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生物技术的伦理问题

文档属性

名称 关注生物技术的伦理问题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0-09-29 23:18:00

文档简介

《关注生物技术的伦理问题》的教学设计
学 科
生物
教材名称: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教材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题名称
关注生物技术的伦理问题
年级:高三
学期:上期
生物选修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简述克隆人、试管婴儿、基因检测等生物技术在应用中可能和已经带来的利与弊。
2、能力目标
面对来自媒体和他人关于转基因技术的伦理问题的不同观点,能够运用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进行辨析,初步形成客观的科学的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对生物技术伦理问题讨论的必要性。通过讨论、阅读、查找资料等活动,关注上述问题可能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形成自身的心理准备和理性的思考。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通过讨论与交流,让学生既要了解到克隆技术、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技术,以及基因检测技术在人类生活中的积极作用,同时还要关注它们带来的有关伦理问题。
2.教学难点
在讨论问题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原理和语言、严谨的逻辑表述自己的观点,防止随意的猜测、盲目的疑虑和偏激的态度。
指导思想
根据互助学习的教学理论,通过采访、讨论和辩论以及收集分析资料,让学生学会思考生物科技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做到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现STS教学。在辩论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索创造的精神。
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生物技术的伦理问题》是新人教选修3专题四第2节的内容,本课是在学习了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胚胎工程三大工程技术的理论知识基础后,让学生就“克隆人”、“设计试管婴儿”、“基因检测”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及后果引发的伦理问题进行讨论,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从大量材料中找到生物学的有关知识。
2、学情分析:学生在上一节已经采用讨论和辩论的形式对生物技术的安全性问题进行了学习,本节课可以继续采用辩论的形式进行,但形式如果不稍微变化会让学生有厌烦情绪并使讨论辩论流于形式,收不到良好效果。
教学策略
1.利用热点问题的冲击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这些问题目前在一定范围内还存在争议,但若干年以后,却是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所要面对的。这些问题与他们的切身利益有一定的相关性,让学生从这一角度认识问题,会让问题的讨论活泼而又严肃,会让每个学生都认真地去思考生物技术带来的伦理争论。
2.安排学生课前阅读和查阅资料作好发言准备。有关热点问题的背景资料和争论焦点的内容,可以安排学生自己阅读,还可以让学生在互联网上查阅和收集更多相关的信息,在课堂上就问题展开充分的讨论,让学生感受到生物技术的伦理问题已经或正在进入我们的生活,以及这些问题对个人、家庭和社会可能产生的影响。如果可能的话,还可以就其他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生物技术安全性和伦理问题展开讨论。
3、变“分组辩论的形式”为“记者采访的形式”来展开教学。让被采访的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让更多的学生投入到集体辩论中来。教师借助电视媒体将大众的观点呈现给学生,增加讨论的广度和深度。
教学思路
首先提出“克隆人”、“设计试管婴儿”、“基因检测”三个热点问题,让生物科代表扮演记者随机对班级同学进行采访,把学生正反两方面的观点拿出来讨论和辩论,然后教师提供电视台做的相关问题的视频,看看社会大众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从而把让学生把自己的观点与社会各界人士的观点进行对照,然后教师交代我国政府或其他国家对该问题的观点,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理性地看待生物技术中的伦理争论。
基本流程:导学诱思(提出三大讨论课题)→讨论探究(“记者”采访同学观点)→深化讨论(电视媒体展示公众观点)→点拨升华(辨析基本概念,展示国家的观点)→拓展提高(练习巩固,拓展应用)。
教学手段
讨论法、讲述法,点拨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主要资源
ppt课件、教材介绍的有关内容、有关视频资料(三段电视视频:《“克隆人”之罪》、《试管婴儿和设计试管婴儿》、《人类基因检测》)。
教 学 过 程 预 设
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
导学诱思
公众对现代化生命科学研究成果的伦理关注,往往超过了对其科学价值理解的兴趣。当试管婴儿、转基因食品、克隆动物等来到人间时,有人为此感到欢欣鼓舞,有人觉得地球末日将要来临,究竟该如何应对?
今天我们的生物科代表想以一个记者的身份来采访一下各位同学对目前三大热点问题的看法,这三大热点问题是:“克隆人”、“设计试管婴儿”、“基因检测”。
希望大家各抒己见,积极参与到我们的讨论中来。
学生就教材提供的或自己收集的资料组织发言稿。
导学诱思,激发兴趣,交代本节课的主要组织形式。
讨论探究
(分三轮进行)
1、生物科代表以一个记者的身份随机采访各位同学对“克隆人”的看法。
2、生物科代表以一个记者的身份随机采访各位同学对“设计试管婴儿”的看法。
3、生物科代表以一个记者的身份随机采访各位同学对“基因检测”的看法。
同学们举手表示接受采访。
变“正反方辩论的形式”为“记者采访集体辩论的形式”,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谈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交流的能力。
深化讨论
(分三轮进行)
1、教师播放电视视频---《“克隆人”之罪》。
2、教师播放电视视频---《试管婴儿和设计试管婴儿》。
3、教师播放电视视频---《人类基因检测》。
学生感知社会大众对“克隆人”、“设计试管婴儿”、“基因检测”的看法和一些科学家的观点。
让学生将自己溶入社会群体中思考问题,拓展认识;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的习惯。
点拨升华
(分三轮进行)
教师点拨基本概念,展示国家观点。
一、“克隆人”引发的伦理问题:
1、治疗性克隆:指利用克隆技术产生特定细胞和组织(皮肤、神经或肌肉等)用于治疗性移植。
2、 生殖性克隆:指将克隆技术用于生育目的,即用于产生人类个体。
3、我国政府观点:禁止生殖性克隆人,坚持四不原则(不赞成、不允许、不支持、不接受任何生殖性克隆人实验),不反对治疗性 克隆人。
二、“设计试管婴儿”引发的伦理问题:
1、设计试管婴儿概念:是指体外受精形成的胚胎在植入母体孕育前,根据人们的需要,将胚胎的一个细胞取出,进行遗传学检测(基因检测),当检测结果符合人们需要时,再把胚胎植入母体孕育。
2、试管婴儿和设计试管婴儿的区别:技术环节不同和目的不同。
三、“基因检测”引发的伦理问题:
1、基因身份证概念:把个人的致病基因和易感基因检测出来,记录在磁卡上,做成个人基因身份证。
2、基因检测的原理和方法。
学生辨析概念,明确立场,升华情感。
培养了学生关注社会问题的参与意识,使学生能够科学地、理性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复杂社会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和兴趣。
拓展提高
小结课堂,以一至二个典型练习题对课堂知识进行巩固
学生自我检测
加深理解,巩固知识,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自 我 反 思
主要特色与创新
1、能很好地、很成功地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教师像做一集电视节目一样来组织教学,活泼轻松,学生自然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又可以溶于社会中,感觉自己就是社会的一员,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又获得了知识。
2、以记者采访的形式组织集体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大部分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关注社会问题的参与意识,使学生能够科学地、理性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和兴趣。
3、教师借助电视媒体将大众的观点呈现给学生,增加讨论的广度和深度。面对来自媒体和他人关于转基因技术的伦理问题的不同观点,让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进行辨析,初步形成客观的科学的评价能力。
4、教师的点拨让本节课的知识点完整地呈现给学生,很好地突出了重点,易化了难点。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克隆人”之罪》的视频还要再剪辑一下,缩短到5分钟左右。教师要注意控制好课堂的节奏和时间。
注:以下内容一起上传
附件1、本节课课件。
附件2、本节课教师教学使用的视频资源(三段电视视频:《“克隆人”之罪》、《试管婴儿和设计试管婴儿》、《人类基因检测》)。
附件3、某校学生开展的“设计试管婴儿的利与弊”讨论视频(供参考)。
课件25张PPT。专题4:生物技术安全性和伦理问题4.2关注生物技术的伦理问题 公众对现代化生命科学研究成果的伦理关注,往往超过了对其科学价值理解的兴趣。当试管婴儿、转基因食品、克隆动物等来到人间时,有人为此感到欢欣鼓舞,有人觉得地球末日将要来临,究竟该如何应对?
今天我们的生物科代表想以一个记者的身份来采访一下各位同学对目前三大热点问题的看法,这三大热点问题是:“克隆人”、“设计试管婴儿”、“基因检测”。
希望大家各抒己见,积极参与到我们的讨论中来。 一、克隆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克隆人背景资料1978年美国科幻小说家罗维克编著《克隆人》。克隆人复制爱因斯坦?希特勒?2001年,胚胎克隆成功。 2002年,布里吉培育“夏娃”。《“克隆人”之罪》 一、“克隆人”引发的伦理问题:
1、治疗性克隆:指利用克隆技术产生特定细胞和组织(皮肤、神经或肌肉等)用于治疗性移植。
2、 生殖性克隆:指将克隆技术用于生育目的,即用于产生人类个体。
3、我国政府观点:禁止生殖性克隆人,坚持四不原则(不赞成、不允许、不支持、不接受任何生殖性克隆人实验),不反对治疗性克隆人。二、设计试管婴儿引发的伦理性问题 什么是“试管婴儿”?
  体外受精技术,俗称“试管婴儿”,目前是世界上最广为采用的生殖辅助技术。“试管婴儿”并不是真正在试管里长大的婴儿,而是从卵巢内取出几个卵子,在实验室里让它们与男方的精子结合,形成胚胎,然后转移胚胎到子宫内,使之在妈妈的子宫内着床,妊娠。正常的受孕需要精子和卵子在输卵管相遇,二者结合,形成受精卵,然后受精卵再回到子宫腔,继续妊娠。所以“试管婴儿”可以简单地理解成由于实验室的试管代替了输卵管的功能而称为“试管婴儿”。我国第一例试管婴儿 試管嬰兒簡圖:三胞胎试管婴儿1男2女 背景资料《试管婴儿和设计试管婴儿》 二、“设计试管婴儿”引发的伦理问题:
1、设计试管婴儿概念:是指体外受精形成的胚胎在植入母体孕育前,根据人们的需要,将胚胎的一个细胞取出,进行遗传学检测(基因检测),当检测结果符合人们需要时,再把胚胎植入母体孕育。
2、试管婴儿和设计试管婴儿的区别:技术环节不同和目的不同。三、基因检测引发的伦理性问题
什么是基因检测???????基因检测是从血液或从其他体液和细胞检测一个人的DNA的技术。基因检测可以诊断疾病,也可以用于疾病风险的预测。疾病诊断是用基因检测技术检测引起遗传性疾病的突变基因。
??????近年非常令人兴奋的是预测性基因检测的开展。利用该技术在疾病发生前发现疾病发生的风险,提早预防。
??????检测的时候,先把受检者的基因从血液或其他细胞中提取出来。然后用可以识别可能存在突变的基因的引物和PCR技术将这部份基因复制许多倍。复制后,有许多方法可以判断这部分基因是否存在突变。方法有:有特殊标记物的突变基因探针方法、酶切方法和基因序列检测的方法等。基因不是疾病的唯一决定者,影响个人隐私。争论焦点否定观点:
认识不够,难以通过基因检测预防疾病;
多基因病不只和基因有关;
增加受检者心理压力;否定观点:
许多遗传并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
基因歧视;
失业、婚姻困难、人际关系疏远。支持观点:
个别遗传并可通过基因检测预防:
肠息肉:早发现早治疗,预防癌变;
孕妇:选择性流产。支持观点:对于基因歧视,传播正确的科学知识、伦理道德教育和立法解决。《人类基因检测》 三、“基因检测”引发的伦理问题:
1、基因身份证概念:把个人的致病基因和易感基因检测出来,记录在磁卡上,做成个人基因身份证。
2、基因检测的原理和方法。 3、基因检测的优点:通过基因检测可以及早采取预防的措施,适时进行治疗,达到挽救患者生命的目的。4.基因检测引发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1)问题:①目前人类对基因结构及基因间相互作用尚缺乏足够的认识,要想通过基因检测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是困难的; ②基因检测结果本身会给受检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③个人基因资讯的泄露会造成基因歧视。(2)解决的办法:对于基因歧视现象,可以通过正确的科学知识传授,伦理道德教育,立法得以解决。练习提高2001年5月,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美国科学家创造了世界上第一批转基因婴儿。他们从年轻的健康妇女的卵细胞中提取出细胞质,然后注入年纪较大的不育妇女的卵细 胞,主要是为了卵细胞注入健康的线粒体,以增加不育妇女的受孕机会。”
请分析回答:
(1)为什么在卵细胞内注入健康的线粒体,会增加年龄较大的不育妇女的受孕机会?线粒体是细胞能量的“动力工厂”,能为卵细胞提供足够能量。(2)由此培育的婴儿的核遗传物质来自一父二母。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不对,虽然卵细胞的细胞质中具有来自捐赠妇女的线粒体DNA,但受精卵的核遗传物质来自父母双方各一半。(3)2000年9月,美国有一位名叫玛尼的女孩患上了一种致命的贫血病,需要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这个女孩的父母也通过设计试管婴儿的办法,生下了一位名叫安蒂姆的男婴,医生用其脐带血中的造血干细胞挽救了玛尼的生命。设计试管婴儿技术的问世,引起了全球各界的 激烈争论。你是支持还是反对?试说明理由。
分析:
反对:把试管婴儿当作人体零配件工厂,是对生命的不尊重;抛弃或杀死配型不合适的胚胎,无异于“谋杀”。
支持:①符合人类伦理道德,体现了父母强烈的爱子之心;是救治患者最好,最快捷的方法之一;②提供骨髓中造血干细胞不会对试管婴儿造成损伤。
祝同学们学习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