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产生静电现象。
2、电荷有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电荷持续的定向流动就形成了电流。
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体验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及电荷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准备:
分组准备:塑料尺、碎纸屑、吸管、塑料瓶、毛皮、气球、易拉罐、保鲜膜、塑料棒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体验静电
1、师谈话:孩子们,科学课堂上,宋老师经常带大家做各种各样有趣的实验。上节课在其他班,我们玩了好多有趣的游戏,你们想不想看看?(播放图片)你对哪个现象最感兴趣?(生回忆图片内容,回答)在日常生活中,你经历过哪些类似的现象呢?(收集学生前概念。)
2、师谈话:想不想在课堂上也制造出这样些有趣的现象呀?那就请利用藏在桌子抽屉里的小工具,以及利用你身边一切可用的其他物体,一起来制造这种现象吧!
学生分组实验,老师巡视,及时给予帮助及鼓励。
师设问:你是怎样制造这种现象的?你用了哪些工具?(及时收集学生反馈,加深对静电现象的了解。)
师设问:有没有人知道,这种现象其实是什么现象?(生根据经验说出这是静电现象。)
出示特制教具:神奇灯泡。请学生重复之前实验,并将可吸引轻小物体的实验工具靠近小灯泡。观察到灯泡可以发光。
师小结:原来,摩擦后的物体,真的有了电!看来我们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物体带电,从而吸引一些轻小的物体,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二、小组合作,探究电荷
1、师谈话:为什么摩擦后的两个物体会产生静电呢?(收集学生对静电原理的认识。)
出示自制PPT动画并同时讲解:物质同时带有两种电荷,即正电荷和负电荷, 由于正负电荷数量相等,所以物质不显示带电。当物质受到外力作用(如摩擦)时,表面的电荷发生了转移,正负电荷数量不一样了,物体就显示带电了。摩擦后的两个物体他们带有的电荷是相同的还是不同的,从刚才的动画中你看到了吗?(这个问题的理解对接下来突破另一个难点:认识正负电荷之间的关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根据观看的动画回答。
2、体验不同电荷及之间的相互作用。师谈话:当相同的电荷相遇难,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不同的电荷相遇又会发生什么情况呢?让我们一起来做两个有趣的实验来探究一下吧!
(课件出示以下内容)实验一:用毛皮摩擦吸管后,再将这根吸管平放在塑料瓶盖上,用毛皮靠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二:用毛皮分别摩擦两根吸管,将其中的一根吸管平放在塑料瓶盖上,并用另一根向其靠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请学生预测实验现象,并进行分组实验。
组织学生对上面两个实验及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整理和分析。
5、师生共同总结: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这部分实验是对教材上的实验进行了改进。教材中建议用气球完成电荷关系的探究。个人教学中,发现用气球实验会产生弊端,如气球较大,学生摩擦后会使气球接触到衣服或接触到手,导致静电消失,直接影响到最终的实验结果。改进后的实验简单易操作,效果也十分明显。)
自学电流、交流认知
自学完成教材中关于电流形成部分的内容,并以提问、交流的方式检查自学结果。
(此部分内容教材中介绍十分详细,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以自学方式完成,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四、再次激趣,延伸课堂
1、PPT展示自制实验小视频:会飞的章鱼。师谈话:“章鱼”是怎么飞起来的?你能猜测其中的原因吗?生猜测,产生探究欲望。生完成实验,全班一起放飞“章鱼”。
2、(机动实验)介绍三个静电游戏。
1)、会滚动的易接罐。(所需材料:易拉罐、气球)
2)、摸得到的静电。(所需材料:易拉罐、吸管、保鲜膜)
3)、会弯曲的水。(所需材料:塑料棒、毛皮)
(本环节为弹性环节。让学生体验静电的无穷乐趣,感受科学无处不在的无限魅力,并鼓励学生课后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继续收集更多有趣的静电实验,使科学课堂无限延伸。)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异种电荷互相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