨慎性格所致。
C.作者安排刘姥姥进贾府,就是从一个外人的眼光来描写贾家的奢华。凤姐珠光宝气的打扮,传来的一桌子饭,都写出了荣府的豪富奢华。
D.刘姥姥说到为难之处,推出板儿说话,作者刻意安排这个角色,表达求助的想法,且缓解了刘姥姥的窘态。
【答案】B
【解析】“这是她的谨慎性格所致”不当。
9.小说中刘姥姥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案】贫穷、质朴;没见过世面;粗俗;自尊、知耻。(意思答对即可)
10.小说第一段写刘姥姥刚到贾府就见到一个“匣子”的细节,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为引入正文做铺垫。②烘托或反衬人物的情感或情绪。③渲染环境氛围。
四、语言运用
11.下面是《红楼梦》中的关于“黛玉之死”的一段话。请你展开联想,补充省略号省略掉的内容。画线句子,曾被红学专家们认为是“妙不可言”,请揣摩其丰富的意蕴,试品析其精妙之处。
探春过来,摸了摸黛玉的手已经凉了,连目光也都散了。探春紫鹃正哭着叫人端水来给黛玉擦洗,李纨赶忙进来了。三个人才见了,不及说话。刚擦着,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紫娟等急忙扶住,那汗愈出,身子便渐渐的冷了。
(1)补充省略掉的内容。(注意语言得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析画线句子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你好绝情”“你好狠”“你好自为之”“你好好保重”等。
(2)(妙处1)“你好……”,这揪人心肺的凄楚之声,倾泻了她全部的爱和恨、血和泪、辛酸和哀痛。
(妙处2)“你好……”,这让人断肠的哀怨之声,是对造成她爱情悲剧的封建势力的愤怒控诉。
(妙处3)“你好……”,这惹人落泪的眷念之声,是黛玉对生命中唯一的知己——宝玉的一往情深的大胆倾诉。
12.根据下面的思维导图,为“一分钟试卷”下定义,要求要点完备,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字。
【答案】“一分钟试卷”是由美国帕曲卡·克罗斯提出的,以课堂重点、难点、疑点为测试内容,以反馈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为目的,在课堂结束前进行的一种测试形式。
课件63张PPT。第1课 林黛玉进贾府曹雪芹为什么要付出一生,写这样一部“字字是血”的生命之作呢?是为了追求富贵荣达吗?早年的曹雪芹确实想过借登科取士来实现自己的富贵荣达的梦想,但他着手写这部惊世之作时,早已“将富贵荣达视为过眼云烟”。多少人只将这话挂在嘴边来掩饰内心的渴望,而他却用生命真正去实践了。
——《曹雪芹,无人见证的牺牲》
林黛玉对人坦率纯真,见之以诚。她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她对待紫鹃,亲如姐妹,情同手足,诚挚的友情感人至深。面对香菱学诗,宝钗讥讽香菱“得陇望蜀”,黛玉却热诚相待,“既要学诗,你就拜我为师”,纯真透明如一泓清泉。
——《论林黛玉的人物形象》
徜徉于芳林之中,采红撷绿,每见枯枝败叶,却无触目萧索之感,反觉新陈代谢,生机盎然。文艺创作中也有类似情形。《红楼梦》中,聪明、活泼的史湘云偏是个“咬舌子”,把“二”说成“爱”;还有林黛玉的“小心眼”,晴雯的“使性子”……古往今来,大凡成功的艺术形象,恰恰由于若隐若现的微瑕,而显出璞玉浑金的天然光彩。这就是美学家所称的“缺陷美”。
——郭启宏《瑕之美》作者介绍《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回。题目是编者加的。这个题目点明了中心事件、主要人物以及人物活动的环境。通过林黛玉这个第一次进贾府的客人,对贾府(荣国府为主)的内部环境作了一次巡视,又在一片迎宾声中,让贾府的主要人物逐一登场亮相。课文所选内容通过“林黛玉进贾府”,第一次向读者展现贾府的典型环境,第一次描写小说中的一批主要人物,第一次描写宝黛相会,在全书中占有重要地位。背景解读1.中国古代小说简史知识链接
2.章回体
章回体,原为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一种外在叙述体式,称为章回体小说。
其特点是将全书分为若干章节,称为“回”或“节”。少则十几回、几十回,多则百余回。每回前用单句或两句对偶的文字作标题,称为“回目”,概括本回的故事内容。每回开头以“话说”“且说”等起叙,每回末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文分解”之类的收束语,一回叙述一个较完整的故事段落,有相对独立性,但又承上启下。字音字形教你一招:
据义定形
记忆字形要重点从意义入手,确定字形的偏旁。如“作揖”要用手,划船的桨是用木头做的,捉拿犯人要用绳索,由此“揖”“楫”“缉”就容易区分开来了。
再如“瞋”中的“目”和“嗔”中的“口”也决定了词的意义,“瞋视”和“目”有关,“嗔怪”和“口”有关,“瞋视”和“嗔怪”也就容易区分了。近义词辨析
1.妆饰·装饰词语2.委屈·委曲3.不肖·不孝4.不经之谈·无稽之谈
词语释义
1.雕梁画栋:指房屋的华丽的彩绘装饰,常用来形容建筑物富丽堂皇。
2.顾盼神飞:左右顾视,目光炯炯,神采飞扬。
3.敛声屏气:抑制语声和呼吸。形容畏惧、小心的样子。
4.有天无日:比喻暗无公理;比喻言行肆无忌惮;比喻无稽言行。
5.懵懂:糊涂,不明事理。
6.瞋视:怒目而视。
7.乖张:偏执,不驯顺,与众不同。
8.纨袴:泛指富家子弟穿的华美衣着,也借指富家子弟。
9.杜撰:没有根据地编造,虚构。
10.弱柳扶风:形容女子行动之时腰肢款摆、风姿绰约的体态。1.请简要概述“林黛玉进贾府”的故事情节。
提示:途经宁国府→进入荣国府,与众亲戚见面(拜见贾母及众人、初见凤姐、拜见两位舅父未得、陪贾母晚餐、宝黛会面)→贾母安排黛玉住宿。
2.林黛玉的主要性格特点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话语回答。
提示: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本文以“林黛玉进贾府”这一事件为中心,以她进贾府第一天的行踪为线索,通过林黛玉的目睹、耳闻、心感,展现了封建大家族贾府的富贵豪华,生动地描写了贾府这一钟鸣鼎食之家、诗书簪缨之族的奢侈生活,初步展示了《红楼梦》中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贾母等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
1.林黛玉作为文中的聚焦者,她用的方式是“听”和“见”。她“见”到的贾府的环境有什么特点?
【对应考点】概括小说环境特点。
【提示】解答时既要概括贾府外观上的特点,又要分析所展现的其社会地位的特点。
【答案】荣国府、宁国府大门的描写显现了贾府建筑的宏伟外观,也暗示了贾府显赫高贵的社会地位。贾母和贾赦居处讲究的布局,“荣禧堂”华贵的陈设都显示着主人的富贵豪华。贾府中不光主子们打扮得彩绣辉煌,就连贾政居处丫环们的装饰衣裙、举止行动、吃穿用度也是不凡,这些都显示了贾府豪华的气派,甚至用饭也有一套繁文缛节,这也显示了这个封建大家庭的森严等级。【对应考点】欣赏小说语言。
【提示】要结合人物性格和当时的情景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答案】原句既奉承了贾母,又夸赞了黛玉和迎春、探春、惜春等人,有一石三鸟的效果。而改后的句子无形中贬低了迎春、探春和惜春,达不到迎合贾母等人的目的,甚至还会惹来迎春三姐妹的不满。
“况且”表示语气的递进,强调林黛玉的气质。“竟”则强调林黛玉的气派是因袭了贾母的衣钵。
3.贾宝玉在众人眼中分别是什么形象?《西江月》二词的作用是什么?
【对应考点】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和引用材料的作用。
【提示】要结合众人对贾宝玉的评价概括其形象特点;分析词的作用时要结合作者创作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的意图。
【答案】许多人对贾宝玉持贬斥态度:王夫人说他是个“孽根祸胎”“混世魔王”,“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黛玉也曾听母亲说“衔玉而诞”的表哥“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在黛玉看来,宝玉却是一个眉清目秀、英俊多情的年轻公子,不但看不出有什么惫懒和懵懂,而且感到极眼熟,有亲切感。
《西江月》二词的作用:
①作者假托封建卫道者的口吻,对宝玉似嘲实赞,巧妙地肯定了宝玉的叛逆性格,暗示了小说为宝玉安排的悲剧结局。
②作者用“说反话”的手法,赞赏宝玉对封建主义采取的玩世不恭的态度,肯定他不向世俗低头,勇于反抗的精神。他的“愁”和“恨”,正是要求摆脱“世务”“文章”而不可得的苦闷心情的表现;他的“傻”“狂”,是专制压迫和禁锢的结果,是他在痛苦中寻求新的生活和理想,而又找不到出路,陷于失望和迷惘的一种精神状态。
4.“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你是怎样看待宝玉“送字”给黛玉和“摔玉”情节的?
【对应考点】分析情节作用。
【提示】要从体现人物性格的角度分析。
【答案】①“送字”说明宝玉具有男女平等的思想。
②“摔玉”是宝玉性格鲜明的突出表现。“摔玉”是因黛玉的“与众各别”的美所引起,在宝玉看来,神仙似的妹妹应该有“通灵宝玉”,但她竟然没有!于是宝玉顿时痴病发作,把自己与生俱来的“宝玉”狠命摔去。“摔玉”写出黛玉的美,写出宝玉的“痴”。这第一次的“摔玉”又引出了后文很多次的因玉而起的种种波澜。“玉”是天命的象征,宝玉的“摔玉”正表现出他对天命的反抗,对世俗的鄙弃,对礼教的蔑视,还有什么比这一行动更能说明宝玉之叛逆性格呢?
5.黛玉是文章的主角,本应不惜一切笔墨详写描绘,但全文很少写其服饰,对黛玉的肖像也是“虚多实少,绝去形摹”,在文中更是“穿戴竟无一字提及”,这是为什么呢?
【对应考点】分析表现手法和创作意图。
【提示】要结合人物的处境、塑造人物的目的和展现的形象特点等角度分析。
【答案】①本文是以林黛玉的眼光来写的,所以对于“导游”林黛玉来说,写服饰就显得多余。
②林黛玉来贾府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走亲戚,而是要长期住下去的。如果把她的服饰写得很艳丽,势必喧宾夺主,减少人物寄人篱下的辛酸感,削弱其凄凉的悲剧色彩。因此,写黛玉的服饰不仅是次要的,甚至是不必要的。显其神而略其形,免落窠臼,可以使这一形象更加美好,更加浪漫,更富有魅力。
③用虚笔写意展示黛玉的肖像,还是为了突出其才情女子超尘拔俗的空灵感:那种脉脉之情、袅娜之态,那种欲说还休的柔媚,“娇羞默默同谁诉”的眉目,那聪明灵慧的谈吐,都从这独具匠心的肖像描写中显示出来。
④如此笔法写黛玉不仅是表现人物独具特色的美的需要,也是情理的需要。因为此处的黛玉是宝玉眼中的黛玉,脂砚斋评:“不写衣裙装饰,正是宝玉眼中不屑之物,故不曾看见。黛玉之举止容貌,亦是宝玉眼中看,心中评。若不是宝玉,断不能知黛玉终是何等品貌。”这篇小说的人物描写格外传神。
在人物描写上,《林黛玉进贾府》有许多成功之笔。如写黛玉初见贾母一段,其中有外貌描写,有动作描写,还有心理描写,让读者如见如闻。其他如描写凤姐出场、宝玉出场,也都是向来为人所称道的。街上拾荒的老人,路边戏耍的孩童;教室里凝神听课的学生,操场上英姿飒爽的健儿……他们都是独特的“那一个”。请你拿起笔,认真观察一个人物,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要求:写出人物特点,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答案】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蹒跚着走向老人,老人转过身来,微笑着,看样子就要弯下腰来同这小小的生命对话了。忽见孩子的母亲三步并作两步冲了过来,一把抱起孩子走了。老人半弯的腰仿佛一下子凝固了,就那样一动不动,脸上刚刚舒展开的笑纹也似乎凝固了,就那样雕在脸上。
即时小练
我忍不住走了过去,“笃笃”的脚步声中,老人似乎回过神来,她并不看我,略显迷茫的目光越过我的头顶,望着远方。好一阵她才直起身来,慢慢地又转过身去。那布满蛛网一般的皱纹的脸,正对着树瘤上斑驳的树皮。我看见她的瘪嘴,一张一合,一张一合……分析小说形象特征的要点有两个:一是把握小说中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二是揭示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意义。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的把握,须将人物置于特定情节、特定环境之中,结合小说中对人物的具体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心理及细节描写)进行。
分析小说形象特征考点透视
形象类试题在高考试题中出现频率很高,常见提问方式有:
1.文中×××是一个怎样(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或: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中×××的形象)
2.×××人物形象具有哪些(什么样的)特点或品质(精神、思想等)?
解答该类试题可用以下方法:
1.对于第一种提问形式的回答,要先从总体上对人物形象进行定性概括,即用一个长单句的形式表述该形象的个性特征(肖像、性格、精神、品质、思想等)和身份地位特征等;再结合具体文本分条分点作具体的分析,即这些个性特征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答题形式:×××是……(一般为形容词或短语)……(表明人物身份)人。
2.对于第二种提问形式的回答,要注意这个“特点(特征)”可能涵盖的内容,如肖像特征、性格特征、气质特征、品质特征、精神特征、思想特征等。因此,要注意审题,看题干要求的指向性是什么,切忌张冠李戴,答非所问。
答题形式:性格概括+文本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马兰花
李德霞
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
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真题典例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
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第三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
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男人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马兰花只当没听见。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
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
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
日子水一样流淌。转眼,一个月过去。
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日头从西边出来啦?”
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说是要犒劳你的。”
马兰花看着男人说:“到底咋回事?”
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
“信里都说了些啥?”
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你自己看嘛。”
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信中写道:“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了。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这笔钱。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元,多出来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儿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
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
(有删改)
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朴实善良。听说麻婶的不幸后,不时发呆,并及时到医院探视。②善解人意。见麻婶女儿伤心,便不再提借钱的事;丈夫对她不满,她尽量忍让。③做人有原则。尽管挣钱不易,但不为钱伤害情义;丈夫言行过分,她会据理力争。
我写过一些小说。我的确知道一点,创造人物是多么困难的事。我也知道:不面对人生,无爱无憎,无是无非,是创造不出人物来的。
在一部长篇小说里,我若是写出来一两个站得住的人物,我就喜欢得要跳起来。
我知道创造人物的困难,所以每逢在给小说设计的时候,总要警告自己:人物不要太多,以免贪多嚼不烂。
看看《红楼梦》吧!它有那么多的人物,而且是多么活生活现、有血有肉的人物啊!它不能不是伟大的作品;它创造出人物,那么多那么好的人物!它不仅是中国的,而且也是世界的,一部伟大的作品!在世界名著中,一部书里能有这么多有性格有形象的人物的实在不多见!
对这么多的人物,作者的爱憎是分明的。他关切人生,认识人生,因而就不能无是无非。他给所爱的和所憎的男女老少都安排下适当的事情,使他们行动起来。借着他们的行动,他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实。这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而绝对不是一场大梦!
我们都应当为有这么一部杰作而骄傲!
对于运用语言,特别是口语,我有一点心得。我知道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首先要知道:有生活才能有语言。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必须是由生活里学习来的,提炼出来的。我的生活并不很丰富,所以我的语言也还不够丰富。
其次,作品中的人物各有各的性格、思想和感情。因此,人物就不能都说同样的话。虽然在事实上,作者包写大家的语言,可是他必须一会儿是张三,一会儿又是李四。这就是说,他必须和他的人物共同啼笑,共同思索,共同呼吸。只有这样,他才能为每个人物写出应该那么说的话来。若是他平日不深入地了解人生,不同情谁,也不憎恶谁,不辨好坏是非,而光仗着自己的一套语言,他便写不出人物和人物的语言,不管他自己的语言有多么漂亮。
看看《红楼梦》吧!它有多么丰富、生动、出色的语言哪!专凭语言来说,它已是一部了不起的著作。
它的人物各有各的语言。它不仅叫我们听到一些话语,而且叫我们听明白人物的心思、感情;听出每个人的声调、语气;看见人物说话的神情。书中的对话使人物从纸上走出来,立在咱们的面前。它能叫咱们一念到对话,不必介绍,就知道那是谁说的。这不仅是天才的表现,也是作者经常关切一切接触到的人,有爱有憎的结果。
这样,《红楼梦》就一定不是空中楼阁,一定不是什么游戏笔墨。
赏析:老舍先生用平实的语言,满蘸感情的笔墨抒写了对《红楼梦》这部著作的无限赞美之情:《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了不起的著作”。老舍用自己的创作经验和曹雪芹创作人物的经历对比,更衬托出曹雪芹创作人物形象的艰辛,创作艺术的高超。读罢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你是不是也想重拾《红楼梦》,重温《红楼梦》呢?【好书推荐】
《花谢花飞花满天:曹雪芹传》(宣逸玲)
推荐语:
★张爱玲用其后半生去陪伴《红楼梦》,珍爱之至。她曾感慨此生有“三恨”:一恨鲋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未完。
★失意人生的诗意生存。曹雪芹就是一个把“看透了”都看透的人,所以他无论身处怎样的境地,都能从容豁达地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