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桃花源记 课件(4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9 桃花源记 课件(4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21 14:53: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4张PPT。导入语:他从乱世红尘走来
曾经满怀豪情,胸怀天下
不料社会动乱,一片污浊
于是他独善其身,追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宁静
于是他归隐田园,享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惬意
他将青山绿水、男耕女织化作一首诗
千年已过,桃花依旧
留给后人一个温暖而神秘的梦
今天,寻着这位诗人的足迹,走进桃花源,去聆听诗人对理想的诉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体知识 “记”是古代一种文体,主要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小石潭记》《核舟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作者简介字词: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谋生。(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生长在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新鲜美好,落花繁多。他感到非常惊异,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译文译文译文译文译文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顺着原来的路划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前次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到路。
译文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未能实现。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求(桃花源)了。板书:文言知识 通假字:
便要还家 ( 要:通“邀”,邀请 )
词类活用:
复前行,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欲穷其林。穷: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一词多义①便舍船,从口入②屋舍俨然(放弃,舍弃,动词)(房屋,名词)①处处志之 ②寻向所志 (作标记,动词)(标记、记号,名词) ①寻向所志 ②未果,寻病终(寻找,动词)(随即,不久,副词) ①复前行,欲穷其林②既出,得其船(其:那)(其:他的,代渔人的)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并:全部)(并:一起,一同)①武陵人捕鱼为业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为:作为) (为:对,向)①忘路之远近②渔人甚异之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的,助词)(它,代词,所看到的景象)(代词,这件事)古今异义交通:古义,
今义,交错相通;
往来通达或各种运输的总称。妻子:古义,
今义,指妻子和儿女;专指男子的配偶。绝境:无论:古义,
今义,古义,
今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毫无出路的境地。 “不要说”“更不必说”;是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鲜美:古义,
今义,古义,
今义,古义,
今义,古义,
今义,得:不足:如此:新鲜美好;味好,香浓此处义为“看到”用为助词不值得;不满不充分像这样;这样词句难点:一个意动用法:异:对……感到惊异。 两个借代:黄发:
垂髫:老人
小孩同义词:1.沿着:缘溪行/便扶向路
2.都:悉如其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咸来问讯/皆叹惋
3.邀请:便要还家——延至其家
4.于是、就 :乃大惊——遂与外人间隔成语意思世外桃源:
比喻理想中环境幽静、不受外界影响、生活安逸的地方。
现用来比喻一种虚幻的超脱社会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境界。
豁然开朗:
1.形容由狭隘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
2.形容心胸突然转为开阔或情况、表情等
一下子转为明朗。
3.比喻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
成语意思黄发垂髫:老人小孩。
鸡犬相闻:鸡鸣狗叫之声互相听到。
怡然自乐:安闲快乐,显得心满意足。
无人问津:没有人探求。课堂练习翻译句子:
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树生长在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新鲜美好,落花繁多。)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整齐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子之类。)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中可以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课堂练习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界的人断绝了来往。)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里的人嘱咐他说:“(这里)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为下列图片配上相应的文字 一、整体感知: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
(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二、品读课文1.找出渔人发现桃花源经过的语句?
缘溪行→忽逢桃花林→复前行→便得一山→从口入。
读一读写桃花林的句子。
2.文中描写桃花源景象的语句有哪些?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同学们找一找图中哪些地方画得与原文不一样。
有以下几处:土地画错了。文中是“土地平旷”,“平旷”的意思是“平坦开阔”,图中的土地却是有高有低,凹凸不平
房屋也画错了。文中是“屋舍俨然”,“俨然”的意思是“整整齐齐”,图中的房屋画得横七竖八,与原文不符。
田间的小路也画错了。文中是“阡陌交通”,田间的小路应该是交错相通。图中的小路并没有交错。。
人们劳动的地点也错了。“其中往来种作”中的“其”是代词,指代的不是田里,而是整个桃花源。
老人的表情错了。由“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看出老人和小孩都很安闲快乐。老人也应该是快乐的。可是,图上的老人却很忧愁。
4.探寻桃花源用以下格式:
通过“__________”,我读出了桃花源的“__________”
例如:通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我读出了桃花源的“美”
如下:(1)通过“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我读出了桃花源的“静”。是几声鸡叫、狗吠衬托出了乡村的宁静。南朝诗人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维《鹿柴》中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都采用了这种以动衬静的手法。
(2)通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我读出了桃花源人的“乐”。
(3)通过“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我读出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淳朴”。
(4)通过“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我读出了桃花源里“没有战乱”“安定和平”。
(5)“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寻向所志,不复得路”,我读出了桃花源的“奇”“神秘”。
5.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花源不得埋下伏笔。6.总结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地方?(1)环境优美 (2)和睦安乐 (3)没有战乱(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4)民风淳朴
7.陶渊明写了一个怎样的结局?后遂无问津者
不存在 理想
8.背景资料:本文大约写于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约57岁。作者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南朝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度腐败,统治集团内部生活荒淫,互相倾轧,赋税徭役繁重,战争频发,短短21年就爆发大小战争60场,结果是: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
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杜甫《羌村·其三》)石壕吏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9.结合背景,想一想作者描绘了这个美好的世外桃源用意何在?你如何评价这个世外桃源? 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一种美好境界,本文借武陵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源的故事,表现作者对现实动乱、黑暗生活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理想的追求。
这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但他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评价)三、表达感悟 “桃花源”一经面世,就成为历代文人追求的理想。从唐代的王维到当代的毛泽东,很多名人都有歌咏之句。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王维
渔舟何似莫归来,想桃源、路通人世。 ———张炎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毛泽东
写下你们此时此刻的感受,写出你们对桃花源和陶渊明的理解。四、课堂小结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这是对精神家园的守望。我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是热爱生活的人,即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元素,坚定我们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理想。
写作 (任选一题) 再造想象:
1. 我来到桃花源
2. 今日桃花源
3.我心中的世外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