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群落的演替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节 群落的演替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5.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0-09-27 12:07:00

文档简介

第五章 群落
第五节 群落演替
一、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概念 原生演替
演替的类型
群落演替 次级演替
顶级群落
(2)教学内容分析
这节内容是浙科教版必修三第五章第五节内容,是学生在前面学习了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群落的演替过程及其最终平衡状态,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比较原生演替、次生演替的不同。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加深对群落的优势种、群落结构和类型等知识的理解,为以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稳定性、多样性作铺垫。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四章和第五章已经学习了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的基础,对种群已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对群落演替的现象并不陌生,只是没有建立起概念与现象之间的联系。高中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积累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始终围绕着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以动态发展观引导学生对演替的本质进行思考。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说出演替的概念和类型。②举例说出群落的演替。③举例说出顶级群落的概念。④比较原生演替、次生演替的不同
2.能力目标:分析群落演替的过程,揭示群落演替的有关规律。
3.情感目标:①认同群落演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②关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形成环保意识。
四、重点难点
重点:群落演替的概念、原生和次生演替以及顶级群落。
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及其最终平衡状态。
通过弃耕农田演变成森林和湖泊演变成森林的例子,引出并理解演替的概念。引导学生从起点、基质、环境条件、经历时间的长短等几方面比较原生演替、次生演替的不同。
五、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导课
展示一些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的美丽照片。介绍:黄石公园是美国也是全世界第一个国家公园,也是世界上最壮观的国家公园。1988年黄石公园发生了一场大火。这场大火竟然在没有树林的地面蔓延,跳跃式将树木点燃,,在风势加剧和干旱的作用下失去了控制,最终形成了一场大火灾,足足燃烧了几个月。最后在秋末由于湿润的天气才被完全扑灭。总计受火灾面积大约占公园的36%。
引导学生思考:遭受火灾后黄石国家公园的命运如何?
很多同学们认为遭受如此大火黄石国家公园不会再恢复原貌了。但是几个月以后,这里就有了生命的迹象。首先,青青的绿芽出现在黑色的土地上,然后小树也开始发芽了,森林奇迹般回来了。
展示:两幅照片(大火前的典型的黄石黑松林和2006年拍摄新生黑松林)。黄石公园以黑松居多,是典型的黄石黑松林。照片显示将近20年后,烧毁的死树依旧挺立,但是新生的黑松生长茂盛。
引导学生思考:黄石公园的恢复需要哪些条件,能不能在短时间完成?
答:不能。
学生欣赏照片。
?
学生讨论回答自己的看法
学生讨论回答
?利用黄石国家公园的案例来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激发学习新知识的热情
?
使学生对群落演替有所了解。
群落演替的概念
火灾、洪水、火山爆发、地震等自然灾害可以改变一个群落,即使没有这些自然灾害,群落也会发生变化。
引出群落演替的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取代另一些物种,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称为群落演替。
在这里我们主要学习湖泊演替的具体过程。
展示:湖泊演替的图片模型,明确湖泊演替所需要的五个演替阶段。
裸底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根生植物阶段→挺水植物和沼泽植物阶段→森林群落。
归纳:裸底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根生植物阶段→挺水植物和沼泽植物阶段→森林群落。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科学思维能力
?
??
?
?
?
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照片展示:旅游胜地----波拉波拉岛。一座双峰火山的遗迹耸立在该岛中部,这座长期熄灭的(死)火山如今覆盖着浓密的绿色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波拉波拉岛火山爆发后的由原来的火山岩浆到如今覆盖着浓密的绿色森林。这个过程属于什么过程?
答:群落演替。
那么它属于群落演替的哪一种?
引出原生演替。
提问:什么是原生演替呢?他们有什么特点吗?
原生演替: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沙丘、湖底、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展示:原生演替的图片,明确原生演替所经历的五个演替阶段。
地衣植物阶段→苔藓植物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乔木群落
提问:根据裸岩演替的发生过程,用自己的语言简述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的演替过程。
引导学生讨论、归纳:弃耕农田的演替过程。
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乔木。
提问:所有弃耕的农田都能演替成树林吗?
答:在干旱的荒漠上很难形成灌木和乔木的。
归纳:
次生演替: 原有的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的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提问:“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属于哪种演替?你能说明理由吗?
解释:次生演替。火灾过后的草原,原有的植被不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草种或其繁殖体,这样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列表比较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不同
起点
基质
环境条件
经历时间
原生演替
次生演替
学生讨论回答,如:时间长短、群落演替的起点、环境条件等
学生围绕群落演替展开趣味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锻炼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学以致用,巩固落实,激发兴趣。
顶级群落?
提问:
1、是不是所有的演替都能形成森林呢?
2、哪些因素可以影响甚至决定群落的演替过程?
3、演替是不是一直延续下去?
教师点评小结:演替虽漫长,但不是一个永恒延续的过程,当群落演替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等条件处于平衡状态,演替就不再进行,达到平衡点。
概念:顶级群落是群落演替的最终平衡状态阶段,是最复杂也最稳定的群落阶段。只要没有外力干扰,它将永远保持原状。
照片展示:地球上各维度、经度、海拔所存在的群落。
分析:地球上各个地方现存的群落大多都是处于顶级群落。
思考:气候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素,哪些对群落影响最大?
引导归纳:温度和降水量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如热带雨林、热带沙漠、温带森林、温带草原等都是与此相适应。
提问:
1、人类有哪些活动能对群落演替的具有影响作用?
教师引导:试着从草原、森林、水域生物群落三个方面分析。
让学生列举人的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实例。
教师总结归纳:
人类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学生讨论、回答,如:人的活动、生物间相互关系、气候环境中各种生态因素的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列举实例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使学生树立保护意识
课堂小结?
演替的概念和类型。
群落的演替过程
顶级群落
比较原生演替、次生演替的不同
?学生总结
培养学生的知识总结能力。
习题巩固
通过不同梯度的练习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
练习检测
及时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七、板书设计
一、群落演替的概念
二、湖泊演替过程
裸底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根生植物阶段→挺水植物和沼泽植物阶段→森林群落
原生演替
三、类型
次生演替
四、顶级群落
课件44张PPT。第五节 群落的演替李文秀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火灾时的照片火灾两年后的照片 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取代另一些物种,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群落演替湖泊演替裸底阶段
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根生植物阶段挺水植物和沼泽植物阶段森林群落阶段(木本植物)旅游胜地 ------- 波拉波拉岛裸岩阶段一、地衣阶段 地衣分泌的有机酸可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的过程。二、苔藓阶段 苔藓的生长进一步使岩石分解、土层加厚、有机物增多,土壤中微生物群落也越来越丰富  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而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1.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  2.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基础?为什么苔藓能够取代地衣?  通过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起了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而苔藓生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其结果是逐渐取代了地衣。三、草本植物阶段 此时土壤能保持一定水分,草本植物的种子能够萌发生长。结果较高的草本植物逐渐占据了优势……草本植物阶段这时,各种昆虫和其他小动物开始进入到这个地区。在动植物的共同作用下,土壤中有机物越来越丰富四、灌木阶段 灌木比草本植物更加高大,逐渐取代了部分草本植物,并成为许多鸟类的栖息地,群落中物种更加多样化五、森林阶段 乔木比灌木在获取阳光上更具有优势,最终形成了森林。树林的形成进一步改善了生物生存的环境,物种进一步多样化,这个阶段相对稳定。  3.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吗?  能找到这些植物。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原生演替地衣植物阶段苔藓植物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群落的演替类型
1、原生演替: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沙丘、湖底、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根据裸岩演替的发生过程,用自己的语言简述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的演替过程。想一想!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①一年生杂草
②多年生杂草
③小灌木
④灌木丛
⑤乔木(树林)在干旱的荒漠上很难形成所有弃耕的农田都能演替成树林吗? 2、次生演替:
原有的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的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属于哪种演替?你能说明理由吗? 次生演替。火灾过后的草原,原有的植被不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草种或其繁殖体,这样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1、哪一项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
A.从湖底开始的水生演替
B.草原的放牧演替
C.农田弃耕后的恢复演替
D.砍伐森林的恢复演替A2、有关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原生演替,在冰川泥、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原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里竞争明显
C、原生演替所需时间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
D、原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C 问题1、是不是所有的演替都能形成森林呢?
2、哪些因素可以影响甚至决定群落的演替过程?
3、演替是不是一直延续下去?草原沙漠顶级群落1、概念:演替所达到的最终平稳状态的群落。
2、顶级群落的主要决定因素:平均温度和年降雨量1、下列哪项不是群落演替的趋势( )
A. 生物种类越来越多
B. 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C. 有些物种可能灭绝?????????
D. 生物种类越来越少D 问题二1、人类有哪些活动能对群落演替的具有影响作用?提示:草原
森林
水域生物群落 过度放牧、
导致草原退化过度砍伐、
导致森林破坏污水排放,
破坏水域生物群落草原沙漠化人类的盲目砍伐人工林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人类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课堂小结1、群落演替的概念
2、湖泊演替过程:
3、演替类型裸低阶段
沉水植物阶段
浮叶根生植物阶段
挺水植物和沼泽植物阶段
森林植物阶段原生演替次生演替湖底金鱼藻黑藻水鳖芦苇沼泽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