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测试卷(B卷)
(测试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1、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 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新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国策是( )
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C. 西部大开发 D. 尊重少数民族的历史定制和宗教信仰
2. 2018年12月3日,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筹备委员会通告,各项筹备工作已基本就绪。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一制度( )
A.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而诞生 B.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施
C. 在各少数民族生活的地区普遍实行 D. 和特别行政区权力等同
3. 中华人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牧场),这说明新中国( )
A. 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 B. 实行“一国两制”方针
C. 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 D.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4.周恩来说:“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而没有实行民族自治共和国那样的制度呢?自治的形式在我国叫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还有民族乡;在苏联叫自治共和国、自治省、民族州,这不单是名称的不同,制度本身也有一些不同…材料中的“不同“是基于( )
A. 社会制度不同 B. 革命形势不同 C. 两国国情不同 D. 国土面积不同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②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③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④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A. 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6. 1958年,中央人民政府正式设立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这一举措的重大意义有( )
①有利于完成祖国统一 ②实现了少数民族人民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
③体现了国家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理念 ④保证了民族的团结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7. 历史叙述有史实陈述、历史评价等方式,其中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和价值的评判表达。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C. 我国民族分布上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D. 省级民族自治区中建立最早的是内蒙古自治区
8. 从1984年到2013年底,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38倍;农民人均收入增长了21倍。材料直接反映出少数民族地区( )
A. 实行了彻底的民主改革 B. 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D. 进行了农村和城市的经济改革
9. 据统计,从1992年到1997年台商在祖国大陆的投资项目合计约20000个,投资额约110亿美元,年平均项目约3000个,金额约18亿美元。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放弃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承诺 B. 对“一国两制”构想达成共识
C. 解除了台胞赴大陆探亲的限制 D. 对“坚持一个中国”达成共识
10. “一国两制”是我国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制度创新。下列关于“一国两制”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一个中国”是“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 B. 最早针对香港问题提出来的
C. 中央人民政府代表中国行使主权 D. 特别行政区原有社会制度不变
11. 二十多年前的7月1日,一名香港警察对记者说:“几个小时前我还是一个皇家警察,现在己经成为一名堂堂正正的中国香港警察。”他说出这番话的直接背景是( )
A. 新中国的成立 B. 《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签署
C. 经济特区的设立 D.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成立
12. 下图分别是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下列关于两个区徽所包含的历史意义表述不正确的是
A. 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 B. 洗雪了中华民族的耻辱
C. 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 D. 结束了外国列强对中国领土的占领
13. 1999年12月19日下午5时,第127任澳督韦奇立在澳门总督府进行最后一次的降旗仪式,为政权移交仪式拉开序幕。澳门回归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的重要意义是( )
A. 在中国国土上彻底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
B. 为解决香港回归的问题提供了经验
C. 标志着“一国两制”的构想首先得到成功运用
D. 完成了祖国的统一大业
14. 邓小平说:“香港问题为什么能够谈成?并不是我们参加谈判的人有特殊的本领,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是个有力量的国家。”下列不属于推动“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的原因是
A.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B. 创办经济特区
C.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化化建设上来
15. 它“结束了外国在中国领土统治的历史,也证明了祖国的强大”,能支撑这一结论的是( )
A. 《告台湾同胞书》 B. 香港回归 C. 通过“九二共识” D. 澳门回归
16. 2018年5月24日,布基纳法索宣布与台湾“断交”,这是2016年以来第4个与台湾断绝 所谓“外交关系”的“友邦”,以上史实说明了( )
A. 台湾地区经济逐年下滑 B. 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C. 祖国统一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心愿 D. 一个中国的原则深入世界各国人民人心
17. 我国的特别行政区与经济特区、民族自治区的最大区别是( )
A. 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D. 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18.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两岸同胞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取得重要积极成果。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在于( )
A. 加强经贸合作 B. 坚持“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
C. 加强两岸文化交流 D. 相互尊重,求同存异
19. 多年前,海峡两岸人士不断为遥不可及的通商、通邮、通航而奔走呼吁2008年海峡两岸“三通”终于实现,此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陆客赴台、陆资赴台、陆生赴台等相继成行,这些措施的实施 ( )
①符合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完成了祖国的统一大业
③开创了两岸交往的新时代 ④有利于两岸经贸发展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20. 近年来,两岸合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两岸贸易同步上升,金融合作取得突破,人员往来规模迅速扩大,多项协议成功签署……这些都雄辩地说明( )
A. 两岸政治经济交往障碍已经消除
B. 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即将实现
C. 两岸和平发展符合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D. “台独”分裂势力已经消亡
2、非选择题(共60分)
21. 小李同学认为下图反映的历史场景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成功实践。你认为小李同学的观点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10分)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22. 2017年,新中国的年轮刻上了第68圈,一个甲子的岁月既有风风雨雨,也有辉煌灿烂。从巩固政权、发展经济…走过了一段不寻常的路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制度创新】
材料一:历史证明,制度、机制和科技文化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时间 制度创新 相关事件
1950--1952年 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①
1956年底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②
【政治昌明】
材料二:2017年3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获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中国民事法律制度从此开启“民法典时代”。
【民族团结】
材料三:以阿沛·阿旺晋美为代表的爱国上层人士力主和谈,十四世达赖接受了和平谈判的意见。后中央人民政府与地方政府代表达成和平解放的协议,人民解放军顺利进驻拉萨。
请回答:
(1)请写出表格中与①②相对应的内容。(4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我国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什么?这部宪法是在哪次会议上通过的?(4分)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藏是以什么方式实现解放的?为了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国家在西藏实行了怎样的民族管理制度?(4分)
23. 在我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国家统一是主流,更是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基础,阅读材料完成问题。(28分)
【统一之由】
材料一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名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1)歌词中MACAU指的是?近代与母亲分离的原因又是什么?(6分)
【统一之路】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初,大陆的统一观已经有了创新性的发展,不完全要求绝对的政治上的服从和制度上的一致,首创了一个国家中允许存在不同社会制度的理论
(2)材料中所说的理论是指_______科学构想这一构想的基本内涵是在_______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4分)
材料三
(3)材料三中,是我国_______特别行政区,该行政区成立于_______年?材料二所述理论与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之间有什么关系?它的顺利回归对我国完成统一大业有着怎样的影响?(8分)
【统一之盼】
材料四 中华民族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的。尽管历史上有过多少次外族入侵和内部纷争,都不曾使我们的民族陷于长久分裂。近三十年台湾同祖国的分离,是人为的,是违反我们民族的利益和愿望的,决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1979年1月1日《告台湾同胞书》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造成“近三十年台湾同祖国的分离”的直接原因?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你认为应如何推进两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6分)
(5)通过以上探究你获得了哪些启示感想?(4分)
2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和平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两岸双方应……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立场,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全体中华儿女携手努力,就一定能在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中共十八大报告
材料二 2018年10月20日,“独派”团体“喜乐岛联盟”在台北举办所谓“反并吞”活动,遭到台湾各界人士的积极反对,参与者寥寥。无党籍市长参选人璩美凤手持“反战争、化仇恨、和平爱台湾”标语来抗议此次活动,台媒称,两场“反并吞”活动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打脸“独派”自吹自描的所谓“全民共识”。有学者讥讽,“南北游行都没有阿北园游会人多”。
(1)材料一中的“九二共识”的含义是什么?(2分)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台湾回归祖国的有利因素有哪些?(两点即可,4分)
(3) 海峡两岸至今仍未实现统一是因为受到多方因素的干扰,结合材料说说阻碍统一的因素有哪些?(4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测试卷(B卷)
(测试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 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新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国策是( )
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C. 西部大开发 D. 尊重少数民族的历史定制和宗教信仰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的理解。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为了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实现民族平等,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于是,国家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据所学知识中国在少数民族聚集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2. 2018年12月3日,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筹备委员会通告,各项筹备工作已基本就绪。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一制度( )
A.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而诞生 B.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施
C. 在各少数民族生活的地区普遍实行 D. 和特别行政区权力等同
【答案】B
【解析】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城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一制度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施。 故选B。
3. 中华人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牧场),这说明新中国( )
A. 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 B. 实行“一国两制”方针
C. 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 D.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民族政策的相关知识。依据题干材料“中央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牧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提体现了中央政府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名称的改变,由“归顺、平定、开导、教化”的民族政策,转向了平等相待的民族政策,究其原因在于民族平等的原则的实施,故选C。ABD均不符合题意,故不选ABD。故选C。
4.周恩来说:“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而没有实行民族自治共和国那样的制度呢?自治的形式在我国叫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还有民族乡;在苏联叫自治共和国、自治省、民族州,这不单是名称的不同,制度本身也有一些不同…材料中的“不同“是基于( )
A. 社会制度不同 B. 革命形势不同 C. 两国国情不同 D. 国土面积不同
【答案】C
【解析】材料主要讲述中国和苏联在民族自治方式上的不同,即中国(民族区域自治);苏联(自治共和国)。问题--“不同”基于什么,即问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中国和苏联都采用社会主义制度,A选项错误。此时中国和苏联都已经建立统一的独立自主的国家,革命已经完成,所以B选项错误。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以采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苏联的全称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由多个联邦组成的,所以适合采用自治共和国的制度。由于中苏不同的国情,所以要采取不同的适合本国国情的制度。所以,C选项正确,D选项错误。 故选C。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②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③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④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A. 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 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说明了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当家做主,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②③④符合题意;①与题意无关。故选A。
6. 1958年,中央人民政府正式设立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这一举措的重大意义有( )
①有利于完成祖国统一 ②实现了少数民族人民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
③体现了国家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理念 ④保证了民族的团结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中央人民政府正式设立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了宁夏、广西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少数民族人民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保证了民族的团结;②③④正确。故B正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完成祖国统一,不是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故排除ACD。故选B。
7. 历史叙述有史实陈述、历史评价等方式,其中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和价值的评判表达。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C. 我国民族分布上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D. 省级民族自治区中建立最早的是内蒙古自治区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的知识。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体现了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统一。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维护中国各民族的大团结和社会稳定、维护中国统一、促进民族自治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保障少数民族的各项合法权益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所以ACD属于史实陈述,B属于历史评价。故选B。
8. 从1984年到2013年底,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38倍;农民人均收入增长了21倍。材料直接反映出少数民族地区( )
A. 实行了彻底的民主改革 B. 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D. 进行了农村和城市的经济改革
【答案】C
【解析】从1984年到2013年底,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38倍;农民人均收入增长了21倍。材料主要涉及人民收入的大幅提高,它可以直接反映出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故选C。
9. 据统计,从1992年到1997年台商在祖国大陆的投资项目合计约20000个,投资额约110亿美元,年平均项目约3000个,金额约18亿美元。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放弃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承诺 B. 对“一国两制”构想达成共识
C. 解除了台胞赴大陆探亲的限制 D. 对“坚持一个中国”达成共识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台湾问题的相关知识。放弃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承诺的说法错误,中国政府主张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但从来没有承诺放弃武力解决台湾问题,故排除A。对“一国两制”构想达成共识的说法不符合事实,故排除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早在1987年就解除了台胞赴大陆探亲的限制,故排除C。结合材料中时间特征“从1992年到1997年”,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两岸达成“九二共识”即“坚持一个中国”,这对促进两岸经济文化的交流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故D正确。故选D。
10. “一国两制”是我国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制度创新。下列关于“一国两制”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一个中国”是“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 B. 最早针对香港问题提出来的
C. 中央人民政府代表中国行使主权 D. 特别行政区原有社会制度不变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一国两制”的相关知识。依据所学知识,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提出,为了解决台湾问题,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即在中华人民共和法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在“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导下,我国成功地收回了香港和澳门,但是特别行政区不能享有完全的自治,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组成部分。所以,B说法错误,符合题意;ACD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1. 二十多年前的7月1日,一名香港警察对记者说:“几个小时前我还是一个皇家警察,现在己经成为一名堂堂正正的中国香港警察。”他说出这番话的直接背景是( )
A. 新中国的成立 B. 《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签署
C. 经济特区的设立 D.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成立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香港回归等史实的理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7年7月1日,中英两国政府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材料中的“皇家警察”表明香港当时还属于英国,“香港警察”说明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香港正式回归了,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故选D。
12. 下图分别是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下列关于两个区徽所包含的历史意义表述不正确的是
A. 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 B. 洗雪了中华民族的耻辱
C. 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 D. 结束了外国列强对中国领土的占领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香港和澳门回归意义的认识。我们通过学过的知识知道: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中国人民洗刷了百年的耻辱,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施。台湾还没有回归祖国,中国还没有完成统一大业。因此A表述错误。综合分析,A符合题意。故选A。
13. 1999年12月19日下午5时,第127任澳督韦奇立在澳门总督府进行最后一次的降旗仪式,为政权移交仪式拉开序幕。澳门回归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的重要意义是( )
A. 在中国国土上彻底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
B. 为解决香港回归的问题提供了经验
C. 标志着“一国两制”的构想首先得到成功运用
D. 完成了祖国的统一大业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祖国统一大业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澳门是外国在中国的最后一块殖民地,澳门回归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故A正确。香港回归早于澳门回归,香港的回归是“一国两制”的构想首先得到成功运用。故BC错误。台湾问题还没解决,所以中国还没有完成祖国统一大业,D说法错误,故排除D。故选A。
14. 邓小平说:“香港问题为什么能够谈成?并不是我们参加谈判的人有特殊的本领,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是个有力量的国家。”下列不属于推动“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的原因是
A.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B. 创办经济特区
C.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化化建设上来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香港回归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香港1997年回归祖国,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故A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对内进行改革,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实行开放,创办经济特区等,这些都推动了“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故BCD正确。故选A。
15. 它“结束了外国在中国领土统治的历史,也证明了祖国的强大”,能支撑这一结论的是( )
A. 《告台湾同胞书》 B. 香港回归 C. 通过“九二共识” D. 澳门回归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澳门回归。从它“结束了外国在中国领土统治的历史,也证明了祖国的强大”等信息判断材料表明的是1999年12月澳门回归祖国,澳门回归祖国洗雪了中华民族耻辱的一页,而且意味着西方在中国的殖民主义统治结束,D项正确。故选D。
16. 2018年5月24日,布基纳法索宣布与台湾“断交”,这是2016年以来第4个与台湾断绝 所谓“外交关系”的“友邦”,以上史实说明了( )
A. 台湾地区经济逐年下滑 B. 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C. 祖国统一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心愿 D. 一个中国的原则深入世界各国人民人心
【答案】D
【解析】依据教材知识可知,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和平发展已成为两岸关系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日益成为两岸同胞的共同意愿;“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两岸发展的政治基础。中国愿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题干描述表明一个中国原则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实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故D符合题意。故选D。
17. 我国的特别行政区与经济特区、民族自治区的最大区别是( )
A. 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D. 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特别行政区与经济特区、民族自治区的最大区别。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区实行的社会制度不同。我国的经济特区和民族自治区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特别行政区是在“一国两制”付诸实施后的相当长时间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统一主权的国家里,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综上所述,故选C。
18.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两岸同胞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取得重要积极成果。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在于( )
A. 加强经贸合作 B. 坚持“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
C. 加强两岸文化交流 D. 相互尊重,求同存异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当前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及识记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由材料“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海协会与海基会达成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的共识,即“九二共识”。“九二共识”使得海峡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体现了中华民族儿女的共同愿望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成为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9. 多年前,海峡两岸人士不断为遥不可及的通商、通邮、通航而奔走呼吁2008年海峡两岸“三通”终于实现,此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陆客赴台、陆资赴台、陆生赴台等相继成行,这些措施的实施 ( )
①符合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完成了祖国的统一大业
③开创了两岸交往的新时代 ④有利于两岸经贸发展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海峡两岸“三通”实现后,陆客赴台、陆资赴台、陆生赴台等相继成行。这些措施的实施 ,符合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开创了两岸交往的新时代,有利于两岸经贸发展,故①③④正确,故选B。由于国际反华势力和岛内台独势力的存在,致使台湾至今还未回归祖国,故含②的选项错误,排除ACD。故选B。
20. 近年来,两岸合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两岸贸易同步上升,金融合作取得突破,人员往来规模迅速扩大,多项协议成功签署……这些都雄辩地说明( )
A. 两岸政治经济交往障碍已经消除
B. 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即将实现
C. 两岸和平发展符合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D. “台独”分裂势力已经消亡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祖国统一大业。从题干材料“两岸合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两岸贸易同步上升,金融合作取得突破,人员往来规模迅速扩大,多项协议成功签署…中”可以看出,两岸的经贸合作在不断加强,这对两岸而言都是有利的,两岸和平发展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但两岸间的交往障碍仍然存在,祖国统一也还未完成,“台独”势力仍然存在。故排除ABD。故选C。
二、非选择题(共60分)
21. 小李同学认为下图反映的历史场景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成功实践。你认为小李同学的观点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10分)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答案】
不正确,右图反映的场景是我国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香港回归相关知识。通过分析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应内容是1997年7月1日开始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对香港行使主权、联合王国政府将香港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历史事件,是我国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故不正确。
22. 2017年,新中国的年轮刻上了第68圈,一个甲子的岁月既有风风雨雨,也有辉煌灿烂。从巩固政权、发展经济…走过了一段不寻常的路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制度创新】
材料一:历史证明,制度、机制和科技文化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时间 制度创新 相关事件
1950--1952年 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①
1956年底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②
【政治昌明】
材料二:2017年3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获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中国民事法律制度从此开启“民法典时代”。
【民族团结】
材料三:以阿沛·阿旺晋美为代表的爱国上层人士力主和谈,十四世达赖接受了和平谈判的意见。后中央人民政府与地方政府代表达成和平解放的协议,人民解放军顺利进驻拉萨。
请回答:
(1)请写出表格中与①②相对应的内容。(4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我国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什么?这部宪法是在哪次会议上通过的?(4分)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藏是以什么方式实现解放的?为了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国家在西藏实行了怎样的民族管理制度?(4分)
【答案】
(1)①土地改革;②三大改造完成。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和平解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
(1)本题考查土地改革和三大改造。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到1956年底,我国完成了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所以,本题的①处填写:土地改革;②处填写:三大改造完成。
(2)本题考查我国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本题考查西藏和平解放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1951年西藏获得和平解放。至此,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为了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国家在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管理西藏事务。
23. 在我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国家统一是主流,更是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基础,阅读材料完成问题。(28分)
【统一之由】
材料一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名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1)歌词中MACAU指的是?近代与母亲分离的原因又是什么?(6分)
【统一之路】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初,大陆的统一观已经有了创新性的发展,不完全要求绝对的政治上的服从和制度上的一致,首创了一个国家中允许存在不同社会制度的理论
(2)材料中所说的理论是指_______科学构想这一构想的基本内涵是在_______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4分)
材料三
(3)材料三中,是我国_______特别行政区,该行政区成立于_______年?材料二所述理论与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之间有什么关系?它的顺利回归对我国完成统一大业有着怎样的影响?(8分)
【统一之盼】
材料四 中华民族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的。尽管历史上有过多少次外族入侵和内部纷争,都不曾使我们的民族陷于长久分裂。近三十年台湾同祖国的分离,是人为的,是违反我们民族的利益和愿望的,决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1979年1月1日《告台湾同胞书》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造成“近三十年台湾同祖国的分离”的直接原因?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你认为应如何推进两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6分)
(5)通过以上探究你获得了哪些启示感想?(4分)
【答案】
(1)澳门;清政府腐败无能,综合国力弱。
(2)一国两制,祖国统一。
(3)香港特别行政区1997年,香港的回归是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成功实践。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4)1949年国民党败逃台湾。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互相尊重,互补互利,加强经济,科技,文艺,旅游等方面的交流,坚决反对台独分裂的活动等。
(5)统一是历史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只有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中华民族才能更强大,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综合国力的提升是国际地位提高的根本保障,民族独立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的前提。
【解析】
(1)本题考查澳门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运用所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歌词中的“MACAU”是指澳门,“母亲”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近代与母亲分离的原因联系所学即可知,是清政府腐败无能,综合国力弱。
(2)本题考查“一国两制”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知识的准确识记能力。依据“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可知,这个构想是“一国两制”,其基本前提是坚持祖国统一。
(3)本题考查港澳回归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图片信息的准确解读与知识运用的能力。依据图示反映的香港的区旗,即可知,这反映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在1997年的成立,香港的回归是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成功实践。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4)本题考查“近三十年台湾同祖国的分离”的直接原因和应如何推进两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要求具备知识的识记和运用能力。关于原因,联系解放战争的进程分析作答;关于举措,联系两岸关系的发展、方针和不利因素等方面分析理解,主要包括以下措施: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互相尊重,互补互利,加强经济,科技,文艺,旅游等方面的交流,坚决反对台独分裂的活动等。
(5)本题考查对祖国统一问题的感想,要求具备综合分析与学以致用的能力。综合分析近代以来我国港澳台问题的出现以及发展的现状,我们可以得出如下感想:?统一是历史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只有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中华民族才能更强大,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综合国力的提升是国际地位提高的根本保障,民族独立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的前提。言之有理即可。
2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和平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两岸双方应……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立场,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全体中华儿女携手努力,就一定能在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中共十八大报告
材料二 2018年10月20日,“独派”团体“喜乐岛联盟”在台北举办所谓“反并吞”活动,遭到台湾各界人士的积极反对,参与者寥寥。无党籍市长参选人璩美凤手持“反战争、化仇恨、和平爱台湾”标语来抗议此次活动,台媒称,两场“反并吞”活动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打脸“独派”自吹自描的所谓“全民共识”。有学者讥讽,“南北游行都没有阿北园游会人多”。
(1)材料一中的“九二共识”的含义是什么?(2分)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台湾回归祖国的有利因素有哪些?(两点即可,4分)
(3) 海峡两岸至今仍未实现统一是因为受到多方因素的干扰,结合材料说说阻碍统一的因素有哪些?(4分)
【答案】
(1)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2)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制定,港澳回归的榜样,中美关系的改善,两岸经济、文化交往密切等。
(3)国际反华势力和岛内台独势力。
【解析】
(1)据材料一“和平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两岸双方应……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立场,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全体中华儿女携手努力,就一定能在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材料一中的“九二共识”的含义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2)据材料二“2018年10月20日,‘独派’团体‘喜乐岛联盟’在台北举办所谓‘反并吞’活动,遭到台湾各界人士的积极反对,参与者寥寥。无党籍市长参选人璩美凤手持‘反战争、化仇恨、和平爱台湾’标语来抗议此次活动,台媒称,两场‘反并吞’活动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打脸‘独派’自吹自描的所谓‘全民共识’.有学者讥讽,‘南北游行都没有阿北园游会人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台湾回归祖国的有利因素有,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制定,港澳回归的榜样,中美关系的改善,两岸经济、文化交往密切等。
(3)海峡两岸至今仍未实现统一是因为受到多方因素的干扰,结合材料可知,阻碍统一的因素有国际反华势力和岛内台独势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