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2019)必修二:第二章 城镇和乡村 导学课件(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湘教版(2019)必修二:第二章 城镇和乡村 导学课件(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2-21 18:22:49

文档简介

课件49张PPT。第一节 
城乡空间结构一、城镇与乡村
1.城镇: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_______产业
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2.乡村:主要从事_____生产、人口分布较为_____的
地方。非农业农业分散3.城镇的特点:
(1)_____和产业活动密集。
(2)生产效率和_____效益比较高。
(3)各类建筑聚集、交通运输和_________相对发达。人口经济信息交流二、城乡土地利用
1.分类:我国土地分为农用地、_________和未利用地。建设用地林地工矿用地2.城乡土地利用:城镇以_________为主,乡村以_______
为主。
三、城乡空间结构
1.城市空间结构:人口和产业在空间上集聚形成不同性
质的_______,这些功能区的布局与组合,就形成了城市
的空间结构。建设用地农用地功能区2.城市主要功能区:生活主要动力商品交易金融流通中心商务区3.城市空间结构的特点:
(1)存在不同层次、功能各异的发展核心,它们都有各
自的_________。
(2)城市各功能区之间没有绝对的_____,各功能区相互
联系、相互组合。
(3)城市空间结构受限于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经
济发展水平、交通、政策等因素,随着_________而变化。吸引范围界线城市发展4.乡村空间结构特点:
(1)土地利用方式简单,村镇驻地以建设用地为主,
外围以_______为主。
(2)空间形态主要有密集型、_______和半聚集型等。
(3)集市流通和_________功能相对突出。农用地分散型地方服务[辨一辨]判断正误:
①居住区一般是一个城市中所占面积最大的一个功能
区。 ( )
②城市各功能区之间界线明确。 ( )
③商业区全部是商业用地,不会有居住和工业用地。( )
④我国的密集型乡村聚落多分布在北方地区。 ( )√××√【激疑】
我国南方的水稻生产区,农户为了就近管理农田,一般会形成什么类型的乡村聚落?
提示:分散型乡村聚落。5.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意义:
(1)能够集约节约用地,提高_____利用效率。
(2)节约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费用,提高这些设施的运行效率。
(3)促进城镇与周边地区和谐发展,减少城镇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土地(4)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居民营造温馨的生活氛围和丰富的文化空间。
四、城乡区位分析
1.区位:既指某一事物的_________,又指该地理事物与
其他地理事物之间的_________。
2.影响城镇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地理位置空间关系[辨一辨]判断正误:
①城镇的形成主要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与自然条件
关系不大。 ( )
②军事、宗教等因素对现代城镇区位的影响已经很弱。
( )
③乡村聚落多靠近水源丰富、水运方便的地方。( )×√√能力1 认识城市功能分区及其特点
1.三大功能区特点的比较:2.“六看法”判断城市主要功能区:
(1)看面积:住宅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商业区面积最小。
(2)看距市中心远近:一般情况下,距离市中心由近及远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3)看形态:商业区一般呈点状、条状,住宅区和工业区一般呈片状。(4)看人口变化:商业区昼夜人口差别最大,白天人口多,晚上人口少;住宅区与商业区变化相反;工业区人口昼夜差别最小。
(5)看建筑物密度:商业区建筑物高大稠密,住宅区次之,工业区建筑物密度最小。(6)看分布趋势:住宅区、工业区不断向郊外移动,在市中心比例逐年下降;商业区虽也有向郊区交通便捷处移动的趋势,但幅度较小,在市中心上升幅度较大。
【典例示范】
  读南亚某城市主要功能区分布示意图,回答(1)、(2)题。(1)图中甲、乙、丙对应的功能区正确的是(  )
A.商业区 工业区 住宅区
B.商业区 住宅区 工业区
C.住宅区 工业区 旅游区
D.住宅区 绿化区 工业区(2)关于该城市的规划及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
A.①处建中心商务区——交通便利
B.②处建大型仓库——地价较低
C.③处建绿化带——减少污染
D.④处建食品加工厂——靠近水源【思路点拨】解该类题应从以下两点入手。
(1)住宅区是城市功能区中面积最大的区域。
(2)工业区一般分布于城市的外围,交通便利的地区。【解析】(1)选B,(2)选C。第(1)题,由图可知,甲位于
市中心,市场条件好,地价较高,最可能是商业区;乙位
于甲周围,最可能是住宅区;图示城市位于南亚,丙位于
城市的外缘,且位于盛行风向的垂直方向,靠近铁路,交
通条件好,最可能是工业区。第(2)题,中心商务区应建
在城市的中心地带,不宜建在位于郊区的①处;②处离工业区较远,远离铁路,不宜建大型仓库;④处的水源可能会受到城市和工业区的污染,不宜建食品厂;③处位于工业区与住宅区之间,这里可以建绿化带,以减少工业区对住宅区的污染。
【补偿训练】
  下图为某城市功能区分布图,该市功能区主要包括中心商务区、工业区、教育文化区和居民住宅区。图中标注的数值为某月二氧化硫的平均污染量(克/立方米)分布。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1)若图中二氧化硫的污染源只有一处,则该地当月主要盛行 (  )
A.西北风 B.东南风
C.东北风 D.西南风(2)各种功能区布局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  )
A.①——高级住宅区
B.③——教育文化区
C.④——工业区
D.⑥——商业区【解析】(1)选C,(2)选A。第(1)题,在⑥⑤④三地中,从东北向西南方向,二氧化硫的含量越来越小。根据风对大气污染物的稀释作用,可以断定风从东北吹向西南。第(2)题,高级住宅区一般布局在城市外缘、环境优美的地方,并与文化区相联系,①⑦处都合适;③处是市中心,应布局商业区;工业区应布局在河流下游地区。【素养探究】
  下图为某城市示意图,图中各功能区布局合理。(1)(区域认知)该地主导风向最有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
提示:偏南风(或东南风)(2)(综合思维)简要说明所示城市工业区分布位置的合理性。
提示:靠近铁路、公路,交通便利;靠近河流,水源充足;分布在城市外缘(或城市北侧),地价较低;位于城市盛行风的下风地带,工业区和居民区之间有隔离带(河流)分开,减少对居民区污染。(3)(综合思维)图中F、G两地适合建商业区的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
提示:G 位于市中心,交通便利,人流量大,有利于发展商业活动(4)(地理实践力)A、B、C、D四地最适宜建高级住宅区的是________,并说明高级住宅区在该地发展的原因。?
提示:A 风景区(环境好);地势高;远离工业区,污染小(位于盛行风上风向、河流上游)。能力2 分析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因素
1.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2.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1)经济因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城市功能区形成的主要因素,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由于地理位置、交通通达度的不同造成了地租差异;二是城市各项功能活动(如商业、工业、住宅等)的付租能力往往随空间位置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城市功能分区是这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具体分析如下:(2)交通通达度:城市内不同地段的交通通达度不同,导致地租存在差异,具体如下所示:【典例示范】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地租水平与人口密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2010年,a、b、c、d四处的地租均高于其邻近地区,最可能是因为当地 (  )
A.社会知名度更高 B.环境质量更好
C.距行政中心更近 D.交通通达度更高(2)2010年,c处最可能是 (  )
A.文化区
B.商业区
C.住宅区
D.工业区【思路点拨】解答该类题应从以下两点入手:
(1)地租水平与人口密度随与市中心距离的变化而变化。
(2)图中的两类曲线变化趋势和特点不同。【解析】(1)选D,(2)选C。第(1)题,地租主要受距离市中心远近与交通通达度的影响,a、b、c、d四处的地租较周围区域高,说明交通通达度高。第(2)题,该地人口密度较大,说明为住宅区。【素养探究】
  陕西西咸新区将规划建设成为生态文明、环境友好、设施现代、社会和谐、开放包容、彰显历史文化、产业有序集聚的主城功能新区和生态田园新城。下图为西咸新区规划示意图。(1)(区域认知)规划区生态用地的分布特点是什么?
提示:沿河分布。
(2)(综合思维)生态用地的主要生态作用有哪些?
提示:保护环境;减轻洪水威胁(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吸烟滞尘。课件35张PPT。第二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一、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内涵
1.地域文化:
(1)概念:是指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成长起来、独具特
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一定地域内各
种_____和_____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自然人文(2)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历史遗存、_________、社
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
(3)形成:长期来看不断发展变化,但在一定阶段内又具
有相对_______。
文化形态稳定性2.城乡景观:是人们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结果,能反
映不同地域的_________、价值观、审美观。
3.二者关系:_________影响城乡建设,而城乡建设反过
来又影响地域文化。文化内涵地域文化[辨一辨]判断正误:
①地域文化只有物质方面的,如建筑、服饰、艺术作品。
( )
②不同区域往往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 ( )
③地域文化具有稳定性,一旦形成就不会发生改变。( )
④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内自然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
结果。 ( )×√×√二、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自然地理环境宫殿教堂市政厅摩天大楼斗拱飞檐喷泉【激疑】
欧洲城市中心有市民集会的广场、大教堂以及工商组合的事务所,有许多著名历史建筑,高层建筑大都建在城市中心区以外的地区。为什么?
提示:欧洲发展历史悠久,城市中多著名建筑,人们不愿意让现代化建筑夺去其历史建筑的风采。 能力1 理解地域文化的形成与特点
1.地域文化的特点:
(1)地域文化中“地域”的范围可大可小,“文化”可以是单要素的,也可以是多要素的。(2)地域文化既可以是物质方面的,如建筑、服饰、艺术作品等,也可以是非物质方面的,如价值观、生活习惯、制度等。地理学特别重视从物质景观上研究地域文化的差异。
(3)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2.地域文化差异的形成:3.我国东部农耕区与西部牧区文化的差异:【典例示范】
  安徽省南部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热,地形以山地为主,对外交通不便,耕地稀少,当地传统的菜肴、民居、戏曲、农业生产等明显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据此回答(1)、(2)题。(1)安徽省南部传统特色菜的选料较多采用 (  )
①海鲜 ②牛羊肉
③山货 ④腌腊制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下列叙述与安徽省南部地域文化特征相符的是 (  )
A.敬奉妈祖,盛行妈祖文化
B.农业以种植茶、竹等为特色
C.评剧、秦腔为传统地方戏曲
D.泥草房和吊脚楼是传统民居【思路点拨】解答该题目要注意以下两点:
(1)从气候和地形等方面正确认识安徽南部的自然地理特征。
(2)地域文化的形成受环境差异、区划因素、移民影响、民族分布等因素影响。是自然与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解析】(1)选D,(2)选B。第(1)题,安徽省南部以山地丘陵为主,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当地没有紧靠海洋,所以海鲜产品较少;当地山货较多,另外根据气候特点可知腌腊制品较多。 第(2)题,闽台地区敬奉妈祖,盛行妈祖文化;评剧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吊脚楼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素养探究】
  我国有“男人养家糊口,女人生儿育女”的封建传统,但在云南却出现了“娃娃出门男人带”的奇怪现象。(1)(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为什么云南“娃娃出门男人带”?
提示:云南处于我国云贵高原,地形崎岖不平,外出大多要翻山越岭,女人体力较弱,不适于长时间的负重行走,所以出现“娃娃出门男人带”的现象。(2)(综合思维)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说明了地域文化(风俗习惯)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能力2 分析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1.乡村景观的地域文化体现:2.城市景观的地域文化体现:
城市作为一种聚落景观,是人类文化的体现。不同地域的文化、宗教和社会观念等,都会对城市地域形态和空间结构产生深刻影响。城市建筑景观和格局等往往反映出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典例示范】
  下图为纽约帝国大厦和芝加哥西尔斯大厦图片。读图完成(1)、(2)题。(1)图中的摩天大楼一般分布在 (  )
A.市区中心 B.市区边缘
C.河流两岸 D.郊区
(2)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  )
A.城市发展历史悠久 B.城市发展历史短暂
C.城市环保意识强烈 D.城市规划不合理【思路点拨】高层建筑的出现是为了节省土地租金,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摩天大楼是现代文明的产物,产生于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今天。【解析】(1)选A,(2)选B。第(1)题,美国大城市中的摩天大楼一般位于市区中心。第(2)题,美国城市发展历史短,城市建设的现代化水平较高,市中心多现代化的摩天大楼。【素养探究】
  古希腊城市广场这个开放的空间既显著地体现了
古希腊民主的城市文化精神,又为古希腊民主精神的进
一步拓展开辟了广阔的场所。在中国传统社会,城市广
场形态所反映的,则是与西方城市明显有别的传统文化
精神。中国传统城市空间在构成形态上呈现出一种“边界原型”。这种对平面化展开的空间的封闭性的强调和西方城市空间的“地标原型”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1)(区域认知)从上述文字可以看出,中国和西方的建筑形式存在着鲜明的对比,这主要是因为中西方的什么方面存在差异?
提示:地域文化。(2)(综合思维)围墙是中国建筑的主要景观,而美国街头,除特殊的建筑,不允许有围墙。这体现出中西文化存在怎样的差异?
提示: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内向性和封闭性;西方文化具有外向性和开放性。课件49张PPT。第三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一、城镇化
1.概念:又叫_______,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
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标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劳动力
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建设用地规模扩大、
乡村景观转化为_____景观等。城市化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城市3.动力:_________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
(1)经济越发达,城镇化水平越___。
(2)城镇发展与_______进程的关系密切。
(3)城镇的兴起与第___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经济发展高工业化三[辨一辨]判断正误:
①城镇人口数量增多,城镇化水平一定提高。 ( )
②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衡量城镇化水平高低的
最重要指标。 ( )
③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其社
会发展水平。 ( )×√√二、城镇化的地域差异
1.世界主要大都市带:美国_________________大都市
带、欧洲西北部大都市带、英格兰大都市带、日本
___________大都市带、北美五大湖大都市带、中国
___________大都市带。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太平洋沿岸长江三角洲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对比:早低快逆城市化滞后城镇化3.我国的城镇化:
(1)表现:城镇人口_________,城镇数量不断增加,
___________持续提高。
(2)意义:拓展了高效率的_________,拉动了生产与消
费,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提高了区域对外开放程度,
提升了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快速增长城镇化水平成长空间[辨一辨]判断正误:
①目前发达国家城镇化速度快、水平高。 ( )
②拉丁美洲国家“虚假城镇化”的状况突出。 ( )
③发达国家由于城镇化水平较高,因此城镇历史文化
破坏严重。 ( )
④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是解决我国“三农问
题”的根本出路。 ( )×√×√三、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激疑】
环境污染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吗?
提示:不是。若是在城镇化过程中注意环境保护,做好城市规划,就能实现城镇化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能力1 城镇化动力及其过程分析
1.城镇化的动力机制:
(1)社会经济发展是促进城镇化的主要动力。(2)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本动力。
工业化扩大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出现了一大批工矿业城市;工业化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人口增加;工业化促进了城市本身基础设施的完善,加大了对工业和人口的吸引力。工业化是近代城市迅猛发展的根本动力,城镇化通常指工业革命及其以后的城镇化。2.世界城镇化进程的差异:
(1)时间差异。(2)空间差异。【典例示范】
   如图表示城镇化过程中工业、农业、服务业的劳动力比例变化。读图,回答(1)、(2)题。 (1)a、b、c三条曲线分别表示 (  )
A.工业、农业、服务业
B.服务业、工业、农业
C.农业、服务业、工业
D.工业、服务业、农业(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我国的城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密切
B.多数城市的服务业是经济的主要支柱
C.城市的发展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关系密切
D.科技发展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思路点拨】解答该类题应从以下两点入手:
(1)掌握城镇化过程中各类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2)理解城镇化的主要动力是社会经济发展。【解析】(1)选A,(2)选C。第(1)题,根据图中曲线开始时b的劳动力比重最大,c的劳动力比重最小,可以判断b是农业,c是服务业,则a是工业。第(2)题,城市的发展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关系密切,经济繁荣的城市服务业相对发达;多数城市的工业是经济的主要支柱;社会经济发展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方法技巧】地理曲线统计图(含折线图)的判读技巧
曲线图指用线条的升降起伏来显示地理数字的变动情况和发展趋势的图形。如某地各月气温变化曲线图、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图等。判读步骤:(1)思考横坐标与纵坐标所反映内容之间的关系;
(2)对曲线的变化过程进行分析,递减段表示纵坐标项目与横坐标要素之间呈负相关,递增段表示呈正相关;曲线斜率大的一段表示变化幅度大,曲线斜率小的一段则表示变化幅度小;
(3)对曲线的不同变化段带来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价。【补偿训练】
  如图中的曲线示意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曲线上的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营的年份。读图,回答(1)、(2)题。(1)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为 (  )
A.20%~30% B.30%~40%
C.40%~50% D.60%~70%(2)图中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在此期间 (  )
A.工业化程度提高 B.人口增长率增大
C.逆城市化现象明显 D.经济发展水平最高【解析】(1)选B,(2)选A。第(1)题,衡量城镇化水平高
低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即图中城镇化率。
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城镇化率最高
为66%左右,对应的乡村人口比重最小,大约34%,B项符
合题意。第(2)题,结合不同国家城镇化的进程和特点
可知,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高、起步早、速度慢。2000~
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城镇化率最低,城镇
化发展速度最快,说明该国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中期
阶段,可判断为中国。在此期间,我国工业化程度不断
提高,是城镇化率提高的主要动力;A项符合题意。我国
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增长已步入现代型模式,人口增长率较小;逆城市化主要出现在城镇化发展的后期阶段,此期间我国尚未出现明显的逆城市化现象;与其他三国相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低,但发展速度最快。
【素养探究】
  下图是1950~2050年世界上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变化趋势示意图。(1)(综合思维)比较欠发达地区与较发达地区农村人口的变化差异。
提示: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口在2010年前增加,之后减少;较发达地区农村人口逐步减少。(2)(综合思维)据图分析2010年之后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
提示: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力过剩,城市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村人口减少。(3)(地理实践力)补绘出欠发达地区城镇化率折线图,据此推断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发展特点。提示:画图略。城镇化发展速度较快;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平不断缩小。 能力2 分析城镇化的利弊
1.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1)对自然景观的不利影响。(2)对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 【典例示范】
  (2019·宁波高一检测)交通拥堵指数是指城市设置的综合反映道路网畅通或拥堵的概念性指数值。2016年4月20日,高德地图联合清华大学正式发布了《2016年第一季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其中2016年第一季度与2015年第四季度相比较,各大城市拥堵情况变化显著。读图,回答(1)、(2)题。(1)2016年第一季度天津、上海等城市交通拥堵指数较2015年第四季度下降显著,其原因最可能是 (  )
A.社会文化因素 B.城市基础设施改善
C.产业转移 D.卫星城市的建立(2)城市拥堵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顽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区域经济的不协调发展会加剧中心城市的拥堵状况
B.GIS可作为解决城市拥堵问题的重要技术手段
C.城市拥堵会使城市资源紧缺与环境污染的问题更加突出
D.在城郊重点开发房地产可有效改善城区拥堵状况【思路点拨】解答该类题的思路如下:
(1)理解城镇化带来问题的原因。
(2)了解城镇化问题的解决措施,并且能灵活运用。【解析】(1)选A,(2)选D。第(1)题,2016年第一季度天
津、上海等城市交通拥堵指数较2015年第四季度下降
显著,引起短时间内交通拥堵情况变化的最有可能的原
因是社会文化因素,如实施新的交通法规、错开上下班
高峰时间、实行智能化交通管理等;短时间内城市基础
设施改善比较困难;产业转移和卫星城市的建立短时间
内对交通拥堵的改善效果没有这么明显。第(2)题,区域经济的不协调发展,使人口向中心城市集聚,会加剧中心城市的拥堵状况;GIS可以用来分析交通情况,可作为解决城市拥堵问题的重要技术手段;城市拥堵使城市道路资源更加紧缺,交通拥堵会增加汽车尾气排放,使环境污染加重;在城郊重点开发房地产,如果人们还在市内上班,可能加剧城区交通拥堵状况。
【素养探究】
  近年来,一到雨季,“到某某城市看海”就成了许多城市居民的口头禅。暴雨以它独有的方式,给一座座现代化城市留下了深刻烙印。街道成河、汽车没顶、交通堵塞、人员伤亡……内涝似乎已成为我国许多城市遭遇强降雨后的普遍状态。(综合思维)城市内涝频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城市建设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同时城市建设导致地面硬化,水的下渗量减少,地表径流增加。