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0张PPT。学习目标1. 掌握城镇化的概念、标志和意义。
2. 理解世界城镇化的进程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的差异。
3. 掌握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4. 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城镇管理中的应用。第二节 城镇化预习清单一、城镇化的意义
1. 概念: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
2. 标志:城镇人口增加、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
3. 衡量城镇化水平最重要指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4. 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城镇化与工业化密切相关,一个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的水平,体现其工业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
5. 城镇化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1)城镇是区域发展的中心,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社会繁荣、环境改善。
(2)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可为城镇的发展添加动力,推动城镇化进程。二、世界城镇化进程
1.阶段和特点。
(1)初期阶段:城镇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2)加速阶段:城镇化推进很快,市区出现了很多城镇化问题,出现了郊区城镇化现象。
(3)后期阶段:城镇化水平比较高,城镇人口比例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出现了逆城镇化现象。
2. 地区差异。
发达国家大都进入了城镇化的后期阶段,发展中国家则大部分处于中期阶段。
三、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 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问题,影响人们生活。
2. 城镇基础设施不能适应城镇发展需要,出现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现象。四、地理信息技术在城镇管理中的应用
1. 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对各类空间信息进行储存、分析和处理,结合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导航功能,为城市居民生活提供便利。
2.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中,地理信息系统依托其强大的数据管理、图层分析、制图等功能,为政府、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应用服务。问题探究一、城镇化进程的差异1.世界城镇化进程的时间差异2.地区(空间)差异例 城镇化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镇范围不断扩大、乡村转变为城镇的过程。下图为1850— 2050 年中国、英国和美国城镇化进程示意图(含预测)。据此完成(1)—(2)题。(1)下列关于中、英、美三国城镇化进程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英国城镇化速度始终高于美国
B. 美国先于英国达到80% 的城镇化水平
C. 1970 年以后中国城镇化速度慢于美国
D. 英国城镇化进程起步最早
(2)与2000 年相比,2030 年中、英、美三国城镇化的变化主要是( )
A. 英国——城镇人口比例增加
B. 中国——第三产业比例上升
C. 美国——城镇环境质量持续恶化
D. 中国——大城市普遍出现逆城镇化现象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英国城镇化进程的速度与美国互有高低,美国晚于英国达到80% 的城镇化水平,1970 年以后中国城镇化进程快于美国,英国城镇化进程起步最早。
(2)从图中可以看出,与2000 年相比,2030 年英国城镇化水平基本没有变化;美国是发达国家,城镇环境质量不断提升;2030 年中国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比例逐渐上升,但不一定会普遍出现逆城镇化现象。
答案:(1)D (2)B1.读下面中国和法国城镇化进程图,完成(1)—(2)题。变式训练(1)1979 年以来,中国城镇化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是( )
A. 社会经济发展 B. 农业结构调整
C. 人口自然增长加快 D. 城市环境质量提升
(2)与中国相比,法国城镇化进程的特点是( )
A. 起步晚 B.速度快 C. 水平高 D.城市人口多AC2.读下面世界较发达区域、欠发达区域城镇和农村人口发展(含预测)情况图,完成(1)—(2)题。(1)下列关于较发达区域、欠发达区域城镇和农村人口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目前世界城镇人口主要分布在城镇化水平高的较发达区域
B. 较发达区域平均城镇化水平随着逆城镇化的进行而下降
C. 2020 年世界欠发达区域城镇人口将超过农村人口
D. 世界人口的增长取决于人口的迁移
(2)欠发达区域城镇人口增长迅速的主要原因是( )
A. 城镇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农村
B. 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迁移
C. 城镇人口寿命长,死亡率低
D. 农村人口移民发达国家CB二、城镇化的影响分析1.城镇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与评价2.城镇化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3.城镇化问题及其解决措施例 耦合协调度是反映城镇化过程与生态环境协调程度的指标,耦合度越高,城市环境质量越好。下面图1 为大连2000— 2011 年城镇化率变化图,图2 为大连城镇化与城市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图。2009 年大连提出全域城镇化发展战略,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步伐不断加快。据此完成(1)—(3)题。(1)2000— 2011 年,大连城镇化的特点是 ( )
A. 一直加速发展 B. 前期速度快,水平高
C. 处于较低水平 D. 后期水平高,速度趋缓
(2)大连城镇化速度加快且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的阶段是 ( )
A. 2000— 2003 年 B. 2003—2004 年 C. 2008—2009 年 D. 2010 年以后
(3)图示时期大连城镇化速度与城市环境质量的关系主要受 ( )
A. 城市职能变化影响 B. 城市产业结构变化影响
C. 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影响 D. 城市经营管理理念影响解析:(1)据图分析,2000—2008 年大连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2008—2009 年大连城镇化速度明显提升,2009 年以后大连进入高水平缓慢发展阶段。
(2)对比两图分析,2008—2009 年大连城镇化高速发展,同时城镇化与城市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也明显提升。
(3)图示时期大连城镇化速度与城市环境质量的关系,与城市职能变化、城市产业结构变化、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均有一定的联系,但根本上受城市经营管理理念影响,不同的城市经营管理理念会使两者呈现出不同的相关性(正相关或负相关)。图示时期,大连城镇化水平持续上升,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却先下降后上升,故经济发展水平与耦合协调度二者的相关性较小。
答案:(1)D (2)C (3)D变式训练3.经济全球化发展为国际性大城市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未来国家间实力的竞争实际上是大城市之间的竞争。城市交通建设是优化大城市空间结构,提高大城市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下图示意上海、首尔和巴黎人口密度随距市中心距离的变化。据此完成(1)—(3)题。(1)上图中显示,上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 )
A. 单中心结构明显,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大
B. 郊区服务设施落后,人口迁移拉力不足
C. 中心城区交通线路狭窄,交通拥堵
D. 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房价高A(2)为有效解决上海市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交通建设方面应采取的措施是( )
A. 由市区公交扩展到大都市范围内的全域公交
B. 建立大都市范围内从中心区到卫星城的轨道交通
C. 提高私家车拥有量,建设与之相适应的交通网
D. 以交通沿线土地开发为主导,促进公共交通发展
(3)在大都市范围内,能够节省土地、降低能耗、减少污染的最佳交通网络应以 ( )
A. 地面和地下大公交为主导
B. 主干道合理布局为主导
C. 交通网络密度适宜为主导
D. 放射状加环状交通为主导BA三、城镇化进程图的判读1.城镇化进程曲线图的判读方法图1 为三个国家的城镇化进程曲线图,判读此类图的方法:借用数学的斜率判断城镇化速度的快慢,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分析其原因。如图1 反映了发达国家(英国、美国)城镇化开始早、水平高,先快后慢,近年来出现逆城镇化现象;而发展中国家(中国)城镇化开始晚、水平低,近年来出现发展速度加快的特点。2.不同时期城镇化要素变化曲线图(人口密度、地租高低等)的判读方法图2 为某城市不同时期人口密度变化曲线图,判读此类图的方法:看清楚坐标含义,明确表达内容;根据图示信息归纳某一要素在不同时段的变化特征,运用城镇化的基本原理对其变化作出解释。如图2 中①—③—②曲线反映出市中心人口密度逐渐减小。3.某区域城镇发展过程示意图的判读方法图3 为某区域城镇发展过程示意图,判读此类图的方法:从用地规模、城镇等级、数量、交通线路、功能区分布等方面找出其发展变化,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如图3 中A—B—C 城区面积不断扩大,交通线、点密度加大等,该过程反映了城镇化过程。例 下图是我国某城市1990 年和2010 年的功能分区分布简图。读图,完成(1)—(2)题。(1)图中表现出来的城镇化的标志是( )
A. 城镇人口规模扩大 B. 城镇用地规模扩大
C.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上升 D. 形成城镇带
(2)从1990 年到2010 年,该城市的工业部门大部分由城区迁移到郊区,主要原因不可能是( )
A. 城镇用地紧张,地价上涨 B.城镇交通网的不断完善
C. 为了缓解市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 D. 郊区劳动力素质高解析:(1)城镇用地规模扩大是该地区城镇化的最直接标志。
(2)图中工业部门大部分由城区迁往郊区,并不是因为郊区劳动力素质高。
答案:(1)B (2)D4.读下面城镇化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完成(1)—(2)题。变式训练(1)下列关于图中各个时段城镇化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在M 时段,城镇化发展较快 B. 在P 时段,城镇化水平较高
C. 在N 时段,城镇化水平较高 D. 在N 时段,人口向城镇迅速集聚
(2)缅甸、中国和德国处于图中的时段依次是 ( )
A. M、P、N B. M、N、P C. M、M、N D. P、P、NCA5.下图示意2001— 2011 年我国城镇人口增长率与建成区面积增长率的比较。读图,完成(1)—(3)题。(1)2001— 2008 年,我国城镇人口人均城市用地面积( )
A.先增后减 B.先减后增
C. 呈增加趋势 D.呈减少趋势(2)据上图结合相关知识可判断,2001 年以来,我国 ( )
A. 城市新增用地以商业用地为主 B. 乡村人口数量持续增长
C. 城市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 D. 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
(3)为解决图示城镇化问题,我国应该 ( )
A. 加快中小城市向大城市的转化 B. 避免城市用地规模的盲目扩张
C. 把农民工全部转变为城市人口 D. 使农业用地尽快转化为非农业用地CDB下图是某国家城镇与农村人口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 3 题。课堂检测本栏目下题目解析见《中学教材全解》1.上图说明该国家( )
A. 城镇化程度很高
B. 城镇人口数量是2 500 万
C. 大约10%的人口在郊区居住
D. 人口密度较大2.形成上述国家这种人口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
A. 受国家政策的影响 B. 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C. 城镇对农村人口有很大的吸引力 D. 城镇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3.这种状况可能造成的问题是 ( )
①城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 ②农村劳动力减少,农业产值下降 ③城市住房困难,失业人口增加 ④农村人口增长速度缓慢,出现负增长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ABC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据此完成4— 6 题。4.图中所示现象是( )
A. 农村土地改革 B.城镇产业调整
C. 区域城镇化现象 D.人口迁移现象
5.在该过程中,由图得出,该地区发生的变化是( )
A. 城镇人口比例增大 B. 农村人口不断减少
C. 城镇用地规模扩大 D. 城镇数目不断增多
6.该地区发生变化产生的主要影响有 ( )
①使更多的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 ②逐步改变农村地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③促进工业化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④使农村地区的出生率下降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CCA下图示意M地区(为发达地区)、N 地区(为欠发达地区)1970— 2050 年城镇和农村人口发展(含预测)曲线。据此完成7— 8 题。7. 据图可知,1980— 2050 年 ( )
A. M 地区城镇人口增长速度一直快于N 地区
B. M 地区农村人口下降速度一直快于N 地区
C. N 地区城镇人口增长速度一直快于M 地区
D. N 地区农村人口下降速度一直快于M 地区
8. 1970— 2050 年,M、N 两地区城镇化水平相比较 ( )
A. M 地区一直高于N 地区
B. 2020 年前,M 地区低于N 地区
C. M 地区一直低于N 地区
D. 2020 年后,N 地区高于M 地区CA城镇化率指一个地区城镇常住人口占该地区常住总人口的比例。下表示意2012 年、2014 年、2016 年、2017 年青岛市人口变化。据此完成9 — 10 题。9. 2017 年,青岛市城镇化水平处于 ( )
A. 初期阶段 B. 中期阶段 C. 后期阶段 D. 逆城镇化阶段
10. 未来几年,青岛市城镇化的特征是 ( )
A. 城镇化率增速趋缓 B.环境污染加剧
C. 地域扩展加快 D.热岛效应减弱CA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生态城市模式是一种理想模式,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下图为《城市病》漫画。(1)图中“城市病”的表现有那些?
(2)分析说明导致上述“城市病”的“病因”。
(3)试从环境、交通、能源利用等方面设想如何将你所生活
的城市改造为生态城市。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堵、居住条件差、就业压力大、资源短缺。城市发展过快,城市规模过大;城市规划不合理;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等。环境方面:经济发展以清洁生产为主;合理布局有污染的企业。交通方面: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增加立交桥等交通设施。能源利用方面:使用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节能减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