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谁先迎来黎明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4.4谁先迎来黎明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2-21 12:22: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一、本课时所属单元教学内容概述及位置
地球的运动是很复杂的,除了公转和自转以外,还有其他许多运动,是多种运动的复合。由于是针对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因此只研究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自转与公转。“地球的运动”,共有8课。前5课的教学内容,主要研究地球的自转与地球运动相关联的现象:昼夜交替。后面3课,研究公转和与地球运动相关联的现象:四季和极昼极夜。最终让学生认识到地球在逆时针自转和公转,自转产生昼夜现象,公转时由于地轴倾斜产生了四季和极昼极夜现象。
《谁先迎来黎明》是科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第4课时的内容,属于“地球与宇宙”领域的内容。
本课是在学生通过前三课内容的学习后,了解了由于地球的自转而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基础上,借助北京和乌鲁木齐两个城市谁先迎来黎明的问题进行引导,对地球自转的方向进一步探究。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由四部分组成:1.提出问题:谁先迎来黎明;2.模拟实验: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先后就不相同;3.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4.认识世界时区图。运用地球仪和手电筒模拟地球自转运动,通过学生建立相对运动概念,结合太阳视运动来认识地球的自转方向。同时引导学生能够关注时差,运用地球自转方向及地球自转周期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包括见识或经历过地球上出现的各种天体现象,如太阳、月球、星体的东升西落现象、昼夜现象、四季现象等,对于探究地球和宇宙的奥秘充满好奇心。大部分学生可以通过电视、科普类书籍,一部分家中有电脑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等途径,掌握了一些有关地球和宇宙领域的知识,但还不能成为系统的知识。
经过几年的科学教育,学生在想象、联想、分析、概括、通过探究解决问题等各方面的能力均已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能发现并提出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也能自主构建初步的科学概念(尽管有的不一定完整,有的不一定准确)。
地球和宇宙领域是小学科学课程比较难教内容,其中关于地球自转方向、相对运动、天体运动现象等都比较抽象,学生由于已有的经验和形成的认识,往往会顽固地拒绝接受原本是运动的物体要人为地定为静止不动,大多学生在理解过程往往会有困难。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通过解决“谁先迎来黎明”这个问题,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逆时针转动。
2、知道太阳的东升西落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3、知道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4、了解世界时区图的基本知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模拟实验,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2、通过进行“相对运动”的实验描述,建构空间立体概念,并能用相对运动的观点解释天体的运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体会科学探究需要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2、感受小组合作的重要。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方向的确定方法。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大地球仪、手电筒
小组准备:小地球仪一个、 手电筒、 记录单。
六、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请同学们完成关于《地球的运动》前三课相关科学知识的调查问卷。教师小结问卷调查的完成情况,并充分肯定学生对前三课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一)、视频导入,引出探究问题(3分钟)
1、激发兴趣,提出质疑
(课件出示:吴忠标志性建筑星月广场黎明时分的景观视频,请学生欣赏)
提问:这是哪里?视频中展现的是什么自然现象?
2、初知概念,揭示课题
师:我们已经看到我们所在城市迎来黎明的样子。既然地球在自转,那么对于两个不同城市来说,迎来黎明的时间会一致吗?
(课件出示用蓝色圆圈标注的北京和乌鲁木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
我们以中国的两个城市为例,位于中国东方的首都北京和位于西部地区新疆的省会城市乌鲁木齐这两个城市他们迎来黎明的时间相同吗?
揭题:“北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主题。(板书课题:谁先迎来黎明)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关注我们身边的日常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进入研究状态。)
(二)、模拟实验,体验求证,研究地球自转方向( 25分钟)
如果现在北京和乌鲁木齐都在夜晚,他们进入白天时,会是哪个城市先迎来黎明呢?
1、模拟实验: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先后就不相同(10分钟)
⑴、观察地球仪或地图上北京和乌鲁木齐两个城市,并确认他们的位置关系。(交流观察结果)
⑵、猜测北京与乌鲁木齐两城市可能谁先迎来黎明。交流猜测结果。
⑶、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看到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我们来共同来完成一个游戏。
小组的同学手拉手面朝外围成一个圆圈模拟“地球”,其中一个同学身上贴上写有“北京”和“东”的纸片,代表“北京”;在他的右手边的一个同学身上贴上“乌鲁木齐”和“西”,代表“乌鲁木齐”;再请一个同学站在圈外举一个红色纸片,代表“太阳”。
大家按照按照自西向东的方向(即逆时针方向)慢慢转动,看看“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见到“太阳”。 然后大家按照自东向西的方向(即顺时针方向)慢慢转动,看看又是谁先见到太阳。
请学生交流玩游戏的结果。
⑷、讨论、设计模拟实验方案。(用教师提供的实验材料来设计北京与乌鲁木齐两城市谁先迎来黎明的模拟实验方案)
⑸、模拟实验:北京和乌鲁木齐两城市谁先迎来黎明。请实验小组认真填写谁先迎来黎明模拟实验记录。单。
归纳实验结果:(1)如果地球自东向西自转,则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2)如果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则北京先迎来黎明;
(设计意图:制造冲突,学会用方向、顺(逆)时针描述地球自转的方向。)
研究地球自转方向(15分钟)
乌鲁木齐和北京谁先迎来黎明,看来是和地球自转方向有关,如果地球自东向西,顺时针自转,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如果地球自西向东逆时针自转,北京又先迎来黎明。
提问:哪种模拟实验结果与地球实际自转的情形相吻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讨论、交流)
学生:要想确定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焦点就是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即逆时针方向)还是自东向西(即顺时针方向)。
师: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让我们联想生活中一些熟悉的现象来解决吧。
⑴、(播放坐在运动的车内的人观察车外情景视频):从视频的现象中发现了什么?(交流自己的发现)
⑵.讲解:人坐在向前行驶的车里,看到车窗外的景物向后运动的现象,这是因为将人和车当作相对不动的结果,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相对运动。
⑶、问题:自然界中有没有类似相对运动的现象?(播放太阳东升西落的动画视频)我们在地球上看到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说明了什么?(讨论、交流)
⑷、(播放地球自转方向视频)讲解并小结:我们看每天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说明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
⑸、回归教材(2分钟)请看PPT,请同学将老师勾画的文字齐读一遍。翻开书P80页,像老师一样把重点勾画下来。关上书。
⑹、再次根据地球自西向东自转进行模拟实验验证:北京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
(设计意图:让学联系生活中一些熟悉的现象,结合老师的讲解,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再进行模拟实验体验求证,解决问题。)
(三)、认识世界时区图(10分钟)
认识时区(3分钟)
既然知道了地球是自西向东的自转,那么,北京比乌鲁木齐早几个小时迎来黎明呢?
⑴、PPT出示地球自转周期。(24个小时)
⑵、经线图,经线有多少根?(24条)
⑶、两个“24”有什么启示?
⑷、解决问题:(指地球仪)也就是说从一根经线转到下一根经线会花去一个小时。我们称之为时区。所以北京比乌鲁木齐早几个小时迎来黎明?
学生回答:北京比乌鲁木齐早2个小时迎来黎明。
(设计意图:简单描述经线和时间互相对应的关系)
2、简单了解世界时区图(4分钟)
由于世界各地迎来黎明的时间有差异,也就是时差。人们可以借助世界时区图简单的了解到这种差异。
PPT出示世界时区图:人们把地球划分成24个时区,其中0°经线对应的是0时区,北京在东边的第8个时区、乌鲁木齐在东边的第6个时区、纽约在西边的第5个时区,由于东经180°最先迎来黎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越东的时区越先迎来黎明。
(设计意图:知道越靠近东边的时区越先迎来黎明。)
根据时区图上的四大城市(北京、乌鲁木齐、巴黎、纽约)位置你能说哪个城市最先迎来黎明,哪个城市最迟迎来黎明?(3分钟)
用抢答的方式巩固对世界时区图的认识。
①北京比乌鲁木齐早迎来黎明几小时?
②北京和巴黎的日出时间相差几小时?
③北京和纽约日出时间相差几小时呢?
(设计意图: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会遇到的问题,牢固掌握对世界时区图的认识)
(四)、拓展延伸(1-2分钟)
1、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快要下了课了吧。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一定有颇多收获,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学习收获。(交流、汇报)
我们已经迎来了黎明,地球上其他城迎来黎明了吗?同学们可以下去继续研究。
(设计意图:运用访谈法,请学生谈谈学习收获,评价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
2、推荐科普读本(结束新课)
世界名著《80天环游世界》。听说过吗?看看关于时间还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发生。同学们辛苦了,下课!
(设计意图:希望学生课后继续关注相关知识)
七、教学评价设计
新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所以,我特别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交流与合作、关注动手实践。在本节课我将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
1、课前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学生的前概念进行分析评价。
2、课中进行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等形成性评价,随时调控教学。
3、运用访谈法,请学生谈谈学习收获,评价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
4、利用模拟实验记录单作为评价的载体,通过记录将学生思维发展的轨迹保留,使本课科学概念的评价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为科学概念评价和过程与方法的评价研究提供了可参考的依据 。
5、通过知识问答的形式,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会遇到的问题,评价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巩固。
八、教学设计特色简述
1、巧用视频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探究的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强烈的心理因素,也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当学生欣赏完家乡迎来黎明的视频后,我抛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对于两个不同城市来说,迎来黎明的时间会一致吗?学生对我提出的问题充满了好奇,特别感兴趣,都积极投入到研究的行列。科学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所以我抓住学生学习科学的这一特点,为后续学习播下了“兴趣的种子”。
2、让学生经历一个典型的 “质疑----猜测----验证”的科学探究的过程。
在“大胆猜测”、“模拟实验”主题活动中,以往教学为了提高课堂实效性,只让每组提出、验证一种猜测。学生没有机会尝试其他的模拟实验,就进入汇报、概念形成的环节教学。我在本环节教学中,分别以“要想确定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焦点是什么?”“如何做模拟实验?”为切入点,层层剥茧,引导学生发现“”谁先迎来黎明与地球自转方向有关,为学生参与提出猜测活动提供外部支持;引导学生演示模拟试验方法。随着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加深,教师逐渐减少外部支持,最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实验活动,在此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又培养学生敢于大胆猜测、设计实验方案、积极动手操作的科学素养,帮助学生有效完成主题探究活动,可谓一箭三雕。
3、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探究活动中的主人。
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为和独立思考的个人。”因此,在本环节教学中,我先请学生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做到“动”“ 静”结合,“存异”“求同”结合,积极思考谁先迎来黎明产生的多种猜测,不仅培养学生积极合作的态度,而且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同时,在小组合做做模拟实验时,我强调组员互换角色轮流操作,使每位学生都成为探究实验活动的主人,真正体验到探究的快乐与成就感,激发孩子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起到均衡发展孩子实验操作能力等科学素养的作用。
4、注重过程性、发展性评价
新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所以,我特别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交流与合作、关注动手实践。在本节课我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
1、课前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学生的前概念进行分析评价。
2、课中进行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等形成性评价,随时调控教学。
3、运用访谈法,请学生谈谈学习收获,评价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
4、利用模拟实验记录单作为评价载体,通过记录将学生思维发展的轨迹保留,使本课科学概念的评价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为科学概念评价和过程与方法的评价研究提供了可参考的依据 。
5、通过知识抢答的形式,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会遇到的问题,评价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巩固。
九、板书设计、学生记录单设计
板书设计:

谁先迎来黎明实验记录单
月 日 第_____实验小组
地球自转方向: 地球自转方向:
(用示意图画出来) (用示意图画出来)
我们组发现:_______ 先迎来黎明。 我们组发现:_____ 先迎来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