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七单元 第一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第一节 植物的生殖A
教师寄语:静心才能致远
教师分析:
本节课需要解决三个问题:有性生殖、无性生殖、无性生殖的应用。
对于有性生殖在前面已学习过有关知识,只是未总结出有性生殖的定义。通过复习、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理解有性生殖是两性细胞结合后,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从而总结出有性生殖的定义。通过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等来繁殖,归纳出无性生殖的定义。通过联系实际,掌握无性生殖的应用。
学习目标:
1、能描述植物的生殖过程,从而总结出有性生殖。
2、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能够列举植物常见的无性生殖,并能区分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3、通过探究活动,尝试植物的扦插。
4、培养探究能力及在探究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有性生殖:种子的胚是由两性 结合成 ,由 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2、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 的结合,由 直接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3无性生殖的应用:人们经常利用植物的无性生殖来栽培农作物和园林植物,常见的方式有 和 。
二、合作探究
(一)通过复习,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
1、根据所学知识,完成课本第2页的表,回忆被子植物的生殖过程。
2、总结有性生殖的概念。
3、小组讨论:日常生活中哪些植物的生殖属于有性生殖?
(二)通过观察与思考,并讨论描述常见的无性生殖:
1、学生阅读课本的“观察与思考”列举植物的无性生殖的例子。
2、小组讨论:这些植物的生物有什么共同特点?
3、总结:什么是无性生殖?
4、思考(1)、有性生殖、无性生殖有什么不同?
(2)植物的生殖方式多种多样,这对于植物来说有什么意义?
(三)无性生殖的应用:
定义
1.嫁接 材料
关键
类型
2.探究:如何进行扦插
(1)如何对扦插材料进行处理?
(2)你的探究思路是:(写在下面)
三、拓展创新:
1、将马铃薯的块茎切成小块来种植时,每一小块都要带芽眼吗?
2、蜜桃好吃,但把桃核种下去,长成的桃树却不能结出蜜桃这是为什么?用什么方法繁殖蜜桃好?
四、归航拾贝
本节课你的收获是:
本节课你的困惑是:
五、达标测试
1、下列属于无性繁殖方式的是:( )
A、播撒小麦种子种地 B、野生水果落地后萌发出幼苗。
C、用土豆芽发育成新植株。 D、埋下鸡冠花种子后,种子发芽。
2、切取一段紫背天葵的茎,插入湿润的沙土中。一般在4—10天后,即可生出新根,这种繁殖方法叫( )
A、扦插 B、压条 C、嫁接 D、组织培养
3、在嫁接植物时,一定要注意将接穗和砧木的哪一部分紧贴在一起( )
A、木质部 B、形成层 C、韧皮部 D、树皮
4、一株原来开红花的桃树嫁接到开白花的桃树上,新嫁接的枝条将来开的花的颜色是( )
A、红色 B、白色 C、粉红色 D、红色和白色
5、园艺师将一株单色的菊花培育成具有多种颜色、多种花形的“塔花”,采用的繁殖方式是
A.扦插 B.嫁接 C.压条 D.杂交
6、向日葵、玉米和桃树一样,它们通过___,___并结出______,由果实中的_____________繁殖后代。
7、种子中的____,是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_______而发育来的,这种由________发育成________的生殖方式属于____________。
8、无性生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无性生殖常见的生殖方式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10、无性生殖中椒草用______________生殖,马铃薯用_______________生殖,柳树用__________生殖,红薯用_______________生殖。
11、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据此判断:细菌分裂属于______________生殖:小麦种子萌发成幼苗属于________________生殖,酵母菌的出芽生殖属于_____________生殖。
12、下图为嫁接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⑴请填写下列结构的名称:
[ 1 ] [ 2 ] [ 3 ] [ 4 ]
⑵A图属于 ,B图属于 。
(3)嫁接能否成功的关键是 。
6、学习感悟:
第一节 植物的生殖A答案:
一、课前预习
1、生殖细胞 受精卵 受精卵 2、生殖细胞 母体 3、扦插 嫁接
二、合作探究
4、(2)无性生殖产生个体的速度比较快,有利于在环境条件适宜的条件下短时间内繁殖出大量个体。并且后代的性状较为一致。
有性生殖产生的果实和种子可以耐受不良环境条件,也可以通过各种媒介传播到其他地方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
三、拓展创新
1、有一个健壮饱满的芽才是繁殖成功的关键,芽可以成为新个体。芽合成生长素旺盛,不仅促进植物的生长,也使植株的抗病能力增强,这也是繁殖成功的前提。
2、植物的有性生殖发生变异, 利用嫁接能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
五诊断检测 1-5 C A B A B
6开花 授粉 果实 种子
7、胚 受精卵 受精卵 新个体 有性生殖
8、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有母体直接长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9、 扦插 嫁接
10、叶 块茎 茎 根
11、有性生殖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无性生殖不经过两生殖细胞的结合。
无性 有性 无性
12、⑴接穗;砧木;接穗;砧木;
⑵芽接;枝接。
⑶接穗的形成层和砧木的形成层是否紧密地结起。
第二节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A
教师寄语: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则惘
教材分析:本节课需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是家蚕的生殖和发育,第二是其它昆虫的发育。通过观看有关家蚕生殖和发育的录像片,结合课本的“观察和思考”,总结出家蚕生殖和发育的过程。通过分析李商隐《无题》中的诗句,理解家蚕在发育的各个时期的特点,理解变态发育的概念。通过对比,理解蝗虫的发育。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出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2、通过观察和饲养家蚕等实践活动,理解变态发育的概念和过程;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知识归纳、概括的能力;训练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分析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的过程的异同;
通过饲养家蚕等的实践活动,培养观察能力的同时,了解昆虫的生殖发育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举例说出昆虫在人类生活、生产中的作用。
通过“家蚕与人类的关系”,关注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揭示“金蝉蜕壳”背后的生物学事实,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结构与环境的适应;
通过诗词,渗透人文教育;关注昆虫生殖与环境适应的特征,理解生物多样性性的意义。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家蚕的生殖和发育:家蚕通过 方式产生后代。在由 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幼虫与成体的 和 生活习性差异很大,这种发育过程称为 。
2、完全变态;昆虫的发育经过 、 、 、 四个时期,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完全变态。如 等昆虫。
3、蝗虫的生殖和发育:由蝗虫的受精卵孵出的幼虫, 和 与成虫相似,只是 ,生殖器官没有 ,仅有 ,能够 ,称为 ,这样的幼虫叫 。若虫要经过 次蜕皮身体逐渐长大,不经过 ,就发育成成虫。4、不完全变态:昆虫的发育过程要经过 、 、 三个时期。如 等昆虫。
二、合作探究:能够举例说出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1、 阅读课本第8页,了解家蚕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并让小组内饲养过家蚕或见过家蚕的同学,描述家蚕的发育过程。
2、 小组讨论第9页“观察与思考”。总结:
(1)家蚕的一生要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时期,按图中的顺序排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家蚕的幼虫、成虫和蛹的形态特点和生活习性,填写下表:
发育阶段 形态特点 生活习性
幼虫
成虫
蛹
(3)家蚕的生殖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生殖方式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什么是变态发育?
(二)其它昆虫的发育:
1、根据日常观察,说说还有哪些动物与家蚕的生殖和发育方式相似?
2、你知道蝗虫的发育吗?
3、组内交流:通过对你所知动物生殖和发育的比较,总结出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
三、拓展创新:
1、你见过蝉蜕吗?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2、赤眼蜂的身体很小,还不到1毫米长,它虽然不能捕食其它昆虫,却是玉米螟、棉铃虫、松毛虫等农林害虫的天敌,在生物防治上由重要作用。猜猜这是为什么?
四、归航拾贝:
你的收获是:
你的困惑是:
五、达标测试:
1、家蚕的成虫是( )
A、 蝴蝶 B、家蝇 C、蚕蛾 D、蚕蛹
2、蜻蜓点水是为了( )
A、 嬉戏 B、产卵 C、受精 D、产精
3、下列哪种生物的发育过程是不完全变态发育( )
A、家蚕 B、蚊 C、蝗虫 D、蝇
4、下面是家蚕发育过程各阶段的形态图,其先后顺序是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④③②① D.②④③①
5、家蚕等很多昆虫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方式产生后代的。
6、在由_________发育成________的过程中,家蚕的______与_______的______和____________差异很大,这种发育过程称为变态发育。
7、同家蚕一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昆虫的发育也经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时期,这样的过程称为完全变态。
8、蝗虫的发育过程要经过_________、 、_______三个时期,象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不完全变态。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蝗虫的幼虫又称为____________,它的________和_______与成虫相似,身体___________,仅有____________,能够___________。幼虫要经过___________蜕皮,不经过_______,就发育成_______________的成虫。
10、自己列表比较家蚕与蝗虫的生殖和发育的异同点。
相同点 不同点
家蚕
蝗虫
六、学习感悟
第二节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A参考答案
1-4 C BC D5、有性生殖 6、受精卵 新个体幼虫 成体 形态结构 生活习性
7、蜜蜂、菜粉蝶、蝇、蚊卵 幼虫 蛹 成虫
8、卵 若虫 成虫 蟋蟀 蝼蛄 螳螂
9、跳蝻 形态 生活习性 较小 翅芽 跳跃 5 蛹期 有翅能飞
10、
相同点 不同点
家蚕 有性生殖 变态发育 发育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幼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与成虫显著不同,为完全变态发育。
蝗虫 发育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幼虫与成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相似为不完全变态发育。
第三节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A
教师寄语:一寸光阴一寸金,抓住时间,你就抓住了成功。
教材分析:本节课需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是青蛙的生殖和发育;第二是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环境。对于青蛙动物生殖和发育,应着重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来反映它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和特点。青蛙是两栖动物,具有初步适应陆生的生活的结构特征,但受精和幼体的发育是在水体中进行,幼体经变态发育而登上陆地生活。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图片和资料分析,总结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培养观察、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资料分析,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除青蛙外, 、 、 也都是两栖动物。
2、春末夏初,青蛙“呱、呱、呱”的叫声此起彼伏。这是 蛙在高声鸣叫。
3、仔细观察水面,会发现水中漂浮着一片片 的东西,里面有许多 ,这就是青蛙产下的卵块。
4、青蛙的生殖和幼体发育必须在 中进行,幼体要经过 才能上陆生活。
二、合作探究:
(一)通过学习青蛙的生殖和发育,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1、复习两栖动物的含义是什么?你知道哪些动物是两栖动物?
2、阅读教材第13页内容,讨论在什么环境条件下能听到蛙的鸣叫?雄蛙的鸣叫、雌雄蛙抱对各有什么意义?
3、通过图示,描述青蛙的卵块什么样子?里面有什么?受精过程发生在什么地方?青蛙的一生要经历几个过程?
4、通过观察和思考,总结青蛙的生殖和发育特点:在 受精,在 发育;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很大的差异,为 发育。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 、 、 。
比较 早期蝌蚪 成蛙
外形特征 身体分为 、 和尾部,没有 。 身体分为 、 和四肢,没有 。
头部 感觉器官 ,头后两侧有 。 视觉、听觉敏锐,无 有 ,适于陆地上生活
躯干部、四肢、尾 通过 的摆动产生运动,适于在水中游动。 后肢 ,前肢 ,适于陆地上跳跃。后肢趾间有 ,适于在水中游泳。
5、比较青蛙的发育过程与家蚕的有什么异同?
(二)通过资料分析,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阅读课本中的资料分析,思考下列问题:
1、现在两栖动物走向衰退、种类减少的原因是什么?
2、环境的变化对两栖动物的繁衍有什么影响
3、某些地区出现畸形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4、从上述事实,你受到哪些启示?
(三)联系实际生活
在你的家乡两栖动物的生活环境如何?他们的数量是不是在不断减少?我们应当采取哪些措施进行保护?
三、拓展创新
1、小蝌蚪靠吃什么长大?它的尾巴后来怎么没有了?
2、小明采集了一些蛙卵,想观察从蛙卵到成蛙的详细过程,他应该为蛙卵的发育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条件?
四、归航拾贝:
本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你的困惑是什么?
五、达标测试:
1、青蛙将卵块产在( )
A、水中 B、青草上 C、泥土上 D、水底
2、蛙的卵在水中受精,方式属于( )
A、体内受精 B、体外受精
C、体内、体外均有 D、是一种无性繁殖方式
3、下列有关青蛙生殖和发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殖方式属于有性生殖 B、受精方式为体内受精
C、生殖和发育都在水中 D、发育过程为变态发育
4、在蝌蚪发育成青蛙的过程中,先后出现的呼吸器官是( )
A、鳃、肺 B、鳃、皮肤
C、肺、皮肤 D、鳃、肺和皮肤
5、蛙鸣的生物学意义是____
A、歌唱春天 B、招引昆虫
C、招引异性青蛙 D、吓退天敌
6、蛙是变态发育,它的幼体区别成体的显著特征是____
A、陆生、用肺呼吸、无尾、有四肢 B、陆生、用鳃呼吸、有尾、无四肢
C、水生、用肺呼吸、有尾、无四肢 D、水生、用鳃呼吸、有尾、无四肢
六、学习感悟:
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A
答案:1、A 2、B 3、B 4、D 5、C 6、D
第四节 鸟的生殖和发育A
教师寄语: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教材分析
前几节学习了植物的生殖,昆虫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关于鸟的生殖和发育,作为农村的孩子来说比较熟悉,但也有不少疑问,本节课重点要让学生认清鸟卵的各部分结构及功能,会描述鸟类的生殖与发育过程。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和讨论,能够说出鸟卵适于陆地上发育的结构特点。
2、会描述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知道鸟类的繁殖行为。
3、通过概括鸟类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培养表达能力。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鸟卵的结构:
(1) 是卵细胞的主要营养部分,外面包裹着 。
(2)卵黄表面中央有一盘状的小白点,称为 ,里面含有 。
(3)卵黄外面的 ,也含有营养物质和水分,供胚胎发育的需要。
(4) 和 起保护作用。
(5)卵壳上有许多看不见的 。
2、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一般包括 、 、 、 、 和 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伴随着复杂的繁殖行为。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总结出鸟卵适于陆地上发育的结构特点。
1、欣赏图片,思考回答第16页图中三个同学提出的问题。
2、(一)取一只鸡蛋,根据第16页“观察与思考”中的提示打开鸡蛋,对照鸡卵的结构图依次观察各部分结构,并进行识记。
(二)看课本P17明确鸡卵的结构中每一部分结构的功能。完成下列练习:
(1)卵壳的作用是 。壳膜的作用是 。卵白里面含有 和 ,供胚发育的需要。卵黄是卵细胞的主要 。
(2)已受精的鸡蛋中, 可以发育成小鸡。
(3)胚盘的特点是含有 ;胚盘的功能是受精后可以发育成 。
(4)胚盘要发育成胚胎需要营养物质和水,所以 可以向胚盘提供营养物质
(5)在卵黄的外面包围着 它可以 卵黄,而且还可以向胚盘提供 。
(6)卵黄的周围有一些白色的带状物质,这些带状物叫做 ,它位于卵黄上,系带的一端与卵盾端的壳膜相连.另一端与卵尖端的壳膜相连,这样连接可以将卵黄 。
(7)气室储存空气,为胚胎发育提供 。
(8)怎样区分未受精的卵和已受精的卵?
3、讨论完成问题:养鸡场的母鸡下的蛋都能孵出小鸡吗?为什么?
4、总结出鸟卵适于陆地上发育的结构特点。
学习任务二:通过看图和讨论结合日常生活经验,描述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并列举鸟类的繁殖行为。
1、阅读教材18页内容,说出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包括哪几个阶段
2、鸟类的生殖和发育的每个阶段都伴随着复杂的繁殖行为,试列举鸟的繁殖行为。是不是所有的鸟类都必须经过以上所有阶段?有没有例外?试举例说明。
3、想一想 鸟儿经过交配后会产出 ;青蛙是体外受精,受精过程在水中进行。说明受精卵已经适应了外界的环境。而鸟受精是在 完成的,当卵从母体产出后,亲鸟的 行为可以使受精卵继续维持像在体内时候一样的温度,从而有利于受精卵的发育。
三、拓展创新
1、把一个鸡蛋叫做鸡卵合适吗?为什么?
2、下面是几种鸟卵的孵化时间.请你推测孵化时间的长短可能与什么有关
鸟名 家燕 麻雀 家鸽 鸡 鸭 天鹅 鸵鸟
孵化时间/天 12~15 14 17~19 20~22 28~32 34~38 45
3、完成下表,比较昆虫、两栖动物和鸟类的生殖和发育方式,并简要分析不同生殖方式对环境的适应性。
动物种类 生殖方式 发育方式
昆虫 _____生殖、_____受精 _____发育或_____发育
两栖动物 _____生殖、_____受精 多为_____发育。在_____发育中,_____离不开水
鸟类 _____生殖、_____受精 _____经过孵化发育成_____,再发育为_____,没有变态发育
四、归航拾贝
我的收获:
我的疑惑:
五、达标测试
(一)选择题
1,在家鸽的卵中,真正的卵细胞所包括的结构是( )
A、卵黄、卵白和内层卵壳膜 B、整个鸽卵
C、胚盘、细胞核 D、胚盘、卵黄和紧包在卵黄外面的卵黄膜
2、发育成幼鸽的关键结构是( )
A、受精卵 B、卵黄 C、卵黄和卵白 D、卵白
3、为鸟卵的发育提供营养物质的结构是( )
A、卵壳和系带 B、壳膜和卵白 C、卵黄和卵白 D、卵黄和壳膜
4、孔雀开屏属于哪类繁殖行为( )
A、求偶行为 B、筑巢行为 C、产卵行为 D、交配行为
5、鸡的卵在体内受精后就开始发育,但鸡卵产出后就停止发育,原因是外界( )
A、具有阳光 B、具有空气 C、温度太高 D、温度太低
6、下列不属于鸟类繁殖行为的是( )
A、求偶交配 B、占区、筑巢 C、胎生、哺乳 D、孵卵和育雏
7、鸟卵中的细胞核,位于以下哪种结构中?
A、卵白 B、卵黄 C、气室 D、胚盘
8、在鸡蛋的孵化过程中,我们要用照蛋机进行检查,目的是( )
A、给鸡蛋照明 B、清除未受精和坏死的鸡卵
C、难鸡蛋加温 D、促进鸡蛋的孵化
9、秋天林区和公园的树干上,悬挂一些人工巢箱的目的是( )
A、保护一些不会营巢的鸟 B、招引有益鸟类
C、保护鸟类免受敌害 D、捕捉鸟类
10、胚胎发育所需要的氧气来自( )
A、卵黄 B、胚盘 C、气室 D、卵黄系带
(二)非选择题
11、下图是鸟卵的结构图,据图回答复:
(1)鸟卵的卵细胞是由图中[ ] 、[ ] 、[ ] 构成。其中[ ] 里面含有细胞核,是进行 的部位。
(2)为鸟卵的发育提供营养物质的是[ ] 和[ ] 。
(3)在人工孵化小鸡时,为保证能孵化出体格健壮的雏鸡,所选用的卵应该是 所提供的外界条件应该是 。
(4)如果这是一只煮熟的鸡蛋,上述两个条件也具备一定能孵化吗?对此你有什么启发?
六、学习感悟
第四节 鸟的生殖和发育A 答案
1-10 D A C A D C D B A C
11、(1)6胚盘 7卵黄 8卵黄模 6胚盘 胚胎发育
(2)7卵黄 5卵白 (3)体积大且受精的卵 适宜的温度
(4)不能孵化 在孵化小鸡的时候要选择活的卵。
第七单元第二章:遗传和变异
第一节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学案A
教师寄语:珍爱生命,关爱健康,让我们一起幸福地成长!
教材分析: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对本节的具体要求是: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在目标中只是属于了解水平的,本节内容在初一时学生已有些初步的了解,但多数学生却有不同程度的遗忘或理解不详,因为本节知识是宏观与微观,直观与抽象并存,而且二者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因此有些深奥难懂。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以及亲子代间在性状上的延续现象;举例说出不同种性状之间的区别;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出资料、文字资料及实验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及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能力和对问题质疑、释疑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基因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遗传和变异:遗传是指 。
变异是指 。
2、生物的形状;任何生物都有许多性状,有的是 ,有的是 ,有的是 等等。
3、生物的相对性状是指
二、合作探究
1、教师举例说出学生常见的现象:①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耗子出生会打洞。”②“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学生根据课前分工收集的资料思考:什么是遗传?什么是变异?
2、学生看教材P25页观察与思考栏目,学生分析讨论以下问题:
①仅凭肉眼的观察或简单的测量,就能知道自己所有性状吗?
②你认为生物的性状表现有几方面?试着概括一下什么是生物的性状。
③通过观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出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常有哪些不同的表现?
④任选上述一种人体性状,看看你与父母亲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再看看你与父母的父母是否相同。说明这是为什么?
⑤生物体的所有性状都能遗传吗?如果不是,请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解释。
⑥通过观察与讨论,你还有哪些问题?请试着与同学们交流。
3、资料分析P26-27页转基因鼠的启示,小组讨论完成以下问题:
①在这项研究中,被研究的性状是什么?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是什么?
②转基因超级鼠的获得,说明性状与基因之间是什么关系?
③由此推论,在生物传种接代过程中,传下去的是性状还是控制性状的基因?
三、拓展创新
想一想,你还知道哪些转基因生物?对于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遗传下去的不是性状本身,而是控制性状的基因,你还有怀疑吗?
四、 归航拾贝
本节课你的收获是:
本节课你的困惑是:
五、达标测试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山羊的毛较少,绵羊的毛较多 B、小红和小莉都是双眼皮
C、小强长得较高,小刚长得较瘦 D、公鸡的肉冠有玫瑰和单冠
2、下列性状的变化不是由基因控制的为( )
A、小鼠生长转基因超级鼠 B、经常晒太阳使皮肤变得较黑
C、双眼皮的父母生出单眼皮的孩子 D、红果番茄的植株上结出黄果番茄
3、下列生物中,哪一个不是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来的( )
A、含有抗冻基因的番茄 B、含抗虫基因的棉花
C、含有抗除草剂基因的大豆 D、克隆羊“多莉”
4、下列不属于人的性状的是( )
A、皮肤的颜色 B、血型 C、眨眼反射 D、牙齿的齿龋齿
5、转基因超级鼠的研制成功,说明了( )
A、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 B、生物的性状通过生殖而传递
C、生物的性状是由外界环境决定的 D、生物的性状与外界环境无关
(二)非选择题
6、中国青年科学家陈大炬成功地把人的抗病毒干扰素(一种蛋白质)基因植入烟草的细胞中并“嫁接”到其DNA分子上,使烟草获得了抗病毒的能力,试分析回答:
(1)人的基因之所以能“嫁接”到植物DNA分子上去,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2)烟草有了抗病毒的能力,这表明烟草体内产生了________,这个事实说明,人和植物共用一套_______,蛋白质的合成方式:________________。
(3)这个事实也可证明,现代地球上的生物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它们之间有着或远或近的_____________关系。
7、结合教材P27,用显薇注射法获得转基因超级鼠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这项研究中,被研究的性状是__________,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是___________。
(2)注射过_________的受精卵或转基因超级鼠,而未受注射的受精卵发育成__________鼠。
(3)由此可知,在生物传种接代过程中,传给后代的是____________。
(4)转基因超级鼠的出生运用的是哪一种现代生物技术?它的出生有什么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学习感悟
第七单元第二章:遗传和变异
第一节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学案A答案
1-5 D B D C A
6、(1)人与植物的DNA结构相同
(2)抗病毒干扰素 遗传密码 相同
(3)亲缘
7、(1)个体大小 大鼠生长激素基因
(2)大鼠生长激素基因 普通
(3)基因
(4)转基因技术 它的出生证明了外源基因可以导入幼物体内和它们的受精卵内,并能在细胞中发挥作用,它为成功培育抗虫和抗病作物新品种开拓了广阔的前景。
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学案A
教师寄语:失败是什么?没有什么,只是更走近成功一步;成功是什么?就是走过了所有通向失败的路,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成功的路。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阐述了基因、DNA、染色体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说明了生殖细胞(精子、卵细胞)与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及这种变化的意义,教材从经典遗传学的庞大体系中,提取出基因这一核心的概念,深入浅出地介绍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目的是使学生简明地理解生物遗传的实质。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3、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图片资料,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和分析思考的综合能力。
2、增强学生对遗传学的进一步认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目标:
1、了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激发学生深层次地对生命的思考,对生命的珍爱。
2、通过科学家发现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变化事实的学习,产生对生物学家的敬佩之情,以及对生物研究的美好憧憬。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生物体的各种性状都是由 控制的。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 传递给了子代。在有性生殖过程中 和 就是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
2、基因在细胞里并非“一盘散沙”或“散兵游勇”,他们大多有规律的集中在细胞核内的 上,
3、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 存在的,基因也是 存在的,分别位于 的染色体上。
4、基因经 和 传递。
5、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 。
二、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基因与染色体
观察教材P29页的两幅图,小组讨论试着完成以下问题:
1、数一数人体细胞内有多少条染色体,想一想为什么将这些染色体画成一对一对的?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
2、根据染色体和DNA的关系图,结合已学过的知识,试着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
知识点(二)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传递
分析教材30页、31页内容,讨论后完成以下问题
1、我们知道人体细胞内的染色体都只有23对,父母应该把多少条染色体传给子代呢?试着说一说,并在下空处完成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图。
2、请你解决为什么形成受精卵后仍然是23对染色体呢?
3、大家联系染色体、DNA、基因、性状的关系,想一想,说一说这对遗传有什么意义?
4、讨论总结:基因如何通过精子或卵细胞进行传递的?联系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图作答。
三、拓展延伸
1、思考:为什么一对夫妻所生的几个孩子的长相会有差异?
2、为什么无性生殖产生的后代,个体之间十分相像呢?这与染色体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状况有关吗?
四、归航拾贝
本节课你的收获是:
本节课你的困惑是:
五、课堂达标检测
1、如果用一根长绳来代表DNA分子,在长绳上用红、黄、绿、蓝等颜色涂在不同的区段上,则不同颜色的区段表示的是( )
A、DNA分子 B、基因 C、染色体 D、染色质
2、基因是通过亲子间的“小桥”传递的,小桥指的是( )
A、精子 B、卵细胞 C、精子或卵细胞 D、受精卵
3、染色体与DNA的关系是( )
A、染色体即是DNA
B、染色体是DNA的基本单位
C、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
D、染色体是遗传物质,DNA也是遗传物质
4、下列关于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DNA主要在染色体上 B、基因在DNA上
C、一个DNA上有多个基因 D、一个染色体上有多种DNA
5、在进行有性生殖时,亲代的性状如何传递给子代( )
A、由精子和卵细胞共同遗传 B、由体细胞遗传
C、由精子遗传 D、由卵细胞遗传
6、从亲代到生殖细胞再到子代,染色体数量的传递规律是()
A、2n 2n 2n B、n n n C、n 2n n D、2n n 2n
六、学习感悟
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学案A答案:
1、B 2、C 3、C 4、D 5、A 6、D
第三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A
编者: 杨承兰 孙清年 审核人: 刘成波
教材分析:
本节以孟德光的豌豆杂交实验为例说明生物的性状存在着显性和隐性,它们分别是由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控制的,另外,通过列举事例说明遗传病产生的机理及为什么禁止近亲结婚。
学习目标:
1、能举例说出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并能利用图解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 递特点。
2 、知道近亲结婚的危害。
3、通过对孟德尔杂交实验的学习,培养对科学实验的分析、判断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 生殖过程中基因的传递图解
体细胞 生殖细胞
父方:AA 受精卵
母方:aa
2、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
(1)相对性状有 和 之分。
(2)在相对性状中,表现为隐性性状的其基因组成只有 ,表现为显性性状的,其基因组成有 或 两种。(用大小写字母表示)
(3)基因组成是Dd的,则D为 基因,d为 基因,虽然d控制的性状不表现,但可以遗传下去。
3、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
二、合作探究
1、请认真阅读课本P32-33关于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思考
(1)著名的奥地利遗传学家 ,最早研究得出了基因与性状表现有关系,他认为 性状有 和 之分。例如,豌豆的高街霸竿对矮竿是 性状,而 便是 性状。
(2)孟德尔的实验还证明在相对性状的遗传中,其基因组成有 种,如果用Aa来分别表示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那么,表现为显性性状的有 ,表现为隐性性状的有 。
(3)如果基因组成为Aa的,a控制的性状不表现,那么在遗传过程中,a是不是就会丢失?如果不是,又会怎样?
2、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34,关于禁止近亲结婚,并作答:
(1)我国婚姻法规定: 禁止结婚。那是因为血缘关系越 他们的遗传基因也越相 ,如果婚配,那么致病基因相遇的可能性就越 ,后代得遗传病的汇率也就越 。
(2)苯丙酮尿症是新生儿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种遗传病,属 遗传,即父母携带了这种病的基因,却没有 ,我国发病率约为1/16500,患儿表现为尿液有异味,且智力 。
三、拓展创新
请再认真思考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思考:
1、孟德尔将杂交后的种子种下去为什么长出的植株都是高的呢?难道控制矮竿性状的基因没有传给子代吗?(通过图解来解释)
2、杂交豌豆的后代为什么高的多矮的少?(也用图解)
3、在《红楼梦》小说中人物林黛玉是贾母的外孙女,贾宝玉是贾母的孙子,他们的爱情悲剧让读者唏嘘不已,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宝玉和黛玉结婚合适吗?为什么?
四、归航拾贝
本节课你的收获是:
本节课你的困惑是:
五、达标测试
(一)选择题
1、两杂种黄色米子粒豌豆杂交产生种子120粒,其中纯种黄色种子的数目约为( )
A、0粒 B、30粒 C、60粒 D、90粒
2、我国婚姻法规定禁止近亲结婚的医学依据是( )
A、近亲婚配其后代必患遗传病 B、近亲婚配其后代患隐性病的机会增多
C、人类的疾病都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的 D、近亲婚配有悖于伦理道德
3、关于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如果体细胞中的基因有显性的,则这个生物体表现为显性性状
B、生物体细胞中一旦出现隐性基因,则表现为隐性性状
C、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的区分只是理论上的研究,对具体实践没什么作用
D、生物个体的性状主要由显性基因所控制,与隐性基因无关
4、人类有耳垂和无耳垂这对性状中,决定有耳垂的基因(A)是显性,决定无耳垂的基因(a)是隐性。现有一对夫妇,一方有耳垂,另一方为无耳垂,他们生下一无耳垂男孩,请问:该夫妇的基因组成是( )
A、A a和a a B、AA和a a C、Aa和Aa D、a a和a a
5、在 鼠中,黑色皮(B)对白色毛皮(b)是显性,一对杂交的黑色 鼠交配,产生许多子代个体,它们表现型及比例最大可能是( )
A、全部黑色 B、3黑:1白 C、2黑:2白 D、1黑:2灰:1白
(二)非选择题
6、豌豆种子的形状是由一对等位基因R和r控制的,下表是有关豌豆种子形状的三组杂交试验结果:
组合序号 杂交组合类型 后代的表现型和植株数目
圆粒 皱粒
一 皱粒×皱粒 0 102
二 圆粒×圆粒 125 40
三 圆粒×皱粒 152 141
(1)写出各个组合中两个集体的基因组成
(2)根据哪个组合能判断出显性性状?试说明理由
6、学习感悟
第三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A达标测试答案
(一)选择题
1、B 2、B 3、A 4、A 5、B
(二)非选择题
6、(1)第一组 r r×r r ,第二组R r×R r, 第三组R r×r r
(2)根据第二个组合可以判断出显性性状是圆粒
根据孟德尔遗传定律,第二个组合亲本的后代中出现了性状分离,由此可知亲本的基因组成一定是杂合子,亲本所表现出来的性状圆粒就是显性性状。
第四节 人的性别遗传A
教师寄语:性别你无法选择,前程由自己决定。
教材分析
性别是一种特殊的性状,在学生中总存在着一种神秘感。本节内容可以满足学生对于性别决定和性别遗传知识的需求。另外,社会上一些人仍存在重男轻女思想,通过本节学习,要使学生科学地理解和正确地对待生男生女的问题。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人的性别是由染色体决定的。
(2)会解释生男生女的道理,并能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与思考明确性染色体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用科学的态度看待生男生女的问题。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男女染色体的差别:
(1)1902年,美国细胞学家麦克郎在观察中发现,男性体细胞中有一对染色体的形态与别的染色体不一样,他把这对染色体称为 。
(2)1905年美国细胞学家威尔逊和斯特帝文特进一步把男性体细胞中那一对与众不同的染色体称为 和 。
(3)男性染色体表示为 。
(4)女性染色体表示为 。
2、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女人会排出一个含有 的卵细胞,男人会产生两种精子,一种含有 的,另一种含 的,这两种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 ,因此生男生女机会 。
二、合作探究(究相信自己,一定行)
1、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P36—37,并仔细观察P37男、女成对染色体排序图,并思考下列问题:
(1)男性、女性体细胞中的染色体各共有多少对?多少条?
(2)男女各有一对染色体和其他22对染色体明显不同,你能找出来吗?科学家们将这对染色体叫什么?它可以决定人体的什么性状?
(3)男性、女性染色体相同吗?如果不同,有什么区别?
(4)想一想,就染色体来说,在男性的精子和女性的卵细胞中,应该有几条染色体?男性有几种精子?女性有几种卵细胞?
2、我们通过学习知道,就性染色体而言,男性的组成是X和Y,女性的组成是XX,因此,男性可产生X和Y两种精子,女性只能产生一种含X的卵细胞。那么,精卵结合时,究竟是哪种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呢?结合的结果怎样呢?生男生女到底与什么有关?
首先请同学们做模拟实验:
实验要求及方法步骤:
每组准备两种不同颜色的围棋棋子,用黑子表示X精子,白子表示Y精子,黑子也表示卵细胞。然后分装在两个不透光的容器内,其中一个装有“精子”(数量要多,但黑白比例为1:1),另一个装有卵细胞。
请一位同学从装有“精子”的容器中随机摸出一粒“精子”,另一们同学从装有“卵”的容器内摸出一粒“卵”,放在一起形成“受精卵”并作好记录,最后统计(实验50—60次)
精子 卵细胞
含X染色体(黑子) 含Y染色体(白子) 含X染色体(黑子)
1
2
3
4
5
6
…… …… …… ……
统计次数
统计比例
讨论结果,得出结论:
两种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均等。
根据以上实验填写下列图解。
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三、拓展创新
1、有些人认为:生男生女的责任全在女性,你认为这种想法科学吗?为什么?
2、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中,男女比例大致是1:1,而在一个多子女的家庭中,男女比例不是1:1的情形也很多。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对此做出合理解释。
3、下面是某药品的一则广告宣传,请阅读这则广告后,用所学知道,指出其中的错误。
“……人类男性的精子有两种:一种是XX,另一种XY。XX精子与卵子受精就生女孩,XY精子与卵子受精就生男孩。服用该药品后,可以提高XY精子的活性,提高XY精子的受精机会而生男孩,经过1983人试用后跟踪统计,有效率在98%以上。……”
错误一:
错误二:
四、归航拾贝
你本节课的收获是:
你本节课的困惑是:
五、达标测试
(一)选择题
1、人类精子的染色体组成是( )
A、44+XY B、22+X或22+Y C、23+Y D、23+X或23+Y
2、下列各种细胞中一定含有X染色体的是( )
A、人的体细胞 B、生物的体细胞 C、人的精子 D、生物的卵细胞
3、在XY型性别决定中,对性别决定起作用的是( )
A、精子 B、卵细胞 C、体细胞 D、环境条件
4、一对夫妇第一胎生了一个女孩,他们想要一个男孩,你认为他们第二胎是男孩的机率为( )
A、100% B、50% C、25% D、0%
5、发现性染色体的科学家是( )
A、麦克郎 B、孟德尔 C、虎克 D、达尔文
6、人的体细胞,卵细胞和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分别是( )
A、46、23、46 B、23、46、23 C、46、23、23 D、23、46、46
7、染色体存在于细胞的( )
A、细胞膜 B、细胞质 C、细胞核 D、细胞液
二、非选择题
8、观察课本37页图回答问题
(1)从染色体的组成和形态看,表示女性染色体的是 ,表示男性染色体的是 ,你的判断依据是
(2)在男性和女性的各23对染色体中第 对被称为性染色体在图上圈出来。
(3)X染色体与Y染色体在形态上的主要区别是
9、性染色体上只有决定性别的基因吗?
10、生物体的遗传是由 控制的,人的性别决定不只与性染色体有关,还与 有关。
六、学习感悟
第四节 人的性别遗传A答案:
二、合作探究
1、(1)23对,46条
(2)性染色体,男女性别
(3)不相同,男性染色体为XY,女性染色体为XX
(4)1条,二种,一种
2、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三、拓展创新
1、不科学,女性的性染色体为X和X,男性的染色体为X和Y,女性产生的卵细胞仅含X,男性产生的精子含X或Y基因,当卵细胞X与精子Y结合的受精卵为XY时,受精卵发育为男孩,当卵细胞X与精子X结合的受精卵为XX时,该受精卵发育女孩,受精时对精子与卵细胞的结合是随机的,所以这种说法不科学。
2、含X的精子和含Y的精子,哪种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是随机的。一个母亲如果生一个孩子,生男生女的机会各占50%,如果统计较多的母亲所生的孩子,男女比例会接近1:1,所以,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中,男女整体比例大致为1:1,但如果只生一个孩子,或是男孩,或是女孩,不可能是1:1,同样道理,一个家庭有几个孩子,出现男女比例不是1:1是不奇怪的。
3、错误一:精子类型应为含X的和含Y的,
错误二:两种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的机会应该是均等的。
五、达标测试
(一)选择题1、B2、D3、A4、B5、A6、A7、C
(二)非选择题
8、(1)第二幅图,第一幅图,男性染色体在形态、大小上存在着明显差异。
(2)23
(3)X染色体大,Y染色体较小
9、不是
10、基因,常染色体
第五节 生物的变异A
教师寄语
个性加创新等于辉煌的天赋。
教材分析
学生身边变异的事例很多,生物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学生很容易理解。本节的核心问题是生物的变异为什么会普遍存在。应组织好对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的探究活动。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举例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并能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
(2)能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初步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调查数据的分析数据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调查结果的能力。
(2)能举例说出遗传育种的几种方法,以及在生产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的成就,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养成热爱生物物种的美好情感。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不同种生物千差万别,同种生物之间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这都源于生物的 。
2、生物性状的变异是 。
3、引起变异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种类之间,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首先决定于 ,其次与 有关系。
4、单纯由环境引起的变异,如果没有影响到遗传物质,就不会 。
二、合作探究(我自主,我参与,我快乐)
1、请同学们观察课本P40,你能总结出变异的概念吗?
2、生物的变异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为什么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下面我们一起对“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来探究一下吧?
(请参阅P41—42,小组内的同学好好合作,看哪个组的同学设计的好!)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制定计划:
(1)材料准备:
(2)实验步骤: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请同学们讨论:
(1)计算并比较两种花生果实长度的平均值,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把大花生的种子种在贫瘠的土壤中,把小花生种到肥沃的土壤中,它们结出的果实怎样?你作出推论的依据是什么?
3、请认真阅读课本P43第一段,结合下表,回答问题:
(1)生物变异的影响因素主要是 和 ,其中,可遗传的是 ,不可遗传的是 。
(2)举例说明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三、拓展延伸(我学会了,我解释)
1、人类应用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阅读课本P43第二、三段,P44图,各小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高产奶牛的出现,是利用了
(2)高产抗倒伏小麦的产生是由于
(3)太空椒的形成是因为
2、我如果从大花生中选择一粒饱满粒大的种子种下去,所收获的种子一定都是大的吗?为什么?
四、归海拾贝(学习反思)
本节课你的收获是:
本节课你的困惑是:
五、达标测试(过关斩将)
(一)选择题
1、同一品种的菊花,有粉红色的花,有白色的花,有黄色的花非常漂亮,这是生物的( )
A、遗传 B、变异 C、进化 D、适应
2、玉米的品种很多,有黄色的,有黑色的,有花色的,有白色的,性状差异较大。这里的性状是指( )
A、玉米粒的大小 B、玉米粒的形状
C、玉米粒的颜色 D、玉米粒的重量
3、能遗传的变异是下列哪项引起的( )
A、个体生长很快 B、遗传物质发生了变化
C、个体发育很好 D、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
4、大花生品种和小花生品种的差异主要是由下列哪个因素引起?( )
A、遗传物质 B、光照权威 C、水分 D、土壤
5、兄弟二人,弟弟在学校念书,皮肤较白,哥哥在外打工,整天暴露在太阳光底下,皮肤很黑。这种性状的改变属于( )的变异。
A、可遗传 B、不可遗传
C、既可能遗传,也可能不遗传 D、不知道
6、有两个品种的水稻,一种高产不抗虫害,一种低产不抗虫害,为了得到高产抗中害的品种,可采取的方法是(多项选择)( )
A、杂交 B、辐射 C、用卫星带太空 D、转基因
7、太空椒个大,普通椒个小,性状态发生了变异,这种变异( )
A、由于是环境造成的,所以是不可遗传的
B、由于是基因发生了改变,所以是可以遗传的
C、由于是环境造成,所以是可以遗传的
D、由于是基因发生了改变,所以是不可遗传的
8、被尊称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科学家是( )
A、孟德尔 B、钱学森 C、达尔文 D、袁隆平
9、下列属于遗传和变异原理应用的例子是(多项选择)( )
A、高产奶牛 B、高产抗倒伏小麦 C、太空椒 D、克隆羊
10、生物之所以保持种族性状的相对稳定,是因为生物具有( )
A、遗传和变异特性 B、遗传的特性
C、变异的特性 D、自然选择的特性
11、水稻的不抗倒伏和抗倒伏是一对相对性状,分别由显性A和、隐性a基因控制,现有两株杂合体杂交,产生一株抗全倒伏的品种,它可能的基因是( )
A、AA B、Aa C、aa D、A
12、当一对基因中,一个是显性基因,一个是隐性基因,生物表现出( )
A、显性性状 B、中间性状 C、隐性基因 D、无规律
(二)、非选择题
13、解释“南橘北枳”出现的原因。
14、地球上的环境是复杂多样的,不断变化的,生物如果不产生 ,就不能 变化的环境,如果没有 的变异,就不会产生新的生物类型。
六、学习感悟
第五节 生物的变异A答案:
二、合作探究
1、生物亲代和子代之间的差异以及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叫变异。
2、(1)大花生(或小花生)的果实大小总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2)大花生的种子种在贫瘠的土地上,其果实将会变小,小花生的种子在肥沃的土壤中,其果实会长大,因为环境的变化影响生物性状的表现。
3、(1)遗传物质、环境因素、遗传物质、环境因素
(2)可遗传变异:太空椒
不可遗传变异:南橘北枳
三、拓展延伸
1、(1)由于遗传物质的变异,不同品种或同一品种的奶牛控制产奶量的基因组成可以不同,通过人工选择可以将产奶量高的奶牛选择出来(含有控制高产奶量的遗传物质),通过繁育,后代还会出现各种变异,再从中选择、繁育,数代后奶牛不但能够保持高产奶量,甚至会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2)通过杂交,低产抗倒伏小麦把抗倒伏的基因传给了高产不抗倒伏的小麦,抗倒伏基因与高产基因组合到一起。
(3太空椒是在太空条件下,引起基因发生改变而培育成的新品种。
2、不一定,如果大花生的大小是一种数量性状,则大花生中一粒饱满粒大的种子种下去,所收获的种子有大有小,但平均值仍和原大花生品种相近。若不考虑环境因素的话)
五、达标测试
(一)选择
1、B 2、C 3、B 4、A 5、B 6、ABC 7、B 8、D 9、ABC 10、B 11、C 12、A
(二)非选择题
13、南方的橘子移栽到北方之后,其味道、色泽等品质都发生了变化,不能称之为橘,只能称为要枳的现象,原因:二者基因型虽然相同,但环境条件的改变可使性状发生改变。
14、变异、适应、可遗传
第三章 生物的进化
第一节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A卷)
教师寄语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教材分析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通过科学的推测来研究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介绍了原始大气的成分、米勒实验和原始生命形成过程。本节学习的重点是生命起源的过程,难点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尊重客观事实、不迷信权威、敢于怀疑的思维品质。
学习目标 1.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2.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尊重客观事实、不迷信权威、敢于怀疑的思维品质。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有关生命起源的学说你了解多少?
2、米勒设计的实验装置各有什么作用?
3、你自己先描述一下生命起源的过程。
二、合作探究
1.阅读教材P47--49资料分析1.2.3.完成下列问题
(1)在教材上划出科学的推测的概念。
(2)各小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①地球上原始大气的成分与现在大气成分有何区别?
②你认为原始地球上有生命吗?为什么?
③根据米勒等科学家的实验结果,可以对生命的起源作出怎么样的推测?
④陨石中含有构成生物体所需要的有机物,由此可以作出什么推测?
2.阅读教材P49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原始大气 高温、紫外线 简单( ) 地球降温与水蒸气 ( )
凝结成雨水流入江河
原始单细胞生物 ( )亿年后,有机物形成 ( )
生命起源过程示意图
三、拓展创新
在现在的环境条件下,地球上会不会再形成原始生命?为什么?
四、归航拾贝
本节课你的收获是:
本节课你的困惑是:
1、 达标测试
(一)选择题
1.科学家推测,原始生命的形成的时间,大约的在地球形成后的多少年( )
A.10亿年 B.15亿年 C.20亿年 D.30亿年
2.(09长沙中考)原始大气层里不含( )
A.氧气 B.氢气 C.甲烷 D.硫化氢
3.原始的生命起源于( )
A.原始的大气层 B.原始的河流
C.原始的海洋 D.原始的高山
4.人类起源于( )
A.森林古猿 B玛雅人 C.尼安德特人 D.黑猩猩
5.在实验室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和大气成分来合成氨基酸的第一位人物是( )
A.斯巴兰让尼 B.巴斯德 C.米勒 D.孟德尔
6.关于科学推测,正确的叙述是( )
A.科学推测需要确凿的证据 B.科学推测需要严密的逻辑
C.科学推测需要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D.以上三项都需要
7.(09潍坊中考)有关生命起源与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原始生命诞生的标志的原始新陈代谢和个体增殖
B.生物进化的最直接证据是同源器官的发现
C.模拟实验法为验证生命化学进化提供了可能
D.现代综合进化理论是在自然选择学说基础上形成的
(二)非选择题
1.根据地质学的研究表明,地球大约是在 年前形成的。那时,地球的温度 ,地面上常常发生 ,天空中常有 。
2.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形成构成生物体的 。
3.科学家推测,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 。后来地球的温度逐渐,形成了降雨,这些 又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 中。
4.(08福州中考)下图是米勒关于原始地球的模拟实验装置,根据下图所示,填写出该装置的一些名称,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米勒在图中所示的A装置中泵入了甲烷、氨、氢、水蒸气等气体。该装置模拟了 的条件和 的成分。
(2)这个实验通过进行火花放电模拟 为其提供能量。
(3)图中B里为 。
(4)C中为含有 的溶液。
(5)米勒的实现说明:
。
2、 学习感悟
参考答案
合作探究
1.(2)①.现在的大气成分中有氧气,而原始大气的成分中没有氧气。
②.原始地球上不存在生命。因为原始地球上没有生命存在的环境条件。
③.根据米勒以及其他学者的实验结果可以推测,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因此,生命的起源从无机物生成有机物,这一阶段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④.陨石中含有构成生物体所需要的有机物的事实,可以推测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能够从地球以外形成并被带到地球。
2.有机物 原始海洋 35
拓展创新
在现在的环境条件下,地球上不会再形成原始的生命.因为不存在原始生命形成时所需要的环境条件,如原始大气、高温、持续不断的雷电等。另外,现在的海洋的成分也发生了变化.
达标测试
(一)1.A 2.A 3.C 4.A 5.C 6.D 7.B
(二)1.46亿 很高 火山喷发 电闪雷鸣 2. 有机物 3. 有机物 有机物 海洋
1、 (1)原始地球 原始大气 (2)闪电 (3)沸水 (4).有机物 (5)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形成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
第二节 生物进化的历程(A卷)
教师寄语
让我们随着化石去追寻生命的足迹
教材分析
本节学习最重要的也是基础的“比较”的研究方法。教材分别从比较不同类型生物的化石在地层中出现顺序的不同,比较现代鸟与始祖鸟和爬行动物的形态结构特点的不同,以及比较构成细胞成分的一种重要的蛋白质──细胞色素C的差异,来说明“比较”在研究生物进化问题上的应用,并以此阐明生物进化的部分历程。本节的重点是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用比较的方法,难点是利用各种生物的主要特征,排列出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2.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生物进化树)。
3.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良好的学习态度。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 是研究生物进化的常用方法。
2、化石是指 。
3、自己说一说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二、合作探究
1、阅读教材P53—55的内容,先小组讨论资料分析中的讨论题,然后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1)化石:生物的 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由于种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
(2)填表
化石 鱼类 两栖类 爬行类 哺乳类
发现地层 较_____地层┅┅┅┅┅┅┅┅┅┅┅较______地层
(3)始祖鸟和鸟类相同的特征:被覆_____,有______,嘴呈_______。始祖鸟和爬行类相同的特征:前肢末端有___,_____的末端有__,有_____。
(4)比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______,确定它们的_______和______之处。
(5)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________是非常重要的证据。
2. 观察P55图Ⅶ-22完成下列问题。
(1)填充其中的空缺。
(2)视读生物进化树,按顺序描述动物和植物的进化历程。
(3)通过比较分析不同植物类群和不同动物的结构、生活环境的不同,可以总结出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拓展创新
1.生物进化的许多环节还缺少化石证据,你认为化石证据不够全面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2.现在的生物中,有许多非常简单、低等的生物并没有在进化过程中灭绝,而且分布还非常广泛,为什么?
四、归航拾贝
本节课你的收获是:
本节课你的困惑是:
五、达标测试
(一)选择题
1.关于化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化石主要是由生物遗体的坚硬部分形成的
B.生物的遗物或生活痕迹也可能形成化石
C.化石是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
D.有鱼类化石的地层一定都比两栖类化石的地层更加古老
2.始祖鸟与爬行动物相同之处是 ( )
A.被覆羽毛 B.前肢形成翅膀
C.口腔中具有牙齿 D.嘴的外形像鸟喙
3.(09山东中考)右图表示几类哺乳动物的起源情况,对此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A.原始哺乳动物为适应不同的环境而进化为现存各类哺乳动物
B.现存各类哺乳动物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生物通过定向的变异适应变化的环境
D.在现存条件下,原始哺乳动物也可进化为现代哺乳动物
(二)非选择题
1.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 是非常重要的证据。
2.地球上现存的生物都是 的结果。
3.对生物进化问题的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是比较,通过对不同年代化石的 比较,以及对现存生物种类的 比较等方法,推断出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4.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是,古代的鱼类进化成古代的 ,之后又出现了爬行类,古代爬行类的一支进化成被覆羽毛的 ,另一支进化成胎生哺乳的 。
5.一般来说,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 到 、由 到 ,由 到 。
6.(09昆明中考模拟)古生物学家在研究化石的过程中发现,各类生物的化石在地层里出现有一定的规律:在越早形成的地层里,成化石的生物种类越 、越 ,在越晚近的地层里,发现成为化石的生物种类越 、越 。
如果在某地区找到下列生物化石,请你按其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把他们填写在相应的地层中(下表1-3行,每行代表一个地层,且由1到3地层形成得越来越早)。化石种类:三趾马化石、鱼类化石、恐龙化石、古苔藓植物化石、古蕨类植物化石、种子蕨化石。
1 1
2 2
3 3
动物所在的地层 植物所在的地层
7.(09杭州中考)细胞色素c是构成生物体的一种重要蛋白质,它是由许多氨基酸组成的。可学家通过分析比较马、驴、兔、蛇、龟和鲸6种动物的细胞色素c,发现马的细胞色素c和其他五种动物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有一些差异,其中马与驴有1个氨基酸不同,与兔有6个不同,与蛇有22个不同,与龟有11个不同,与鲸有5个不同。
(1)基于这些数据,与马的亲缘关系最近的是 ,最远的是 。
(2)你认为以上资料涉及到的研究方法是 。
(3)你认为这种方法能确定生物在进化过程中的亲缘关系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马、驴和蛇这三种动物是由一个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的,模仿教材中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图,画出马、驴和蛇的进化历程。
六、学习感悟
参考答案
合作探究
1.(1).遗物、遗体生活痕迹(2)古老 晚近地层(3).羽毛,翼,喙状 指,指 爪,牙齿 (4)对照,相同 不同。(5)化石
2.(1).两栖类 哺乳类 被子植物 (3)简单到复杂 由低等到高等 由水生到陆生。
拓展创新
1.有的化石人类还未发现;有的生物没有留下化石;地壳或环境的变化导致一些化石的毁灭等等。
2. 这些非常简单、低等的生物由于能够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所以没有灭绝,而且分布还非常广泛。
(一)、选择题1.D 2.C 3.B
(二)、非选择题
1.化石 2.进化 3.纵向 横向 4.两栖类 鸟类 哺乳类
5.简单 复杂 低等 高等 水生 陆生.
6.简单 低等 复杂 高等
三趾马化石 种子蕨化石
恐龙化石 古蕨类植物化石
鱼类化石 古苔藓植物化石
7.(1)驴 蛇 (2)比较(3)能 通过比较生物体的物质组成,可以确定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即物质组成越相似,说明他们的亲缘关系越近。
(4) 驴
共同的祖先 马
蛇
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第1课时)(A卷)
教师寄语
物 竞 天 择,适 者 生 存。
教材分析
本节所需课时为2课时,本课时为第一课时;生物进化的原因是本节的重点内容,主要是通过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学习目标
1、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2、通过模拟探究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和实验结果的统计,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提高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桦尺蠖的不同体色及其变化说明了 和 是普遍存在的生物现象。
2、雷鸟的体色变化说明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
二.合作探究
1. 阅读教材P58的内容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1)观察图Ⅶ-24和Ⅶ-25后,请回答1950年时哪种颜色的桦尺蠖易被发现? 这里有几种桦尺蠖?__________
(2) 引起曼彻斯特两种桦尺蠖数量变化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和观察教材P59---62的内容和图片,小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在教材上标出保护色的概念和作用。你能举出一些动物保护色的例子吗
(2)模拟探究: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出假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制定和实施计划:①准备布料及100张颜色各异的小纸片。
②5、6人一组并推举组长。
③展开布料,放上纸片。
1 组长监督,其他同学“捕食”。
⑤“捕食者”每转向桌子一次,选一张小纸片。剩下25张小纸片时停止。
⑥统计幸存纸片的数目。
⑦假设“幸存者”都产3个后代,且体色与自己相同,取相应备用小纸片。
⑧将“幸存者”和它们的后代充分混合,重复上面第4—7步。每轮开始记录各种颜色的小纸片的数目。
得出结论:
讨论
1、第一代和第五代中,哪种颜色的纸片“幸存者”最多?这与纸片的颜色有什么关系?
2、通过上面的模拟实验,你能推测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吗?从中你能简单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吗?
三.拓展创新
如果要使浅色桦尺蠖又重新恢复为常见类型,该怎么样做?
————————————————————————————
四、归航拾贝
本节课你的收获是:
本节课你的困惑是:
五、达标测试
(一)、选择题
1.冬天的雷鸟体色是白色,而夏天它却呈现褐色,这种现象时( )。
A.生物具有保护色 B.雷鸟随意改变自己的体色
C.因为冬天较冷,夏天较热 D.夏天阳光较强烈
2.(09辽宁中考)生活在绿草地上的蝗虫,体色多为绿色;而生活在草木稀疏的地上的蝗虫,体色多为褐色。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是( )。
A.适者生存的结果 B.过度繁殖的结果
C.人工选择的结果 D.蝗虫会飞的结果
3.(09宁夏中考)某地区原为森林时,灰尺蛾约占总数的99%,黑尺蛾仅占1%;建成工业区后,统计结果则是黑尺蛾占99%,灰尺蛾占1%。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A.工业黑烟使灰尺蛾变黑 B.灰尺蛾迁出,黑尺蛾迁入
C.不定向变异的结果 D.外界环境对两种尺蛾的选择
4.(09山东中考)由于真菌感染而使某森林中所有树干的颜色都变成了灰白色。多年以后,此森林中不同颜色的蛾类最可能的变化结果是图4中的 ()
(二)、非选择题
1.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非常相似,这种体色被称为 ,这样的动物不易被其他动物所发现,这对它 敌害或者 猎物都是十分有利的。
2.右图进化树表示几种生物的进化过程示意图,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 A、B、C、D四种生物的共同祖先是 。
⑵ 与B生物亲缘关系最近的生物是 。
3.(07山东中考)有人做了如下实验,将深色桦尺蛾和浅色桦尺蛾分别进行标记,然后放养于工业污染区和没有污染的非工业区。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将所释放的桦尺蛾尽量收回,统计其数目,结果如下表:
地区 浅色桦尺蛾 深色桦尺蛾
释放数 回收数 释放数 回收数
工业污染区 64 16 154 82
非工业区 393 154 406 19
(1)桦尺蛾的体色在遗传学上叫做 。
(2)工业污染之后,桦尺蛾较深的体色对其本身来说是一种 ;在工业污染区深色桦尺蛾的回收率比较高,这说明生物对环境具有 。
(3)根据达尔文的观点,深色桦尺蛾和浅色桦尺蛾数量的变化是 的结果。
(4)如果严格禁止污染,工厂的排烟量大大减少。请你预测桦尺蛾的类型将产生怎样的变化?
————————————————————————————
六、学习感悟
————————————————————————————
参考答案
合作探究
1.(1) 白色 2
(2)周围环境变化,环境和鸟对桦尺蛾的选择作用被污染的环境,使得浅色型桦尺蛾容易被鸟类捕食而处于选择劣势,黑色型桦尺蛾具有保护色而处于选择优势。
2.提出问题:和布料的颜色相近的小纸片不易被发现,
而与环境颜色相差较远的小纸发现吗?
提出问题:和布料的颜色相近的小纸片不易被发现,
而与环境颜色相差较远的小纸发现吗?
得出结论:适者生存。体表颜色与环境颜色相似的动物能更好地生存下来,一代一代下去, 就逐渐形成了与环境颜色一致的保护色。
讨论
1.红色,这与纸片的颜色相同。 2.由于环境改变出现变异类型,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形成保护色。
拓展创新
治理环境,减少工厂排出的煤烟,使曼彻斯特地区的自然环境尽量恢复正常并得到保护
达标测试
(一)、选择题1.A 2. A3.D 4.D
(二)、非选择题 1.保护色 躲避 捕获 2.(1) F(2)A
3.(1)性状(2)保护色 适应性(3)自然选择
(4)浅色桦尺蛾的数量会增加,深色桦尺蛾的数量会减少。
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第2课时)(A卷)
教师寄语
进化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
教材分析
本课时主要学习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的内容,并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来解释长颈鹿进化的过程。本课的重点是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学习目标
1.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2.通过阅读达尔文的故事,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一、课前预习
1、思考下列问题:
①为什么浅色桦尺蠖的数量会发生变化?②为什么恐龙会灭绝?③生物为什么会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④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2、描述达尔文自然选择的的内容。
二.合作探究
1. 阅读教材P62的内容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概括出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观察图Ⅶ-26后,阅读教材P62的内容,在教材上标出长颈鹿进化的过程和自然选择的概念。
三.拓展创新
1.家养的动物与同种的野生动物相比(如家猪和野猪),往往会发生较大的变异,请解释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印度洋的南部有个克格伦岛,岛上经常刮风暴。当年达尔文在这个岛上发现昆虫一般呈现出两种类型:多数昆虫翅膀退化不能飞(如图),少数昆虫翅膀异常发达。试分析这种两极分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归航拾贝
本节课你的收获是:
本节课你的困惑是:
五、达标测试
(一)选择题
1.导致生存斗争的原因是( )
A.生物之间相互排挤或残杀
B.有利变异的个体和不利变异的个体互相竞争
C.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有限
D.生物不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2.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是( )
A.生存斗争 B.人工选择
C.自然选择 D.遗传和变异
3.金鱼是由鲫鱼演变而来的,其原因是( )
A.过度繁殖 B.人工选择
C.自然选择 D.生存斗争
4.(09泰安中考模拟)青霉素是一种常用的广谱抗生素,几十年来,由于反复使用致使某些细菌对青霉素的抗药性越来越强,其根本原因可能是( )
A.细菌接触了药物后,慢慢地产生了抗药性
B.细菌为了适应环境,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C.抗药性细菌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青霉素的质量下降,杀菌能力低
5. (09威海中考)下列关于长颈鹿长颈进化的叙述中,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A.由于环境变化,长颈鹿产生了长颈的变异
B.在缺乏青草时,由于长颈鹿经常伸长脖子吃高处的树叶,才进化成了现在的长颈
C.经过生存斗争和环境的选择,淘汰了颈短的长颈鹿,保留了颈长的
D.长颈鹿的变异总是朝着有利于生存的方向进行
(二)非选择题
1.由于过度繁殖,任何生物要生存下去,就得为获取足够的食物和空间而进行 。
2.在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只有那些具有 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活下来,并将这些变异给下一代,而具有 的个体则容易被 。
3.自然界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 。
4.(09滨州中考模拟)下图为长颈鹿的长颈形成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 从图中可以看出,古代的长颈鹿的前肢和颈,有的长,有的短,出现以上个体差异的原因是长颈鹿的祖先产了 。
(2) 在进化过程中,颈和前肢长的个体被保留下来,而颈和前肢短的个体被淘汰了,原因是 。
(3) 食物在决定长颈鹿变异个体的生存和淘汰过程中,起到了 作用。
(4) 在进化过程中,颈和前肢长的个体被逐渐保留下来,说明这样的个体是与环境的变化是 。
(5) 生存下来的个体是通过 来积累其特性的。
六、学习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合作探究
1.过度繁殖 生存斗争 遗传和变异 适者生存
拓展创新
1.这是人工选择的结果.以猪为例,家猪与野猪相比,头部变小,身体中后部变肥,其原因是,原始人驯化野猪时,根据自己的需要对野猪的世代进行了选择,最终使野猪样变成了家猪样.
2.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由于这个海岛经常刮风暴,那些有翅却不够强大的昆虫,就常常被大风吹到海里,因而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较少,所以被保留下来的会呈现两个极端:一类翅膀退化,不能飞翔,就不容易被风吹到海里;另一类是翅膀异常发达,飞行能力很强,也不容易被风吹到海里,所以这样的两类昆虫,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就多。
达标测试
(一)选择题
1.C 2.D 3.B 4.C 5.C
(二)、非选择题
1.生存斗争 2.有利变异 不利变异 淘汰 3.自然选择
4.(1)变异 (2)颈和长肢的个体容易获得食物 (3) 选择 (4)相适应
(5) 自然选择和遗传
第八单元 健康的生活
第1章 传染病和免疫
第一节 传染病及其预防(A卷)
教师寄语
讲究卫生,预防疾病。
教材分析
传染病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而且几乎每个人都得过传染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用身边的事例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以及预防的措施。本节内容的主要内容是传染病的流行的基本环节及措施。
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传染病的流行的基本环节及措施。
2、说出艾滋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3、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学习过程
1、 课前预习
1.什么是病原体?
2.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是什么?
3、如何预防传染病?
二、合作探究
1.通过阅读教材P68、观察插图,小组合作交流下面的问题并在课本做出标记
(1)传染病的病原体包括 、 、 等.
(2)传染病是指由 引起的,能够在人群或动物中传播的疾病。
2.通过阅读教材P69-70、观察插图,小组合作交流下面的问题并在课本做出标记。
(1)阅读课本P69“资料分析”上有两段关于流感和肺炎传染病的资料,结合后面的讨论题,完成下面的问题:
①流行性感冒的传播途径主要是 传播。当流感病人在咳嗽、打喷嚏时,会将大量的含有 的飞沫散布于空气中,如果这些带有飞沫的空气被周围的人吸入后就有可能患流感。因此咳嗽或打喷嚏时,要用手帕捂住口鼻,以免传染他人。 体质差,抵抗传染病的能力弱,所以更易患流感。
②将甲肝患者用的碗筷同家人的分开,目的是将甲肝患者遗留在碗筷等餐具上的 与健康人隔离开,这样可以避免健康人感染上甲肝。饭馆的餐具要严格 ,这样做可以将餐具上的细菌和病毒杀死,避免顾客染上传染病。
(2) 阅读课本P70在教材上标出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3).请学生在课本做出标记艾滋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3.阅读课本P71—72,小组讨论下列问题并在课本做出标记
①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控制 、切断 和保护 。
②在课本做出标记出预防传染病时,针对传染病的三个环节,采取的措施。
三、拓展创新
请你设计一个表格,并将把传染病的特点归纳,以及把相应特点的实例说明填入表格中。
四、归航拾贝
本节课你的收获是:
本节课你的困惑是:
5、 达标测试
(一)、选择题
1.禽流感传播的渠道有( )
A.禽类的粪便 B.空气和飞沫 C.呼吸道分泌物 D.前三项都是
2.细菌性痢疾(拉肚子)属于( )
A.呼吸道传染病 B.体表传染病 C.血液传染病 D.消化道传染病
3.(07山东中考)接种疫苗来预防传染病的做法属于( )
A.控制传染源 B.控制传播途径 C.保护易感人群 D.前三项都不对
4.流行性感冒的传播途径主要是( )
A.水传播和饮食传播 B.饮食传播和接触传播
C.空气传播和飞沫传播 D.虫媒传播和接触传播
5.下列疾病中,哪一项不是传染病?( )
A.流行性感冒 B.肺结核 C.麻疹 D.心脏病
6.下列哪种方式不能传染艾滋病( )
A.静脉注射毒品 B.不安全性行为 C.无防护性输血 D.蚊虫叮咬
7.预防传染病有三个环节,在实际生活中,有效预防某种传染病应做到( )
A.在三个环节中抓主要环节,做到综合措施和重点措施相结合。
B.三个环节都是主要环节,要齐抓共管
C.只要认真控制住传染源即可
D.只要切实做好保护易感者的工作即可
8.(09山东中考)时下,饲养狗、猫等宠物成为时尚,同时也带来了狂犬病传播的隐患。人一旦被狗、猫咬伤,要及时注射狂犬疫苗。那么,所注射的物质和采取的措施分别是( )
A.抗原、保护易感人群 B.抗原、控制传染源
C.抗体、保护易感人群 D.抗体、切断传播途径(二)、非选择题
9.(08济宁中考)自1981年,首例艾滋病在美国被发现以来,全球已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受到艾滋病的严重威胁。目前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已达100万。艾滋病已成为21世纪对人类健康威胁最大的传染病之一。请根据已有的生物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那么HIV是这种传染病的 。
(2)下列不属于艾滋病传播途径的是 。
A.血液 B.精液 C.乳汁 D.握手
(3)不安全性行为是感染娱乐场所免费提供安全套,这种做法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 。
(4)目前,很多科研工作者正在研制艾滋病疫苗,以期使人们获得对艾滋病的免疫力,这种免疫属于 免疫。
(5)你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对待艾滋病患者及感染者?
a ;
b ;
c 。
10.(09威海中考)截止202009年5月28日,我国内地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15例。该病是由甲型H1N1流感病毒引起的,该流感病毒感染性强且致病性高,尤其是年龄在25岁至45岁之间的青壮年易受感染。专家指出,只要加热到71℃,或使用以酒精为主的洗手液、泡沫消毒剂,就能有效杀死甲型H1N1流感病毒。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1)甲型H1N1流感病毒属于 (填“病原体”或“传染源”);
(2)下列预防甲型H1N1流感传染的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场所 B.加强身体锻炼 C.养成勤洗手的习惯 D.消灭蚊子
(3)一旦发现疑似病人,应采取的措施是 。
六、学习感悟
——————————————————————————————
参考答案
合作探究
1.(1)细菌、病毒、寄生虫 (2)病原体
2.①飞沫、空气 流感病毒 老人和小孩 ②甲肝病毒 消毒
3. ① 传染源、传播途径 、 易感人群。
拓展创新
特点 说明 举例
有病原体 每一种传染病都有它特异的病原体 流感病毒(流感),结核杆菌(肺结核),HIV(艾滋病),肝炎病毒(肝炎),蛔虫卵(蛔虫病),淋球菌(淋病)
有传染性 传染病能在人群中通过不同的途径相互传播 流感和肺结核主要通过飞沫、空气传播;肝炎和蛔虫病主要通过饮水和食物传播
有流行性、地方性和季节性 ①在一定条件下,有的传染病可呈爆发、流行以至大流行;
②有的传染病只限于在某地区流行;
③有的传染病受气候影响,只在一定的季节发病。 ①流行性感冒
②血吸虫病
③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
有免疫性 人们在患过某些传染病并痊愈后,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免疫力,在一定时间内不再受该病的感染。 麻疹,水痘,流行性感冒
可以预防 只要做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这三方面的工作,传染病是可以预防的。 见教材第71页图Ⅷ-3
达标测试
1.D 2.D 3.C 4.C 5.D 6.D 7.A 8.A
9. (1)病原体 (2)D (3)切断传播途径 (4)特异性
(5)a.应该关心他,力所能及地帮助他,帮助他树立生活的勇气和信心.b不歧视他,躲避他。C.在与他接触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要碰破皮肤,避免感染。
10. (1) 病原体 (2)D (3)进行隔离,并向有关部门报告。
第二节 免疫与计划免疫(A卷)
★教师寄语
推行计划免疫,提高人口素质。
★教材分析
免疫与计划免疫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比较关注的知识,也是中考不可缺少的部分,本节内容共包括人体的三道防线、免疫的功能、过敏反应和计划免疫四个框题。内容主要以文字、彩图和资料分析的形式展现,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考查形式多以选择、简答的形式呈现。
★学习目标
1. 能说出人体的免疫功能。
2.知道人体主要的免疫器官、会区别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3. 知道增强个人的体质对预防传染病的作用。免疫的概念和免疫对人体的主要作用。
4. 理解并认同计划免疫的意义。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简述人体的三道防线。
2、什么是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3、免疫的功能是什么?
4、什么是计划免疫?
二、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掌握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及功能
1、整体感知:观看动画“人体的三道防线”。
小组讨论课本P75“资料分析”中提出的三个问题。
2、认识第一道防线
仔细观察P77的卡通图VIII-4、VIII-5。自己尝试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
要求:描述时要突出关键点。
小组交流形成统一认识。
①组成:皮肤、黏膜和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等
②功能:阻挡或杀死病原体,清扫异物
3、认识第二道防线
仔细观察P77的卡通图VIII-6、VIII-7。自己尝试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然后小组内交流。
结合七年级下册循环系统中白细胞的功能,总结出吞噬细胞的作用。
小组交流形成统一认识。
①组成: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等
②功能:溶解、吞噬和消灭病原体
小结:上面提到的两道防线的作用特点有哪些是相同的?
(第一、二道防线的作用特点:
a.人人都是生来就有的
b.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非特异性免疫)
4、认识第三道防线
仔细阅读P77最后一段,认识第三道防线的组成,初步了解其功能。
分析图片:
认真观看动画“抗原、抗体的作用”后小结:第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是什么?
①组成: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②功能:产生抗体,消灭病原体(抗原)
拓展反思:根据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身边的生活实例入手(天花、肝炎、结核等)分析第三道防线的特点。
第三道防线的作用特点:
a.人出生以后才产生的
b.只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特异性免疫)
5、区别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
小组讨论,设计表格,比较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
项目 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
建立时间
组成结构
作用特点
……
学习任务二:理解免疫的功能
(1)我对免疫的初步认识是
。
(2)仔细阅读P78第三段,明确免疫的含义,标注出关键词。
(3)观察P78图VIII-8“免疫的功能示意图”,用自己的话形象的介绍图的内容,了解免疫的三个功能。(小组成员间相互指导。)
(4)观看或VIII-8“免疫的功能示意图”,进一步认识免疫的三个功能。概括总结:
1.防御感染(左图)
2.自身稳定(上图)
3.免疫监视 (右图)
学习任务三:了解计划免疫
(1)回想原来自己都打过哪些预防针?
(2)交流个人“预防接种卡”,讨论计划免疫的意义。
(3)提出质疑:疫苗到底是一种什么神奇的物质,注射“疫苗”为什么能达到免疫目的?
(4)结合第三道防线的学习,讨论后进行交流认识。
三、拓展创新:
1、狗在撕咬受伤后,经常会用舌头舔流血的伤口,这样做有什么意义?
2、对生活实例“发炎”进行问题讨论,红肿发痒说明什么?轻微的伤口可以不治而愈又说明什么?
3、如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过敏是我们从资料经常看到,生活中经常听到的生理反应,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分析它们的原因。
(5)通过该部分的学习,以后再遇到有打预防针的时候,我们应当怎么做?
四、归航拾贝:
本节课你的收获是:
本节课你的困惑是:
五、达标测试:
1.人体受到病原微生物侵染时,体内的吞噬细胞将其吞噬、消化并清除,下图显示了这个过程,你认为这种免疫是( )
A.先天具有的 B.后天获得的
C.针对某种抗原的 D.通过抗体起作用的
2. 关于“免疫”的认识错误的是 ( )
A.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生理功能
B.通过免疫,人体能识别“自己”,排除“非己”,以维持人体内部生理活动的稳定
C.免疫可分为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
D.免疫反应对人体都是有益的
3.对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的表述,错误的是 ( )
A.人生来就有的天然防御功能
B.包括三道对付病原体的防线
C.皮肤和消化、呼吸等管道黏膜是其第一道防线
D.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其第二道防线
4.新生儿刚出生就注射卡介苗以预防结核病,接种的卡介苗属于( )
A.抗原 B.抗体 C.特异性免疫 D.非特异性免疫
5.下列各项中,为非特异性免疫的是( )
A.患过天花的人不再患天花 B.接种牛痘的人不患天花
C.患过水痘病的人将终身免疫 D.泪液、唾液的杀菌作用
6.移植别人的器官到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