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的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应把学习看成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生学习应与一定的知识背景即情景相联系,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最近发展区)。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景中。
本节课结合“诱思探究教学法”和“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两教学模式。
“诱思探究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以全体学生“学会、会学”为目的,让学生去“思”,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
“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释疑,从而获得独特的体验与感悟,进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扎实的基础学力,塑造学生优秀的个性心理品质。
二、教材分析
专题1基因工程包括《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基因工程的应用》、《蛋白质工程的崛起》四节。本专题的内容已经在人教版必修2中涉及过,前二节内容是核心,且对学生来说抽象、微观。本专题主要增加了基因工程诞生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内容,目的是使学生正确认识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同时在原有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内容中增加了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受体细胞的筛选等较详细的知识。增加了基因工程的发展前景内容,体现了课程的时代性。
三、教学内容分析
《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这部分内容再现科学和技术融合,也是学习本专题的基础。本节内容:主要是介绍DNA重组技术的三种基本工具及其作用。
四、学生分析
对于基因工程,学生接触得少,教材文字描述也较抽象。但由于通过人教版必修2的学习,学生已形成了学习本专题所必需的核心概念,也基本了解有关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和工具,因此学生结合教材“简约”和“形象”的插图,自主合作学习,通过的动手模拟操作,能够基本把握三种工具的作用,建立知识结构模型。并从中领悟到成功的乐趣。
五、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简述DNA重组技术所需三种基本工具的作用;
2.认同基因工程的诞生和发展离不开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模拟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的作用过程,提高动手能力;
2.通过对书中插图、照片等的观察,学会科学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3.通过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科学方法的正确理解和掌握,逐步形成比较、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初步树立科学和技术互动的观念; 2.培养乐于学习生物科学技术的态度。
六、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DNA重组技术所需的三种基本工具的作用。
2.教学难点----基因工程中运载体需要具备的条件。
七、教学策略
由于教学目标侧重事实性知识的了解,但基于学生原有的知识情况和教材特点,宜自主合作探究法进行教学,教学设计中落实以下几个措施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2、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大胆展示,并质疑。
3、注重引导学生的思考、归纳总结。
八、学时安排
1课时
九、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准备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参与课堂探究,座位可以设置为小组对坐式。做好课件和准备好纸质DNA片段模板等。
十、教学设计简程
多级“串”字教学简程
十一、教学实施的具体流程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一、[情境导入]:展示题图及其他有关的背景材料。1.1973年转基因微生物──转基因大肠杆菌问世; 1980年第一个转基因动物──转基因小鼠诞生; 1983年第一例转基因植物──转基因烟草出现。2.上述事件实现了一种生物的某些性状在另一种生物中的表达。都运用了什么技术?3.什么是基因工程?[复习回顾]:抗虫棉的培育大概过程?[提出课题]: 专题1 基因工程第1节 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二、 [学生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P4至P6,并完成学案[自主学习]部分。 [学生合作探究]: 在自学基础上,讨论完成学案[合作探究]部分,各组重点攻克1-2个任务,利用好素材准备展示。三、(1)[阐述]:先来看看“分子手术刀”。书上的图中介绍EcoRI、SmaI限制酶的特点。 [学生展示]:EcoRI、SmaI两种限制酶如何切割下述DNA分子? ①—TCTGAATTCGG……ACATGGAATTCCTA— —AGACTTAAGCC……TGTACCTTAAGGAT— ②—TCTTCCCGGGT…CAGACCCGGAATA— —AGAAGGGCCCA…GTCTGGGCCTTAT—[点评]:限制酶的来源、特点、结果。[质疑]: 1、限制酶能切割DNA 分子,它主要存在原核生物中,不会破坏其本身的的DNA分子吗?在原核生物中又有什么作用呢? 2、不同的限制酶切割的粘性末端相同吗?相同的粘性末端怎么判断? [巩固反馈]:下列末端属于同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切割的有哪些组?(2)[阐述]:将切下来的DNA片断拼接成新的DNA分子,是靠DNA连接酶完成的。(介绍两种DNA连接酶) [学生展示]:下述DNA分子末端哪些可以连接?请举例展示? [点评]:DNA连接酶的作用。 [质疑]:能不能将这里的DNA连接酶,换成DNA聚合酶?(3)[阐述]:用什么方法才能将外源基因(目的基因)送入受体细胞呢?---“分子运输车”---运载体。运载体有动植物病毒,λ噬菌体衍生物和最常用的质粒。在必修2中我们已经对质粒有所了解了。 [学生展示]:(通过给出四个假设:1.若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后不能复制将怎样?2.若载体没有切割位点将怎样?3.若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你如何去察觉?4.若载体对受体细胞有害将怎样?)具备什么条件才能充当“分子运输车”?比照下大肠杆菌的质粒载体。 [点评]:作为运载体必须具备的条件: ①在宿主细胞中保存下来并大量复制 ②有一个至多个限制性内切酶切点 ③有一定的标志基因,便于筛选 ④对受体细胞无害四、[巩固练习]五、[系统小结]六、[自我反思] 回答问题:(可能回答)1.“基因工程”。2.概念学生阐述对知识进行梳理、自主构建知识结构通过交流,进行相互学习。利用准备的实验素材,(也可以在黑板上板书)展示合作探究成果。学生思考回答利用准备的实验素材,(也可以在黑板上板书)展示合作探究成果。思考回答问题。思考回答,看图,尝试用文字描述总结。 用题图及其他有关的背景材料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引出基因工程及其概念。过渡。引出本节课题。“合作突破重难点培养集体精神。对限制酶的专一性和切割过程及结果进一步理解。学生学会知识迁移、培养分析、归纳能力、质疑精神。加强学生的识图能力,并进一步巩固限制酶的专一性和切割结果 深入理解两种DNA连接酶的差别。通过对基本原理正确理解和掌握,逐步形成比较、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这几个假设的设置降低了问题的难度,不至于使学生无从下手,并利于图形对照,以此来分散难点。在解决这几个问题的过程中,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再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十一、教后反思
本节生物教学结合“诱思探究教学法”和“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两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较为成功的方面有以下几点:通过自主学习,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通过相互交流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通过展示,培养了表达能力,加深了理解。通过类比推理和归纳,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遗憾的方面有以下几点: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是否课前预习还是课堂预习,不好把握。在时间控制上,有些前松后紧,这就说明了在备课过程中忽视了备学生的重要环节。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真正的做到时间分配的合理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细致到每分钟的教学活动。其次,教具的制备方面,不够灵活适用,需进一步改进。最后,学生反应方面,不够活跃。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