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高中生物2009年课前培训资料:《稳态与环境》模块第1章—第3章教材解读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高中生物2009年课前培训资料:《稳态与环境》模块第1章—第3章教材解读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0-09-20 18:0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1张PPT。
以系统的视角认识生物《稳态与环境》模块第1章—第3章教材解读最初的手足无措读懂后的平静果断的分析、取舍解读教材的心路历程教材是什么?
教材里有些什么?
教师应从教材中获取什么?教材观1:带着崇敬、仰慕的心态去学习教材,以对之进行有效模仿。
教材观2:带着反思、质疑的思想去理解教材,以有效吸收其价值与精髓。二、深化教材
——以课程化的方式钻研文本一、阅读教材
——以多样化的方式解读文本三、超越教材
——以陌生化的方式打量文本课标
教材
学生阅读教材(寻找对接)深化教材(扎根实践) 超越教材
(实现专业自由)阅 读 教 材 挖掘教材的优势,充分发挥教材的工具性、指导性作用,用足、用好教材资源。——以多样化的方式解读文本一、通读教材 通读中学全部生物学教材:
包括初高中
包括不同版本的教材
包括新旧教材
包括六模块
包括所有章节
包括相关活动
包括小资料
------------ 只有通读教材的全部内容,才能胸怀全局、居高临下,做到见木又见林。才能有比较、有鉴别,正确掌握各部分知识在知识体系中的作用,1、了解教材整体结构及前后关系。要从文本中揣测教材编写者的设计思路及所要表达之思想。
思考系统的组成和结构环境系统内的相互作用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自我调节稳态《稳态与环境》模块知识结构图2、分析其中蕴涵的要素及其逻辑关系。不仅仅侧重于学科知识要素,即在某特定主题及结构下教材揭示了哪些次级主题或知识,如事实、概念、原理等。还要挖掘方法论知识、伦理性知识(人类如何合理利用)等。



3、了解其中涉及的活动及素材。不仅要熟悉教材引用了那些素材、设计了哪些活动,更重要的是要清楚教材编写者设置或选择这些活动或素材的意图,认识它们在教材中的功能及作用。 必修3前三章的知识逻辑:
结构——功能(原理)——实例分析(运用)
1、对照课标,明确本模块的意义与价值
本模块“有助于学生认识发生在生物体内部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解生命系统的稳态,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领悟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形成生态学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课程设计思路
本模块“选取有关生命活动的调节与稳态的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了解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对生命系统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并为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形成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奠定基础。”——————内容标准
二、研读教材2、对照教学指导意见,明确教材知识掌握的范围与层次。
基本要求、发展要求、行为动词、说明中哪些不作要求、课时安排、教法建议等3、针对具体模块或章节,应深入思考以下问题:
课程标准对教学的要求是什么?
与原教学大纲下的教材相比,课标教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体现了怎样的课程意图?
如何体现模块的特点?
本模块或章节在教材中的地位怎样?
本模块或章节的教学任务(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什么?
本章节要求学生具备哪些知识基础,还要补充哪些知识?
重点如何突出、难点如何突破?
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在哪?
开发智力、发展能力的切入点在哪?
培养学生学习方法的最佳点在哪?------深 化 教 材 关注教育的价值理性,必须对教什么进行选择,有自觉的课程意识。对教材内容不断整合、补充、延伸,进一步完善教学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以课程化的方式钻研文本1、思路设计:从教材思路到教学思路。
两种思路的区别及转化的原因:
(1)教材是一种文本化材料,由于文本条件的限制,它并不能全然呈现其完备的思想,教师在应用时必须对其进行程序化、动态化改造;
(2)该教材设计思路并不一定能够恰当反映课程标准思想,教师必须对其进行合理性考察,其中有些失误或表达偏颇的地方,教师在应用教材时必须对其纠正;
(3)教材设计中的对象、场景、难度并不一定适合教师当时、当地的教学,这要求教师在应用教材时对之进行加工。 2、内容设计:从文本内容到教学内容。

(1)增补
根据教学需要,随时提取其他教材的资料。
充分利用新教材中的“小资料 ”与“课外读”,引导学生了解更多有关生物学史料和背景知识,使教材中的生物学知识得到延伸。
结合教材内容,选取一些学科最新研究成果的资料,或是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素材,补充到教学内容中来,可以使静态的教材转化为紧跟时代发展、贴近学生生活的“鲜活教材”(2)修改

新教材虽然由学科专家组成员编写,但是它毕竟还处于实验阶段,存在某些问题也就不足为奇。因此,我们在研究教材的过程,不仅要抱着虚心学习的态度,同时,还应带着一种审视的目光,去发现教材中的某些不足,为实验教材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3)调序以文本原有的呈现顺序为教学线索
以科学发现的时间顺序为教学线索
以学生认知过程为线索
以生活问题为背景构建教学线索
以学生探究活动为主线构建教学线索。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发现向光性——分析原因——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3、活动设计:认知导向下的活动选择:
第一,活动环境的选择与设计。包括资源环境、学生的心理环境。即活动要有情境性。
第二,活动过程的设计。要侧重于活动的过程,伴随着活动的进行,学生思维需得到逐步深化,即活动要有顺序性。
第三,活动结果的呈现。结果除了反映一些直接的事实外,其中还需要蕴涵一些能超越活动表面事实、能引发学生深思的问题,即活动要有生成性。 一堂好课要做到“四实”:
扎实的课:即有意义的课,学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在过程中产生了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并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而且越来越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充实的课:即有效率的课,就面而言,是指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有效,其中包括基础好的、中等的、有困难的,都应有不同的效率;其次,是指效率的高低、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这都不能算是一堂好课)丰实的课:即有生成性的课,这样的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在课堂上有师生之间真实的情感、智慧、思维、能力的投入,尤其是思维是相当活跃的,在整个过程中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的生成
真实的课:即常态下的课,是有待完善的课,任何课都不可能十全十美,真实的课是不加粉饰的,是值得反思,需要重建的,有缺撼的课。 超 越 教 材 教学要源于教材又要高于教材。
怎样阅读教材,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源,这是用之基础;如何将教材中所获之资源经过适度转化、整合并优化于教学活动之中,这是用之灵魂。
要从移植式模仿向加工式开发转变。 ——以陌生化的方式打量文本 以知识为载体,渗透学科思想与方法、能力
1、系统分析
2、稳态模型
1、系统分析内环境外环境无机环境信息物质 能量信息物质 能量细胞个体生物群落刺激反应系统
(结构和功能)2、稳态模型刺激系统
(结构和功能)刺激系统
(结构和功能)刺激反应系统
(结构和功能)刺激好教材的标准:
一是内涵美:能引起学生兴趣、能启迪学生思维、能导引学生参与活动。
二是结构美:遵循学科逻辑、遵循事物发生发展的逻辑、遵循学生学习活动展开的心理逻辑。
三是语言美:如果科学原理可以用精美的语言表述,那么学生就可以在学习科学原理的同时,享受和学习语言的精确和优美,这是教育和教学达到完美境界的重要标志之一。谢 谢 !反应刺激系统1系统2系统3刺激系统2反应系统1系统3刺激系统2(2006年 全国I 2)浙江:一般情况下,有抗原免疫机体,血清中抗体浓度会发生相应变化。如果第二次免疫与第一次免疫所用的抗原相同且剂量相等,下列四图中能正确表示血清中抗体浓度变化的是:
07全国卷Ⅰ理综30Ⅱ(15分)为了确定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适宜浓度,某同学用两种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分别处理扦插枝条作为两个实验组,用蒸馏水处理作为对照组进行实验,结果发现三组扦插枝条生根无差异。回答下列问题:
(1)参考该同学的实验,在下一步实验中你应该如何改进,才能达到本实验的目的? 请说明理论依据。改进方法:在某同学使用的两种浓度生长素类似物的基础上,分
别在低于低浓度的范围设置一组浓度梯度、高于高浓度的范围设
置一组浓度梯度,以及两浓度之间设置一组浓度梯度进行实验,
从而找到促进枝条生根的适宜浓度。
理论依据:生长素促进生根的浓度范围是一定的浓度过高或过低
都不能促进生根。03全国理综卷27.(14分)将青蛙脑破坏保留脊髓,在脊柱下部打开脊椎骨,剥离出脊髓一侧的一对脊神经根(包含一个背根和一个腹根,如下图 )。分别电刺激背根与腹根均可引起蛙同侧后肢发生运动反应。然后进行下列实验:①在第1对脊神经的背根中央处剪断,电刺激背根向中段,蛙后肢发生运动反应;电刺激背根外周段,蛙后肢不发生反应。 ②在第2对脊神经根的腹根中央处剪断,电刺激腹根向中段,蛙后肢不发生反应;电刺激腹根外周段,蛙后肢发生运动反应。试分析回答:
(1)根据实验①判断背根的功能是 。因为 。
(2)根据实验 ②判断腹根的功能是 。因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