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单元测试卷(A卷基础篇)原卷+解析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单元测试卷(A卷基础篇)原卷+解析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6.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2-21 17:13:44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测试卷(A卷)
(测试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1、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成立于( )
A. 19世纪80年代 B. 新中国成立前夕 C. 20世纪50年代 D. 20世纪60年代
2. 2015年12月,中央军委举行仪式,正式命名了 “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部队,并授予军旗 (如下图)。火箭军承担的主要任务是( )

A. 维护社会的治安 B. 维护国家的领空 C. 保卫祖国安全 D. 维护祖国的海防
3. 如表是某历史兴趣小组探究学习时使用的一张资料卡片,卡片内容反映的主题是(  )



A.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B. 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
C. 筑起共和国的钢铁长城 D.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 “对于一切国际事务,都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这段话说明我国和平外交政策的特点是( )
A. 远交近攻 B. 霸权主义 C. 独立自主 D. 和平共处
5. 1955年的万隆会议展示了周恩来的个人魅力,更是新中国外交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方针是( )
A.“另起炉灶” B.“求同存异” C.“一边倒” D.“一国两制”
6.一个美国记者这样评论:“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这次会议是指( )
A.日内瓦会议 B.联合国代表大会 C.万隆会议 D.雅尔塔会议
7. 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创造了在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和平解决争端的范例。这直接推动了(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中国同亚非国家的广泛交往
C.中国同欧洲国家关系的改善 D.中美两国外交关系的建立
8.1971年11月8日,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上说“中国人来了!”,其反映的新闻背景是中国( )
A.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参加万隆会议
C.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9.照片承载着历史。如图照片记录的历史事件是( )

五星红旗第一次在联合国总部升起
A.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中国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
C.中国和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0.回顾中国外交历程,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取得的显著成就有( )
①参加万隆会议  ②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③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④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1.为深切缅怀周恩来为党、人民、国家和人民军队建立的卓著功勋,某校拟举办主题演讲活动。下面是一篇演讲稿的提纲,其中不正确的是( )
A.黄埔军校任主任,助力国民大革命 B.南昌起义领导者,武装反抗第一枪
C.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助力万隆会议 D.提出“一国两制”构想,助力祖国统一
12.1971年,法国代表在一次国际会议上的发言:“不仅填补了一个巨大的真空,而且为联合国组织获得新的动力打开了道路。”据此判断,他所评论的是( )
A.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B.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C.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D.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3. 1972年,尼克松访问中国期间说:我在北京逗留一个星期,这也是改变历史的一个星期。这里的“改变”是指( )
A.推动了中国重返联合国 B.开启了中美关系正常化
C.加剧了中日之间的对抗 D.导致西方国家敌视中国
14.1971年美国从中国进口490万美元,出口则是微乎其微;而1972年美国从中国进口达3230万美元,对华出口为6020万美元。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提高 B.中美两国关系开始得到了改善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美两国顺利建立了外交关系
15.1979年1月,邓小平访美。美国总统卡特在致欢迎辞时提出:这是中美两国久已关闭的窗户重新打开的时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重返联合国得到美国的支持 B.中美关系出现了转机
C.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D.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6.图4、图5反映了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它们发展的共同因素是( )




A.“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B.美国对华政策的改变
C.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D.改革开放的成就
17.结束中美两国长达三十年(1949-1979)的不正常状态,对亚洲和世界和平作出重大贡献的事件是( )
A.发表《联合国家宣言》 B.尼克松访华
C.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D.中美建交
18.《中美联合公报》中写道:“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一材料( )
A.阐述了重庆谈判的条件 B.体现了万隆会议的精神
C.表明了中美建交的基础 D.反映了苏联解体的影响
19.如图所示内容可以见证( )

周恩来总理招待尼克松总统的宴会
A.万隆会议召开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D.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0.下图所示漫画反映的历史是( )

①“乒乓外交”  ②蒋介石阻止了中美交往
③中美关系缓和 ④中美正式建交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非选择题(共60分)
21. 右图是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与前来迎接的周恩来总理亲切握手的场景。小历说,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他的说法正确吗?请说明理由。(10分)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近代海军,是资本主义大工业的产物,是资本主义生产力的最集中体现,中国没有经历过资本主义,近代海军在中国的产生,既是近代中国人对西方资本主义海上侵略的本能反应,也是近代中国人在西方“坚船利炮”的刺激下向西方学习的结果。因此,中国近代海军走过的是一条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近代海军完全不同的,缓慢曲折的发展道路。
材料二:我国正式重视海洋发展,海军建设是在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之后,没有海权人家就到家门口来争海权,没有开发权的话人家就到家门口来开发你的资源;另外一方面就是,我们意识到了海权问题的重要性,周边的国家也感觉到中国的力量越来越强,从未来发展看,中国应该是一个海洋国家,将来中国的活动应该是在太平洋、印度洋,这样才能支撑我们国家的后续发展。改革三十多年来,尽管我们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消耗的是陆地的资源。
材料三:海洋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可持续发展。必须突破重陆轻海的传统思想,高度重视经略海洋、维护海权。建设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现代海上军事力量体系,维护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维护战略通道和海外利益安全,参与海洋国际合作,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战略支撑。
(1) 据材料一,指出推动中国近代海军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后来哪一列强发动的什么战争使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遭遇重大挫折?(6分)
(2) 据材料二,归纳推动中国海权意识、海洋建设不断发展的因素有哪些?(6分)

(3)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重视海权、关注海洋发展的重要意义是什么。(4分)

23. 新中国成立后,以独立自主的姿态,展开了和平外交事业,中国的国际影响与日俱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了积极的外交活动,扩大了我国与国际社会的联系,为新中国的和平建设争取了较为有利的外部环境。
材料二 “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美国记者评价周恩来
材料三 1971年,中国代表团出席了联合国代表大会,引起了联合国历史上空前的轰动。智利一位代表描述当时的情景,中国人来到联合国就好像他们从月球上或火星上来的——是素不相识或神话般的人物。
材料四1972年2月28日,中美两国政府领导人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公报指出双方就两国关系正常化和双方关心的其他问题“进行了广泛、认真和坦率的讨论”,肯定这种“坦率地互相介绍彼此对各种问题的观点”“是有益的”。
——《中国外交史》
材料五 2015年2月1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确定于今年9月结合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纪念活动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此次互动交流,对于两国拓展合作,增进互信和有效管控分歧有无可替代的引领作用。
请回答:
(1)新中国提出的成为指导国家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分析积极的外交活动对国内和平建设的作用。(4分)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会议?(2分)

(3)材料三反映的是我国外交史上哪一重大成就?材料中所指的是哪一届联合国代表大会?(4分)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开始于哪位美国总统?中美两国于哪一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6分)

(5)材料五中,中美元首的会晤对两国将会有怎样的作用?(2分)

24. 新中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对外关系的新篇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中国代表团是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全世界愿意和平的国家和人民期待着我们的会议能为扩大和平区域和建立集体和平有所贡献。”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演说
材料二: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一份对外报告中说:“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以及美国与苏联争霸的需要,都使美国不得不考虑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
材料三:“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一条
(1) 材料一中周恩来总理为“求团结”提出的方针是什么?这一方针在当时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6分)

(2) 从材料二中找出美国考虑改善与中国关系的两点原因。(4分)

(3) 材料三中关于“设立特别行政区”的规定体现了哪一伟大构想?这一构想在哪两个地区得以成功实践?(6分)





● 歼5战机研制成功
● 我国战略导弹部队的组建
●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服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测试卷(A卷)
(测试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成立于( )
A. 19世纪80年代 B. 新中国成立前夕 C. 20世纪50年代 D. 20世纪60年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人民海军建立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4月,即新中国成立前夕,华东军区海军在江苏泰州建立,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故B正确。洋务运动期间,中国近代海军在19世纪80年代初步建成,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CD两项所述均不符合题意要求,故CD错误。故选B。
2. 2015年12月,中央军委举行仪式,正式命名了 “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部队,并授予军旗 (如下图)。火箭军承担的主要任务是( )

A. 维护社会的治安 B. 维护国家的领空 C. 保卫祖国安全 D. 维护祖国的海防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6年,中国组建第二炮兵部队(现已更名为火箭军)。它是中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主要担负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核武器、遂行核反击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任务。火箭军承担的主要任务是实施战略核反击,保卫国家安全,故C正确。ABD分别是中国陆军、空军、海军的任务,排除ABD。故选C。
3. 如表是某历史兴趣小组探究学习时使用的一张资料卡片,卡片内容反映的主题是(  )



A.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B. 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
C. 筑起共和国的钢铁长城 D.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共和国的钢铁长城的相关史实。1956年,我国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这年国庆节,国产的歼5型歼击机飞越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检阅,指着飞过去的飞机,高兴地对外宾说:“我们自己制造的飞机飞过去了。”导弹部队是现代军队不可缺少的,主要担任核反击任务,1966年中国组建战略导弹部队,加强了新中国的国防建设。1970年4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顺利送人太空。它标志着中国人民成功掌握了人造卫星的空间技术。从此,中国在空间技术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1970年12月26日,中国研制的第一艘核潜艇下水,开始码头安装设备工作,1971年4月做全舰联合实验,1974年8月1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编人海军战斗序列,并举行军旗授予仪式。歼5战机研制成功、我国战略导弹部队的组建、“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服役筑起了共和国的钢铁长城。故题干资料卡片内容反映的主题是筑起共和国的钢铁长城。故选C。
4. “对于一切国际事务,都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这段话说明我国和平外交政策的特点是( )
A. 远交近攻 B. 霸权主义 C. 独立自主 D. 和平共处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依据题干材料中“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可以看出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故C项正确。故选C。
5. 1955年的万隆会议展示了周恩来的个人魅力,更是新中国外交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方针是( )
A.“另起炉灶” B.“求同存异” C.“一边倒” D.“一国两制”
【答案】B
【解析】在1955 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故选B。
6.一个美国记者这样评论:“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这次会议是指( )
A.日内瓦会议 B.联合国代表大会 C.万隆会议 D.雅尔塔会议
【答案】C
【解析】结合题干材料,回归教材可知,在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上,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故选C。
7. 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创造了在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和平解决争端的范例。这直接推动了(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中国同亚非国家的广泛交往
C.中国同欧洲国家关系的改善 D.中美两国外交关系的建立
【答案】B
【解析】1955年,周恩来率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形成“万隆精神”,这直接推动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广泛交往。 故选B。
8.1971年11月8日,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上说“中国人来了!”,其反映的新闻背景是中国( )
A.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参加万隆会议
C.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关键信息“1971年11月8日”“中国人来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10 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故选C。
9.照片承载着历史。如图照片记录的历史事件是( )

五星红旗第一次在联合国总部升起
A.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中国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
C.中国和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根据图片信息“五星红旗第一次在联合国总部升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照片记录的历史事件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故选D。
10.回顾中国外交历程,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取得的显著成就有( )
①参加万隆会议  ②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③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④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恢复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决议,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故②③正确。中国参加万隆会议在1955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是在1991年,排除①④。故选C。
11.为深切缅怀周恩来为党、人民、国家和人民军队建立的卓著功勋,某校拟举办主题演讲活动。下面是一篇演讲稿的提纲,其中不正确的是( )
A.黄埔军校任主任,助力国民大革命 B.南昌起义领导者,武装反抗第一枪
C.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助力万隆会议 D.提出“一国两制”构想,助力祖国统一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故选D。
12.1971年,法国代表在一次国际会议上的发言:“不仅填补了一个巨大的真空,而且为联合国组织获得新的动力打开了道路。”据此判断,他所评论的是( )
A.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B.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C.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D.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答案】A
【解析】根据时间1971年及“不仅填补了一个巨大的真空,而且为联合国组织获得新的动力打开了道路。”可知反映的是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第26届大会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合法席位,并将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的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故选A。
13. 1972年,尼克松访问中国期间说:我在北京逗留一个星期,这也是改变历史的一个星期。这里的“改变”是指( )
A.推动了中国重返联合国 B.开启了中美关系正常化
C.加剧了中日之间的对抗 D.导致西方国家敌视中国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中美两国对抗结束,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故选B。
14.1971年美国从中国进口490万美元,出口则是微乎其微;而1972年美国从中国进口达3230万美元,对华出口为6020万美元。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提高 B.中美两国关系开始得到了改善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美两国顺利建立了外交关系
【答案】B
【解析】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2年尼克松访华前,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状态,中美两国经贸往来少;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推动了中美两国经贸往来日益密切。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15.1979年1月,邓小平访美。美国总统卡特在致欢迎辞时提出:这是中美两国久已关闭的窗户重新打开的时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重返联合国得到美国的支持 B.中美关系出现了转机
C.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D.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1979 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美上海《联合公报》的发表是在1972年,而且当时的美国总统是尼克松,只有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发生在1979年。 故选C。
16.图4、图5反映了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它们发展的共同因素是( )


A.“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B.美国对华政策的改变
C.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D.改革开放的成就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外交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图片内容反映都是我国在外交领域取得的成就,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故选C。
17.结束中美两国长达三十年(1949-1979)的不正常状态,对亚洲和世界和平作出重大贡献的事件是( )
A.发表《联合国家宣言》 B.尼克松访华
C.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D.中美建交
【答案】B
【解析】1972年2月21日到1972年2月28日,尼克松实现了对中国的访问,中美在上海签署了著名的《中美联合公报》(即“上海公报”),中美关系正常化,改变了世界的格局走向,对世界影响深远,对亚洲和世界和平作出重大贡献。故选B。
18.《中美联合公报》中写道:“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一材料( )
A.阐述了重庆谈判的条件 B.体现了万隆会议的精神
C.表明了中美建交的基础 D.反映了苏联解体的影响
【答案】C
【解析】“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一材料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和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表明了中美建交的基础。故选C。
19.如图所示内容可以见证( )

周恩来总理招待尼克松总统的宴会
A.万隆会议召开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D.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答案】C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周恩来总理招待尼克松总统的宴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会见毛泽东主席,并与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了,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故选C。
20.下图所示漫画反映的历史是( )

①“乒乓外交”  ②蒋介石阻止了中美交往
③中美关系缓和 ④中美正式建交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 由漫画中信息“周恩来”“尼克松”等可知,其反映的是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相关史实,①③入选。②说法错误;④发生于漫画所反映的历史之后。故选B。
二、非选择题(共60分)
21. 右图是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与前来迎接的周恩来总理亲切握手的场景。小历说,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他的说法正确吗?请说明理由。(10分)
【答案】
错误。理由: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是在1972年,当时中美还没有建立外交关系,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解析】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会见毛泽东主席,并与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了,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国与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近代海军,是资本主义大工业的产物,是资本主义生产力的最集中体现,中国没有经历过资本主义,近代海军在中国的产生,既是近代中国人对西方资本主义海上侵略的本能反应,也是近代中国人在西方“坚船利炮”的刺激下向西方学习的结果。因此,中国近代海军走过的是一条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近代海军完全不同的,缓慢曲折的发展道路。
材料二:我国正式重视海洋发展,海军建设是在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之后,没有海权人家就到家门口来争海权,没有开发权的话人家就到家门口来开发你的资源;另外一方面就是,我们意识到了海权问题的重要性,周边的国家也感觉到中国的力量越来越强,从未来发展看,中国应该是一个海洋国家,将来中国的活动应该是在太平洋、印度洋,这样才能支撑我们国家的后续发展。改革三十多年来,尽管我们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消耗的是陆地的资源。
材料三:海洋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可持续发展。必须突破重陆轻海的传统思想,高度重视经略海洋、维护海权。建设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现代海上军事力量体系,维护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维护战略通道和海外利益安全,参与海洋国际合作,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战略支撑。
(1) 据材料一,指出推动中国近代海军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后来哪一列强发动的什么战争使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遭遇重大挫折?(6分)
(2) 据材料二,归纳推动中国海权意识、海洋建设不断发展的因素有哪些?(6分)
(3)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重视海权、关注海洋发展的重要意义是什么。(4分)
【答案】
(1)西方列强的侵略;日本;甲午中日战争。
(2)外部因素的刺激;自身海权意识的发展;国家发展的需要。
(3)有利于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解析】
(1)由近代海军在中国的产生,既是近代中国人对西方资本主义海上侵略的本能反应,也是近代中国人在西方“坚船利炮”的刺激下向西方学习的结果,可以看出,推动中国近代海军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西方列强的侵略。1894年日本发动的甲午中日战争,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灭,使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遭遇重大挫折。
(2)由“没有海权人家就到家门口来争海权,没有开发权的话人家就到家门口来开发你的资源;另外一方面就是,我们意识到了海权问题的重要性,周边的国家也感觉到中国的力量越来越强,从未来发展看,中国应该是一个海洋国家,将来中国的活动应该是在太平洋、印度洋,这样才能支撑我们国家的后续发展”可以看出,推动中国海权意识、海洋建设不断发展的因素有外部因素的刺激;自身海权意识的发展;国家发展的需要。
(3)由“海洋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可持续发展。必须突破重陆轻海的传统思想,高度重视经略海洋、维护海权。建设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现代海上军事力量体系,维护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维护战略通道和海外利益安全,参与海洋国际合作,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战略支撑”可以看出,重视海权、关注海洋发展的重要意义是有利于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23. 新中国成立后,以独立自主的姿态,展开了和平外交事业,中国的国际影响与日俱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了积极的外交活动,扩大了我国与国际社会的联系,为新中国的和平建设争取了较为有利的外部环境。
材料二:“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美国记者评价周恩来
材料三:1971年,中国代表团出席了联合国代表大会,引起了联合国历史上空前的轰动。智利一位代表描述当时的情景,中国人来到联合国就好像他们从月球上或火星上来的——是素不相识或神话般的人物。
材料四:1972年2月28日,中美两国政府领导人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公报指出双方就两国关系正常化和双方关心的其他问题“进行了广泛、认真和坦率的讨论”,肯定这种“坦率地互相介绍彼此对各种问题的观点”“是有益的”。
——《中国外交史》
材料五:2015年2月1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确定于今年9月结合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纪念活动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此次互动交流,对于两国拓展合作,增进互信和有效管控分歧有无可替代的引领作用。
请回答:
(1)新中国提出的成为指导国家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分析积极的外交活动对国内和平建设的作用。(4分)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会议?(2分)

(3)材料三反映的是我国外交史上哪一重大成就?材料中所指的是哪一届联合国代表大会?(4分)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开始于哪位美国总统?中美两国于哪一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6分)

(5)材料五中,中美元首的会晤对两国将会有怎样的作用?(2分)

【答案】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改善与其它国家的关系,为国内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万隆会议或亚非会议;“求同存异”。
(3)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第26届。
(4)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尼克松;1979年。
(5)拓展合作,增进互信有效管控分歧。
【解析】
(1)本题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中国提出的成为指导国家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周恩来在1953年底在接见印度代表团的时候,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改善与其它国家的关系,为国内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本题考查万隆会议。材料二反映的是万隆会议。1955年,众多非亚独立国家的首脑,聚集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针对帝国主义国家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3)本题考查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材料三反映的是我国外交史上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10月25日,在26届联合国大会时,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4)本题考查中美关系。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了,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5)本题考查中美元首的会晤的作用。根据材料五的内容可知,中美元首的会晤能够拓展两国的合作领域,增进互信,有效管控分歧,发展两国经济。

24. 新中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对外关系的新篇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中国代表团是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全世界愿意和平的国家和人民期待着我们的会议能为扩大和平区域和建立集体和平有所贡献。”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演说
材料二: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一份对外报告中说:“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以及美国与苏联争霸的需要,都使美国不得不考虑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
材料三:“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一条
(1) 材料一中周恩来总理为“求团结”提出的方针是什么?这一方针在当时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6分)
(2) 从材料二中找出美国考虑改善与中国关系的两点原因。(4分)
(3) 材料三中关于“设立特别行政区”的规定体现了哪一伟大构想?这一构想在哪两个地区得以成功实践?(6分)
【答案】
(1)求同存异;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2)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国与苏联争霸的需要。
(3)“一国两制”;香港、澳门。
【解析】
(1)材料一出自《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演说》.1955年,在亚非会议上,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也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2)材料二反映的是中美关系发展的历史。由材料“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以及美国与苏联争霸的需要,都使美国不得不考虑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可知美国考虑改善与中国关系的原因是: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国与苏联争霸的需要。
(3)材料三出自198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反映的是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用出发,创造性的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在“一国两制”构想的指导下,香港和澳门先后回归祖国,中央政府在香港和澳门分别设立了特别行政权。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是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 歼5战机研制成功
● 我国战略导弹部队的组建
●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服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