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测试卷(A卷)
(测试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1、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 新中国成立后,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
A. 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B.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C.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D. 民族区域自治
2. 这一制度既充分考虑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等经济因素,又考虑到了维护祖国统一、促进团结等政治因素。该制度的实施( )
A.改变了民族分布的格局 B.消除了各民族之间差异
C.完成了祖国的统一大业 D.保证了我国的民族团结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民族团结,改变了少数民族地区的落后面貌,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B.“大跃进”运动
C.“一五”计划的实行 D.对外开放的实行
4.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我国在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先后建立了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这些自治区的建立( )
①真正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愿望 ②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
③维护了国家统一,有利于民族团结 ④体现了民族间的平等。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③
5. 1949年,中国共产党提出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的建议;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纲要》公布实施;1954年,《纲要》的内容被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一过程反映出( )
A. 各地区的少数民族基本实现自治 B. 少数民族地区跨入到了社会主义社会
C. 民族区域自治成为一项基本国策 D.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
6. 在祖国温暖的大家庭里,各族人民和睦共处,共同发展。和睦共处的秘诀在于( )
A. 各民族在地区分布上“大杂居、小聚居” B. 各民族所处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各不相同
C. 各民族都有自己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活动 D. 相互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
7. 对联是中华文化所特有的表达方式,有时也承载着历史的信息。某同学收集了两副对联:“杂居聚居尊民意,五区人民得自治”“万紫千红增特色,三通两制促和平”。请你分析这两副对联承载历史信息是( )
A. 赞扬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 B. 赞扬了民族平等制度和香港回归
C. 赞扬了民族团结政策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D. 赞扬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一国两制”
8. 西藏和平解放60多年以来,国家向西藏自治区拨付的财政补贴和基本建设费用高达近300亿元。党和政府重视和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突出体现了( )
A. 民族团结 B. 民族平等 C. 区域自治 D. 共同繁荣
9. “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下列选项中,与完成这一历史使命无关的是( )
A. “一国两制”的提出 B. 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 D. 中国综合国力的强大
10.图片方框内应填入的内容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求同存异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
11. 如图所示钱币的发行是为了纪念( )
A.西藏和平解放
B.香港回归祖国
C.澳门回归祖国
D.战略导弹部队建立
12. 为1999年澳门回归开辟途径的是( )
A.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一国两制”
13. 我国在香港、澳门地区践行“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举措是建立( )
A.自治区
B.经济特区
C.特别行政区
D.经济开放区
14. 与右图最契合的主题是( )
A.开国大典
B.三大改造
C.香港回归
D.澳门回归 1999年游子回家
15. 右图所示题词反映( )
A.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
B.祖国统一进程的推进
C.英国对华殖民统治的结束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16. 1999年,回归后的澳门建立了( )
A.经济特区 B.特别行政区 C.经济开放区 D.民族区域自治区
17. “澳门特别行政区除悬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国徽外,还可使用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和区徽。”此条款体现了(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方针 D.“一国两制”
18. 下列史实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祖国统一 B.外交成就 C.军队建设 D.民族团结
19. 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在《乡愁》中写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目前,我国解决“乡愁”的基本方针是( )
A.武力解决 B.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C.国共合作 D.寄望台湾人民
20. 据台湾地区民政部门统计,金门岛上每4户家庭,就有1户在厦门购地置产,每10个金门的居民,就有1户在厦门购地置产,每10个金门的居民,就有页1个拥有人民币账户。这表明( )
A. 台湾地区放弃对两岸经济交流的限制 B. 台商投资促进厦门房地产繁荣
C. 两岸同胞普遍认同“一国两制”构想 D. 海峡两岸民间交流进一步加强
2、非选择题(共60分)
21. 小兵说: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针对香港问题,我们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方针,以解决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问题。请问你认为小兵说的正确吗?请简要说明理由。(10分)
22. 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一个团体要有一个章程,一个国家也要有一个章程,宪法就是一个总章程,是根本大法。
——1954年毛泽东的讲话
(1) 请回答:我国的第一部“根本大法”颁布于哪次会议?这次会议对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有何巨大意义?(4分)
材料二:我们的会议包括六百多位代表,代表着全中国所有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和国外华侨。这就指明,我们的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
——1949年毛泽东的讲话
(2)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由此,确立的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4分)
材料三: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是关系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国的大事,是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
——习近平
(3) 在制度保障上,新中国是如何做好“民族工作”的?结合现实,你对目前做好“民族工作”有什么好的建议?(6分)
材料四: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席,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等严,你们这样做,是在侮辱我们的国家,我个人也是一个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讲话?宪法保障每一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破坏宪法的人是要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的。
——刘少奇
(4) 当时刘少奇的人身权利为什么得不到保障?综上所述,结合这个历史事件留给我们的教训,谈谈民主政治与社会发展的关系。(6分)
23. 改革与创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实际上是创新的竞争。阅读材料,探究历史。(16分)?
【改革创新】?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这是我国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国际地位大幅度提升的根本原因。?
(1)改革开放决定于哪一次会议?哪一历史事件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在我国建立的第一批经济特区中,对外开放的“窗口”是哪一个?(6分)?
【统一创新】阅读如图所示两幅图片?
?
(2)我国政府为实现国家统一,创造性地提出了什么构想?其内涵是什么?(6分)?
【人才创新】李克强总理认为:注重学生的原创意识,开展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激发丰富的想象力,打牢知识根基,拓宽学术视野,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培育工匠精神,践行知行合一。?
(3)用简练的语言,为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谈两点看法。(4分)
24. 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第一条,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第二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依照本法的规定实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第五条,香港特别行政区不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政策,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变。——《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于哪一年成功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2分)
材料二 从1997年到2016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由1.37万亿港元增至2.49万亿港元,特区政府的财政储备由4575亿港元增至9083亿港元。 ——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宋哲
(2)材料二反映了香港回归后经济出现了怎样的发展趋势?(2分)
材料三 和平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我们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两岸双方应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立场,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全体中华儿女携手努力,就一定能在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节选自《十八大报告》
(3)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为了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谁提出了推进祖国统一的科学构想?材料三中的“九二共识”的含义是什么?(4分)
(4)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台湾回归祖国的有利因素有哪些?(6分)
1992年11月,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达成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
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测试卷(A卷)
(测试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 新中国成立后,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
A. 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B.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C.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D. 民族区域自治
【答案】D
【解析】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互助的原则,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故选D。
2. 这一制度既充分考虑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等经济因素,又考虑到了维护祖国统一、促进团结等政治因素。该制度的实施( )
A.改变了民族分布的格局 B.消除了各民族之间差异
C.完成了祖国的统一大业 D.保证了我国的民族团结
【答案】D
【解析】根据“这一制度既充分考虑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等经济因素,又考虑到了维护祖国统一、促进团结等政治因素”表明该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了我国的民族团结。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民族团结,改变了少数民族地区的落后面貌,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B.“大跃进”运动
C.“一五”计划的实行 D.对外开放的实行
【答案】A
【解析】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互助的原则,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故选A。
4.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我国在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先后建立了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这些自治区的建立( )
①真正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愿望 ②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
③维护了国家统一,有利于民族团结 ④体现了民族间的平等。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③
【答案】A
【解析】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互助的原则,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全国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这些自治区的建立真正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愿望、维护了国家统一,有利于民族团结、体现了民族间的平等。故选A。
5. 1949年,中国共产党提出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的建议;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纲要》公布实施;1954年,《纲要》的内容被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一过程反映出( )
A. 各地区的少数民族基本实现自治 B. 少数民族地区跨入到了社会主义社会
C. 民族区域自治成为一项基本国策 D.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
【答案】C
【解析】据“1949年,中国共产党提出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的建议;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纲要》公布实施;1954年,《纲要》的内容被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可知,这一过程反映出民族区域自治成为一项基本国策。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互助的原则,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故选C。
6. 在祖国温暖的大家庭里,各族人民和睦共处,共同发展。和睦共处的秘诀在于( )
A. 各民族在地区分布上“大杂居、小聚居” B. 各民族所处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各不相同
C. 各民族都有自己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活动 D. 相互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
【答案】D
【解析】据题意信息“在祖国温暖的大家庭里,各族人民和睦共处,共同发展”可知。A说明了民族分布特点,B是形成不同民族的原因,C说明了各民族文化的特点,D是各民族和睦共处的原因所在。故选D。
7. 对联是中华文化所特有的表达方式,有时也承载着历史的信息。某同学收集了两副对联:“杂居聚居尊民意,五区人民得自治”“万紫千红增特色,三通两制促和平”。请你分析这两副对联承载历史信息是( )
A. 赞扬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 B. 赞扬了民族平等制度和香港回归
C. 赞扬了民族团结政策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D. 赞扬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一国两制”
【答案】D
【解析】据两副对联“杂居聚居尊民意,五区人民得自治”“万紫千红增特色,三通两制促和平”可知,这两副对联承载历史信息是赞扬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一国两制”。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互助的原则,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针对台湾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方针,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的方针的正确运用,实现了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并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故选D。
8. 西藏和平解放60多年以来,国家向西藏自治区拨付的财政补贴和基本建设费用高达近300亿元。党和政府重视和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突出体现了( )
A. 民族团结 B. 民族平等 C. 区域自治 D. 共同繁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我国民族政策与方针。题干西藏解放60多年以来,国家向西藏自治区拨付的财政补贴和基本建设费已达300亿元人民币,党和国家通过对西藏等地区的补贴和援助,改变其贫穷落后的面貌,加速民族地区建设,促进其发展,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故D符合题意;故选D。
9. “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下列选项中,与完成这一历史使命无关的是( )
A. “一国两制”的提出 B. 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 D. 中国综合国力的强大
【答案】C
【解析】题目给出的“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材料所述的历史事件是1999年的澳门回归。由于“一国两制”的提出、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和中国综合国力的强大是澳门回归的原因。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互助的原则,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故选C。
10.图片方框内应填入的内容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求同存异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
【答案】D
【解析】 由图示中“祖国统一”的主题及“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的实践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提供了途径,在此基础上,香港、澳门问题成功解决,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故选D。
11. 如图所示钱币的发行是为了纪念( )
A.西藏和平解放
B.香港回归祖国
C.澳门回归祖国
D.战略导弹部队建立
【答案】B
【解析】由图片中花纹(紫荆花)以及时间信息“1997年”,回归教材可知,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A发生在1951年;C发生在1999年;D发生在1966年。故选B。
12. 为1999年澳门回归开辟途径的是( )
A.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一国两制”
【答案】D
【解析】邓小平在改革开放时期,针对台湾问题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在此基础上又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这一政策在解决台湾问题之前,成功的运用到了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上,促进了香港和澳门的回归。1999年12月20日,我国恢复了对澳门行使主权,推动了祖国统一大业又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为1999年澳门回归开辟途径的“一国两制”。故选D。
13. 我国在香港、澳门地区践行“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举措是建立( )
A.自治区 B.经济特区
C.特别行政区 D.经济开放区
【答案】C
【解析】“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中国共产党为解决祖国内地和台湾和平统一的问题以及在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中国主权的问题而提出的基本国策。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内地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作为整个国家的主体,同时允许台湾、香港、澳门保留资本主义制度,即建立特别行政区。故选C。
14. 与右图最契合的主题是( )
A.开国大典
B.三大改造
C.香港回归
D.澳门回归 1999年游子回家
【答案】D
【解析】图示为“1999游子回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故选D。
15. 右图所示题词反映( )
A.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
B.祖国统一进程的推进
C.英国对华殖民统治的结束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答案】B
【解析】香港、澳门的回归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极大地推动了祖国统一的进程。图示中的“香港、澳门新纪元”反映了祖国统一进程的推进。故选B。
16. 1999年,回归后的澳门建立了( )
A.经济特区 B.特别行政区 C.经济开放区 D.民族区域自治区
【答案】B
【解析】“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中国共产党为解决祖国内地和台湾和平统一的问题以及在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中国主权的问题而提出的基本国策。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内地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作为整个国家的主体,同时允许台湾、香港、澳门保留资本主义制度,即建立特别行政区。故选B。
17. “澳门特别行政区除悬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国徽外,还可使用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和区徽。”此条款体现了(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方针 D.“一国两制”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国两制指的是祖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材料体现的是一国两制,D选项符合题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针对的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A选项排除。 BC选项属于我国的对外关系的指导思想,排除。故选D。
18. 下列史实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祖国统一 B.外交成就 C.军队建设 D.民族团结
【答案】A
【解析】 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夙愿,材料阐述了海峡两岸关系发展、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的相关史实。故选A。
19. 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在《乡愁》中写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目前,我国解决“乡愁”的基本方针是( )
A.武力解决 B.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C.国共合作 D.寄望台湾人民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对台湾的基本方针。据所学知,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解决台湾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国对台湾的基本方针。故选B。
20. 据台湾地区民政部门统计,金门岛上每4户家庭,就有1户在厦门购地置产,每10个金门的居民,就有1户在厦门购地置产,每10个金门的居民,就有页1个拥有人民币账户。这表明( )
A. 台湾地区放弃对两岸经济交流的限制 B. 台商投资促进厦门房地产繁荣
C. 两岸同胞普遍认同“一国两制”构想 D. 海峡两岸民间交流进一步加强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海峡两岸的沟通与交流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信息不足以得出“台湾地区放弃对两岸经济交流的限制”的结论,故A错误。B项所述材料无体现,故B错误。“两岸同胞普遍认同“一国两制”构想”与经济交流关系不大,故C错误。根据题干信息,材料反映的是海峡两岸的经济交流,表明海峡两岸民间交流进一步加强。故D正确。故选D。
二、非选择题(共60分)
21. 小兵说: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针对香港问题,我们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方针,以解决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问题。请问你认为小兵说的正确吗?请简要说明理由。(10分)
【答案】
不对。 理由:①“一国两制”首先针对的是台湾问题 ②1997年7月1日“一国两制”首先成功地解决了香港回归的问题。
【解析】
本题考查“一国两制”的相关知识。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从维护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构想,具体指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邓小平的这一构想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但“一国两制”首先成功地解决了香港回归的问题。1997年7月1日,香港顺利回归祖国。故本题表述错误。
22. 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一个团体要有一个章程,一个国家也要有一个章程,宪法就是一个总章程,是根本大法。
——1954年毛泽东的讲话
(1) 请回答:我国的第一部“根本大法”颁布于哪次会议?这次会议对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有何巨大意义?(4分)
材料二:我们的会议包括六百多位代表,代表着全中国所有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和国外华侨。这就指明,我们的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
——1949年毛泽东的讲话
(2)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由此,确立的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4分)
材料三: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是关系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国的大事,是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
——习近平
(3) 在制度保障上,新中国是如何做好“民族工作”的?结合现实,你对目前做好“民族工作”有什么好的建议?(6分)
材料四: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席,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等严,你们这样做,是在侮辱我们的国家,我个人也是一个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讲话?宪法保障每一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破坏宪法的人是要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的。
——刘少奇
(4) 当时刘少奇的人身权利为什么得不到保障?综上所述,结合这个历史事件留给我们的教训,谈谈民主政治与社会发展的关系。(6分)
【答案】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正式确立。
(2)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形成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4)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与法制遭到破坏;民主政治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发展推动民主政治的健全与发展。
【解析】
(1)结合所学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正式确立。
(2)由材料“中国共产党及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国外华侨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等单位的正式代表510人”并结合所学知识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大会的主要任务是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3)依据教材知识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保障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地位。做好“民族工作”需要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形成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4)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文化大革命时期,国家政权遭到严重削弱,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说明民主政治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发展推动民主政治的健全与发展。
23. 改革与创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实际上是创新的竞争。阅读材料,探究历史。(16分)?
【改革创新】?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这是我国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国际地位大幅度提升的根本原因。?
(1)改革开放决定于哪一次会议?哪一历史事件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在我国建立的第一批经济特区中,对外开放的“窗口”是哪一个?(6分)?
【统一创新】阅读如图所示两幅图片?
?
(2)我国政府为实现国家统一,创造性地提出了什么构想?其内涵是什么?(6分)?
【人才创新】李克强总理认为:注重学生的原创意识,开展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激发丰富的想象力,打牢知识根基,拓宽学术视野,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培育工匠精神,践行知行合一。?
(3)用简练的语言,为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谈两点看法。(4分)
【答案】
(1)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深圳.
(2)一国两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3) 打牢知识的根基,拓宽知识的视野,养成勤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增强实践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敢为人先”的精神,敢于质疑,敢于向传统、权威挑战.(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上作出了工作重心转移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我国从此走上了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道路.据所学知,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左”倾思想依然存在,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这一时期社会上展开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确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在我国建立的第一批经济特区中,后来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窗口”的是深圳,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
(2)为了解决台湾问题,邓小平在80年代初提出了“一国两制”构想,其基本内容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3) 为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必须打牢知识的根基,拓宽知识的视野,养成勤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增强实践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敢为人先”的精神,敢于质疑,敢于向传统、权威挑战.
24. 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第一条,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第二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依照本法的规定实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第五条,香港特别行政区不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政策,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变。——《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于哪一年成功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2分)
材料二 从1997年到2016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由1.37万亿港元增至2.49万亿港元,特区政府的财政储备由4575亿港元增至9083亿港元。 ——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宋哲
(2)材料二反映了香港回归后经济出现了怎样的发展趋势?(2分)
材料三 和平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我们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两岸双方应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立场,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全体中华儿女携手努力,就一定能在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节选自《十八大报告》
(3)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为了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谁提出了推进祖国统一的科学构想?材料三中的“九二共识”的含义是什么?(4分)
(4)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台湾回归祖国的有利因素有哪些?(6分)
【答案】
(1)1997年。
(2)经济持续繁荣发展(或经济增长等)。
(3)人物:邓小平。含义:“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4)两岸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制定;港澳回归的榜样;中美关系的改善;两岸经济、文化交往密切。
【解析】
(1)本题考查中国政府解决香港问题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分析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于1997年7月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回归祖国怀抱。
(2)本题考查香港回归后经济发展趋势,要求具备分析、概括材料的能力。依据材料“ 从1997年到2016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由1.37万亿港元增至2.49万亿港元,特区政府的财政储备由4575亿港元增至9083亿港元”分析可知,香港回归后,经济持续繁荣发展(或经济增长等)。
(3)本题考查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识记基础知识和分析材料的能力。第一、二小问人物和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第二小问含义,依据材料“我们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两岸双方应坚持‘九二共识’”可知,“九二共识”的含义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4)本题考查台湾回归祖国的有利因素,要求具备分析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依据材料“和平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我们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九二共识”、“全体中华儿女携手努力,就一定能在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等和所学知识可知,台湾回归祖国的有利因素是,两岸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制定;港澳回归的榜样;中美关系的改善;两岸经济、文化交往密切。
1992年11月,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达成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
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