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北宋的政治
赵匡胤(宋太祖)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
建立者:
时间:
定都:
960年
东京(开封)
陈桥驿兵变
赵匡胤作为唐末五代
十国混战局面的终结者和
宋朝的开拓者,是中国历
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
人物。他具有完美的人格
魅力:心地清正,嫉恶如
仇,宽仁大度,虚怀若谷,
好学不倦,勤政爱民,严
于律己,不近声色,崇尚
节俭,以身作则等等,不仅对改变五代以来奢靡风气具有极大的示范效应,而且深为后世史学家所津津乐道。
959年,周世宗柴荣崩,七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等掌握了军权。
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联合北汉南下攻周,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随后,周恭帝禅位。 赵匡胤即位后,改国号为“宋”。
“不流血而创立一个大王朝的奇迹”
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
北 宋
陈桥驿
东京
北 宋
陈桥驿
东京
北宋结束五代十国
分裂局面,统一中原
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是后周禁军的统帅,负责防守京师。960年初,朝廷派他北上抵抗辽军。军队行至开封以北的陈桥驿时,谋士和诸将拿出预备好的黄龙袍披到赵匡胤身上,叩头便拜,口称“万岁”,赵匡胤就这样当了皇帝。
相关史事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2.局部统一
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先南后北,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思考: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本质: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
原因之一:武将专权
这两个历史现象的本质是什么?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③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措施:(1)军事方面:
(2)政治方面:
中央:
①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地方:
②地方官一律使用文官(知州),实施三年一换制度;
③设通判,分化知州的权力;
④地方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重点
目的:为了防止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再现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杯酒释兵权
《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
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根据材料,说说通判的职权和作用。
史料研读
职权:辅佐知州或知府等地方长官处理州府公事。
作用:有监察地方官吏之权,加强中央对地方官的监察和控制,防止知州职权过重。
材料一 : 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材料中,赵普所说的“权”“钱”“兵”,指的是什么?宋太祖对此采取了哪些措施?
“权”指军权;“钱”指财赋;“兵”指对军队的控制权;
措施:略
积极影响:地方的行政权、财权和军权都收归了中央,官员的权力比以往受到制衡和约束,武人干政的风险降低,士人受到普遍尊重。中央集权大大加强。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有何影响
消极影响:削弱了军队战斗力,这是宋代形成“积弱”局面的原因之一。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官俸和军费开支庞大。冗官、冗兵和冗费导致北宋形成“积贫”的局面。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
VS
唐朝武将
宋代文臣
曾因国难披金甲,
不为家贫卖宝刀。
——(宋)曹翰《退将诗》
做人莫做军,
做铁莫做针。
——(宋)谚语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
1、目的: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宋太宗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
表现1:文臣统兵格局形成
文官担任要职,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武将受牵制,统军的指挥权被严重束缚
2、表现:
三、重文轻武的政策
表现2.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1)概况: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2)影响:
①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②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③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范仲淹
包拯
欧阳修
宋朝名臣
唐朝河西节席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北宋文官出行图
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由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
史料研读
因为宋朝重文轻武。宋朝统治者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跋扈的弊端重现,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
欧阳修
欧阳修,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天圣八年进士。以翰林学士修《新唐书》。
宋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兵权
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文臣统兵
行政权
唐朝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宋朝文官出行图
文官地位高
通过上述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励学篇》
——宋真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神童诗》
——汪洙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
宋人科举考试图
科举制
1、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2、隋炀帝:创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3、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
4、武则天:创立殿试和武举
5、宋朝: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2、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科举取士
宋太祖:最多一次是31人,诸科最多是96人;
宋太宗:977年,进士109人,诸科200人,
又赐进士180多人,总录500多人
宋真宗:(继续增加),如在1000年录取进士
409人,诸科更高达1129人。
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质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①积极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3、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
弊端: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败的原因;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人浮于事,既导致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②消极影响: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
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由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
史料研读
宋朝时武将的地位和待遇低
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北宋盲目推行重文轻武政策,给我们当今国家建设有何启示?
①政策的倾向一定不能走极端;
②要综合、全盘考虑战略问题;
③要结合国情,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践不断总结不足,及时加以改进;
④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建设现代化军队,研发高科技武器,巩固国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