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2-21 21:53: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北宋的政治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宋初的皇帝为什么要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
“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的典故,都与赵匡胤有关。他建立北宋后,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千秋疑案陈桥驿,衣着黄袍便罢兵。
——清·查慎初
阅读并思考:
这句诗讲述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涉及的主要历史人物是谁?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赵匡胤
陈桥兵变
赵匡胤是后周禁军最高将领,当时后周皇帝只有七岁。朝廷派他北上抗辽,当大军到达陈桥驿时,赵匡胤佯装醉酒。第二天早上,众多将士喧闹着拥入他的帐中,把一件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向他跪拜,高呼“万岁”!赵匡胤就这样做了皇帝。这就是“黄袍加身”的典故。
(1)时间
(2)都城
(3)建立者
960年
开封(东京)
赵匡胤(宋太祖)
(4)国号
宋,史称北宋
陈桥驿
北 宋
东京
1.北宋的建立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已出现统一趋势。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2北宋统一中原和南方
北宋的统一范围:
北宋的统一只是消除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状态,不是实现了全国的统一,北宋的统治区域,只是原来五代十国的范围,在北宋的北方有辽,西北有西夏,西南有吐蕃和大理等,这时的中国处于多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状态。
2.北宋统一中原和南方
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杯酒
释兵权
(一)军事
1、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
控制军队
2、控制调兵权
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收精兵---兵权
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军队驻防地
军队驻防地
军队驻防地

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
1、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控制军队
2、控制调兵权
(二)政治
削实权-中央(相权)
1、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参知政事——行政权
枢密使——军权
三司使——财权
削实权-地方(行政权)
2、地方:
为加强控制,派文臣任州县长官(即知州),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
在各州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
(二)政治
根据材料,说说通判的的职权和作用。
材 料 研 读:
《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指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
职权:监察和行政权
作用: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利
宋初为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和控制,防止知州职权过重,宋太祖创设“通判”一职。由皇帝直接委派,辅佐郡政,但有直接向皇帝报告的权力。
1、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2、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三)经济
制钱谷—财权
影响:
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国别 开国皇帝 原官爵
  后梁 朱 温 梁 王.宣武节度使
  后唐 李存勖 晋 王.河东节度使
五代 后晋 石敬瑭 河东节度使
  后汉 刘知远 北平王.河东节度使
  后周 郭 威 邺都留守
  南楚 马 殷 楚 王.武安节度使
  吴越 钱 镠 吴越王.镇海节度使
  前蜀 王 建 蜀 王.西川节度使
  南吴 杨 渭 吴 王.淮南节度使
十国 燕 刘守光 燕 王.卢龙节度使
  南汉 刘 岩 南海王.清海节度使
  南平 高季兴 南平王.荆南节度使
  闽 王延钧 闽 王.威武节度使
  后蜀 孟知祥 蜀 王.西川节度使
  南唐 李 升 齐 王.镇海节度使
武将夺权
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唐·武将
宋·书生
重文轻武的政策
思考: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阅读课文P30并回答。
防止武将专权、篡权
宋太祖
宋太宗
措施?
1、原因:
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2、措施:
(1)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2)宋太宗: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文臣统兵格局逐渐形成。
3、表现:
(1)文官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2)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阵图”行军布阵;
(3)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三、重文轻武
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
材 料 研 读:
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宋朝重文轻武,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压抑武将,防止武将跋扈。
史料研读
北宋时“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而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矣。”
(注:即便是将帅率兵数十万,收复了失地幽蓟十六州这种功劳,也赶不上一个状元及第时的荣耀。)
北宋科举制发展的表现及影响:
表现
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授官从优,升迁迅速。
影响
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质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1、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
制度
2、隋炀帝:创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3、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
4、武则天:创立殿试和武举
6、宋太祖: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5、唐玄宗:重视文教,增加诗赋作为考试内容
列举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宋太祖在科举制方面的措施
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
(1)积极:
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文轻武的风气
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
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2)弊端:
使军队战斗力减弱
官吏冗多,办事效率下降,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1、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赵普所说的“权”“钱”“兵”,指的是什么?宋太祖对此采取了哪些措施?
课 后 活 动:
“权”领兵权;“钱”收税权;“兵”调兵权。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2、对下列关于宋朝重文轻武
的表述作出正误判断。
中央机构的要职由文人出任。
文臣主持国家的军事大权。
派文人担任地方的知州。
知州的权力很大,不受牵制。
扩大科举考试录取的名额。
武将只有调动军队的权力。

×



×
课 后 活 动:
【小结】
强化中央集权
主要措施
(军事权、行政权、财政权、文化)
影响
(积极、消极)
特点:重文轻武
北宋建立(960年 开封 赵匡胤)
面临的问题
【课堂反馈练习】
1、历代皇帝登上皇位的方式有很多,下列人物以黄袍加身登上皇位的是( )。
D
2.宋朝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是( )
A.防止武将专政弊端
B.统治者是文臣出身,因此重视文臣
C.文臣才能突出,堪当大任
D.武将无能
3. 下列与科举有关的措施出现在宋朝的是( )
A.创立考试办法选拔官员 B.开创殿试制度
C.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D.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A
C
4、宋朝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于( )
A、宋太宗 B、宋徽宗 C、宋钦宗 D、宋高宗
5、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体现了宋朝的政策是( )
A、休养生息政策 B、重文轻武政策
C、重武轻文政策 D、对外开放政策
6、北宋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 )
A、三省六部制 B、科举制
C、武将专权制 D、宰相制度
A
B
B
7、北宋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设置( )
A、知州 B、通判 C、转运使 D、宰相
8、为防止知州权力过大难以控制,采取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
A、废除知州设置,直属中央
B、实行三年一换的制度
C、在各知州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D、地方设置转运使
9、下列不属于宋朝科举制发展的影响的是( )
A、在宋朝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B、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C、造就了宋朝的文治局面
D、促使文人投入诗词创作之中
C
A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