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合理用脑 高效学习
第一节 信息的获取 二、听觉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前一节课学习了“视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的学习,学生有了学习感觉器官结构功能以及相关的生理知识的经验和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耳”这个重要的感觉器官,学生更加感兴趣,学习并不困难。本节课的重点是耳的基本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以及各部结构在获取声音信息中的作用。在了解了耳的基本结构后,听觉的形成过程就容易理解了。探究竟是通过图文资料,让学生认识耳的三部分结构及每部分结构所包括的器官,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听觉是怎样形成的原理,并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归纳出听觉形成的具体途径。对学生来说,内耳的结构比较复杂和和生疏,可以利用耳的模型来进行教学。联系实际用中阐述了对晕车、晕船等常见现象的解释和用耳的卫生常识,这些知识对学生都是很必要的。
二、学生分析
学生对耳的知识应该有一些初步认识(尤其是外耳和中耳),但对完整的耳的结构和听觉形成过程可能不清楚,因为这些知识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的实际,对学生的日常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学生对学习这部分知识会有较大的兴趣。
三、设计理念
本节课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和方式:1.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耳是人体的听觉器官,每一个人时时都在利用耳获取信息,因此要注意联系自身的生活和实际用中以及其它常见的生活现象都可以在探究竟的过程中作为事例加以分析,以提高学生对耳的认识深度并提高其兴趣。2.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利用课本上的图文资料,引导学生自己认识耳的结构,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尽可能的通过学生交流、讨论加以解决,教师只在难点处(如内耳)加以讲解和播放视频(视觉的形成)。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有利于学生获取终身学习的能力。3.充分利用教学内容认同听觉卫生,关爱和帮助有听觉障碍的人。
四、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1.描述耳的结构与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2.探究听觉的形成,概述人体通过耳获取信息的过程。
3.说出导致耳聋的各种因素及预防措施。
技能性目标:通过观察耳的模型及结构图,培养观察和识图能力。
情感性目标:养成良好的用耳卫生习惯;关爱和帮助有听觉障碍的人。
五、教学重点、难点:
1. 耳的基本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以及各部结构在获取声音信息中的作用。2.概述人体通过耳获取信息的过程。
六、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分析讨论、联系实际
七、教学准备(教学媒体)
耳的结构模型;教师可制作听觉形成多媒体课件及视频、《千手观音》舞蹈音乐视频。
八、教学过程:
课前检测: 时间:5分钟
1.识图指认眼球的各机构及其功能?
2.概述视觉的形成过程?
3.近视眼与远视眼有何区别?如何矫正?
新课学习:
【引入新课】 时间:2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由21位聋哑演员表演的《千手观音》舞蹈音乐视频,开始时声音洪亮、优美动听,以后声音渐渐变小,直至学生听不清。教师指出:这个舞蹈给亿万观众带来艺术享受和心灵的震撼。生活在有声世界的我们,观看舞蹈,欣赏音乐,仿佛是天经地义的。然而,对于生活在无声世界的人又会是怎样的感受呢?刚才通过无声播放的那一刻,我想你们会和老师一样内心一定对音乐充满渴望和留恋,那么,我们是怎样感知声音的呢?又该如何保护听力呢?
(板书课题 :第一节 信息的获取)
【讲授新课】
二、听觉
(一)耳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 时间: 10分钟
1耳的构造:
教师首先布置学生阅读课本的插图“耳的结构”,思考:
(1)耳分为哪三大部分,各部分又包 括哪些结构?(2)识记并指认耳的各结构名称。
2. 耳的各部分功能
小组合作,阅读课文第71页第1-3自然段及图4-4,学习耳各结构的功能,完成下列连线:
耳廓 A.产生振动
外耳道 B.扩大振动
鼓膜 C.有咽鼓管调节气压
听小骨 D.收集声波
鼓室 E.传送声波
半规管 F.感受头部位置变化
前庭 G.感觉头部旋转变化
耳蜗 H.有听觉感受器
小结:
注意:中耳内的咽鼓管可以调节鼓室内外气压平衡,保护鼓膜,维持正常听力。
半规管:感受头部的旋转变速运动
前庭:感受头部位置的变化
(二)听觉的形成过程 时间: 8分钟
学生自读71页黑体字,学习听觉的形成过程。小组交流,根据对知识的理解用概念图表示听觉形成的途径。(并尝试用语言概述听觉形成的过程)
外界声波—→耳郭—→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内听觉细胞—→听神经—→大脑皮层听觉中枢 —→ 形成听觉。
然后,教师播放视频帮助学生能够更直观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精炼的语言概述人体通过耳获取信息的过程。
【考考你】根据听觉形成的过程,谈谈“失聪”的原因有哪些?
【知识应用】1.耳朵里进了水,或者用棉花塞住耳朵,就听不清外界的声音了,这是为什么?(切断了声波的传导途径。)
2.当周围有巨响时,为了保护听力,一般要张开口,这是为什么?
(为的是使咽鼓管张开,以保持鼓膜两侧大气压力的平衡,保护鼓膜,以免被震破。)
(三)耳的卫生保健 时间: 10分钟
自读72页第二段,思考:我们应该从哪几方面注意耳的卫生保健?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拓展交流:
1.谈谈我们应怎样正确的使用耳机?
2.国际爱耳日是哪一天?
3.谈一谈:应怎样对待身边听障人士?
教育学生:尊重不歧视;学习手语等通过无障碍沟通,更多了解、关爱照顾听障人士;让听障人士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四)其他感觉器官 时间: 5分钟
自读72页最后一自然段,完成下列填空:
人体除了眼和___外,还有鼻、舌、____等感觉器官。鼻黏膜中有许多对____敏感的细胞,舌上有____能辨别___、___、苦、___;皮肤具有感受外界___ ___ ___ ___压等刺激的功能。这些感觉功能使人体更好地获取______。
【课堂小结】时间:2分钟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与获取信息关系又一种密切的器官——耳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归纳回顾本节主要知识点。
【课堂检测】 时间3分钟 “当堂练”P73 1-2题
【布置作业】同步课时练P48-P49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信息的获取
二、听觉的形成
(一)耳的基本结构
耳廓
外耳
外耳道
鼓膜
耳 中耳 听小骨
鼓室
半规管
内耳 前庭
耳蜗
(二)听觉的形成:
耳廓 振动
声波 外耳道 鼓膜(中耳) 听小骨
传导 神经冲动
听觉中枢 (位听神经)与听觉有关的神经 耳蜗(内耳)
(大脑皮层)
课后反思: 本节课在前面学习了“眼与视觉”的基础上连续学习“耳与听觉”,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因此,我确定的学法指导是:引导学生应利用课本上的图文资料,自己认识耳的结构,理解各部结构在获取声音信息中的作用,也为理解听觉形成的原理打下基础,并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归纳出听觉形成的具体途径。培养学生读图和总结归纳表达能力,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锻炼了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对学生来说,内耳的结构比较复杂和和生疏,可以利用耳的模型和播放视频帮助学生理解难点。本节课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教学中注意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用中常见的生活现象作为事例加以分析,以提高学生对耳的认识深度并提高其兴趣。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自主学习、活动交流合作,解决了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与建立。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主动解决问题,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效果较好。
不足之处:由于时间较紧,课内练习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