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青山处处埋忠骨》第二课时 同步练习
一、给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朝(cháo zhāo)着父母,她挥了挥手。虽然有些眷(juàn jüàn)恋,但她还是下定决心去偏远地区工作,以锻(dàn duàn)炼自己的意志。
二、照样子写句子。
例:这难道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这是伟大的奇观。
1、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
。
2、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
。
三、给下列句子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A、神态描写 B、心理描写 C、语言描写 D、动作描写
1、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
2、“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毛主席想。( )
3、“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
四、课内阅读。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记录稿放在上面。
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1、请在“□”里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2、解释下列词语。
(1)踌躇: 。
(2)黯然: 。
3、“电报记录稿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这句话让我感受到: 。
4、对第1自然段的描写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主席的外貌进行描写。 B、对主席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
C、对主席的神态进行描写。 D、对主席的动作进行描写。
5、说说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
。
五、课外阅读。
父亲和儿子
日子很贫寒。好在他们有一个装上热水可以暖脚的热水壶。在那些大雪飘扬的日子里,他们一点也不觉得冷。
儿子还小,壶就总是在儿子的被窝里。儿子的被窝总是热烘烘①的,父亲的心里总是热烘烘②的,他们面前的日子也总是热烘烘③的。
壶是瓷的,白地上印着蓝色的图寞。图案很简单,简单得和这个家一样。苍茫的天底下,是几株草。风很大,草就很低的伏着,身子却透出一股强劲来。
壶是扁的,就像扣着的一只碗。它明亮而又光洁,是被长长的日子磨出的。没有谁知道它的年龄,儿子没有它大,父亲也没有它大。父亲和儿子就都把壶看得很重。有一次,一个人看了这壶,愿意拿出很多很多钱买下它,这钱数目很大,是父亲的一辈子再加上儿子的一辈子也挣不来的。父亲笑着给那人说,你问我儿子吧。那人就问儿子。儿子笑一笑,然后摇摇头。看着儿子摇头,父亲的脸上就流出笑。
壶就一直慢慢悠悠的伴父子俩走过一个又一个北风呼啸雪花飘飞的冬天。
在一个刮着风又纷纷扬扬飘着大雪的日子里,已经显得苍老的父亲睡觉的时候,在自己的被窝里发现了热水壶。
父亲对儿子说,你把热水壶放错了。
儿子笑一笑,说,没有错。
父亲就愣愣地望着儿子。
儿子说,夜里我做了一个梦,在梦里我见到了爷爷,爷爷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关于这个热水壶的故事。
父亲久久地望着儿子。
父亲知道,这梦是儿子的虚构。他也虚构过这样的梦。他知道,那些曾经在自己身上流过的血已经真正流进了儿子的血管。
父亲心里就涌起了一种情绪,这种情绪将这空荡荡的屋子填满。
父亲打开门,外面起了风。风很尖锐的呼叫着,把漫天的雪搅得迷迷茫茫。
儿子看见父亲笑了,儿子看见雪光将父亲的笑染得分外灿烂。
后来,儿子听见父亲说,我不怕,再大我也不怕!儿子知道,父亲是说给门外的那些风的。
1、用波浪线在原文中画出描写风的语句,简析这些描写的作用。
2、依次说出第二段中三个“热烘烘”的各自的含义。
热烘烘①: 。
热烘烘②: 。
热烘烘③: 。
3、为什么父子二人不肯把热水壶卖掉?
。
4、“父亲心里就涌起了一种情绪”句中的“情绪”是怎样的一种情绪?
。
5、简析父亲说“我不怕,再大我也不怕”这句话时的内心活动。
。
第10课 《青山处处埋忠骨》第二课时 同步练习答案
一、给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cháo juàn duàn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生字的读音的掌握情况。
二、照样子写句子。
1、他们的父母非常悲痛。
2、他们很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反问句改陈述句的掌握情况,重点体会反问句的情感的表达效果。
三、给下列句子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1、A、D 2、B 3、C、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课文中出现的人物描写的方法,重点抓住毛主席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来体会毛主席的悲痛的心情以及博大的胸怀。
四、课内阅读。
1、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2、(1)踌躇:意思是指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也做思量、考虑的意思。
(2)黯然: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
3、爱子牺牲,毛主席无比悲痛,他艰难地做出了将儿子葬于朝鲜的决定,更体现了他超人的胸怀(意思对即可)
4、C D
5、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那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安葬,就无须考虑了,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这是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表明了毛主席对儿子遗体安葬问题的态度,即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这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课文重点段落的理解情况。
五、课外阅读。
1、“苍茫的天底下,是几株草。风很大,草就很低的伏着,身子却透出一股强劲来”。“风很尖锐的呼叫着,把漫天的雪搅得迷迷茫茫”。
作用:衬托父子情深。天虽寒,父子的爱心是热的。
2、(1)温度高
(2)父亲对儿子的爱是热烘烘的。
(3)父子相爱,生活是美好的。
3、水壶体现了父子之间真挚的亲情,是连接父子亲情的纽带,所以不卖。
4、“情绪”是感受,是父亲感受到了儿子关爱父亲的亲情。
5、儿子将热水壶递给父亲,使父亲感受到的不只是水壶的暖,更主要的是感受到了儿子的爱,这种亲情的温暖使得门外的风也不具有威慑力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课外阅读理解能力。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青山处处埋忠骨》
单元
第四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五年级
学习
目标
一、知识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从课文中画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
3、结合课文,说说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展开小组讨论,对课文中的词、句、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分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深刻领会毛主席作为父亲和领袖的常人情感和伟人胸怀。
重点
了解课文两个部的内容;从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结合课文,说说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难点
从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深刻领会毛主席作为父亲和领袖的常人情感和伟人胸怀。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复习检查,巩固生字:
1、复习检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青山处处埋忠骨》,再来看一下这些字词认识了吗?认读并造句。
拟定 参谋 锻炼 损失
眷恋 特殊 尊重 签字
2、回顾:本文分两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突闻噩耗 痛下批示
3、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体会毛主席悲痛的心情和艰难的抉择吧!
板书:10、青山处处埋忠骨
指名读
开火车读
齐读
造句
回顾
齐读课题
本节课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字词,然后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文章划分层次,进而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品读感悟
(一)学习第一章节:突闻噩耗
1、小组合作学习:
(1)自由朗读课文第一章节。
(2)交流探讨:毛泽东获悉爱子毛岸英牺牲的噩耗后,心情是怎样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2、出示第一自然段:
中南海,毛主席的卧室。
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主要人物。
3、毛泽东获悉爱子毛岸英牺牲的噩耗后,心情是怎样的?
心情悲痛。
4、俗话说:哀莫过丧子,一位对于儿子寄予巨大期望的父亲,却得知儿子牺牲的消息。默读课文。从文中哪些句子体会到毛泽东的心情悲痛。用“――”划出。
A、 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
(1)这句话是对毛泽东的动作描写。
(2)“没说一句话”, “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写出了毛主席听到儿子牺牲后无比悲痛的心情。
(3)“热了几次”说明毛主席不思饮食,从侧面反映了他内心的痛苦。
B、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
(1)这两句话是毛主席的心理描写,反映了毛主席在获悉噩耗后的震惊与伤心。
C、“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1)这句话是对毛主席的语言和动作描写。
(2)从“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可以看出毛主席对儿子深切的思念。
(3)“岸英!岸英!”这两个看似普通的感叹号却极其凝练地体现了毛主席的丧子之痛。
5、出示句子:
岸英是毛主席最心爱的长子,毛主席在他身上倾注了无限的父爱。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他送到毛主席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回国后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
(1)这段话主要描写了什么?
毛主席回忆起毛岸英和自己的一次次分离及其原因。
(2)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每想到这聚少离多的日子,作为父亲总有些心酸,但欣慰的是岸英从不以领袖的儿子自居,严格要求自己,而且前三次的分离都平平安安回到了父亲的身边。
(3)请把“这次怎么会……”省略的内容补起来?
这次怎么会回不来了呢?
(4)从这里的省略号你又感受到什么?
毛主席感到震惊,简直不敢相信也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表现了毛主席的无比悲痛。
6、指导朗读,读出毛主席悲痛的心情。
(二)学习第二章节:痛下批示
1、小组合作学习:
(1)自由朗读课文第二章节。
(2)交流探讨:从毛主席对毛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出示段落:
秘书走了进来。
“主席,志愿军司令部来电请示中央军委,是否将岸英的遗骨运回国内。”秘书凑近主席,轻声说,“朝鲜方面向主席表示慰问,说岸英同志是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的,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要求把岸英安葬在朝鲜。”
(彭总司令请示中央军委,是否将岸英的遗骨运回国内,这是对烈士毛岸英的尊重,对领袖毛主席的爱戴和体贴;而朝鲜方面说岸英同志是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的,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要求把毛岸英的遗体安葬在朝鲜,这是对中国优秀儿女的崇敬。)
3、面对这两种抉择,毛主席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A、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1)神态描写
(2)表现了毛主席面临抉择时的复杂心情。
B、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毛主席想。
(1)心理描写
(2)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是父亲对儿子很自然的一种感情,毛主席想到儿子奔赴朝鲜战场时, 自己因为工作繁忙未能去相送,作为父亲,谁又不想和死去的儿子见上最后一面呢?这个要求作为主席是能做到的,也是合情合理的。至此,一个普普通通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
C、然而,他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1)语言描写
(2)毛主席做出了什么决定?
毛主席做出了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把毛岸英的遗体安葬在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
(3)从毛主席的决定中你感受到什么?
感受到毛主席超人的胸怀。
4、出示段落: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毛主席签字的一瞬间,毛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
(1)两个问号是毛主席的心理活动描写,他不愿意相信这一噩耗是真的,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深切思念。
(2)最后一句是对毛主席的神态和动作描写。
(3)从“黯然的目光”感受到毛主席经历着巨大的悲痛。
(4)从毛主席“转向窗外”、“指指写字台”、“示意”这一连串的动作,既表现了毛主席此时无比悲痛的内心,又写出了毛主席不愿意让自己的悲痛“感染”身边的人。这一细节描写进一步表现出毛主席既是伟人,也是凡人。
5、出示段落:
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1)最后,毛主席做出了怎样的抉择?
把毛岸英的遗体安葬在朝鲜。
(2)“毛主席已经出去了,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透过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仿佛看到夜深人静时,一位慈爱的父亲在床上辗转反侧,仿佛听到了漫漫长夜,一位慈爱的父亲在床上失声痛哭。是啊,老来丧子谁不哀痛!我们读着这句话,心里忽地又一沉,此时此刻,千言万语,万言千语,都变得苍白无力,“被泪水打湿的枕巾”留给我们的是深深地震撼:毛主席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3)一直顽强的伟大开国领袖,泪如泉涌,如此地悲痛。你用几个词来总体说一说他此时此刻的心情。
悲痛欲绝 痛不欲生
(4)谈谈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诗句的理解?
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需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
这里既是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又表明了毛主席对儿子遗骨安葬问题的态度,即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身朝鲜,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三)写法借鉴
细节描写指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如本文中对毛主席的语言描写:“岸英!岸英!”;动作描写:“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这些细节描写成功地展示了毛主席复杂的内心世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细节描写需要胆大心细,细心观摩,大胆描绘。
2、细节描写要抓典型,契合想要表达的效果。
3、细节描写用词要准确,描绘要细致、逼真,记述要完整。
(四)知识梳理
青山处处埋忠骨
接到电报 失去爱子,极度悲痛
艰难抉择 司令部:请示回国安葬
朝鲜方面:要求葬在朝鲜
忍痛批示 何须马革裹尸还
——常人情感 伟人胸襟
二、拓展阅读
1、课件出示:
一掬笑容何处寻? ?
1919?年?10?月?4?日,毛泽东正领导湖南人民开展轰轰烈烈的驱张运动,韶山家里派人到长沙找毛泽东,给毛泽东送来一封紧急家书。毛泽东看了几行后,眼里立即涌出了泪花。家乡来送信的人,是毛泽东的一位堂兄。他告诉毛泽东,“婶婶在昨天晚上就有出气没进气了,所以,叔叔要我来长沙,要你和泽覃立即赶回去,晚了恐怕见不到你母亲了。”
毛泽东一听,如五雷轰顶。两个月前,母亲患淋巴腺炎,自己还回去接母亲到长沙治过病。他匆匆忙忙出去安排了一下有关事情后,?就带着小弟泽覃随来送信的堂兄,跌跌撞撞地往韶山狂奔。?
当时,由于韶山不通车,没有任何交通工具,全靠两条腿走。100?来里的崎岖山路,毛泽东他们走了一天一夜。即便如此,当毛泽东赶回韶山时,由于送信的堂哥走了一天多的路,前后就过去了三天,这时母亲已过世两天了,按照韶山的习惯,母亲早就入棺。
毛泽东紧跑急赶地走了一天一夜的路,但还是没有看上母亲的最后一面。面对母亲的死,毛泽东百感交集,悲痛万分。
毛泽东久久伏在母亲的灵柩上,泣不成声。当晚,毛泽东不顾旅途的劳累,拒绝一切人的劝阻,坚持守在母亲的灵柩边。
母亲对自己思想的影响,不断地在毛泽东眼前出现。这时的他完全沉浸在对母亲那伟大的人格和善良的心肠的追思之中。稍顷,他用笔在一张白纸上,专心致志地写了起来。第二天早晨,来祭奠的人们,?看到 了毛泽东那发自肺腑的《祭母文》和两副挽联。
两副挽联,一副贴在大门口:
春风南岸留晖远
秋雨韶山洒泪多
另一副则挂在母亲的灵前:
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须补;
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处寻。
第二天,母亲出殡。毛泽东长跪在母亲灵前,声泪俱下地诵读了自己用泪写成的四言长诗《祭母文》。
毛泽东的这篇《祭母文》,全篇记述了母亲的养育深恩和盛德高风,字里行间凝结着母慈子孝的真诚情义,也深深地追忆了母亲生平对他的养育之恩,由衷地表达了他对母亲的孝敬之情,更表现出了毛泽东面对自己至亲至爱的人的死亡的悲痛心情。
2、学生自由阅读,指名读,教师范读。?
3、互相交流,说说
(1)母亲已经过世两天了,毛泽东才赶到家里,是因为韶山不通车,没有任何交通工具,全靠两条腿走,从堂哥送信到毛泽东回到家已经过去了三天。?
(2)从这个故事中,你感受到毛泽东是怎样的人??毛泽东是一个孝敬母亲的人。
三、课堂练习
(一)照样子写句子。
例:这难道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这是伟大的奇观。
1、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
他们的父母非常悲痛。
2、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
他们很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
(二)给下列句子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A、神态描写 B、心理描写
C、语言描写 D、动作描写
1、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A、D)
2、“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毛主席想。(B)
3、“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C、D)
小组合作学习
自由读
读后交流
指名读
指名回答
默读课文
读后回答
指名读
交流
集体交流
交流
指名读
交流
指名读
交流
集体交流
交流
指名读
交流
集体交流
指名回答
小组讨论交流
有感情地朗读
小组合作学习
自由读
读后交流
指名读
小组讨论交流理解
指名回答
指名读
交流
集体交流
指名读
交流
集体交流
指名读
交流
集体交流
交流
指名读
小组交流
交流
集体交流
集体交流
指名读
指名回答
小组讨论
集体交流
指名回答
集体交流
学习本课的写法
生梳理知识
自由读
交流完成练习
生自主完成练习
小组评议
本部分分为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为品读感悟,主要抓住重点的字词对文章进行理解,结合图片、知识链接等资料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细致的感悟,重点语段重点朗读,多读,在读中体会词语的深意。重点抓住细节描写手法体会毛主席悲痛的心情以及博大的胸怀;最后对课文内容进行梳理,试着让学生根据梳理的层次感知课文内容。第二个环节是拓展阅读,重点还是阅读,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在朗读中寻找答案;第三个环节为课堂练习,主要是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一个复习回顾,加深学生的印象。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
2、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和解放事业,毛主席先后失去了包括毛岸英在内的六位亲人。请你搜集有关资料,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课堂小结
毛泽东,是父亲,他深爱着自己的孩子,毛泽东是父亲又是主席,他深爱着自己的儿子,深爱着自己的国家。悲痛中,矛盾中,他选择了国家。这是一个平凡的毛泽东,这是一位伟大的主席。
对本节课主要内容进行一个全面的总结,加深学生对于本节课的理解。
板书
10、青山处处埋忠骨
接到电报 失去爱子,极度悲痛
艰难抉择 司令部:请示回国安葬
朝鲜方面:要求葬在朝鲜
忍痛批示 何须马革裹尸还
——常人情感 伟人胸襟
课件33张PPT。10.青山处处埋忠骨人教统编版 五年级下第二课时复习导入start新知导入回顾:本文分两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突闻噩耗 痛下批示新知讲解学习第一章节:突闻噩耗小组合作学习:
1、自由朗读课文第一章节。
2、交流探讨:毛泽东获悉爱子毛岸英牺牲的噩耗后,心情是怎样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新知讲解中南海,毛主席的卧室。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主要人物。 毛泽东获悉爱子毛岸英牺牲的噩耗后,心情是怎样的?心情悲痛 俗话说:哀莫过丧子,一位对于儿子寄予巨大期望的父亲,却得知儿子牺牲的消息。默读课文。从文中哪些句子体会到毛泽东的心情悲痛?用“——”划出。新知讲解反映了毛主席在获悉噩耗后的震惊与伤心。新知讲解 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动作描写 “没说一句话”, “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写出了毛主席听到儿子牺牲后无比悲痛的心情。 “热了几次”说明毛主席不思饮食,从侧面反映了他内心的痛苦。 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心理描写新知讲解 “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语言和动作描写 从“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可以看出毛主席对儿子深切的思念。 “岸英!岸英!”这两个看似普通的感叹号却极其凝练地体现了毛主席的丧子之痛。新知讲解 岸英是毛主席最心爱的长子,毛主席在他身上倾注了无限的父爱。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他送到毛主席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回国后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 每想到这聚少离多的日子,作为父亲总有些心酸,但欣慰的是岸英从不以领袖的儿子自居,严格要求自己,而且前三次的分离都平平安安回到了父亲的身边。毛主席回忆起毛岸英和自己的一次次分离及其原因。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毛主席感到震惊,简直不敢相信也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表现了毛主席的无比悲痛。新知讲解 岸英是毛主席最心爱的长子,毛主席在他身上倾注了无限的父爱。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他送到毛主席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回国后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这次怎么会回不来了呢?从这里的省略号你又感受到什么?新知讲解学习第二章节:痛下批示小组合作学习:
1、自由朗读课文第二章节。
2、交流探讨:从毛主席对毛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彭总司令请示中央军委,是否将岸英的遗骨运回国内,这是对烈士毛岸英的尊重,对领袖毛主席的爱戴和体贴;
而朝鲜方面说岸英同志是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的,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要求把毛岸英的遗体安葬在朝鲜,这是对中国优秀儿女的崇敬。新知讲解 秘书走了进来。
“主席,志愿军司令部来电请示中央军委,是否将岸英的遗骨运回国内。”秘书凑近主席,轻声说,“朝鲜方面向主席表示慰问,说岸英同志是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的,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要求把岸英安葬在朝鲜。” 面对这两种抉择,毛主席心里是怎么想的呢?新知讲解 这是父亲对儿子很自然的一种感情,毛主席想到儿子奔赴朝鲜战场时, 自己因为工作繁忙未能去相送,作为父亲,谁又不想和死去的儿子见上最后一面呢?这个要求作为主席是能做到的,也是合情合理的。至此,一个普普通通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新知讲解 A、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神态描写表现了毛主席面临抉择时的复杂心情。 B、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毛主席想。心理描写毛主席超人的胸怀新知讲解 然而,他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语言描写 毛主席做出了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把毛岸英的遗体安葬在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毛主席做出了什么决定?新知讲解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毛主席签字的一瞬间,毛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 两个问号是毛主席的心理活动描写,他不愿意相信这一噩耗是真的,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深切思念。神态和动作描写 从毛主席“转向窗外”、“指指写字台”、“示意”这一连串的动作,既表现了毛主席此时无比悲痛的内心,又写出了毛主席不愿意让自己的悲痛“感染”身边的人。这一细节描写进一步表现出毛主席既是伟人,也是凡人。新知讲解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毛主席签字的一瞬间,毛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从“黯然的目光”感受到毛主席经历着巨大的悲痛。新知讲解 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最后,毛主席做出了怎样的抉择?把毛岸英的遗体安葬在朝鲜。新知讲解 毛主席已经出去了,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透过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仿佛看到夜深人静时,一位慈爱的父亲在床上辗转反侧,仿佛听到了漫漫长夜,一位慈爱的父亲在床上失声痛哭。是啊,老来丧子谁不哀痛!我们读着这句话,心里忽地又一沉,此时此刻,千言万语,万言千语,都变得苍白无力,“被泪水打湿的枕巾”留给我们的是深深地震撼:毛主席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悲痛欲绝 痛不欲生新知讲解谈谈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诗句的理解? 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需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
这里既是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又表明了毛主席对儿子遗骨安葬问题的态度,即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身朝鲜,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写法借鉴 细节描写指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如本文中对毛主席的语言描写:“岸英!岸英!”;动作描写:“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这些细节描写成功地展示了毛主席复杂的内心世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写法借鉴 1、细节描写需要胆大心细,细心观摩,大胆描绘。
2、细节描写要抓典型,契合想要表达的效果。
3、细节描写用词要准确,描绘要细致、逼真,记述要完整。知识梳理青
山
处
处
埋
忠
骨接到电报 失去爱子,极度悲痛常人情感
伟人胸襟艰难抉择 司令部:请示回国安葬朝鲜方面:要求葬在朝鲜忍痛批示 何须马革裹尸还拓展阅读一掬笑容何处寻? ?
1919?年?10?月?4?日,毛泽东正领导湖南人民开展轰轰烈烈的驱张运动,韶山家里派人到长沙找毛泽东,给毛泽东送来一封紧急家书。毛泽东看了几行后,眼里立即涌出了泪花。家乡来送信的人,是毛泽东的一位堂兄。他告诉毛泽东,“婶婶在昨天晚上就有出气没进气了,所以,叔叔要我来长沙,要你和泽覃立即赶回去,晚了恐怕见不到你母亲了。”
毛泽东一听,如五雷轰顶。两个月前,母亲患淋巴腺炎,自己还回去接母亲到长沙治过病。他匆匆忙忙出去安排了一下有关事情后,?就带着小弟泽覃随来送信的堂兄,跌跌撞撞地往韶山狂奔。?
当时,由于韶山不通车,没有任何交通工具,全靠两条腿走。100?来里的崎岖山路,毛泽东他们走了一天一夜。即便如此,当毛泽东赶回韶山时,由于送信的堂哥走了一天多的路,前后就过去了三天,这时母亲已过世两天了,按照韶山的习惯,母亲早就入棺。
毛泽东紧跑急赶地走了一天一夜的路,但还是没有看上母亲的最后一面。面对母亲的死,毛泽东百感交集,悲痛万分。拓展阅读 毛泽东久久伏在母亲的灵柩上,泣不成声。当晚,毛泽东不顾旅途的劳累,拒绝一切人的劝阻,坚持守在母亲的灵柩边。
母亲对自己思想的影响,不断地在毛泽东眼前出现。这时的他完全沉浸在对母亲那伟大的人格和善良的心肠的追思之中。稍顷,他用笔在一张白纸上,专心致志地写了起来。第二天早晨,来祭奠的人们,?看到 了毛泽东那发自肺腑的《祭母文》和两副挽联。
两副挽联,一副贴在大门口:
春风南岸留晖远
秋雨韶山洒泪多拓展阅读 另一副则挂在母亲的灵前:
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须补;
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处寻。
第二天,母亲出殡。毛泽东长跪在母亲灵前,声泪俱下地诵读了自己用泪写成的四言长诗《祭母文》。
毛泽东的这篇《祭母文》,全篇记述了母亲的养育深恩和盛德高风,字里行间凝结着母慈子孝的真诚情义,也深深地追忆了母亲生平对他的养育之恩,由衷地表达了他对母亲的孝敬之情,更表现出了毛泽东面对自己至亲至爱的人的死亡的悲痛心情。拓展阅读 1、母亲已经过世两天了,毛泽东才赶到家里,是因为:
2、从这个故事中,你感受到毛泽东是怎样的人?? 韶山不通车,没有任何交通工具,全靠两条腿走,从堂哥送信到毛泽东回到家已经过去了三天。?毛泽东是一个孝敬母亲的人。课堂练习一、照样子写句子。
例:这难道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这是伟大的奇观。
1、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
2、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
他们的父母非常悲痛。他们很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课堂练习二、给下列句子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A、神态描写 B、心理描写 C、语言描写 D、动作描写
1、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
2、“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毛主席想。( )
3、“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A、DBC、D 毛泽东,是父亲,他深爱着自己的孩子,毛泽东是父亲又是主席,他深爱着自己的儿子,深爱着自己的国家。悲痛中,矛盾中,他选择了国家。这是一个平凡的毛泽东,这是一位伟大的主席。课堂总结板书设计10、青山处处埋忠骨
接到电报 失去爱子,极度悲痛
艰难抉择 司令部:请示回国安葬
朝鲜方面:要求葬在朝鲜
忍痛批示 何须马革裹尸还常人情感
伟人胸襟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练习题。
2、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和解放事业,毛主席先后失去了包括毛岸英在内的六位亲人。请你搜集有关资料,与同学们交流分享。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